《身份的焦虑》这本书中分析并审视了人们对身份的焦虑的根源,同时,作者借助哲学、艺术、宗教的力量帮助我们找到克服焦虑的方法。
作者给我们分析我们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的因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和制约因素。这五个因素中个人觉得对身份的渴求和精英崇拜占大部分原因。
书中给我们提供一系列克服焦虑的方法。
(1)哲学。学习哲学给我们勇气和战胜痛苦的力量。
(2)艺术。艺术有助于引导我们更正确、更审慎、更理智地理解世界。一部艺术作品,应该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那些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安息的每一个平凡的人的价值。
(3)政治和宗教。通过对死亡的思考会让我们减轻焦虑,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慰藉。
(4)旅行。通过旅行我们在参观历史遗迹和宏大的自然景观让我们减缓焦虑。
(6)学习波西米亚人,寻找有灵魂的自己。
阅读这本书会让我们更近一步了解自己。告诉我们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身份的焦虑,用自己的思考来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当下的社会群体,理解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和大多数观众一样,走进电影院观看《特殊身份》冲着的就是甄子丹的“甄功夫”。《特殊身份》也显然是有备而来,影片一开始就为观众安排了一场集合泰拳、自由搏击的拳脚对决。甄子丹饰演的陈子龙为救手下,和另一位黑帮老大在麻将馆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打斗戏,甄子丹通过拳、肘、膝、腿,将拳击地面战的胜利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当然只是牛刀小试。影片里最精彩的格斗大戏,当属甄子丹在饭馆里赤手空拳对战几十人的打戏。以一敌十已是不易,甄子丹更是赤手空拳对抗对手无数的长刀短匕。在封闭房间里,在狭小楼道里,甄子丹再一次将揉合跆拳道、拳击、柔术、自由搏击于一体的“甄功夫”彻底展示在观众面前。无论是拳、肘、 膝、腿等多种打法,还是锁、扣、压等多种技巧,在与蜂拥而至的黑帮激斗里,甄子丹硬生生的从技术上全面占领了上风。于是,在接下来的磅礴大雨中,黑帮小子们全都对他望而生畏,任雨水打湿他凝视的眼神,却终究不敢上前。
这一场群战格斗打得如此的精彩,不由得让人对甄子丹和安志杰的压轴打戏更是翘首以待。在他俩的决斗之前,先来了一场路虎和沃尔沃的对决,两辆霸道的SUV在街道的飞车狂飙,看得观众是目不暇接惊心动魄。刚刚松了一口气,甄子丹和安志杰的格斗便如期上演。
在与安志杰的拳脚对决里,更是堪称甄子丹的一场超级功夫秀。在拳、肘、膝、腿等多种打法的无缝衔接里,甄子丹将拳击和搏击里的.锁扣发挥得淋漓尽致,各种锁技和解锁的上演,让观众忍不住为这场超级搏击秀叫好!从地上到车旁,甄子丹和安志杰在锁与解锁之间缠得不亦乐乎,拳脚功夫更是没有落下一丝一毫。如此真实有肉感有血感的格斗场面,怎能不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呢?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印上甄子丹烙印的功夫片。集十八般武艺于一身的“甄功夫”,震撼观众的同时,也让甄子丹在功夫片的强势地位无人可以撼动。如果你要看最真实的拳脚功夫,那么《特殊身份》绝对是你不可错过的选择。唯一遗憾的是,甄子丹、安志杰、邹兆龙三大功夫巨星齐聚此片,邹兆龙却没能真正的一展拳脚。如果三巨头俩俩PK,那就无限完美了……
解惑的一本书。几年前我就买到了纸质版本,磕磕巴巴看了个开头。几年之后疑惑依然存在,这本书重新读起来便也是合时宜的。阿兰德波顿是英国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他的文章介于哲学与散文之间,既讲究学术性(从他引经据典进行论证的模式可以看出)又不失幽默风趣,读起来不费劲。
这本书内容紧扣题目,似乎为了节省读者从文字中总结的精力,他将作品分为两大部分:
焦虑起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
解决部分——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
在第一部分“焦虑起因”中,他提出人类在对于自我价值的判断上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的看法。从历史与现在的对比中,他提出在过去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个体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这种制度虽极端不公,但底层却也因此不会将自己与他人的成就进行比较,也不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身份“也没有如今底层人们那种强烈的一无所有和一无是处的.焦虑”。
他引用一个公式:
