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我看这节目以前,我一直觉得虽然中国在这些年迅速发展,创造了很多令世界震惊的奇迹,但仍是落后于最先崛起的西方。然而当我认真的看完了这个节目以后,中国再一次让我自豪。
当然,我并不是一个容易妥协的人,一旦我形成什么观念,其他人如果没有足够的解说是无法说服我的。在我观看这影片时也一样,我不断地提出疑问,不断地质疑,最后再慢慢接受。并不是因为我不相信中国的能力,而是我把西方的能力过于夸大化了。美国曾是世界毫无争议的最强领导者,顶尖的科技技术、最高的人民素质、雄厚的经济基础还有它自由的性质和光彩的成就让多少人产生美国梦,去向往到一个这样国度。它曾在我心中几乎为完美。
然而,就像一句“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只要我从未感受光明”,从严厉到放松是幸福的,但从放松到严厉却是痛苦的.。社会在不断变革,守旧、自卑、封建的中国慢慢走向了开明、推陈出新,自信的道路,然而本就自由且开明的美国呢?只会走向更加开明。物极必反,没有足够的约束就没有足够的凝聚力和上进心。一味的妥协只会让人变本加厉,就像“若没有死亡,活着就没有足够的意义”、若没有约束,放松就没有足够的意义。
就这样,高高在上的美国竟也迎来了衰落。专家说西方不懂得实事求是,不愿意去承认中国的崛起,这是有原因的。你能想象第一名的优秀学生被倒数的学生慢慢超越的无奈与绝望吗?你可能会说只要努力任何人都能成功这并不是无法接受的事情,是的,你说的对,但是真正令人难过的点并不是被人超越而是被自己看不起的,觉得很差劲的人超越。美国无法很快接受事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但是美国对于中国的毁谤与诬蔑让我忍无可忍,简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把一切坏事的责任推到我们身上,很像是小孩子玩游戏,输不起就开始闹。但令人敬佩的是中国的回应,中国就像成熟稳重的大哥哥,认真的说“谈,可以、打,奉陪、欺,没门”,让正在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的我不禁说出我爱你中国。
如果以前有人告诉我中国可以超越美国,我会告诉他:不要做梦脚踏实地。现在如果有人告诉我美国可以一直是世界的老大,我会告诉他:只要有中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收到了老师的通知,我死死守在电视机前,观看20xx年的《感动中国》。
第一个出场的是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他每天给别人磨刀,一次磨刀只收那么些零碎的钱,看着那些硬币,老人竟然为了他们辛苦磨刀半小时,可那些钱在我们手里只不过买一包零食的钱。老人就是这么将自己的血汗钱一点一滴地赞起来。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捐出去。看着那一袋子的硬币,我们难以想象老人是磨了多少把刀,挥了多少次手臂才换来的。老人每次捐出近千元钱,可是自己却只吃自家种的菜,肉一年吃不了多少回,紧靠一点微薄的补贴金维持生活。我们会想,为什么有人这么傻,赚了钱不改善自己的生活呢?因为这世界上还有不求回报的好人啊。
上次刚在电视上看过关于被拐骗的孩子长大后寻找父母的节目,没想到在感动中国中看见了一对夫妇,他们创办的“宝贝回家”寻亲网为那些丢失孩子的父母找到他们的孩子付出了巨大的贡献。看着给予他们的评语“阳春布德泽”,真是觉得恰如其说。
一说到郎平,只觉得这个名字挺耳熟的,一想,她不是打排球的嘛!我还知道她被称为“铁榔头”呐!她率领了中国女排重回世界之巅。曾经我只知道她在荧屏上的出彩,现在我还看到了她幕后的心酸,年仅55岁,却全身上下满是伤痕。那些运动员荣耀的背后是数不清的努力。屠呦呦,这个名字也如雷贯耳。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她发现的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看到阎肃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一顿,他看起来很眼熟,我常常在春晚的贵宾席上看见他,屏幕里介绍说是他主持每年的春晚。《红梅赞》这首歌是以前我一个舞蹈的配曲,没想到竟然是他创作的,连影响了多少人的《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也是他作词。没错看到他。他都是乐呵呵的样子,像一个和蔼的老爷爷,完全跟“严肃”这个名字搭不上关系。每年的春晚都看见他,让我们觉得他似乎不会老,似乎一直能见到他,没想到他竟然倒下了,妈妈说他在过年后去世了,我愣住了,以后春晚的贵宾席上再也见不到他了?他给我们留下多少经典,他“弦歌感人肠”!
