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大学》提倡的就是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同时《大学》也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如此说来古人推崇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一理念。而如今,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着老师的孜孜教导要我们“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父母亲也反复对我们叮咛着说要“低头做事,抬头做人”。
不可否认,传统教育一直以来倡导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一观点。看来个性张扬只能成为青春年少的代名词,而厚积薄发才能做成功的同路人。不过一个人认真做事同时也要懂得如何保持低调做人,因为低调是处世的一种姿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大智慧,还蕴含着一个人的翩翩风度和谦谦修养。
做人有做人的法则,做事也同样要有做事的尺度,成大事者往往都有一颗谦虚谨慎的心,如此才可以把平凡创造出非凡来。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奇人,一百多年前他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晚年还曾说过他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可他身上有什么成功的黄金定律值得我们去学习?他又何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做人先要给自己立宏图大志并胸怀宽广,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专心为之,从容淡定方能纵观天下担当大事,谨慎廉洁仁礼并用方能稳中求胜……”这些浸透着人生哲理的箴言都是曾国藩成功的为人之道,同时也是他对人生和教训点滴积累的结果,时至今日这些对人生和事业深刻领悟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人生四个字“做人做事”,做事的同时开始懂得如何做人,做人的同时开始明白如何做事。当你面对生命中的得淡然,失泰然时,当你能微笑面对晨曦与晚霞时,你就已经开始慢慢长大渐渐成熟了,你就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衡量如何做人和做事了。
这个世界,有一种人是做事的,具有令人敬佩的务实精神;另一种人是做人的,具有非同寻常的公关能力,像花蝴蝶一样扑来扑去,惹人喜爱。
前一种人很多,后一种人也很多。前者务实,后者务虚。前者讥笑后者,后者也讥笑前者。
那么有第三种人吗?就是同时兼备上面两个特点的人?
有,但不多。
为什么不多呢?
因为理清“做人和做事”这其中的道道,并身体力行的人,不多。
细想想,我们每天辛苦做事是为了什么呢?为了生活?为了幸福?为了家人?为了朋友?无论是为了谁,都是为了某个“人”。既然从根本上说,我们做事是为了人,而事情也是人做的。那么核心问题是人,所以把人的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已成功了一半。有人着眼于人,有人着眼于事;前者立意高,可实现龙腾千里,后者立意低,往往要龟爬十年。所以说,人生的投资有很多种,但对人的投资是受益最大的投资。”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个人的能力和学识就不重要了吗?
重要,当然重要,如果不重要,那我们还上学读书锻炼自己干什么呢?天天到处交朋友不就行了。一个人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只具备一种是无法成功的。这就像盖房子,一个完整的房子应该有四面墙,一个顶(没有墙的叫伞,没有顶的叫敞篷车),五项必须都全,而且都要坚固美观。所以,如果个人能力比做四面墙(个人能力有很多项,每项算一面墙吧),那人际网络系统就是顶梁。如果没有墙,你的事业会四处漏风,捉襟见肘;如果没有梁,你会发现,你的事业天塌下来了没人帮你顶。所以偏废任何一方,都会影响到事业的发展,甚至有时事业根本无法启动。其中,人就是事业的中柱和房梁啊,它可以撑起你事业的一片天,也可以让你的事业毁于顷刻间!”
着眼于人,是为了把事情干得更好。
一个房子是一个系统,一件事是一个系统,人生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偏废任何一方,就会损害这个系统。
这里再讲一个有关“系统”的思想。
着眼人,会用人,把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结果会是大家共赢。建立一个系统,是为了起到1+1大于2的效果。
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富人之所以富有,原因在于善于通过建立一个系统来整合别人的力量;穷人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依赖个人能力,而缺少整合他人的能力。
富人少,是因为能创建一个系统的人少。绝大部分人依赖个人能力而谋生,而不懂得、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和毅力创建一个系统来整合别人的力量为自己所用。因而,大多数人是穷人。
富人善于选择别人,而穷人习惯被别人选择。
丹青之妙,花敛容,日藏光,月遮羞,墨分五彩,化在渐染之间。
分寸之间,便是大美。
人是有灵魂的躯壳。分寸,便在这躯壳之间。
诸葛孔明,烧博望,排八卦,演七星,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收姜维,服关张,西坐荆蜀,南和孙吴,北拒曹操,极尽人臣之能事,却没有失去身为人臣的分寸。先主痛哭,白帝托孤,若是小儿禅不济,汝可取而代之。诸葛敛容,吾当肝脑涂地!人臣的分寸就在这一句“肝脑涂地”罢了。
我羡慕圣埃克苏佩里的决绝,却不爱海子的凉薄,同样是死,一个如秋叶之静美,一个如落红之霓裳。海子说,我要熄灭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寻一方寂寞。我恐惧黑暗,我宁愿在黑色的窗子里挂上帷幔。海子的死宣告他的一生横卧在分寸之外。
这样凉薄而冷酷的人生,便在分寸之外消失殆尽了。
人生的分寸,又岂止海子的春暖花开?
