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作文选”要提防几个误区
作文书到底有没有用?行内人士对此又怎么看?
广州市少年宫文学培训中心主任杨楠老师认为,如果学生功课繁多,没有充裕的时间阅读长篇名著,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作文选”不失为好办法。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从阅读“作文选”开始,教会孩子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也是可行的,好的“作文选”可以发挥指导作用。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千万不要将作文选当“佛脚”抱,不要让作文选限制自己的思路。
沙面小学校长张凤娟老师说,小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家长不应该盲目地给读小学的孩子买作文书,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长期积累,家长在无意识下将急功近利的思想灌输给了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害怕看书,怕写作文。
刘小玲提醒家长,给孩子买“作文选”要防止几个误区:一忌以作文选作为孩子全部课外阅读内容。学语文是一个多方积累的过程,多让孩子看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写的书,启发孩子扩大认识面,培养对写作的兴趣。二忌要“名师”不要“快乐”。不要迷信完全用大人视角去点评的所谓“名师推荐”。三忌“应试大过天”。应把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上来。
开张的第一天,小动物们都来吃东西,小鸡一家忙得不可开交,中午只能啃面包。午夜里,小鸡摁着计算机,计算当天的\'营业额,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快餐店居然一天的收入三万动物币。小鸡躺在床上,思考决定要更用心地经营它的快餐店,于是他微笑着进入了梦乡。
由于小鸡的店开张了动物王国动物最多的中心区,不到一个月它便挣了60多万的动物币。
有钱的小鸡并没有高傲自大,待客热情,服务态度好,回头客非常多,生意很是红火。
小鸡快餐店里的菜物美价廉,所选食材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有机蔬菜和新鲜土猪肉。菜式多样,色香味俱全,人人吃了都赞不绝口,吸引来了动物王国的大量居民。
不久,国王来巡国时,久闻大名鼎鼎的小鸡快餐店,便来品尝美食,国王品尝了快餐后,回味无穷,题下了了“美味快餐”四个大字。小鸡生意越做越大,分店开遍了全国各地,成为了全国的首富。
这个童话告诉我们:做事业要想有成就,就要在事业上多花心思,才能又辉煌的成就。
与“和合”观念相对应的思维方式则是综合思维、整体思维。季羡林先生解释,综合思维就是八个字:整体概念,普遍联系。 如中国 哲学 本体论的“道”、“气”“心”等范畴,美学上的“尽善尽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都只有综合思维才能把握。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及其“和合”的统一文化精神之下,儒、道两家各有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精神。
先从儒家文化精神方面来看。儒家文化所注重的是人伦关系上的“和合”,由此 发展 出它的基本文化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伦理精神,即注重伦理关系,强调各安本份。 伦理即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彼此相处的道德准则。儒家文化是一种注重群体性、伦理性的文化,把一切 问题 都放到伦理关系中加以考虑,所以有人干脆说它就是“伦理文化”。儒家讲“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各有本份和相应的道德要求。
儒家伦理总的原则和前提是“仁”和“礼”。“仁”的本意是二人和合,推而广之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那么这个关系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爱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儒家所主张的是世俗的、此岸世界之爱,现实生活中人人彼此相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能做到这样,就是真正的“和合”了。
“礼”是人们共同要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伦理准则。儒家及统治者注重制礼,也就是要建立一定的社会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这个秩序的基本原则是要使上下尊卑有序,各守本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礼治”。“礼治”所注重的是教化和自觉的服从,而不象“法治”那样偏重强制性的约束。儒家的本意,建立“礼”的目的是要达到“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为”不管是理解为“为了”还是“就是”,其意思都差不多,即目的在于“仁”,就是要彼此“爱人”。这个愿望不能说不好。 这一套伦理原则的建立,在思维方式上是推己及人,由近而远,如石投水面一圈圈扩展开去的波纹(费孝通的说法)。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伦理性、群体性的文化,一方面是比较讲究秩序,重视人与人之间在安于本份的基础上和谐相处,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家庭和美(国即大家),比较有人情味,比较温馨。但另一方面是比较忽视和压抑个性,不利于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走向极端甚至容易造成“奴性人格”,不利于民主精神和法制精神的生长。
