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在我看来,是一本很朴实的书。本书作者蔡崇达,通过冷静、细腻的描写,将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件件刻骨铭心的故事描述得撼人心灵。每一篇故事都给人以心灵的启发……
《皮囊》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它的两个序者,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劳模刘德华。
一开始看《皮囊》,其实有些茫然,我几乎看不懂这本书在写什么,不就是说家常、写日记嘛。但是仔细看下来,发现整本书其实极具哲理。
本书一直是以"皮囊"两个字为中心展开的。首先,什么是皮囊呢?按照阿太的说法,皮囊,就是包裹人们灵魂的东西,也就是指人们的肉体。阿太,从来都不珍惜自己的。或别人的肉体,总是随意、大胆地使用——反正这只是包裹自己灵魂的皮囊,也可以说是自己生命的累赘罢了。总之,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说要虐待自己的肉体,是不是应该多加磨炼自己的肉体呢?本来,肉体对自己的生命来说就够累赘了,那是不是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更灵敏、更具有存在的价值呢?应该让自己的肉体成为自己生命的强大依靠,而不是累赘。让自己的肉体吃点苦,体会世间种种磨难、困难,逐渐让自己活的价值体现出来。
皮囊,也是分臭皮囊和香皮囊的。臭皮囊,是活得空虚的人,他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香皮囊,是活得有价值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为他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有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必大部分人还是更倾向于香皮囊的。
读完《皮囊》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一定会努力做个香皮囊的。
看完了蔡崇达老师的《皮囊》一书,不禁为其中的细腻感情而震惊,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母亲的房子》一篇了。
在《母亲的房子》这一篇中,他的父亲在迎娶他的母亲时许诺给她买下一栋房子,并以两人的名字命名。他买下一块地,并以两人的名字写了对联,挂在上面。后来父亲因为工作不顺,颓废了,在家里也不出去挣钱,只剩母亲一人养家,可她也没说什么。后来父亲又因不慎跌落,生了一场大病,最后落下了个左半身瘫痪的下场,使本就贫穷的家更加不堪一击。
可母亲从未放弃过父亲,一直暗暗支持、宽慰他,即使父亲不太理解也不想去理解这种帮助。父亲去世以后,她把对父亲的爱转到了房子上,即便知道房子马上就要被拆掉了,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可她仍然不顾别人的反对,一有闲钱就去改建房子,最后以她和父亲的名字命名了这座房子。蔡老师虽然知道在他人眼中这是件怪异的'事,可他也支持着母亲建完房子,因为他知道,这是母亲对已逝的父亲的一份浓浓的爱。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家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在父亲身患重病时仍不离不弃,打气加油;那份浓浓的亲情,又是母亲坚持替父亲修建好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还在于母亲四处奔波,只为让父亲的灵魂在天堂过的更好;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愿意用自己用来买房的钱去替父亲修好那栋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在闲暇之余会去翻动地图,只为找到母亲的那栋房子,让自己有家的味道;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家人对父亲老小孩的任性的宠溺;那份浓浓的亲情……
我同情他们的不幸,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要承担比同龄人更多的东西,甚至苦苦付出,到头来却被人误解的无奈,却又羡慕他们虽然过得清苦,但是有着许多人没有的亲情。如果让蔡老师再重新选择一次,他会选这个家吗,我觉得他会,因为我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对他的家和他的家人那份浓浓的、无法割舍的、无比看重,值得他为之付出所有力量的爱。
十分感谢蔡老师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亲情可贵,更是体会到了他们家中那份可贵的浓浓的亲情……
如今的披萨真可谓是风靡全球,据统计,全球有超过200万家披萨店,意大利家庭每周也会吃一次披萨。难怪,披萨正以馅料的多样性和浓浓的中国味,吸引着无数消费者的目光。
披萨的表面是芝士馅料和各种配料,有香肠、鸡肉、牛肉等肉类,也有黑橄榄、番茄、菠萝等丰富的蔬菜和水果。这些配料在芝士拉丝上宛如一个个小精灵在舞蹈,无论是素食比萨还是肉食披萨,它的独特风味都会让你着迷。
面饼和普通大饼一样,但是无论你怎样吃,都会发现芝士的余香留在了舌尖。各种地区的面饼风味,意大利原味的面饼柔软,带着一种芝士的香味;美式铁盘的面饼香脆可口,更适合喜欢快餐的人们;还有一种芝士卷边披萨,让面饼的边缘的`奶香更加浓郁
这么中国的西餐,还真在中国创出了一片天地。现在披萨也成为了快餐,所以无论大街小巷,都有喜欢吃披萨的人,可是作为快餐的它,却也成为了高雅的代名词。你看,这西式大饼是不是很有魔力?
