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阅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文章,总给人一种美丽、宁静、自由的感觉,他笔下的荷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那是怎样一种美丽啊,细致到仿佛微隙空气里的灰尘粒子都写得一清二楚——似曾在梦中遇见,微风萧瑟,品一番月夜荷花。
生活,还是需要一些情致的。在月圆之夜里,作者独自漫步在清华园,所见的景色,都是那么清雅别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倾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恬静的语言如梦如幻,一动一静,隐含着一种清丽的文学之美。难怪作者倾心于此,就是因为荷塘的沁人心脾吧。
这样安静的夏夜里,听着蛙声蝉鸣此起彼伏,静赏一番荷花——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清华大学的僻静角落,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衬托,应情应景,且又是一番享受。
荷塘月色的美丽,能够使人忘记忧愁。文中,我看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战争、硝烟、人民没有自由。在这样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作者朱自清用文字的形式抒发自我对旧社会的反对和不满,却又在荷塘的美丽里忘记忧愁的心事,环境,真的能够静心呢。
与作者一齐赏花观月之时,我深深地陶醉了。合上书,此时此刻,对身边琐事的困窘、尴尬和懵懂全然消失,仅有几近享受的感觉游离在心。仿佛繁华落败,观赏者却意犹未尽。
睡了,却正与荷塘相见……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又见春天。
每次翻看这本书,我仿佛就看到:在您的家中,那间书房,您还保留着钱老那张简陋的写字桌,坐在桌旁,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进来,照着您满头的白发,照着您干净的脸庞。您望着窗外,明亮的眼睛,能穿透那三万张写满爱与泪、欢乐与痛苦的日历,看见“您们仨”曾经的日子,一切从未尘封,一切从来不曾离去。静下来,您回到自己的写字桌前,拿起笔,把这一切化作有情感的文字,见证、上演、书写出人世间的风雨真情,告诉我们那个叫感情的东西,原本就在身边;告诉我们不要让时间哪儿都去,只让她留在往家里奔的脚步中、留在平淡日子的相依里,让它多停留一会:在病床前的陪伴、在保温盒中那怕凉的饭菜、在聊天中对视的双眼。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时间真的飞快,对杨绛先生来说,三万多个阴晴圆缺的时光变换,或许物非人非,但杨先生依旧乐观,仍有着一颗透明的心;经历人生那么多的痛苦,依然那么坚强,这才是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
我不想仅仅用“感动”这个词来表达对这本书的读后感,虽然我曾真的被感动过。因为我觉得,有时感动别人或被感动,其实是件挺容易的事,谁也不是铁石心肠,谁都有荷尔蒙的冲动,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句话、一个眼神、哪怕是一条大长腿、一位莫名其妙的“jiao兽”,都会有人被感动的无法把持,流泪流汗流口水流什么的。从这个角度看,这样的“感动”,已经越发廉价、越发情绪化表面化。因此,如果仅仅用受“感动”这个词来赞美这本书,多少有些“贬低”了这本书。我倒觉得,坚强、豁达、乐观是睿智老人传达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这也是生命存在与延续的支撑,这也是睿智老人要告诉我们在感动后要做的一切。
一、
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书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锺书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
我走近写字台放着CD,听着悠悠的小提琴曲,琴声的柔美,乐曲的哀愁,使我禁不信翻开了《荷塘月色》走入了书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现代着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从这文章中能够看出作者追求完美生活的渴望,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齐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爱热闹、爱群居——当然是想和人民一齐生活在一个完美的环境里,爱冷静、爱独处“白色恐怖”“白色恐怖”当然在这种“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园”。从名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境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凉了下来,体会着作者的无奈和彷徨。仿佛又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CD机的小提琴乐曲渐渐地接近尾声,音乐停了,我也翻到了文章的末尾。我“看”着作者走进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能够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完美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憎恨。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令我万分佩服。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中,更应当要去努力学习,去好好的珍惜此刻的生活。
我缓缓地合上了书本,闭上了眼回想着书中的伟大的民主战士——朱自清,慢慢地,我睡了,期望梦中再能与荷塘相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和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电影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奇迹男孩》这部电影分别从不同角色视角讲述事件,可能大家所关注的是主人公奥奇,但我最感兴趣的是主人公姐姐维娅,我喜欢从她的角度出发看待整部电影。
要知道,奥奇不是个普通男孩,他是个“奇迹”,不知情的人总会为此嘲讽、看扁他,但姐姐并没有为此嫌弃、排挤他,反而对他关爱有加,然而她心中的一点儿小九九终究是藏不住的:她对朋友谎称自己是独生女,她认为父母从未正眼看过自己,父母太过于关心、爱护弟弟了。这些行为或许在旁人看来很虚伪,可我能理解因为作为姐姐的我曾经也感同身受。在妈妈肚子微微隆起的那一刻我就认定,这个新生命今后会与我共同瓜分母爱,甚至统统掳走!
我经常听见爸爸将耳朵附在妈妈肚皮上听弟弟“打招呼”时爽朗的笑声,那时我总会暗自流泪。父母轮流辅导我功课的时间逐渐挤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苦口婆心让我体谅他们,学会自觉自律的劝说。那时的我只顾着幼稚地嫉妒,却忽略了其实父母心中爱的天平丝毫没有因为弟弟的出生而倾斜过半分……
还记得幼儿园毕业典礼时我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正在为父母能否来参加而发愁时,殊不知爸爸连夜将弟弟送回老家托付给奶奶照顾,只为同妈妈一起来给我加油鼓劲。他们默默付出,我却毫不知情,当我赌气站在舞台上呆若木鸡,偶然间用余光暏到那个光线最暗角落,顿时热泪盈眶,他们举着全场最显眼的荧光棒,用全场最响亮的嗓音在为我呐喊着!
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爱意深深打动了我!我在舞台上万受瞩目,他们在台下默默付出,我却毫不知情……每当弟弟入睡时,妈妈总会踮着脚尖来到房间来与我说说心里话;爸爸为弟弟吃饭时也不忘给我加些菜,叮嘱我要营养均衡;妈妈上网给弟弟买衣服也忘不了我……回想起这些,曾经那些幼稚的胡思乱想不翼而飞啦!
就如维娅的父母其实也很爱她,他们及时赶到戏剧院为她打气,尽管她只是灯光负责人。是父母对我永久不变的爱使我那些幼稚的想法不攻自破!他们对子女的爱就好比一片望不到边的海,不会因烈阳而消逝半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