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基本论点
人类和其他物种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生存机器或者叫生存载体,进化的关键在于基因的利益。基因通过自己编写的程序控制着生命体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利益,一个成功的基因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
我最喜欢的一个章节:作者的原始汤比喻
30-40亿年前生命诞生初期的海洋就如同一个原始汤,里面包含一些简单的化合物: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有机物质在某些地方聚积起来,在受到紫外线之类的能量影响后结合成更大一些的分子,由于没有细菌,这些有机分子可以存在很久。于是大量的有机物质就形成了浓稠的原始汤。
某一时刻一个分子突然获得了复制自己的特性,随着复制错误的产生和扩散,原始汤中的有了差异化的复制分子种群。更加稳定的分子寿命更长,并且有更长的时间去复制自己,于是形成了一个进化趋势。这些分子是不是有生命的?作者的解释是词汇仅仅是供我们使用的工具,有生命的是人类为了理解世界而进行的一种分类。因此是否是有生命的定义并不影响它的存在和演化等客观事实。
待原始汤中的自由有机分子降低到一定比例,复制分子的竞争开始了,那些变异出能够分裂其他品种的复制分子形成了进化趋势,随之而来的是那些变异出能够将自己裹在一层蛋白质中以保护自己的进化趋势,这也许就是第一批细胞的成长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制分子为了保证自己在世界上得以存在下去而采用的技巧逐渐改进,用以改良的时间几乎是无穷无尽的。经过40亿年古代的复制分子又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今天,别以为它们还会浮游于海洋之中。很久以前,它们已经放弃了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了。在今天,它们群集相处,安稳的寄居在庞大的步履蹒跚的机器人体内,与外界隔开来,通过迂回曲折的间接途径与外部世界联系,并通过遥控操纵外部世界。它存在于你和我的躯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创造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而保存它们的真是我们存在的终极理由。这些复制分子源远流长,今天我们称之为基因,我们就是它们的生存机器。
自然选择的颗粒度(最小单位是基因
任何一个个体不过是寿命不长的基因组合体的临时运载工具,而基因却能够生存很久。基因不会衰老,它一代一代的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用它自己的方式,为了它自己的目的,操纵着一个又一个的个体,它在一代接一代的个体陷入衰老死亡之前抛弃这些将要死亡的个体。
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也就是说仅有一份拷贝,因此在实体之间进行选择是不能实现进化的。你的子女自由一半是你,你的孙子孙女自由1/4是你,经过若干代,你的独特特性在你的后人中只有极小的一部分,即使他们还姓你的姓。
成功的基因并不一定是强大的基因,而仅仅是在群居协作条件下比其他对位基因能更好的操纵生命体去生存和繁衍基因。作者使用了说德语的划船手和说英语的划船手在教练心目中的能力作为比喻。
生存机器与机器人
生命体都是有目的性的,但是有目的性的却不一定是生命体,例如各种被委以使命的机器人。基因也控制着它们所属的生存机器的行为,但不是像钢铁人那样人为操作,而是像给无人操作的机器人编写程序那样间接操控。因为时滞原因,它们只能事先部署,事后生存机器在独立操作时它们只能袖手旁观。作者用了《仙女座的A》中的故事来比喻:离我们200光年之遥的仙女座里又一个文明世界,那里的人们想把他们的文化传播到远方的世界去,但是,一切通信都需要太长的时间,等待对方的回应并保持通信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他们写了一份长篇电文,指导别人如何建造一台巨型计算机并为它编制程序。人类截获了电文并按照指示建立了巨型计算机,然而仙女座人实际上是想利用这样的巨型计算机进行殖民统治,这台计算机几乎把整个世界至于它的独裁之下。仙女座人并没有直接操纵地球上的事务,而是用这样一台计算机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正如我们的基因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大脑一样。
基因预测到,吃糖和交配可能对自己的生存有利,因此告诉了大脑口中的甜味以及情欲亢进是有益的。但基因却不能预见到糖精和自慰也可能为它们带来满足。它们也没有能适应,在物资充裕的现代糖吃的过多的危害。
一些有趣的观点
基因库中在生命周期晚期活动的致死基因比早期活动的致死基因稳定,因为年纪较大的个体如果至少经过若干次生殖之后,致死基因的作用才表现出来,那么它依然可以遗传给无数后代。因此,如果可以想办法让基因认为它所寄居的个体比实际的要年轻那么就可以延长人的寿命。
无性生殖和一般生长无任何区别,二者都是简单的有丝分裂,因此整片榆树林可以认为是一个单一的个体。