接着还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特技技师徐立平,一个在炸药里工作的工人,一位大国的良材;广西都安高中的校长莫振高,一个关爱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的好校长,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官东,一位奋不顾身,英勇救人的“男神”;布力开村的买买提江·吾买尔,立志让全村人和谐相处、过上好日子的党支部书记;还有为了“孩子”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到茶楼卖唱十几年的王宽;最后的感动中国人物是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抗战、精忠报国。
让第一颗水滴的透明,留在你最深的心底让第一屡微风的清新成为你最深的记忆用所有夜晚的月光陪你迎来黎明用第一次想你时我的心情写下祝福的话语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感动中国这世界有爱才永恒。
10月7日下午,外面下着大雨,我正在整理书包准备明天上学。爸爸突然打来电话,告诉我,学校发来短信通知,因受台风影响,明天停课一天。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马上打开电视,看我最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其间播放广告,我在选台的时候,看到了新闻。台风“菲特”会带来的持续强降雨,宁波会造成的严重灾情。我马上和奶奶一起,把放在阳台上的花盆全部搬到屋里来,关好所有窗户。再和奶奶一起到超市买了好多种鱼和蔬菜,当然还有好多零食。
随着台风“菲特”带来的持续特大暴雨,造成积水严重,交通拥堵,我们全家休息二天,一起看新闻。这次的严重灾害已造成宁波11个县(市、区139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113万余人。余姚灾情成为宁波重中之重。截至8日晚,余姚全市21个乡镇、街道均受灾,145个行政村和社区被围,受灾人口83万人,房屋受损较严重的有25650间。城区大面积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城区全线停水、停电,商贸业损失严重,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但在大灾面前,全市市民展现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抗洪救灾的壮举。全市市民无私提供抗洪救灾的各种物资。各新闻媒体还充分报道抗洪救灾中的感人事迹:把婴儿放在洗澡盆里,全家三口相互依偎,涉水搬家;把物资送到灾民手里,有的灾民却说我们还行,物资给更需要的人;有一个小孩实在太饿了,但看到面包没有马上吃而是先连声说谢谢……
第二天,刚好爸爸的朋友去余姚送食品和水,我就把零用钱拿出来,买了一些食品和水,交给我爸爸的朋友,他载着我们全家的爱心出发了。我看着远去的车影,思绪万千。
暴雨肆虐,江河猛涨。一波波洪峰凶狠地扑击着长江大堤。刚刚进人初夏时分,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洪灾不期而至。数百万军民紧急动员,砒柱中流,百十个日日夜夜连续作战,舍死忘生。“严防死守!人在堤在!”这是广大军民的铿锵誓言。
严防死守!人在堤在!多么有力的八个字。我的眼前,由此浮现出了一个词语:坚守。
时下,“坚守”不常被人提及了,人们所追逐的甚为流行的是“潇洒”和“酷”。坚守,也一度因其内容的缺失而显得乏力与艰难,以至有时听起来就如同马车时代那样遥远。