如今的披萨融合了中西方各自的特色,既保留了中国原有的风味,又结合本土的口味需求,难怪现在的披萨越来越受中国人的欢迎了。我也对披萨的喜爱也一天比一天浓厚起来。
阅读完蔡崇达的《皮囊》,让我认识到,人的肉体也就是“皮囊是拿来用来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皮囊的人才能成材”。
文中写道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还有一次,在那看似强悍的皮囊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在挥别女儿时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作者父亲去世以后,母亲认为他父亲在世有没有还清的债务,就去各种寺庙气球祷告、“通灵”、“请父亲”,表面上是母亲封建迷信,但是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母亲对父亲的一种爱,也是在最迷茫的时候找到了一种心理安慰,显示出在那个时候一种无助的表现,这些细节被作者刻画的淋淋尽致。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春寒乍暖,一部歌颂伟大母爱的新片《下辈子还做母子》来到了我们济南,星期四老师拿着一叠电影票对我们说,星期六星期天两天,历山剧院为我们播放一部影片,名字叫下辈子还做母子,据说影片很感人希望同学们去看一下……
星期六我早早的来到历山剧院,静静的坐着,等着,影片开始了,全场非常寂静,观众们都认真的看着。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母亲如何帮助身患绝症的孩子提高生命质量的故事,取材于发生在广州的一个真实故事。被医生“宣判”的了恶性淋巴瘤而且只能活3—4年的江小荻,厄运面前在父母亲的努力下战斗到了11岁,像健康孩子一样上文化课、体育课、争当三好生、上山下海,父母亲让儿子在延长生命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培养儿子用健康心态顽强与病魔抗争。以朴实的力量打动着在场观众,我看到许多家长和孩子都留下了热泪,母亲在孩子死后道出的'心声“孩子,爸爸妈妈要感谢你,感谢你那么懂事,感谢你给我们带来了永远回味无穷的欢乐,也感谢你让我们尽可能完美———为了做你的榜样,我们从不敢怠惰,不敢游戏人生。谢谢你,亲爱的好儿子,下辈子还做母子!”更令为人父母者深思。
其中一个情节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为江小荻的毅力和知错就改的精神吃惊。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江小荻不小心犯了错误,老师知道他身体有病,没有让他罚站,而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自己在班门口罚站,它的妈妈也是学校中的一位老师,看到自己的孩子罚站,自己也在办公室站着,小荻站了很长时间,脸上出了汗,但他仍然站在那里,因为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应该像班内的同学一样有错就要受到惩罚。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我们班的许多同学,犯了错误后,必须需要老师督促他教育他,才会改掉错误,有的同学甚至老批评他后,对老师红眉毛绿眼睛的,不满意,但看过这个影片之后,你有没有后悔,有没有感到自己太差了呢/
影片中的这位母亲,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活下去,他省吃俭用,用许多方法尽可能让孩子快乐,他让小荻做许多鲤鱼,当小荻克服一个学习上的困难的时候,就在龙门旁边贴上一个小鲤鱼,这样让小荻有了竞争力,让他想同学们一样往前赶得第一。
江小荻的一句话非常使我受感动,小荻说“我的第三个愿望是争取活到六十岁,好好的报答我的父母。”朴素的话中蕴涵了深情。十多岁的小迪已经渐知人事、初通事理,岂会不晓得自己病的严重后果?他这么说、这么做,也只是为了安慰他的父母。一句“活到六十岁”,饱蘸了儿子对父母的依恋;一句“好好的报答”,蕴藏了儿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多么孝顺的儿子啊!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片中的江小迪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其实影片中关于这方面说的并不多,甚至也只有那一纸留言。不过,仅仅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就看到了江小迪在和命运做顽强斗争时,时时刻刻都记挂这父母的深恩。
母爱,多少人用深情的笔墨描写过它,可我觉得,母爱的深沉厚博,是任何文字无法表述的。就如静水流深般的,水,生命源泉的水,静静地,不喧嚣不沸腾,但却流得那么深那么远,使你的身心全都浸淫在这浩渺的水中,自然舒适而不易察觉。多少人,顿胸捶足痛悔在父母健在的时候,没能给他们更多一些的关爱,所谓“子欲孝而亲不在”,那么,不要给自己这个后悔的机会吧,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多给我们的父母一点关怀吧。其实,他们要的真的很少……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