眼间离开工作岗位一月有余,原来工作的时候,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思考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使自己脱颖而出,没有闲工夫阅读和思考与财务无关的书籍和知识。真的很难想像我是如何在三天的时间里阅读完这本54万字的《基因传》,也许正是因为过往的专注与偏执,反而是禁锢了思维,没有看到世界的五彩斑斓和神秘莫测。
《基因传》买回来数月一直尘封在小书柜里,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有人推荐,因此附庸风雅罢了。买回来后被厚厚的大块头吓到,于是迅速插到小书柜里视而不见,直到12月回家休养身体后,因无聊至极而随手抽出来准备胡乱翻阅一下。读完封面内侧的作者简介,顿时被惊到,原来一直秉持术业专攻的理念,被作者的经历颠覆,真没想到,人生的跨度竟然还可以这么的宽泛。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印度裔的美国医生、肿瘤专家,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并在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同时他还是一位知名科普作家,他于2010年出版的《众病之王:癌症传》竟然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我很难想像这两个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领域是如何在一个人身上被触及的,于是我带着好奇心开始阅读本书,想看看科学工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的语言来给普罗大众科普基因知识的。
本书从回忆作者的家族史开始,以家族病史为引言,以遗传学的研究与发展为主线,向我们揭示了神秘的基因是如何主宰人的一生,科学家们又是如何与基因缺陷抗争从而期望使人类不断优化,实现完全控制人类自身发展目标的。读后感·作者分别介绍了家族中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堂哥,患有躁郁症的三叔,以及精神失常的四叔,因为这些家族病史的出现,作者也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这种遗传病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对自身以及家庭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我们的身体和性格真的是受基因控制的吗?基因是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身体,控制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的生老病死的呢?这些肉眼看不到摸不着的小玩意多么的神奇,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去探个究竟,去了解我为什么会成为现在的我,是什么在控制着我,主导我人身的发展?我将研究基因的发展进程拟成了一张图表,探索基因研究的历史线索。
这本书带我领略了科学的神奇之处,也让我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思考,我是怎么来的,我怎么会变成现在我这个样子的。由此开启认知自我的奇妙旅程,同时憧憬人类将不断进化的美好未来。
阿姨的背影渐行渐远。
但,她的笑脸,她那句感激的“谢谢”,却如春日的暖阳,让我心中像开了花儿,美滋滋。是的,善良的花正在我心底绽放。
寒假的一天,我戴着口罩下楼扔垃圾,刚下楼,见一位阿姨没戴口罩,急匆匆地向小区旁超市走去。我惊讶了,最近新型冠形病毒肆意流行,医学专家一再强调出门戴口罩,这位阿姨怎么没戴呢?这是多么危险啊!想到这儿,我立即追过去扯了一下阿姨的衣角,提醒道:“阿姨,现在是非常时期,您是不是忘记戴口罩了?”阿姨转过身,皱着眉说:“小朋友,我没忘记,但是我家口罩紧缺,我儿子上班了,口罩都要给他用。”哦,我明白了。
这段时间,全国人民都在囤口罩,医务人员更是需要大量口罩,我们宜兴口罩预约平台每天是秒抢的节奏,都说一罩难求。忽然,我摸到自己口袋有一只口罩,这是昨晚准备出去散步用的,但后来没有出门。我连忙掏出来,递给阿姨:“阿姨,我这有个备用的口罩,给你戴吧!”阿姨听了先是一愣,随即把我的手推过来,摇摇头说:“不用了,小朋友,现在口罩可以说是奢侈品,你留着吧。”说完继续走向超市,我急了,上前一步,说:“阿姨,你拿去吧,我是小学生,不出门,我爸爸妈妈最近也在家办公,不大用口罩。”她僵住了,片刻,她回过头,红着脸,接过口罩,感激地说:“谢谢!”那一刻,我心底涌动一股热流,慢慢地,轻轻地流遍全身,笑着说:“不谢!阿姨,快点戴上吧!非常时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对,对!”阿姨飞快地戴上口罩,对我点点头,迈步离开了。
善良是一座桥梁,连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共克时艰,战胜病毒,需要善意,需要帮助。一个小小的举动,却包含最真诚的善与爱。让善良常驻我心间!