萨尔瓦多·达利一生缄默于与同性诗人洛尔迦的不伦之爱。达利曾为洛尔迦画过一幅画,躯体化为四处游荡的无可名状之物,这幅画叫做《微尘》。我想我们无法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沉沦在微尘之爱里的达利。他活在分寸之外,他颠倒了世间的黑白,他最终用同样炽热的火把自己烧死了。
分寸之外的人生,让人欷歔与动容。达利之死,死于分寸之外的热火。被烧死的还有梵高,在用金黄大肆渲染的麦田里,他自***了。
失了分寸的人生是可悲的。
四时之景里,层林隐钟声,云海掩清泉,深山闻吹笛,抑或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静美。分寸间的'美,便是半遮半掩,犹抱琵琶半遮面。
我想起鲁迅和他独特的叙述方式,那是对把握分寸极精妙的诠释。
在《孔乙己》里,大师这样写道:“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后面便是神来之笔:“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短短一句,便已足够。这样精准的文字只能在鲁迅的作品里找到,这便是大师留给我们最宝贵、最有益的东西。
无论诸葛亮诠释忠的分寸,还是海子与达利分寸之外的人生,抑或鲁迅将分寸把握得极好的文字,都体现出了分寸的重要性。分寸就是姑苏城外的钟声,是谪仙掬起的美酒,是八大山人的一幅泼墨,淡定深远,恬静柔软,又蕴涵脉脉温情。把握分寸,把握硬朗与柔软间隙里的一丝精妙。
“母女两别抱了,还得赶在天亮前回去呢!”男人歉疚地看了看她,张了张嘴却也没说什么。
送走父母,她一个人又踏上了这条小路,一个人失神得回味着母亲的拥抱,父亲的宠溺,却又不得不想到父亲的那句话。从小,她就是一个懂得知足的孩子,就算年轻的父母从小把她交给了爷爷奶奶,就算一年里也只会来看她五、六次,而且每次都很匆忙,就算别的孩子从来就把她当成父母不要的孩子。可她却还是一个很乖的小孩,在面对爷爷奶奶和好久才来一次的父母时,她是会微笑、会感动。
失神的.她没有注意到周围忽然的安静,静的可怕。一瞬间,躲闪已来不及,电光石火当中,她仰倒在一片血泊中……
再次醒来,一阵疼痛向身上每个角落袭来,她开始努力回想,回想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目光扫到病床边,一个纤瘦的身影刺痛了她的眼睛,嘴里不由得喊出:“妈!
那个身影闻声醒来,一脸焦急地问她哪里还痛,见她久久不说话,女人急了,怕她有什么闪失。
下一秒,她紧紧抱住了她,哽咽着在她怀里说道:“妈妈,不要丢下我一个人好不好?”
“宝贝,你……”
犹豫的声音传来,她仿佛丢了魂般收回了手,看向门口那个刚刚走进来的俊朗身影。
“好啊!看来以后想丢下你你也会粘上来了!”她先是一愣,刚才爸爸的意思是不会丢下她了是么?
“为什么?”她强忍内心的激动,平静的问:“你们两个不是还有梦想么?”
“哎,没办法,谁让那些梦想在我女儿面前都自动让步了呢!”他耸耸肩膀,简单的一句话,却让她的心重新恢复了跳动。
那一瞬,她相信,她的幸福回来了,在她等待了十几年之后完整的回来了,那一天,仿佛所有的阳光又照在了她的周围。
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想: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殊不知这个问题是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思考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也无法给出正确答案的。那时,我不懂。
很单纯的想象着:每天的每天,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坐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玩游戏,一起听陈旧的收音机发出沙哑的声音。很惬意的生活。
我乖巧一点,不要经常撒娇,看见乞丐给一角钱,不浪费粮食,当个好学生,这样做应该就可以了吧。
以后做事认认真真的,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粗心,那样,每一件事都会做得很好。我不会的,问问妈妈、爸爸或者奶奶,他们教我,我就会做事了。做事,应该就是这简单的吧。
后来长大了,发现世界没有我从前想的这么简单。
做人要脚踏实地,但是也不能太过死板;做事不仅仅要用心,更要用脑子。就像《水浒传》中的武大郎,为人忠厚老实,做事任劳任怨,但是却不得善终,被西门庆等人害死;在说《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尽管做事谨慎小心,但是她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反倒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我们年纪尚小,可能大人们不会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甚至有些大人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年纪小,就不去在乎,因为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而做人与做事也要从小开始培养。
现在正在热播的《家有儿女》中,聪明伶俐的夏雪,憨厚可爱的夏雨,古灵精怪的刘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推翻了小孩只是“乖乖女”或者“书呆子”的形象;颠覆了大人们心中小孩什么也不懂,没有自己的思想的看法。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孩子也能当家作主!
