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一片爆竹声中,人们家家户户,大家穿着新衣服,庆祝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噼里啪啦”······一个个烟花向天空飞去,就在这时张开了五颜六色的“花瓣”,就像一朵欣然怒放的万寿菊,向人们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给人们带来欢乐。
放烟花是一番快乐!
最让人喜庆的还是挂灯笼。大家门口挂着的灯笼各种各样:有的是五角星,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正方形······一个个红通通的,看上去就让人快乐。晚上,灯下的珠子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隐隐约约地洒在地上,美极了!
挂灯笼又是一番趣事!
过年时,大家喜欢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当美食一盘盘地出锅后,这香味就能表达出家人的团圆!
放烟花、挂灯笼、吃午夜饭一件件事都是那么开心!
春节之所以难忘,是因为春节能做许多事:能包饺子、吃饺子、贴对联、穿新衣、放鞭炮、看春晚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包包饺子、吃饺子了。
记得去年大年三十,奶奶、爸爸、妈妈都在厨房忙的不可开交,爸爸调好了饺子馅,妈妈将亮晶晶的硬币洗干净,奶奶和好面打算开始包饺子了。我也想加入他们,试试我的手艺怎么样。妈妈让我从最简单的擀饺子皮学起,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擀了几个饺子皮,妈妈夸我擀的越来越好。饺子包完了,不知道那枚硬币包的饺子谁会吃到呢?饺子快熟了,我和爸爸争先恐后的拿着碗筷等着,妈妈边笑我们边给我们盛饺子。我一改先前慢吞吞的吃相,开始大口大口地吃饺子。“哎哟!”,我惊呼一声,捂着脸,从嘴里将硬币吐出,“哈哈,我吃到硬币啦!”我蹦蹦跳跳,笑的合不拢嘴。奶奶、爸爸、妈妈都说我来年会福气满满!
春节,吃硬币饺子太有意思了!我心想:“要是天天过春节就好了!”。
随着一声声鞭炮声,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大家坐在椅子上,吃着饺子,看着春节晚会,可开心了。同学们都知道这个习俗吧,那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就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水底住着一头凶猛的大怪兽。它的名字叫“年”,它长着一双大眼睛,相貌凶恶,生性残忍,专食飞禽走兽。它每过三百六十五天就上一次岸,每次都换一种口味。它从专吃小飞虫一直到了人,人们害怕极了,就躲在家中不肯出来。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件事,连忙派了一位老仙翁去拯救人类。老仙翁告诉大家:“这只叫“年”怪兽,最怕的就是红色和巨大的响声。”于是,人们每过三百六十五天,就要放鞭炮,贴春联,“年”就再也没有来过了。后来这就成为了传统文化,被后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去。后人还把每过三百六十五天叫做了一年,一直传到了我们这代。
过春节了,孩子的脸上露出了春节特有的快乐,大人们一年的劳累得到了安抚,春节是多么重要的节日啊!
走在有浓郁春节气氛的大街上,到处张灯结彩,每棵树上挂满了大大的红灯笼,市场里熙熙攘攘的人群都穿着厚厚的棉袄,嘴和鼻子前有一丝白气慢慢的上升。市场里的人手里都提着年货、拿着鲜花、捧着桔子树、抱着娃娃,场面热闹极了,脸上都挂满春节到来的喜讯。
回到家里,邻居一家三口都在搞卫生,妈妈忙着对我说:“衬现在得闲,我们也开始打扫一下里屋吧!”我会意的点了一下头,妈妈给我一对乳胶手套和毛巾,接着我们俩就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先抹门,后抹窗,不一会儿我和妈妈就把整个房子里屋外屋都打扫的一尘不染,这样更加能显示出新年新气象的习俗。
年三十早上我们要把去年所有的春联和福字都撕下来,贴上新买的,这叫除旧迎新。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年饭,在外打工的人也要会到家里,团年饭里会有很多菜肴,还有饭要多煮一些,留下一写剩饭过年,这样寓意年年有余,每年都有吃不完的`饭。
年三十晚就是旧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所有人都要守岁,不能睡觉除了小孩和老人,守到新年到来。早上我们一家大小就要去走亲戚,到亲戚家里拜年,当然亲戚来会来我家所以就要安排几天去亲戚家,还要有几天要待在家里招待亲戚朋友,春节之后还有元宵节,元宵节的主角就是汤圆了,汤圆意味着团团圆圆。
春节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民风民俗,春节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不可缺少的地位。
我——曾是一个偏食的小女孩。
记得七岁那年春节,我们一家人正围着桌子吃年饭。我抓起一个鸡腿咬了一口就扔在了桌子上,回到客厅看电视。妈妈走过来哄我吃饭,我就是不想吃,仍然看着我的节目。这时,听见爸爸大声说道:“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一听有游戏,我坐不住了,爸爸继续说道:“就举行吃饭比赛吧,看谁吃得多谁就是冠军。”
我可不想参与,比赛吃饭,有什么好玩的,不就是想骗我吃饭吗,爸爸的这招数也太……可是又听到:“冠军可有奖状呦!”,我一蹦三尺高,“奖状”哦!谁不想要。我赶紧让妈妈盛饭,还没等爸爸宣布‘开始’,我就端起碗快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我获胜了!我,第一个吃完了米饭。只见爸爸‘不情不愿’的把奖状给了我,我兴高采烈的举起来一看……奖状上写着大大的“饭桶”。
每回看到墙上挂的‘奖状’,我不由得想起爸爸妈妈的苦心,好好吃饭,就能健康的成长,我不再偏食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在五彩缤纷的烟花中,(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春节是一个幸福、快乐、吉祥的日子,家家喜气洋洋,朝气蓬勃,喜悦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正月初一到了,爆竹声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穿上衣服走向阳台在阳台,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外面热闹的景象心想:新的一年到了,我又长大了一岁!这时妈妈叫我去吃饭,还得去奶奶家呢。听了这话,我来了精神,匆匆扒了两口饭,就去奶奶家了。
到了奶奶家,我急忙跑向屋里给奶奶拜年。一进屋,我大吃一惊,原来大哥、二哥、小月、小泽、伯伯、大娘都在呢!
等过了一会儿,大人们谈开事了,我们几个小孩子就出去玩了。
我们拿了许多爆竹和烟花去外面放,我拿了一个爆竹,竟扔到我那如花似玉、可爱、娇小的小月妹妹脚下,爆竹一炸,她像受惊吓的小鹿一样东逃西窜,并哇哇大叫一副要哭的样子,责备的目光不约而同的投过来……后来我放烟花,我把一个圆柱体的烟花点燃,里面喷出一团蓝色的火焰,美丽极了。后来又喷出一团红色的火焰,比刚才的更漂亮。然后我又放了个蝴蝶形状的烟花,烟花向上飞,那姿态,那外观,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潇洒的蝴蝶。
下午,我们玩扑克牌,玩“摸小猪”小月和小泽老是输,生了一窝的猪,到最后他们急了——赖帐。说我们偷看他们的牌,为了讨好他们俩我们只有自认倒霉啦!看他们俩赖帐成功得意的表情,我们是又可气又可笑。
晚上,我们一大家子坐在电视机前面看电视,幸福美满,其乐融融……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