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京华烟云》知道了林语堂,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名作家,前段时间讲历史课,翻看林语堂简介,发现他还写过《人生不过如此》这本书,被书名吸引开始查阅,最后体会到人生的好坏,应该像鞋与脚的关系,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世界里充当配角。一个人只有具有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真谛。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圆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舒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所以我们还要学会享受这份人生的自由。
我们人生的几十年,都在做什么呢?主要的不外乎工作和生活。我们工作着,但我们是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方式在工作?我们是在享受工作吗?我们生活着,但我们又是以什么样的理念、心态、方式在生活呢?我们又享受到了生活中的多少乐趣呢?我们一天一天活着,一天一天过着,但是我们一天一天都快乐吗?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人生就像一场单程的长途旅行,无论我们怎么度过自己的人生,都会慢慢驶向终点。
时光如流,仿佛就是刹那之间,青春岁月便如昨日黄花,当第一根白发出现,它让人警觉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青春已经流逝,岁月从不饶人。日子琐碎、繁杂、忙碌。生活像一面魔镜,在你还未来得及应对它的时候,它便把最实质、最本真、也最枯燥乏味的一面突然呈现在了你的面前。你烦躁,而闷闷不乐,并时常生发出一种摆脱的***。
读了《人生不过如此》后,有了很多感受。现在,很多人活得很累,过得不快乐。其实快乐来之于健康的心灵!幸福来之于满足的要求。有些事只要肯换一个角度,换个心态。就会有另外一番光景,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去思考,就会发现,事实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糟糕!换个角度去观察,世界会更美!
有这么个故事,有一个像我们一样生活过得非常沉重的人,跋山涉水去寻找圣人咨询解脱的办法。圣人在听了他的苦恼以后,给他拿了一个竹篓,指着一条铺满砂砾的道路对他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自己喜欢的石头放进背篓,看看最后会有什么感受。那人照着圣人的吩咐去做,可走出没有多远,石子便装了半个背篓。圣人问他有什么感受?他说:“越往前走,逗人喜欢的石子越多,背篓也就越来越加沉重。”圣人摞了一下银白的胡须,微笑着说:“孩子,我们每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空的背篓。然而,随着我们的逐渐长大,喜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们每走出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喜欢的东西放进背篓,结果路走得越远,背篓里的东西也就越多,这就是你为什么会觉得生活的负担越来越重的原因。”
那人问圣人:“我们应该如何来减轻生活的沉重呢?”圣人同答道:“要减轻这份沉重其实非常的简单,你只要把工作、爱情、婚姻、家庭、友谊中的任何一份东西拿出背篓都会减轻沉重。”圣人紧接着反问道:“你愿意将其中的哪份东西毫不犹豫地拿出背篓呢?”面对圣人的诘问,那人无言以对。
是啊,我们每个人装进“背篓”里的都不是纯粹的石头,而是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精心从这个世界里寻找来的爱情、事业、家庭、婚姻、友谊等许多令我们魂牵梦萦,难舍难分的“东西”。就是因为这些舍不得的“沉重”,才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生活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充实。所以当我感受到生活的沉重时,应该感受到庆幸和满意、欢喜。因而沉重的背后必然是生活的丰硕和事业的收获。
当你用尽所有办法却仍面临失败时,不如试试最简单也最不易想到的办法:改变自己。
“秋天真是一个无情的季节!”呆呆地望着眼前的卷纸,我不觉伤感地叹道。
在看似应该硕果累累地季节里,却让一向自我感觉还算优秀的自己犯了愁。考试不如意如噩梦一般笼罩着脆弱的心灵,每天在考砸中、被老师雷劈中、被老妈训话中度过,好累好累……
为什么其他人还能保持这么好的成绩呢?几次风雨后心中自然而然萌生了这个疑问。看着自己的老对手每天耀武扬威地劲头,心里真不是滋味。但为了下一次更好地崛起,还是……放下脸面吧!
“你想问我的学习方法?那先讲讲你自己的学习方法吧。”班长无比认真地看着我。可她的眸子里分明有一种藐视的味道。
“我的学习方法?”我被反将了一军,“我哪里有什么学习方法啊!”
班长叹了口气,恨铁不成钢:“你知不知道,进入初二后,就不能再用初一的方法了,进入初二后首先要想到:改变自己!”