二是道德精神,即非常注重道德修养。
伦理与道德密切相关:伦理是从群体关系着眼,而道德则从个体行为着眼。要达到如上所述的伦理目标,主要依靠每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这是伦理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
通常道德有三个层次:宗教道德、圣贤道德、世俗道德。儒家所倡导的是圣贤道德 —— 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准宗教道德意义的道德要求。 任何道德修养都需要有内在动力,有理想目标。儒家的人生理想目标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人生追求,皆从“修身”开始。而“修身”要达到的最高标准就是“内圣外王”:内在修养要尽可能达到“圣贤”的精神境界,然后外在人生实践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如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以“圣贤”为目标而修身,可以有许多具体要求和尺度,比如忠孝仁义礼智信,安贫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还有“君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
与此相适应,儒家及其统治者不断树立圣贤人物的典型楷模(如周公、孔孟、关羽、诸葛亮等),对圣贤人物生前死后加封荣誉称号,大力宣传,号召人们“见贤思齐”, 学习 仿效。当然“圣贤道德”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于是儒家便设想了一条可进可退之路,即孟子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即使做不到建功立业关怀天下,也要求至少管好自己,修身养性,安守本份。这也许可以说是儒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最低要求。
从道德修养的社会实践方面看,修身当然首先是每个人自觉主动的追求,心存高远,见贤思齐;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的引导规范,这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来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 艺术 ,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给人以伦理道德的“教化”。在这方面中国文化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和积累了有效的,并在中国社会的文明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因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
三是追求建功立业、服务社会的人生进取精神。 在人生实践方面,儒家提倡“入世”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倡导以圣贤为目标,追求建立不朽功业,大而言之有所谓“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具体而言,所谓“立德”,即建国立制,以德治国,这是王候官吏们所追求的;“立功”,是指以武功拯救危难,保天下平安,这是武士英雄们所追求的;“立言”,则是指著书立说,传播文明,这是文人学士们所追求的。以圣贤为目标,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人生奋斗的方向与坐标,其人生实践的过程,既是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儒家文化历来是重视个体自我价值与社会进步发展的和谐统一的,这也同样体现出一种“和合”精神。
其次,关于道家文化精神。道家文化更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合”,不仅主张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外部自然存在,与一切自然存在和谐共处,同时也主张将这种原则 应用 于社会人生,提倡一切顺其自然,由此发展出它的基本精神。 比如,在 政治 上,道家崇尚顺其自然的放任主义,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这样就不容易激化矛盾,无为而无不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在伦理上,则是倡导自然主义:对个体生命而言,主张不加约束,顺乎人性天性自然发展;对人际关系而言,则主张各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彼此相安无事,乃至老死不相往来,如此当然也就不会有多少冲突。在人生态度上,提倡绝圣弃智,大智若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等,总的来说就是取“遁世”态度,主张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退让:退回自然,返朴归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情感,清净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我内心的和谐宁静。这无疑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生观。不过,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循着这种人生取向,往往走向“归隐”,这便与宗教境界也相差不远了。
