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历,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会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穿了20年,补了73次。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水果、鱼、肉。上世纪60年代,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结束,他留大家吃中午饭,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吃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人们作出了表率。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向***一样勤俭节约呢!
节约要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日常生活中时刻谨记勤俭、节约。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要将衣、食、住、行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不奢侈,奢侈就是浪费。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提到倡导,保持和发扬。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
是啊!艰苦朴素的生活虽然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但我们仍应牢记:平日里节衣缩食,困难时才容易渡过难关;富足时将华奢侈,困难时将难以生存,所以说勤俭节约这一美德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到底什么是中国?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名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傍晚,一家四口人围坐在沙发上,对着电视津津有味的看着《典籍里的中国》。这是大年初一刚推出的综艺节目,也是刚刚播出第一期。不得不说,节目的进程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跨时空对话等方式,是观众有了沉浸式体验。
当然,这第一期的内容也是干货满满。由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叙述了他如何保护《尚书》传授《尚书》。秦末楚汉相争,民不聊生,伏生为了保护《尚书》,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颠沛流离,其间伏生的爱子为了保护《尚书》与土匪搏斗而死,伏生的妻子就算是冷死,也不愿意烧《尚书》取暖,最终永远地留在了荒野。而当战乱结束,伏生回到家乡,凿开墙壁,却发现被他藏在墙壁里的尚书早已残破不堪,只剩下28篇,于是他用自己的余生传授尚书,希望尚书能够永远地流传下去。浮生活了90多岁,有90多年一直在读尚书,20多年的颠沛流离,只是为了保护尚书,若不是因为尚书,伏生的儿子和妻子也不会死去。可是伏生却不后悔,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勇气啊!
其中还有几个片段,是属于尚书部分的禹贡还有牧誓。其中大禹划九州,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至今还使我的眼中含有泪花。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直到唐代,还有人在一块大青石上刻下了尚书,为开成石经。华夏经典,弦歌不辍!
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漫步于校园内的羊肠小道,静谧又空旷。满地的残枝碎叶给冬日增添了一份凉意。阳光穿透叶隙,零零星星的撒在这林荫小道,驱散着冬日的寒意。
漫步于悠长的小道,任穿越缝隙的阳光倾泻递与我无尽的温暖,步伐紧跟着沿途中的零星光斑,左绕右拐,寻觅着一片无建筑阻挠,深受阳光爱恋的空地。待我走至道路的尽头,一片安然、祥和的净土直入眼球。
目光扫视着这片空静的草地,霞光万丈为这翠绿欲滴的人工草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美得直沁人心脾,温暖着整个心扉;暖与美交织随着血液循环直达身体的个个部位,给予养分与能量给生命注入新的活力。
张开双手与阳光相拥,沉溺于它温暖的怀里。慢慢的将心扉打开,让阳光直达灵魂深处,消灭清除青春不该拥有的污垢。洗濯、温暖心灵,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大自然的怀里,静享此刻安然。
寻一木椅,安静的坐立于上。冷膜微闭,倾听来自大自然的呼唤。银玲般的鸟叫声,风儿的嬉戏打闹声不绝入耳,轻嗅流年的刺鼻之味。
原本温婉的风儿瞬间愤怒,似一头发怒的猛虎。肆意妄为的拨弄着我的青丝,似聪明,调皮的顽童从我最弱的防御进攻,钻进我的领口、袖口,让我防不胜防的直打哆嗦。
站起身来,习惯性的紧裹衣领,将手藏于口袋,蹦蹦跳跳的试图驱赶寒冷。面向阳光,咧嘴微微一笑。看着它慢慢往上爬,盼望着它释放出更多的热量,来暖彻心扉。
冬日的暖阳就是那般的惹人垂爱,诱惑着无数男女老少的,洋洋洋撒撒的从暖被中缓缓起身,一阵梳妆打扮之后便迫不及待的奔向阳光的暖臂之中。此刻的暖意退却了原本的柔弱,变得更加的强健了,释放着源源不断的热量驱赶严寒,滋润着万物。
原本紧闭的门窗都开了,连窗帘也拉开了。原本安静、空荡的草坪上也变得热闹起来,谈笑、嬉戏、打闹声充斥着耳膜。不禁在心中赞叹起来,这魅力真是非比寻常啊!
在这热闹的场合无人相伴,就会习惯性的`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似世界的弃儿。虽然内心含杂着诸多复杂与不愿的情绪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另寻一片无人的净土,不受任何人的打扰,静静的享受它柔情似水的温暖。
一张木椅,一张圆石桌,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一首熟悉的经典老歌,一本笔墨香浓的纸制书。在冬日的暖阳下显得格外的幽静,诗情画意般的美好。
一杯热水,驱寒意暖心扉,浇灌心灵,滋润心田。聆听往昔最爱、最熟悉的曲调,将尘封的记忆全部罗列出来,晒晒太阳,把往昔所有的不悦都过滤蒸发掉。
在暖阳下与大自然相拥,静看他人的喜怒哀乐,于书本中感受着他人的情怀……在冬日的暖阳下做着自己想做又喜欢的事,任时光匆匆而过为我记录此刻岁月的美好。
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6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摘得“白玉兰”的消息传来,“典迷”一片沸腾。适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国》将于6月13日晚八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五期《论语》。是的,“典迷”又有过节大餐了!
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尽管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将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每逢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正是孔子思想和学说坚定的追随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特别邀来四位读书人,大家在节目中不仅精妙解读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后世传播,还特别从孔子及其弟子关系的角度品读《论语》,带领大家感受孔子弟子响应老师召唤,凝聚在孔子周围,共同追求仁爱理想世界的生命历程。
《论语》现存二十篇,接近一万六千字,孔子的这些言论为从何而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介绍道:“《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里边就记载了孔子晚年的两个弟子,在讲学的过程中,轮流记录。看到这些材料以后,我们恍然大悟,孔子的弟子实际上是各有所记,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的来源。”
但凡读过《论语》,一定会对“子曰”印象深刻。透过那一个个“子曰”,今人能够感受到20xx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不同弟子的鲜明个性:子贡“富而好礼”;颜回“贫而乐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路直爽而勇武,尽心尽力地保护孔子四十多年,以至于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将如此多性格不一的弟子聚在一起,孔子人格魅力何在?《论语》中记录着颜回对夫子的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