原来,我一直在回避这个问题,我一直想让别人改变,却忘了改变自己……
如果我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果我能用乐观的态度面对考试,如果我……
又一次考试来临,我信心满满地走向了考场。
久违了,我重拾而来的信心;久违了,我期盼中的优异成绩;久违了,代表荣誉与奋战的第一名!
原来改变自己,竟有这么重要!
“班长,我……谢谢你。”不知怎的,到了班长面前,一肚子的感谢却都说不出来,只剩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谢谢。
班长一笑答之:“你可是我的对手,如果你退步了,谁和我PK?”
再次望向湛蓝的天空,秋天,也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改变自己,连天地,都会大不一样!
“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显示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的快乐的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圆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月圆为少月缺为多’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很快就会变得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悔恨也会随风而去了。”
首先是想求得也许偶然会读到我这篇粗陋的读后感的读者的原谅,竟然抄袭了坐着的这么长的一段文字,但我又忍不住,忍不住要将这段文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因为当我自己读到它时,就好像在一片黑暗中,浑浊中迷茫了许久的自己找到了一条敞开的大门一样。身上的一切重担,一切疲惫显得那样的渺小,那样的不堪一击。
《人生不过如此》不是哲学书,但我认为它比哲学书更能启发人的心智;不是小说,但我认为它读来比小说更加有趣味。一篇篇文章读来滋润着自己身上的每一处灵魂。林语堂先生将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所看到的,何所做的一些感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读完这些作品,你会感到作者那颗豁达开朗的心,而且自己好像也走进了作者的思想领域一般。
我说这本书是本哲学书,但作者并不是在生搬硬套地表达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样的哲学观点。但他也不是在创作,因为他所表达的观点早已由中西方思想家再三思虑过,表现过。但它却通过哪些小人物,小事件将那些哲学观点更生动地表现出来。老妈子的黄妈,她具有中国女教的一切良好的思想;一个随口骂人的苏州船娘;一个上海的电车售票员;动物园中的小狮子;一个某报天文栏内写文章的记者……诸如此类的人,通过他们,作者看到了很多,也带领着我看到了很多。
作者在书中说他没有受过学院式的哲学训练,读过的书也不怎么广博。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他不必被禁锢在那些哲学书的条条框框里,从而更好地,更便当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使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直觉下判断,思索出自己的观念,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我很想问,一个人一辈子是不是不要读太多的书,因为所读的书太多了,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就很可能分不清孰是孰非了?当然,不要读太多并不是不读,也不是随意地读,而是我们要读那些经典的,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书籍。
每个喜欢阅读的人都会有精神上的朋友,作者也是,但他的朋友不是马克思,也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屠赤水,袁中郎,金圣叹这些我们几乎都没有听过的小人物。他们因为有太多独特的见解,对事物具有太深的情感,因而得不到正统派批评家的认可。但作者却认为他们使他享受到了更宝贵,更诚挚的快乐。读完这本书,你会很惊讶地发出一声:啊,原来真的是这样。
当我们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时,当我们遇到重重压力给我们的重担时。微笑吧,因为人生不过如此。
生命常常是如此另类。
有人说我心软如豆腐,有人说我那又有甚么无情如流水,有人说我懦弱如烂泥;有人说我宽容如紫罗兰,有人说我自私如守财奴,有人说我慈悲如佛祖心。我知道,都不是的,我就是我,无可替代的我,像每个渴望阳光的.生命一样渴望阳光。内心深处有一点自负和自卑的混合物,骨子里有别人学不来的慵懒与倔强。淹没在人群里不会闪光,认识我的人自会发现我的存在。
生命常常是如此奇特。