——题记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木窗上,映在母亲的脸上,春天的第一滴雨点滴在母亲的手上,冬天的第一朵雪花飘洒在母亲的头发上。
不知到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觉得不再需要你的帮助,可是自己在慢慢的长大,而你在不停的变老,一路上也许走得太急,只关注迷人的风景,去忽视了身边的关怀,令你伤心的话不知说了多少,但你还在一如既往的付出,而我确实后知后觉,我不知道你的心在哭泣,犯案而把你的守护当作理所当然,可能是我走的太匆忙,忘记了岁月无情。
看那个背负着如此重担的.女孩,那就是我,边走边嘟囔今天的作业如此之多,不知道又要熬夜到几点,回到家看见妈妈在看电视,只听见一句:“回来了,晚饭自己盛”,我听见之后更烦了,随即飞奔到房间,把门关上,还故意把门声弄得大一些,但门外依旧鸦雀无声,我晚饭没吃就埋头到书海当中,过了不知多久,抬头一看早已是深夜了,我走出房间,看到母亲躺坐在沙发上,电视还调到无声,我又看了看窗户,那里挂着一道弯弯的月亮,在茫然的天空中是那么耀眼,月光打到母亲的脸上,我看见她的脸已显露倦意,我的泪水也从眼角流露出来,我回到房间,抱了一床被子来给母亲盖上,我不敢叫醒她,因为我的眼角还泛着泪水。
回到房间,细想过去,让你伤心的话说了很多,但母亲却一直默默的付出,而我却是后知后觉,还认为它的守护是理所当然。
一片雪花,庸人看到了冬天,仁者看到了春天,而智者却看到了未来。
这也让我想到了雨果的一句话"女子是弱者,但母亲是强者。”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稍微改善了一下笔记方法,就是阅读四十到五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回翻kindle书签并做关键事件与词语的摘录。(其实是因为边读边记磕磕巴巴不太爽
上一次阅读到孟德尔,而短短数十年间“基因已从植物学实验中的抽象概念演变为操纵社会发展的强大工具。”美国有些州甚至立法进行绝育手术,将无辜的女性统一收容,“只要行为、意愿选择或者外表超过人们接受的准则,那么他们就会被划入这个可怕的怪圈。”美洲的种族净化甚嚣尘上,1936年欧洲的遗传清洗活动也不甘示弱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这中间的一些文学作品,比如《时间机器》,描述了近亲繁殖并且选育后留下的孱弱未来人类种群,《人猿泰山》则坚信虽然生长环境与教育缺失,高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基因仍然会带来聪慧与美好品质。忍不住想起苏联时期著名反乌托邦作品《我们》中的“母亲标准”和“父亲标准”,虽然原著意在讽刺过度标准化的社会,但是在基因选育方面异曲同工。(不知道现在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和这些历史有多少关系?)