中国的文学艺术,归于儒,是“文以载道”,致力于“教化”;归于道,则是自我陶情冶性,追求审美,如山水田园艺术。所以有人说,是道家文化精神养育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艺术。林语堂甚至认为,中国的文艺()部分代替了宗教,给人以精神、情感的慰藉。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外,关于中国的神秘文化。前面讲到西方文化的宗教精神,宗教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根本特征是设立一个超现实世界的彼岸天国世界,将真知、真理、幸福赋于彼岸世界:一方面此生为善,以求进入天国获得幸福;另一方面彼岸的上帝无处不在看着你,使你有所畏惧不敢为恶。 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儒教是准宗教:人生理想是在此世此岸成为圣贤,而不是出世成佛或进入天国;道家寻求回归自然清静无为的生存状态,发展到道教才追求修炼成仙,才具有了宗教的意义,可看成是中国的土著宗教,但与西方、印度的宗教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从总体上说,中国文化本身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宗教精神,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 现代 学者庄泽宣认为,中国民族因为重视现世人生,所以肯定现实生活,看重自己的力量及其价值判断,为人处世专赖内心的善恶,所以道德特别发达;而西方人多借助外力,价值判断亦在另一世界的上帝,所以重视宗教。中国人认为人性本善,故主张修养内心,发展这种善端;西方人认为人性本恶,故须求助上帝洗涤罪恶。中国人注目在善的观念,所以认现世为快乐,应该尽情享受;西方人着眼在罪的观念,所以认现世为痛苦,必须皈依宗教,才能超升天国。所以从中国学术方面看,中国只有伦 理学 而没有神学;从 历史 方面观察,中国几千年来并没有一种思想雄伟、组织完善的宗教出现。儒家教化,注重现实人生,儒教是 教育 之教而非宗教之教,其后虽有道教出现亦只有一种法术而不能称为宗教。
中国虽然宗教不发达,却有一股很大的神秘文化的力量,主要存在于民间文化形态之中。它源于初民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比如先秦 时代 即有阴阳学、谶讳之学。庄泽宣认为,中国民族的迷信心理,实源于天命思想:中国拥有伟大的自然,巳使人民产生崇拜自然的心理,更加灾荒频仍,愈使人民发生恐怖自然的心理。儒家对于鬼神,虽持敬而远之的态度,但很遵从天命;道家对于天,虽不认为神,然以天道为自然及人生归宿,也相信天命;墨子以为天为人生的主宰,对于天命,更为信仰;……再加佛家因果报应之说,宋儒性命之理,于是天命思想乃牢不可破,把人间的吉凶都用天命来解释,更把现世人间的关系来推论天上或地下的情形,于是便天上有人性化的神仙,地下也有人性化的鬼怪,这种思想更因阴阳五行之说,获得了 理论 上的说明,由于方士僧尼者流的倡导,乃深入民间意识。
综观中国文化的宗教不发达而神秘文化(迷信)发达,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历来封建王权以及正统伦理文化势力强大,形成极大的制约力量,使宗教权威建立不起来,而神秘文化则能像野草般向民间蔓延;二是原始宗教观念在民间文化层次上的局限,使其上升不到形而上的哲学层次,即难以形成真正的宗教信仰,而只能以形而下的神秘文化形态(如巫术迷信)存在;三是巫术迷信之类神秘文化形态恰好适应农耕社会那些文化层次较低的\'普通老百姓(如祥林嫂)的心理需求,因而具有极大的生命力。时至今日,在中华文化圈中,神秘文化也仍有不小的 影响 。神秘文化虽然没有宗教那样系统的理论学说,但它的背后仍然有人生观和心理学的根源,因此也是非常值得 研究 的。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可以说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特别发达;而人生哲学方面,则又可以说过于完善,各种人生境况和进退之路都设想到了:儒、道、佛及神秘文化正好构成人生路程上的三重阶梯:入世、遁世和出世。有人说,人生无非两种情况,顺境和逆境:得意时信奉儒家积极进取;失意时退往道佛或托付鬼神。这看似对立,但从整体上看其实又构成一种互补“和合”。这种文化传统的好处是有利于调节人生矛盾,也可以缓解社会冲突;而弊端则是不利于 科学 精神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变革进步。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超稳定结构,应当说与这种文化精神不无关系。
三、简短结语
以上我们对中西文化传统及其基本精神作了一个粗略的考察。近代以来,我国文化界对于中西文化孰优孰劣、对西方文化是迎是拒一直争论不休,乃至形成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甚至延续至今。以笔者愚见,