就一这个观念来说,作为21世纪的小主人,我们首先要学会做人。
做人,我们要既要学会武大郎的忠厚老实,也要学会王熙凤的灵活善变;不能太过老实,也不能太过圆滑。
做人,我们要像茶花女一样善良,但是不能像她一样悲观;要像保尔·柯察金一样刚毅,但是不能像他一样冲动……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
做人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做事也一样。
如果,单纯的以为,做事只要用心用力就好,那就大错特错了。
是的,做事是要用心,但是力就不一定了,当然也不排除在外。但是,这些都只是前提,更重要的是技巧。
“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两个词语,字完全相同,而意思却完全相反,它们字面上的差别,只是“半”和“倍”的位子调动了一下。
要是做事不讲究技巧,只知道蛮干,就算你投入了再大的力量,也还是收入甚微;但是如果你知道技巧,做起来既省力又可以得到好处。
刘备戎马一生,最后却为他人作嫁;屈原忠心为国,冒死相荐,君主不但没有理会,结果落得投河自尽的下场。
他们所做,皆是为国为民,为何会这样?那就要看看他们是如何做事。是否掐准了时机。
不管做人与做事,都是要我们自己的去思考,而一些名著中刻画的人物,会是我们参考或者学习的榜样。
常言道:“做事先做人”。说的是要想做好事,就必须先做好人。这里的事,指的是事业之类的事。也就是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即完善自身的素养与品德,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
一个有理想有爱心的实业家,当事业成功之后,一定是社会慈善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在不断为社会做奉献的同时,完善自身品德修为,成为受人尊重的人。这是成功者的高度,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也可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首先要解决自立生存的问题,当你有了生存能力,进而富足以后,才能谈到为社会做贡献的事情。试想,你连自己的生存都无法保障,何谈为他人去贡献呢?即使你想贡献,那你又能贡献什么呢?当然,在财力无法达到贡献值的时候,也有贡献人力的说法。其实,你在赚取生活资本的同时,也是一种贡献,只不过贡献的价值或性质不同罢了。
俗话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管能力大小,只要有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心就好。这个力,只有在大灾大难之时的万众一心方显其力量的强大,平日里的个人之力则是微小的`。
所以说,要想成为贡献于社会的人,须先使自己强大,才能做出大贡献。
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为富不仁或富足的守财奴,自古至今比比皆是。他们只记得自己创业的艰难,积累财富的辛苦,怀抱金钱安详度日,却不知“好施养德”与“舍得”的真谛。当然,任何人的财富积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要备足防范风险的储备资金,这里说的慈善好施,不在多少,主要是心态的问题。能以微力而施善者也是善莫大焉。
上述的关键在于,你要做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尤其是在你成就了理想中的事业以后,你能否成为贡献于社会的人。
社会上还有一种“裸捐”现象,我虽然赞成为社会做贡献的义捐,却对“裸捐”不甚理解。所谓“裸捐”,应该是将自己所有的财产毫无保留的捐献出去,那么,你把所有财产都捐献了,你靠什么生活呢?此举莫不是“***鸡取卵”之行为?唉!还是茫然!若是一个无儿无女,没有亲人的富翁,在生命临终之时,行“裸捐”之事,自当理解。
所以说做人与做事,乃处世为人的大课题,其中包括了:人生目标、做人准则、立本修德、社会与人、人与人的种种范畴。
但,不管怎么说,要想成就一生的事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贡献于社会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让后世传颂的人,就必须以自己的义举去作为。这些人有古往今来的爱国志士,有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和他人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先烈,有为国家的危亡和大灾大难而慷慨解囊的义商,有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因为,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们光辉的思想在闪亮。他们做的事犹如丰碑矗立于人们的心间,他们的人格是人类品德的代表和展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