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女巫赐予小木偶所有的表情后,小木偶就告别老木匠,踏上了周游世界的旅程。
不久,小木偶来到了一个叫摩尼黑的小镇,这个小镇上的居民有些古怪:五颜六色的泡泡人,浑身透明的玻璃人,蹦蹦跳跳的皮球小人。
“看,小木头人!”一个泡泡人大声喊道。于是,小木偶就被泡泡人等围住了。一个泡泡小人问:“小木头,你有我们这么多颜色吗?”
“没有。”小木偶回答。
“我们有好多好多的颜色。”所有的泡泡小人一起喊道。
“你能像我们一样发光吗?”一个玻璃小人问道。
“不能。”小木偶回答。
“我们能!”所有的玻璃小人一起喊道。
“你能像我们一样跳得比树还高吗?”一个皮球小人问道。
“不能。”
“我们能!”所有的皮球小人一起喊道。
问完话以后,泡泡小人就在阳光下展示起美丽的颜色来,展示着,展示着,一个泡泡小人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变成了一张透明的塑料纸。皮球小人见了,哈哈大笑地蹦着走了。玻璃小人觉得他们显露才华的时候到了,便使出浑身的解数发出耀眼的光。
“我要做玻璃小人。”小木偶说。
之后,小木偶来到河边,看见小鱼在快活地游泳,他也想游泳。就“噗通”一声跳进了河中。可是,他却不能像小鱼一样在水面畅游,而是不断地下沉。这是他才知道,玻璃人有很多局限,原来的自己才是最好的。于是,他对着天空大声喊道:“我还是要我原来的样子。”喊完这句话后,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在慢慢上浮,原来,他又变回来了。
回到岸上,小木偶自言自语地说:“最棒的还是我自己。”
这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大森林,森林中间有一条小河穿过。森林里的居民要想进出森林,唯一的办法就是乘坐糊涂猴开的小船。外面的粮食、森林里的木材也只能通过这条小船运送。
糊涂猴的祖祖辈辈都在这条小河上摆渡。糊涂猴的父亲死后,他接管了这条小船。糊涂猴的船很小,一次最多只能载十个人,能运送的货物也很少。由于运载能力小,常常有人坐不到船,有的物品运不了,糊涂猴也就常常听到顾客的抱怨声。
抱怨的话听多了,糊涂猴的心里就有了想法:我为什么不造一条大一点的船呢?这样的话,我就能多载一些人,多运一些货,多赚一些钱。等有了钱,我又能造更大的船,载更多的人,运更多的货,赚更多的钱……哈哈,我真是太聪明了!
糊涂猴美滋滋想着,好像真的赚到数不清的钱了。他迫不及待地跑到船匠家,让船匠造一条能载一百个人的大船。
船匠想了想,皱着眉头劝道:“造船不是问题。只是这么大的船……”
船匠说的话,糊涂猴一句也没听进去。他不耐烦地问:“你到底想不想赚钱?如果你不造,我就请别人造好了。”
就这样,船匠接过造船的活。他整整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造出一艘糊涂猴想要的大船,而糊涂猴所有的积蓄也花光了。
大船下水的那天,糊涂猴兴奋地指挥大家把大船推到小河里。可是,船才下水,糊涂猴就傻了眼:由于小河太小太浅,大船根本就动不了。
只顾求大求好,却忽略了现实情况,无异于南辕北辙。
1、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导致学生比较盲目,没有目的性。
2、在教学生字时,我只是让个别学生起来分享他的识字方法,说完之后就一带而过了,也没有让大家一起重复,所以导致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牢固,没有加强记忆。
3、课堂设计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吸收;缺少“读”,孩子读得少;在课堂上也没能教孩子书写,练习写字。
小木偶拥有了人类的所有表情,它气则怒,喜则笑,悲则哭……他心里感到特别痛快。但是它心里总是想着在小红狐那里的红书包,真想把红书包要回来……
有一天,小木偶去赶集,突然看见小红狐在炫耀自己的红书包,真是一个厚颜无耻的家伙。看着其他小动物羡慕的表情,小木偶怒火万丈,它眉头紧皱,紧握双拳,眼睛里好像喷出怒火,它赶紧跑上去,大叫道:“这是我的!我的!”说着向小红狐撞去,小红狐被撞了个大跟头,小木偶拿到自己的红书包,气势汹汹地怒视着小红狐,小红狐拍拍屁股,呲牙咧嘴地站起来,尖叫着为自己申辩:“你凭什么说这个书包是你的,你是个强盗!……”小红狐撒谎一点也不脸红,小动物们开始议论起来……象伯伯说:“这书包到底是谁的呀?”小兔子说:“我们去警察局吧,找警察去评评理……”大家都说好,便你推我搡的把小木偶和小红狐推到了警察局。
今天接管案子的正好是熊警官,它坐在办公桌后用不屑一顾的语气说:“这点小事还用的着我吗?我不是早就给你们判了吗?”小木偶义正严词的盯着熊警官说:“你根本没判,当时你不问青红皂白,就把我扔到了一边……我可以找老木匠为我作证,这是他为我做的……”听它说完,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小红狐,小红狐羞愧的低下了头,喃喃的说:“是你的,给你就是了……”突然,小红狐扒开人群,夺门而逃……这时熊警官才恍然大悟,忙对小木偶说:“对不起,是我误会你了。”并发出命令:“一组队员全体出动,抓住强盗小红狐……”