第一,对各种文化形态,尤其是中西文化,以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作优劣判断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应当说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处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的人们,在他们的生活实践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既各有其特长,也各有其局限,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赖肖尔、克雷格在他们合写的巨著《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中曾指出,西方人可能在个体生活经验方面显得比较突出;而东亚人在群体生活经验方面要远远丰富于其他各民族,比如个人适应群体,家庭适应社会,与其他民族的所谓社会经验相比较,这些关系间很少出现磨擦,也很少产生孤立感。 [8] 因此未必要对各种文化形态强分高下优劣。
第二,如果一定要对各种文化形态进行比较和作出优劣判断,也不应当是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区域性立场,简单地褒贬弃取,而应当站在一个民族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立场,站在建设当代人的合乎人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现代性生活观念的立场,来作出价值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应当有中西可以通约的价值标准的,比如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科学、民主、法制的精神,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和合精神(重视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修养、注重德治的精神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是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应当纳入到当代文化建设框架中来的。
第三,某些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相对主义者往往夸大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差异,把不同的文化看作是不可兼容的。然而我以为,具有特定的环境条件制约的文化模式也许是难以照搬的,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则是可以借鉴和吸纳的。比如西方的民主体制模式可能难以完全照搬过来,但民主精神显然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如果连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民主精神也不愿承认和不肯接受,那就很难谈得上推进当今的民主建设,其他方面当然也是同样的道理。 正因此,在当今的比较文化研究中,不是仅仅局限于各种文化模式的比较,而是适当超越文化模式的层面,加强文化精神的研究,乃至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的异质同构性,以及不同文化实现互补融合的可能性,这对于当代文化建设也许是更为必要的。
过分依赖作文选会思路僵化
据记者调查,北京某校初一学生平均每人拥有作文书17本,最多者有50本,最少的有3本。广州的学生又怎样呢?本报记者在广州书店随机询问一些中小学生得知,他们购买过的.作文书也多在5本以上,一位家长甚至给孩子购置的这类书籍已价值千元以上。
作文书这般热销,它到底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呢?
儿童文学作家广东教育出版社的编审刘小玲女士,在广州市少年宫担任过四年“作文实验班”老师,她对此深有感触:“每届都有那么几位同学,在我布置了作文题目后不过15分钟,就洋洋洒洒写出几百字,而且结构完整、语句流畅,但开头和结尾永远都是一个模式。在他们的笔下,冬天永远有雪,秋天永远是枫叶红遍,春天永远是冰消雪化;眼睛永远像忽闪的星星,早晨的阳光永远明媚……这是他们生活中的季节吗?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吗?”有一次,她布置了一篇作文,全班40个学生居然有23个的作文开头都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令她哭笑不得!
刘小玲说,她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的阅读范围都只停留在作文选上,以致他们的作文毫无灵气,在僵化的程式束缚下,除了作文选提供的格式,他们没有其他写作思路。
不少教育界人士因此疾呼:过分依赖作文选,不关注现实,不体验生活,不思考人生,不表达真情,功利性作文观会把中学生作文引入死胡同。
看着一双充满童真的眼睛,我莞尔一笑:\"当然,六月还是小朋友们的节日呢!那天,爸爸妈妈会带着小朋友出去玩,大家都能获得很多礼物呢。\"
我轻轻地拍了拍裙子,坐了下来,女儿趴在我的腿上,仔细地看了书中一句话,便百思不解地问我:\"妈妈,书中的小孩子为什么觉得六月不美呢?\"
\"是吗?让我看看。\"我接过小女儿手中的书,仔细地看了一遍,解释道:\"因为小孩子没有收到礼物呀。\"
\"那六月来临时,妈妈会送我一个惊喜吗?\"女儿抬头看着我,在从窗户投射进来的灿烂的阳光的照耀下,她红润润的小脸异常生动。
\"会呀!\"我安详地看着她,\"好了,时间不早了,睡午觉去吧,亲爱的`宝贝。\"
\"嗯。\"女儿放下书,跑进了卧室。
这是什么书?我轻轻地打开书皮,上面出现一行字:六月的话题。我靠在沙发上,静静地想:六月很美吗?