跨世纪的我们,担负着时代重任的我们,对于常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承前启后”,却时常显得有些禁受不起。处在两个世纪的交接点,我们所面临的境遇以及选择都是空前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更多地外在表现出了浮躁和轻狂的情绪。同样前所未有的一种状态是:很多事物在我们面前已变得有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我们不曾遭遇过父辈们的上山下乡,也不可能如同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那样以拥有芭比娃娃为一大快乐。在这种“夹缝”之下活着,就有着许多空白地带需要我们去逐一填补,我们直觉地发现时间的不够。于是,对于坚守,我们所接受的角度逐渐缩小,甚至近乎于空洞,几乎已忘掉了它的意义所在。在不知不觉间,“坚守”被我们搁置起来,这种人为的忽略和“放弃”使我们逐渐变得墉懒不堪;并且,我们可以心安理得、轻而易举地列出一大堆理由来为自己开脱。
正因为这些,我一度悲观地认为能够坚守的人已如大熊猫一般稀少,稀少而让我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事实是坚守着的人群并没有走远,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从希望工程到抗洪抢险,从固守清贫辛勤耕耘的园丁到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子弟兵,我无疑看到了坚守的存在,并感受到了坚守的`力量的撞击。
那么,坚守什么?对于我们的父辈,这个问题显得有些多余,然而于我们—在太多选择前放眼四顾举步维艰的我们—面前,它的的确确是一道严肃的需要你静下心来思量的人生命题。
当然是坚守信仰坚守理想。我并不怀疑在我们的心中都潜在着的那份抱负,只是,坚守的同时就意味着坚强的毅力和艰辛的付出,我们必须也应该有着稳定的心理素质,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在困难、打击到来之际惊慌失措。
坚守,一个想起来就热血沸腾的词;坚守,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精神所在;在坚守的背后,我看到我们伟大的民族巍然屹立。
假如不同圩堤建立各自警戒点。每座圩堤每一地段由当地政府和技术人员会同村组干部设立防汛二个警戒点,一个是在村部值班警戒点,一个是上圩巡查警戒点。水位决定人员是否值班,水位决定是否上圩,是否撤离。在汛期,根据防汛指挥部要求,每一地段按规定时间上报水位并附水位视频截图。防汛指挥部看水位,根据水位执行纪律。解决领导想下而又不敢下的命令,建立人员是否撤退,不是听领导的而是看水位的`机制。不像现在全县同一个警戒点,下游圩堤水位在警戒点上,上游水位已在圩底,无水还要求人员坚守圩堤的不切实际的弊端。建立各自警戒点化不了多少钱,不建立各自警戒点就要浪费不少钱。
假如每次防汛都有总结。轰轰烈烈和销声匿迹是防汛最好的写照。每次大水一来,大家措手不及的前往,大水一退,大家一声不吭地撤离,什么教训,什么险工险段,没了记忆。如有总结,大多去宣传抗洪精神和英雄事迹去了。我们要的总结是在防汛过程中标识出的险工险段,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是对圩堤在防汛中所需的总结。哪些必须做出处理的地段,哪些必须要当地政府技术人员到场处理的措施,再根据轻重缓急做出合理安排。如果拿着这样的总结,就可以大大地缓解来年防汛的压力。
假如每一个村成立防汛突击队,按水位的要求到岗或在岗。根据《防洪法》科学安排好资金、物资、人员、技术。着力解决防汛临时调人而在空壳村无人可调或调人时因为不公平难以调动的尴尬。这样的防汛,大多数人可能会心安。
假如防汛分清主次。防汛的主体和主力应该是受益的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壮年。现在的防汛,但除了几个村干部,大多受益人却成了观光的拍景游客,此种情况值得思考。几个机关干部将帐篷搭到圩堤上,吃住在圩上,圩堤就安全了吗?显然不现实。防汛在没有子弟兵的情况下,遇到危险,能发挥实质作用的是当地青壮劳动力和村组干部,机关干部只能发挥协助从属作用,例如查险巡堤。学科防汛,建立青壮年突击队犹为关键。假如这次防汛没有机关干部的参与,有几座圩堤会决,大多人心里有数。但机关干部花费的行政成本是多少?不知多少人心里有数。假如这些花费用到聘用当地青壮年身上,或许双方效果都不错。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