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小木偶脸上又一次挂满了笑容,但这次是发自内心的笑……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本单元的4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一封信》是本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主人公露西的爸爸因出国工作,要半年才能回来,露西因为想念爸爸而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题目是“一封信”,实际故事中的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第一封信是露西独自写的,句句都是她的心里话:因爸爸不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开心的事,她有满腹的委屈想跟爸爸倾诉;第二封信是在妈妈的帮助下完成的,循循善诱的妈妈成功地将露西的情绪调整过来,在信中向爸爸报告了生活中快乐的事情,把这份快乐和爸爸分享。两封信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是都表达了对爸爸的思念,期盼着爸爸的归来。
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学习生字词后充分读文,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读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是让学生找出两封信的内容进行对比。在第一封信的朗读中,学生越来越能体会到露西伤心的感受,特别是几名留守儿童。我问他们:“你们是不是和露西一样想念自己的爸爸?”孩子们回答:“是的\'。”我话锋一转,接着问:“可是,爸爸在遥远的地方,当他读到这封信,会是什么感受?”“伤心、难受、不高兴、担心、不放心……”虽然很多词语的意思是重复的,但是他们能真正体会到一种真挚的情感。然后学习第二封信,我让学生先找出信的内容后进行朗读指导,提问:“读着第二封信,你有什么感受?”很多学生说越读越开心了。
接着,我通过课件,先出示第一封信,让学生找出第二封信相对应的内容,对比阅读,抛出问题:露西前后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我让学生先思考,再小组讨论,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后指名汇报。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喜欢第二封信,因为第二封信能让爸爸放心,安心工作。第二个学生站起来,这是一个回答问题十分积极,但是站起来常常不知道要说什么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蹭了半天,终于说出喜欢第一封,我继续鼓励他说出喜欢第一封信的原因,但是他说出的原因仍是让爸爸放心,与第一封信相反了。
另一个孩子举手了,这是一个有点懒散,学习不够积极,但表达还比较清楚流畅的孩子。他站起来,很明确地回答了他喜欢第一封信,孩子们又以为是他说错了,部分学生已按捺不住,有的甚至发出了“么、么”的质疑声。好像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喜欢第二封信就是固定的答案,只有回答喜欢第二封信才是正确的。我告诉他们: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能说出原因都是可以的。然后再次问站起的那位同学,你喜欢的是哪一封?他还是很肯定地回答:喜欢第一封。停顿了片刻,他接着说:“我的爸爸从小就没有照顾我,妈妈从小照顾我,很辛苦,我想让爸爸知道。”我突然感觉眼睛有点模糊,孩子的回答是我不曾意识到的,他真实的话语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但接下来我有两点需要好好引导学生:
1、表扬孩子真实的回答,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并告诉大家平时要能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父母的不在场,学会体会父母的辛劳。因为孩子们都是农村的,很多父母不得已外出打工,缺少了对孩子的照顾与陪伴。
通过引导,孩子们体会到了父母虽不在身边照顾自己,但他们一样爱我自己,他们在外面上班也很辛苦。最后我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结束这一课的教学:你想做个怎样的孩子,不让爸爸妈妈总为你担心?孩子们现在能各抒已见,说出一些具体的想法。
通过《一封信》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到了:教学中要尽量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对孩子们的思想、言行引导也才更有针对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