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强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可以主宰人的命运、未来。在青少年时期,必须养成一种优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人一旦养成一种习惯,就会自觉地在习惯的轨道上运行,良好的习惯让你奔向远方,走向未来,终生受益,甚至改变命运。反之,则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甚至恶习膨胀,走上人生的歧途!
有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和鸡一样地啄食、嬉闹,它以鸡的习性生活着,成长着,它以为自己就是一只鸡。等这个鹰长大了,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在一起,养成了和鸡一样的生活习惯,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主人把它带到了山顶,一把将鹰扔了出去,鹰像块石头一样掉下山去,慌乱中,鹰拼命地打开翅膀,终于又开始飞了起来!鹰变成了鸡习,难以起飞;鹰改变鸡习,拼命打开翅膀,回归鹰的习惯,重又展翅翱翔。习惯改变命运!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则实验:在一个鱼缸里训练大鱼吃小鱼,大鱼在相对自由的鱼缸,面对一群小鱼,逐渐学会了吃小鱼的本领。后来在鱼缸内放置了一块透明的玻璃,大鱼透过玻璃看见隔开的小鱼猛的冲过去,结果被撞了回来,多次地冲撞之后,也就没了吃鱼的.***。实验人员把透明玻璃拿开,小鱼在大鱼的眼皮底下自由地飞跃,大鱼此时已没有了任何反映,再也不会吃小鱼了。为什么?习惯改变了,它变成了一条温顺、善良、和谐相处的大鱼!
可见,习惯的力量多么巨大。它主宰鹰的一生,主宰鱼的一生,何况不主宰人的一生呢?***同志在风雨如磐的年代养就了疾恶如仇、敢于斗争的习惯,把“我以外无所畏之,有之亦推之”的斗争精神种植在神经里,所以才能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鲁迅先生课桌上“早”字,形成了他不迟到、超过别人的习惯;我校杨令霞同学勤奋、认真、细心的习惯,铸造就了她高考状元的战绩。反面讲,小偷小摸的习惯,也会把人推向抢劫、盗窃的境地,恶习膨胀,会毁掉一生!
因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命运。必须在青少年时期养成一个优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习“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素质,还能够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其实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很简单,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文明也许是一张纸的厚度,也许是一点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句善良的问候,更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言一行总关情,在不经意间,我们传播着热情,关爱,友谊和尊重。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小食品袋,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
“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就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推推搡搡,追逐打闹把这些都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还有同学会故意损坏学校的公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并不应该是我们21世纪中学生的'作为。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
文明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根基,是我们素质的前沿。千真万确学做人,就是说的学习先应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文明校园,文明环境,就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伴我们成长!
在《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这本书中,作者王晓春老师认真的解释了习惯这个概念。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等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就能够形成教师希望得到的习惯,反之就不能。你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他就只好在表面行为上顺从,或者干脆就反抗。
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求学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确实,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你的人生。有篇课文的内容是: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战士;伤了一位战士,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刚读这篇课文时,我觉得一个钉子能造成亡国有点危言耸听,但细细品味,发现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哲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防微杜渐至关重要。要想成功必须做好每一件小事,养成良好的习惯。
怎样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呢?首先要进行自我反省,反思一下自己身上的坏习惯,比如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说话带脏字,对同学、老师和长辈不礼貌等,知道自己的坏习惯后就要在加以改正,千万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小事,正是这些小事体现了你的个人素质。刘备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应该铭记这句名言。你可能觉得在公共场所随手丢下一张纸或一个塑料袋,并不严重,但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那我们生活的城市岂不成了垃圾城?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养成垃圾分类存放的好习惯,我们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人人都会心情舒畅。还有就是我们说话时先考虑一下,说慢一点,尽量避免说脏字,经常脸带微笑,待人接物要热情有礼,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提高你的亲和力,对你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大有益处。其次是让老师、同学及父母指出自己身上的坏习惯,比如不按时出操,起床后不整理床铺,不遵守交通规则等。按时出操可以养成守时的好习惯,及时整理床铺,整洁又健康,遵守交规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再次就是当我们形成好习惯后,我们应当用我们的好习惯去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积极参与学校提倡的“文明礼仪伴我行”,比如出入教室轻轻关门,放学后随手关灯,公共场所轻声慢步等等,最后就是把我们的好习惯坚持到底,让我们习惯性的去学习、读书和思考,习惯性的认真做事,诚以待人,习惯性的欣赏美景,感恩社会,当你养成了优秀的习惯,慢慢的,你就会变得优秀,在别人眼中,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养成一个好习惯,你将收获一种好性格,养成一种好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好命运,让我们每个同学都养成良好的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二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在公交车站等候汽车,天上下着倾盆大雨,车一来,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上车,可等来的却是一辆满座的汽车,我只好让给别人先上车;突然,我看到一位抱着婴儿的母亲,被人挤到了一边,那位母亲不小心撞到了一位中学生,这时,中学生说:“你撞到我了,连一句道歉的话也没有,真是没修养!”还翻了一个白眼给了那位母亲。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车上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我好不容易才等上了一个座位,看到那位母亲,一直没能坐下,而旁边的人却若无其事,我起来说:“阿姨,您请坐吧!”“谢谢!谢谢!”她感激的说,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时,大家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我会坚持礼仪,并用我的行动带动大家、影响大家!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