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西方社会风气在于鼓励人们追求更多。民主的社会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助长了人们对于自我期望过高的事实。“我们所期待的远超我们祖先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古代的故事里,穷人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富人不值得尊敬,世间的地位不代表任何道德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物质的发展,富人成为经济学里的英雄,他们的***和贪求恰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再往后,则人们开始认为社会等级反应了社会成员的自身素质。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第二部分“解决部分”中,作者将目光对准了五个方向。
哲学让人观照自我,而非过度关注他人的看法。哲学家们在独立的研究中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是什么形象。”艺术则往往对等级制度提出质疑,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人物而非地位。悲剧引导人们探索失败的根源,也因此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原谅他人。而漫画等幽默艺术则“努力揭示一些对身份的焦虑,进而对此进行控制”。
对于政治的探究重在明晰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通过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使它丧失理所应当的合理性,进而使它丧失其影响力——从而在面对意识形态时,我们不再迷惑不解和沮丧不堪”。
基督教一方面指引人们重视道德,另一方面也让人认识自身渺小,痛苦往往与抱负宏大密不可分,而一旦认识自身微不足道,那么心情便可获得宁静。
波西米亚则是另外一种以惹恼资产阶级为特点的追求精神第一的生活方式。
作者说: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代替另一种***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作者非常善良、温和地劝诫大众,即便身份的焦虑确会存在,这一点取决于我们对于身份的固有需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生活有多种选择,不必认为世界上只有唯一的方式才能证明成功。
这本书内容紧扣题目,似乎为了节省读者从文字中总结的精力,他将作品分为两大部分:
焦虑起因——渴求身份,势力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
解决部分——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亚。
在第一部分“焦虑起因”中,他提出人类在对于自我价值的判断上存在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别人的看法。从历史与现在的对比中,他提出在过去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个体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这种制度虽极端不公,但底层却也因此不会将自己与他人的成就进行比较,也不会感到自己缺乏社会身份“也没有如今底层人们那种强烈的一无所有和一无是处的焦虑”。
他引用一个公式:
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西方社会风气在于鼓励人们追求更多。民主的社会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助长了人们对于自我期望过高的事实。“我们所期待的远超我们祖先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古代的故事里,穷人被认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富人不值得尊敬,世间的地位不代表任何道德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物质的发展,富人成为经济学里的英雄,他们的***和贪求恰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再往后,则人们开始认为社会等级反应了社会成员的自身素质。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第二部分“解决部分”中,作者将目光对准了五个方向。
哲学让人观照自我,而非过度关注他人的看法。哲学家们在独立的研究中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是什么形象。”
艺术则往往对等级制度提出质疑,用道德标准来衡量人物而非地位。悲剧引导人们探索失败的根源,也因此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原谅他人。而漫画等幽默艺术则“努力揭示一些对身份的焦虑,进而对此进行控制”。
对于政治的探究重在明晰对意识形态的理解,“通过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使它丧失理所应当的合理性,进而使它丧失其影响力——从而在面对意识形态时,我们不再迷惑不解和沮丧不堪”。