其实,之前我回答女儿的答案只是随口说说的,六月的确美,可再往深处想想,竟想不出来了。
平淡的五月即将悄无声息地走了,明天迎来的便是美好的六月。这天晚上,女儿显得格外激动,时不时地问我:\"妈妈,明天你会送我什么礼物呀?\"
\"暂时保密,\"我弯下腰,抚摸着她的头,\"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女儿点了点头,又去看她的动画片了。
我一边烧菜,一边呆呆地想:什么东西特别呢?布娃娃,太一般;童话书,嗯,也不太有新意……我冥思苦想了好一会儿,对了,她不是常常说自己太孤单了,渴望有兄弟姐妹陪伴吗?忽然,我想到了……
儿童节这一天,我独自来到了孤儿院。那里许多孩子正围坐在院子里,照顾他们的管理员正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故事,这时,一个比我的女儿稍稍大一点儿的小女孩坐在椅子上,扭过头来痴痴地看着我,眼睛里闪烁着渴望获得母爱的光茫。
书商盯利润作文书粗制滥造
与市场上的热卖相呼应,作文类教辅书也成了出版界最热的题材。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提供的(2006年度全省图书选题情况分析显示,今年全省有10家出版社安排了面向未成年人的选题共为340种,其中作文辅导类就有160种,占总数的47%!
广东某出版社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作文类图书编辑告诉记者,现在的作文书这么多,真正精心组织策划、体现作文教学成果的就寥寥无几。他说,那些以盈利为目的出版的作文辅导书至少存在以下“几宗罪”―――
第一,“天下文章一大抄”:剪刀加浆糊东拼西凑而成。且不说一些用滥了的范文大同小异,就连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作文法”心得也常常被偷换概念,以不同的“名头”行世。例如前几年一套由南京某校长编写、号称“全国作文第一畅销书”的(快乐作文训练教程,就被指剽窃了天津南开中学田姓教师的“快速作文法”以及北京一位郑姓老师的“爆破作文法”。
第二,教学训练功能形同虚设。例如,一套21本的作文辅导书号称“精选全国各地的优秀作文”,并附有“名师点评”,但所谓点评,充斥着“语言流畅、重点突出、结构紧凑、中心明确、感染力强、篇幅合理”之类的套话,很难想象有多少指导功能。
第三,来路可疑,甚至有伪造之嫌。很多作文书里收入的文章,不像出自小孩之手,逻辑思维成人化。比较典型的还有每年高考之后流行的所谓“满分作文”,大多来自考场之外,实际上是不良书商雇成人写手的“黑箱操作”。
第四、训练思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助长“八股作文”之风。如有的“速食快餐类”作文书,庖丁解牛似的把作文材料大卸八块:描写景色的、描写动作的、描写心理的……间接鼓励学生生搬硬套、临时抱佛脚,忽略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对学生作文训练会带来不健康的影响。
偶尔,我快速地调动着电视频道,忽然发觉文化类的节目像雨后春笋般一股脑的都钻了出来,像《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新杏坛》等等,琳琅满目,举不胜举。
现代人似乎对这类节目情有独钟,以至于刮起了一阵“学术作秀”风,人们总是有理由说自己太忙,抽不出时间读书,多亏大众媒体的帮忙,才能使自己继续学习。忙?确实忙。学生们忙试卷,上班族忙工作,啃老族忙游戏,别说读书看报,就连吃饭喝水也被抱怨成浪费青春。于是,某聪明人发明了“快餐”。这种既省时又省钱的餐饮方式,随即在众多发展中国家肆意泛滥开来。当城市化正垮大步前进时,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简单的快餐,却模糊了家的味道。
看到快餐的飞速蹿红,另一拨主打文化的书商也按捺不住,他们依葫芦画瓢似的隆重推出一系列的“文化快餐”,看似解决了人们的精神饮食问题,却暗藏着营养不良的危机。
放眼望去,书架上陈列着一本本精美的《史记》译本,还有诸多的名著缩略本,甚至还有一批号称“三百页还你三百年”的名著导读。那些聪明人不断地鼓动说:“直接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不更简单了吗?把长篇小说改为缩略版本,不是更为浓缩的精华了吗?把历史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改造成打趣儿的娱乐故事,不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了吗?喔,这简直是一项文化创举,文化壮举!”新编的名著霸占了十余个书架,它们慵懒的躺在那里,仅用金色的琉璃装潢,绚丽的色彩打底,就引得人头攒动,男女老少络绎不绝。而此时,真正的文化圣地——中外名著区,却像久旱的稻田中零星散落的几点无精打采的麦穗,又像肃***的深秋氤氲着的一片清冷寒气。你该如愿了吧,发明“文化快餐”的聪明人!
