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家庭和学校合作,共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一、引导学生从“畏惧失败的漩涡”中摆脱出来,振作精神,迎接新的学习与挑战 高中的学习生活充满激烈的竞争,激烈的竞争也导致了学困生陷入失败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为人师表的使命感去唤醒学生,让他们明确陷入失败漩涡之中的具体危害,让他们振作精神,从失败的漩涡中解放出来,帮助他们卸下思想的.包袱。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自然会清醒、明白,学习热情也会猛然而生。
二、动之以情,让学生感受到关怀、温暖与真情
自卑是当前学困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况,是影响学困生形成积极心态的首要阻力。帮助学困生消除自卑感乃是我们教学的当务之急。
1.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要以一颗爱心去对待学生,去感化他们,让我们的一言一行成为学困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力量,成为学困生积极进取的动力源泉。多留意、多微笑、多提问、多表扬、多谈心。教师一个肯定的手势,一句激励的话,一个亲切的眼神,都能引起学困生积极愉快的感觉,刺激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潜能。
2.消除学生间的隔膜。学困生由于成绩暂时落后,很少有人主动地去帮助关心他们。这就造成了学生一种心理上的隔膜。我们应尽快消除这种隔膜,让学困生在民主、团结、愉快的人际情境中去学习和交流。那么,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会明显提高,对教育过程的参与也会显著加强。
三、导之以行——引导学困生树立成功感
创造让学困生成功的机会,对促使学困生形成不断进取的心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对学困生进行积极评价,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对学困生的成就期待,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让学困生同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表现自我、体验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树立成功感。
四、授之以法——激活学困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学困生有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操作,只是没有被激活,没有在学习中实际应用而已,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水平,给予精当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开启学困生的智慧,激活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潜能。高中学生的“课前预习,尝试学习,建立错题本,运用反馈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等都不失为促使学困生积极学习的良好方法,都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
五、抚慰心灵——教育学困生自尊、自爱、自信
培养学困生的自尊、自爱、自信,是培养他们积极心态,激发他们潜能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困生展开“自尊、自爱、自信”的教育。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困生的意志都比较薄弱,学习中遇到一些有障碍的题目,往往不愿多思考,不愿坚韧攻关。对此,我们应及时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动机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爱的意识,并鼓励他们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养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良好习惯。同时,帮助每个学困生根据自己现在的学习状况,确立短期、中期、长期奋斗目标,让他们以具体行动不断成就自我,逐步做到自尊、自爱、自信,从而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
总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激发学困生潜能”的方式还有好多,但关键的一点是教师
应拥有一颗爱心,关注每一颗心灵,并不断地激励与鼓舞他们。教师应以兴奋的情绪、热切的关注、勃勃的生气、殷切的期待去激励、唤醒、鼓舞我们的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学生便能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不久前,我们对中外学生语言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中外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
1.学习驱动力方面的差别
在近五年的汉语教学中,当每个留学生被问到“你为什么来中国学汉语?”时,他们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兴趣”。毋庸置疑,国外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个人兴趣。而中国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英语也是两年时间,但都是大班教学(少则五六十人,多则超过一百人),由学校统一编班,统一安排教学进度和课程设置。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带课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只能根据多数学生的语言掌握情况安排教学,从而被动地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也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我国许多学生争取高成绩是为了拿到奖学金,将来毕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有的是为了考取研究生或推免而本硕连读;有的也仅仅是为了及格;有的是为了追求真理;也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总之,中外学生在学习上的驱动力差别较大。
2.学习目的的差别
中外学生学习的目的都包括为了实现个人的`价值、理想。然而,除此共同目的之外,有些中国学生的另一目的是为了父母甚至是教师而读书。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不负某个教师的期望而日日苦读。这就是学习目的中的“指向自我的学习目的,指向社会的学习目的”以及我国学生具有的“指向他人的学习目的”[2]。
3.学习条件的差别
国外高校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台电脑,无线网络覆盖面广,学习者均可免费使用。图书、电子文献等资源都可以随意使用。国内的高校配套设施相比较国外来说要落后一些,再加上学生众多,因而“僧多肉少”的局面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在中外学生的居住环境方面,我国的大学一般都会让留学生单独居住,住宿环境安静舒适;而我国学生人数众多,通常都是统一安排住宿,这样一来学生想要把宿舍当作书房来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宿舍自修习惯就变得很困难。
省编初中语文第三册,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说明文的客观性很强,就是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和周密。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让学生语言的准确性、分寸,同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再如,讲“石拱桥”特点时,“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其中关联词表示出“形式”到“质地”的主次与递进的关系,不仅形体美,而且耐用,这足以说明石拱桥的好处了。讲“赵州桥”的特点之二时“大拱桥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让学生画出三幅大拱上有小拱的不同位置和数量的三座桥,进行比较,体会出说明语言的真正魅力。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说明方法,引用古典神话典故,打比方,作比较等;让学生在写说明文中恰当运用一些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让学生在电化教学活动中参与;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等等,着重培养学生客观准确的写实能力,进一步激发起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中国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往往比较“乖巧”。通常给中国学生上课,只是授课教师在唱“独角戏”,而在给留学生上汉语口语和听力课的时候,尤其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的学生们会比较踊跃,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能够作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
1.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英语教学的时间短,不够充分。英语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进到中国的课堂,至今也只有四十多年的教学历史。承担外语教学的教师多数都是在中国院校毕业,知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又一直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因而教学手段略显呆板,教学氛围仍显凝滞,教师的权威仍显得至高无上。带着师生间的这种“等级”观念,学生不敢也不好意思与教师进行探讨。
(2)考试只要求分数,不需要讨论。参加高考上来的中国学生都知道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可高考时只需要分数,所以不曾练过口语。陕西省为了城市与农村考生之间的起点平等,也取消了高考的英语听力。因此,大多学生都只是会考试不会用英语交流,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上了大学,继续为了考试,疯狂地记单词、背句子。教师也不得不为考试而教学,再加上班级较大很难进行纯英文的讨论活动,只好教师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扮演听众的角色。
(3)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学校秉承政府的安排,没有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只能认真地遵守规定,难以创新。
2.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由各国不同的教育理念而决定的。首先以美国的教育为例。第一,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权威性进行质疑的能力;第三,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理的精神。同样,大多数英国大学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上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送。此外,英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和调查实践,很多课程的导师都会在每堂课前给出相关的阅读书单,让学生提前进行阅读和思考。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两大部分,即讲座课环节和讨论课环节。学生们准备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启发式的讨论模式中,教师仅仅充当参与者的角色,更多的发言和表达机会都留给了学生。德国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日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的子女凡事要先考虑别人,尽量不要麻烦别人,要独立,他们还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教育的内容。日本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很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和创新教育。显而易见,中日两国的家长对子女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大相径庭的认识。
总之,美英德日国家在教育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看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创新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来说,主观能动性要强一些,所以在课堂中常常是中心。
(2)与对知识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美英德日等国家无疑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在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上,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根本上得益于其师资队伍的精干和优良,源于其对职教师资的入职严格把关。为确保师资质量,德国对职教师资实行严格的“入门把关”和“过程控制”。[3]当然,对教育的重视与一国的经济实力也是息息相关的,经济搞上去了,国家有钱了,自然就有资金支持教育的发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