基督教一方面指引人们重视道德,另一方面也让人认识自身渺小,痛苦往往与抱负宏大密不可分,而一旦认识自身微不足道,那么心情便可获得宁静。
波西米亚则是另外一种以惹恼资产阶级为特点的追求精神第一的生活方式。
作者说: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代替另一种***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后,作者非常善良、温和地劝诫大众,即便身份的焦虑确会存在,这一点取决于我们对于身份的固有需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生活有多种选择,不必认为世界上只有唯一的方式才能证明成功。
经典书籍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被广泛的宣传推荐,还有流传了很久才能沉淀出味道,我认为更神奇的是书中的很多道理放在任何时代都是通行的,经历过时代的印证的。就像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这本《身份的焦虑》,虽然成书于2007年,但他像是从现在穿越到过去的一样,书中写的很多问题比方说焦虑的起因是因为渴求身份、势力趋向等等,也许是从人类文明开始以后就一直存在的问题,在当代显得更为明显,更像是为当代都市人群量身打造的一本心灵鸡汤,而且绝对是用心煲出来的高汤。现在网上经常的爆文不是成功就是财富上榜,或者是明星等公众人物的消息,让我们有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权利、名利及精英阶层的向往,不断的想改变现状和现阶层,让自己不断的增加各种烦恼,焦虑也就是这样一直伴随我们左右。现在社会给了我们最多的是希望和过多的期望。对未来的良好预期说明社会经济的变好,人们生活水平会有提高,但纵观历史各种危机的爆发都是因为过度的期望造成的,股灾、经济危机等很多连续性、系统性的风险爆发都严重的打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赤裸裸的将人们脆弱的心灵鞭笞着,刚刚缓过神来又陷入了担惊受怕之中。
我不鄙视贫穷但我讨厌贫穷,我鄙视那些因为自己的懒惰而贫穷的人,把自己的懒惰当做是波西米亚人的行为方式而洋洋得意。现在的社会仇富心态严重,为什么要仇富呢?不能说富人就一定是资本家,富人就一定是道德良好的一个几乎完人形象,但富人在成为富人之前的那段努力过程难道不值得肯定吗?贫穷一定会好吗?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跟社会有关系,这是一个市场化的经济,贫穷会让我们处处受制约,梭罗式的田园生活是最终的目的而不是结果。现在有这样的一种观点而且一直都存在的,富人=道德良好、思想高尚,穷人=道德败坏、猥琐不堪或者是领导都是道德良好的等等,这是完全不能划等号的两个概念,我有时候也会犯这样的思维错误,但是现实中大部分人还都没有这样清楚的认知。也就是同样的人同样的事情,屌丝和富二代做起来完全是两个结果。各种的不平等不公平让我们更加的焦虑不堪,想着升职、加薪想着成功而无所不用其极。我看了之前的历史书籍和本书作者对死亡的思考,可以说是给思想和灵魂进行了一次升华,人终究是要迈向死亡的,在临时之前每个人都是脆弱的,不论他之前多么的辉煌。太多的人都是在临时前才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最终空留遗憾,多思考死亡的启示可以引领我们去追求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但是有个疑问如果没有经历过种种的困难、焦虑、压力等,我们知道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吗?这是一个过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的境界,到了一定的境界才可以做到大彻大悟。
退一步海阔天空。
“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道书》中的内容,和佛教的四大皆空等概念类似,争了一辈子的事情到头来也许就是一场空。书中写到“不管我们生活在如何遭人遗弃和忽略的情况中,也不管他人多么势力强大,多么受人尊敬,一旦想到每一个人都将最终化为世界上最平等的物质——尘土,我们便会顿感释然。”是的,和死亡比起来一切都显得不那么重要,纵观历史的长河才会发现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粒小分子,但是我们也得活出这一世的精彩,我们要活出我们的人生精彩,除非一个人生下来就直接死亡,那他将会是最幸福的人。不经历那么多没有那么多灿烂的时光,只是庸碌的一生,徒增叹息而已。作者的思想更倾向于波西米亚式的、乌托邦式的生活,有种遁世、隐世的味道,如果这段时间很迷茫,执念过重的话可以看看,真的可以让自己放松很多,让自己仔细思考发生的事情,心境会有不一样的提升。但是如果现在正处在蓬勃发展期的话,我还是建议晚点再看,心智不坚定者很容易泄劲的,也许还会看破世事看破红尘而坠入空门。
我还是认为人生需要经历很多事情,有了丰富的经历才会想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要去何方”这个世纪难题。和众多走在奋斗路上的小伙伴们共勉,打拼时用尽全力,思考时看开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