我穿过拥挤的人群,去沐浴那边的阳光。指尖滑过几本书,最后停留在那本素面朝天的《围城》上,我轻轻的捧来翻看。那些自以为通过捷径走向文化之城的人们,得意洋洋的指点古今中外,却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其实他们还在城外徘徊。那条捷径仅能把人带到城墙上,却无法开启文化的城门,于是人们只能鸟瞰城里的湖光山色,听导游手舞足蹈地解说,自己却不见鱼游,不闻蝉鸣,不能真正握住作者的`手。那份强加给你的理解,或许不能与你产生共鸣,甚或有对作者的误解。所以观景需要身临其境。文化不是星光璀璨的霓虹灯,不是喧闹都市的陪衬,而是黑暗小巷里的一盏路灯,伴你摸索前行;文化不是精雕细琢的包装盒,不用浮华来修饰,它是透明简易的保鲜膜,从不为虚荣和惰性服务;文化更不是池中的浅水,让饥渴的眼一望到底,而是博大精深的海洋,营养丰富。
倘若没有庄子驰骋万里的想象,人生就多了一份平庸;倘若没有孔子意味深长的劝告,人生就少了一份深邃;倘若没有雨果呕心沥血而作的悲惨世界,人生就多了一份空虚前的极乐;倘若没有泰戈尔娓娓道来的温情,人生就少了一份美丽……而文化快餐,居然将饕饕盛宴置于一米方桌之上,其数量与质量可想而知。
又一次,妹妹拿着书问我:“傩送到底喜不喜欢翠翠啊?”我说:“他不是给翠翠唱了一夜的歌嘛,那就是暗示。”“歌,哪有?”我敲了一下她的脑袋说:“孩子,看书要仔细啊。”接过书来,我到处翻找,竟然删节了!再翻开扉页,上面赫然写着几个大字——青少年快速读本,又是缩写的功劳!如此重要的情节都毫不提及,正像快餐少了一份蔬菜一样,毫无营养可言。这所谓的适合青少年的读本,却忽略了动人的细节,遮盖了深刻的思想,打碎了精巧的文字,而食用者正是茁壮成长的少年。
近年来,出书热如核武器的研制般持续升温,盈利性的“文化快餐”造就了新一批的二流作家。对于出书人的写作水平暂且不说,单说标题就令人匪夷所思。曾经叱咤风云的不羁青年韩寒,出过一本名叫《像少年啦飞驰》的书,其中的“啦”字就有故意搞陌生、凑字赚稿费之嫌。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书翻到最后一页仍不知所云,可买书的人却不少。他们引吭高歌“创建节约型社会”,却引领着“文化缩水”之风,振振有词地赶着人们向前走。而正当人们兴冲冲地赶潮流时,正当人们争先恐后地打前锋时,不觉间,自家门前早已形成一片真空,依旧坚守岗位的守门员也只能望球兴叹。
当这样的“文化快餐”来临的时候,我们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当然不。只要回归原著,只要提高眼力,一切便迎刃而解。要知道,一朵云永远没有天空广阔,一滴水永远不及大海深邃。真正的文化绝不是快餐车上明摆着的食谱,而是需要你不懈的搜索追寻。走进真实的作者,走进未曾雕琢的文字,用心去聆听,或许呷一口香茗先是一阵苦涩,但随之而来的沁人心脾的清香,从发根到脚趾,正在慢慢滋生……
“文化快餐”是建筑群中的一栋危楼,切勿在它坍塌后,才懊悔不曾关注房屋质量。“文化快餐”是青年体内的一个癌变细胞,切勿在病入膏肓之际,才想到如何治愈。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