有人说梵高是疯子,托尔斯泰是傻子,我不辩解,我只是默默地承受。那又有甚么,既使真理变成谎言,他们也依然存在过,也依然痛过、哭过、笑过、悲过,这就够了;他们也依然是艺术殿堂的佼佼者、成功者,这就够了;他们也依然完成了在那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痕迹,这也就够了。折磨和贫困时时伴随着梵高,苦难早早带走了他;可我不为自***者叹息,因为太多的无奈让我明白存在即合理;理想与现实时时矛盾着托翁,信仰坚定最终却与现实脱节;可我不为信仰者感动,因为太多的慨叹让我明白没有十全十美。
我敬畏,却不愿折服。
我是一滴水,我有水的生命;滴入碗中不会马上消失,放在手上不会清凉永在。
我是一粒米,我有米的生命;煮到锅里不会马上熟透,掉进火炉不会静谧无声。
我是一个人,我有人的生命;活在世上不会马上腐朽,埋入土里不会尸骨长存。
因为在矛盾中束缚,所以在生命中敬畏。
每天匆忙行走中,低头看一看脚下的花花草草,心头不免多了些淡淡的感动。他们如此渺小,如此卑微,尚且如此美丽,如此顽强的活着。我不懂花语,不知鸟意。但我有一颗敬畏的心,我敬畏花香草绿。
生命常常是如此另类。
有人说我心软如豆腐,有人说我那又有甚么无情如流水,有人说我懦弱如烂泥;有人说我宽容如紫罗兰,有人说我自私如守财奴,有人说我慈悲如佛祖心。我知道,都不是的,我就是我,无可替代的我,像每个渴望阳光的生命一样渴望阳光。内心深处有一点自负和自卑的混合物,骨子里有别人学不来的慵懒与倔强。淹没在人群里不会闪光,认识我的人自会发现我的存在。
生命常常是如此奇特。
有人说梵高是疯子,托尔斯泰是傻子,我不辩解,我只是默默地承受。那又有甚么,既使真理变成谎言,他们也依然存在过,也依然痛过、哭过、笑过、悲过,这就够了;他们也依然是艺术殿堂的佼佼者、成功者,这就够了;他们也依然完成了在那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痕迹,这也就够了。折磨和贫困时时伴随着梵高,苦难早早带走了他;可我不为自***者叹息,因为太多的无奈让我明白存在即合理;理想与现实时时矛盾着托翁,信仰坚定最终却与现实脱节;可我不为信仰者感动,因为太多的慨叹让我明白没有十全十美。
我敬畏,却不愿折服。
我是一滴水,我有水的生命;滴入碗中不会马上消失,放在手上不会清凉永在。
我是一粒米,我有米的生命;煮到锅里不会马上熟透,掉进火炉不会静谧无声。
我是一个人,我有人的生命;活在世上不会马上腐朽,埋入土里不会尸骨长存。
因为在矛盾中束缚,所以在生命中敬畏。
首先是想求得也许偶然会读到我这篇粗陋的的读者的原谅,竟然抄袭了坐着的这么长的一段文字,但我又忍不住,忍不住要将这段文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因为当我自己读到它时,就好像在一片黑暗中,浑浊中迷茫了许久的自己找到了一条敞开的大门一样。身上的一切重担,一切疲惫显得那样的渺小,那样的不堪一击。
《人生不过如此》不是哲学书,但我认为它比哲学书更能启发人的心智;不是小说,但我认为它读来比小说更加有趣味。一篇篇文章读来滋润着自己身上的每一处灵魂。林语堂先生将自己一生所经历的,所看到的,何所做的一些感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读完这些作品,你会感到作者那颗豁达开朗的心,而且自己好像也走进了作者的思想领域一般。
我说这本书是本哲学书,但作者并不是在生搬硬套地表达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样的哲学观点。但他也不是在创作,因为他所表达的观点早已由中西方思想家再三思虑过,表现过。但它却通过哪些小人物,小事件将那些哲学观点更生动地表现出来。老妈子的黄妈,她具有中国女教的一切良好的思想;一个随口骂人的苏州船娘;一个上海的电车售票员;动物园中的小狮子;一个某报天文栏内写文章的'记者……诸如此类的人,通过他们,作者看到了很多,也带领着我看到了很多。
作者在书中说他没有受过学院式的哲学训练,读过的书也不怎么广博。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他不必被禁锢在那些哲学书的条条框框里,从而更好地,更便当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使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直觉下判断,思索出自己的观念,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我很想问,一个人一辈子是不是不要读太多的书,因为所读的书太多了,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杂乱无章的状态,就很可能分不清孰是孰非了?当然,不要读太多并不是不读,也不是随意地读,而是我们要读那些经典的,对我们真正有意义的书籍。
每个喜欢阅读的人都会有精神上的朋友,作者也是,但他的朋友不是马克思,也不是亚里士多德。而是屠赤水,袁中郎,金圣叹这些我们几乎都没有听过的小人物。他们因为有太多独特的见解,对事物具有太深的情感,因而得不到正统派批评家的认可。但作者却认为他们使他享受到了更宝贵,更诚挚的快乐。读完这本书,你会很惊讶地发出一声:啊,原来真的是这样。
当我们面对一切困难挫折时,当我们遇到重重压力给我们的重担时。微笑吧,因为人生不过如此。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