在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带来基因连锁、基因互换、显性遗传图谱等概念后,遗传学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多基因遗传的研究也补足了孟德尔理论在人类遗传性状呈平滑的钟形分布方面无法解释的不足。
作为一个阅读量很少并且不怎么读历史的人,万万没想到看一本基因历史书还能看得心潮澎湃,基因发展的抽丝剥茧真如同一本推理小说。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正如法国作家雨果说的,是善良。在“感动中国”人物中,农家妇女高淑珍,以家庭的力量撑起了爱心小院,帮助了100多名残疾儿童,这是善良使然;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汽车撞来的刹那,为救学生永远失去了双腿,这是善良使然;年仅十二岁的女孩何玥,去世后把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给别人生的希望,这是善良使然。善良的行为使他们的灵魂变得高尚,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也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温暖。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里最朴素的美。作为一名老师更应心存善良。
岁月如水,冲淡了些许美好的记忆,但我用善心温暖了一个孩子心灵的事情仍记忆犹新。那一年,我接的一年级新班。中午放学,目送着每一个孩子平安离开校园,被家长接走,我的心情立刻轻松下来。因为家离学校比较远,中午我就在学校就餐。和往常一样,我走出校门,准备去买吃的。走到安全通道时,我发现一个小男孩孤零零地站在路边,此时路上学生已寥寥无几。也许知道我是学校的老师,他一双溢满泪水的大眼睛直直地盯着我,想哭又不敢哭地抽噎着。那可怜的模样,不禁让人一阵心疼。没有犹豫,心底那份小小的善良驱使着我向那个男孩走去。与小男孩交谈后,我了解到他也是一年级的学生,家长没来按时接他。当时手机并不普遍,听到孩子说家就在不远处时,我决定先送他回家,那挂满泪珠的小脸也因此一片灿烂。
孩子毕竟年龄小,对远近并没有具体的概念,说是很近的家我们两个足足走了30分钟。家是找到了,可家中并无一人。邻居告诉我,孩子的爸爸妈妈从早上就去给当兵的侄子送行,一直没回来。再去找他的爸爸妈妈几乎不可能,于是,请邻居帮忙转告孩子的父母后,我们又原路返回了学校。在办公室,我们共同分享了从路上买回的饭菜。不知是因为走累了,还是因为有那个孩子的陪伴,那顿饭我吃得特别香。
下午放学后,小男孩的爸爸妈妈专门来到学校,向我表示感谢。看着孩子甜甜的笑容,听着家长感激的话语,我特别幸福。善良是真正的美丽,我一个小小的善举,使孩子不再无助,使家长得以安心,而我在尽力帮助别人的同时得到了尊重、快乐!
因善而有爱,一个人只要有善心,就会变得有修养,有爱心。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用善良谱写爱的主旋律,生活也因此更精彩。
因心存善良,我看见弱小就会自觉去保护。去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年龄比班里其他孩子大,动作不协调,说话有障碍,只会发“爸爸、妈妈”这样简单的音,更不用谈学习了。刚入学时,由于语言上的障碍,行动上的特殊,同学们都排斥他,甚至有同学欺负他。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放弃他,主动与他交流,给予特别的关心、呵护。在我的带动、教育下,同学们慢慢学会了帮助他,使他顺顺利利、快快乐乐地结束了小学生活。
因心存善良,我会与学生倾心交流,赏识学生,拉近彼此的距离。他们犯错,我予以纠正;他们进步,我予以鼓励;他们需要帮助,我予以关心,因此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爱。王润一同学在《未来的生活》一文中写到:二十年后,我发明了返老还童的灵药,我首先来到母校送给我小学语文老师——李老师,让她永远年轻、健康!看到孩子美好的遐想,真挚的祝福,我无比幸福!偶然遇到任安平的妈妈,她对我说:“李老师,在我儿子的心中,你是最漂亮的,你穿什么衣服什么鞋子都好看,每次都让我买同样的款式。”听了这些话,我又怎能不感到幸福呢?其实我穿着并不时尚,孩子之所以觉得好看,是因为喜欢我,爱屋及乌罢了。
给一个灿烂的微笑,洒一抹绚丽的色彩,只为善良。珍爱善良,拥有善良,撒播善良,心中就会充满阳光,就会享受教育的幸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