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红着脸快步朝家走去,那书包里,装着我72分的数学试卷。
到了家,看见这焦急等待我的妈妈,我却毫无反应,只是机械性地把试卷递了上去。
那一瞬间,我似乎能感受到妈妈身上的失望、焦虑。我心乱如麻地等待着妈妈说些什么。可是,仿佛过了半个世纪,妈妈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叹着气把试卷递给了我。
深夜,群星,月光,泪水。
我躺在床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回想白天发生的一切,泪水顺着脸颊滑下……
数学课上,老师正报着一个个分数:“XXX,98分,不错”,“XXX,100分,非常好”……我看着他们兴高采烈地领走一份又一份荣誉,“78”一张试卷正摆在我的面前,我根本无法相信,那下面这写着我的名字……
我从悲伤中逃了出来,但泪水还是忍不住往下滴,这一夜,我不知如何度过的。
清晨,蓝天,阳光,希望。
沉重的打击只能是弱者低头叹息,我从悲伤中昂起头,重新铺开一张崭新的数学试卷。一看,每道题都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看着都令人抓狂。我耐心看完题,顺藤摸瓜,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和难得一见的`细心,在大脑中搜寻一切可以破题的信息。草稿纸打了一张又一张,公式套了一个又一个。可谓皇天不负苦心人,在我强大的攻势下,终于突破重重包围,重新获得自由。
我对了一下答案,不禁仰天长笑,我要的就是这个答案。
我感谢这次失败吧,它激发了我的斗志,给予了我力量。我会用它给我的力量,凝心聚力,再创辉煌!
2008年5月12日,2分28秒,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袭击了四川,霎那间,四川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哭喊声。
有一天星期一升完国旗后,校长严肃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一场灾难降临了四川,希望同学们能够献出你们的爱心。”同学们听完这句话后,有的`闷闷不乐,有的幸灾乐祸,还有的陷入了思考……
当天晚上,我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爸妈妈,我对她说:“妈妈,四川人民很需要我们的帮助,你看,我得捐多少钱才能表达我的爱心呢?”妈妈听完,语重心长地说:“你可以拿出你100元零用钱去捐,你捐多少我和你爸爸也捐多少。”我一听,有点着急了,没想到妈妈这么大方,一出手就要100元,我原来可没想要捐这么多呀。爸爸妈妈都已经准备好了,而我却还在犹豫:四川的孩子多么可怜啊,没有书读,我比他们幸福的多了,在家里有长辈们的照顾,在学校有老师和同学的关照,所以,我捐100元也不算什么。我找来钱包,从里面抽出了一些十元的钞票,我一边数,一边想:这些钱够我买一大堆好吃的零食呢,万一全部捐出去,那我这只小谗猫还怎么“活”呀?想着想着,我越来越舍不得了。后来,妈妈走了过来,对我说:“怎么,还没准备好吗,是不是舍不得这些零花钱呀?”我一听,脸不由地红了起来,我小声地说:“是啊,这可是我辛辛苦苦才攒下来的呢,你叫我怎么舍得呢?”妈妈一听,笑了笑说:“没关系,你还可以再存嘛!”听完妈妈的话,我没有再犹豫了。
第二天,我拿着三百元交给了老师,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说:“玉莎,你真棒!你捐的这么多,我可得好好表扬你呀!”我听完这句话,心里简直比吃了蜂蜜还甜呢!
世事无常,或艰苦卓绝,或飘逸安然,我们都在流淌着自己的生命长河,但在这无止境的长河中,有各种各样的羁绊,有各种各样的挫折,有各种各样的不幸,它会来的措不及防,甚至它会接踵而至,就如同墨菲定律所言,坏事成三,苦难总是在一天把你击垮。不过,上帝论而言,老天也总是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给你打开一扇窗,这个为你开窗的人,总是会在你被苦难压迫的时候为你划出一道温暖的光,让你砥砺前行。挥洒人生本色。
我的故事就像浓茶般苦涩而让人清醒焦躁。高二那年家中的变故毫无征兆般让我的生活从此笼罩在阴霾之中,也让我无数次在那个可怕的春节中迷失,痛哭,我以为我会甩不掉它,会从此再无光彩,可是,时间这个“良药”,它真的可以治愈人们心中的苦痛,让伤口结痂,让伤感的回忆深埋与记忆深处,我可以尝试让自己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依旧交友,依旧学习,唯一变了的,只有清明节那田堤上的一座新坟。可是,时间也改变了我的家境,一年过去,两年过去,家中的支出已然让储蓄变得少之又少,而我和弟弟又正当读书时节,书本费,学费,生活费,都是时间解决不了的\'问题,母亲一人已感到力不从心,可我还并未长大,还无法担起一个家的责任,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转眼高考这一人生的转折点已经迈过,我的人生已经起步,同时,我也非常幸运地得到了松梓基金会的资助与关怀。这一缕光,在别人看来可能微不足道,却温暖了我的大学生活,让我对大学充满了憧憬与希冀,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对周围一切帮助过我的人,心怀感恩,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拼搏,进取。
我用高三的那个暑假来开启自己的第一步社会之旅,用开学的一个月适应崭新的世界,在那一个月里,我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学习了很多生活中的基本技能,让自己从第一天分不清东南西北,不认识地铁的彷徨无知中蜕变为独立生活,冷静思考,勤奋求学的大学生,并且,带着家乡家人,朋友,以及为我无条件资助帮助的陌生人的关怀和期盼,每一天都充满希望,每一天都饱含热情,每一天都在积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大一一学年,我从高一时的默默不语到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征文,朗诵,戏剧观赏,音乐剧的聆听,以及参加啦啦操比赛,用两个月汗水换来完美的一等奖和团队的荣誉感和幸福感。在一学年里,我学会了自理自立,尝到了独立完成社团活动并收到学长学姐嘉赞的自豪喜悦之情,也曾因为学习的困难和无法与人相处而失落失意,但是只有不断地经受挫折才能有机会并有极大的可能战胜挫折,然后披荆斩棘,上下求索这漫漫人生路。
柏拉图曾说:“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既然可以得到全世界,为何依旧有人选择后者呢?因为总是有人用爱包裹你,所以你总是情不自禁去爱别人。
助人与感恩的事迹从古至今数以万计,譬如《左传》中的结草衔环,以报恩德。结草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衔环讲德是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因而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所以,世人施我以滴水之恩,我必要以涌泉相报,社会赠我以温暖,我便要报国家之恩德。
当农家以“粗食不忘天地德,布衣常念祖宗恩”这种最纯朴的方式表达了他们感恩的情怀时,当佛家以“善哉、善哉”这种最直接方式抒发出他们感恩的情怀时,当儒家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书写出他们心中的感激时,我只有通过整个青春的燃烧,为国家送去我的满怀热忱,以抒感恩之情。
我第一次经历死亡是在18岁的时候,不是我亲身感受,而是它发生在我身边,近得只有一张老藤椅的距离。
那是一个阳光热烈的午后,窗外冷风彻骨,屋内却非常温暖,人浸泡在阳光里,好像浸在一汪热水里,舒服极了。我陪爷爷在阳台上晒太阳,给他读积攒了一个星期的报纸。棉花被里的爷爷身体缩得小小的,脸上很多平静的皱纹。小土狗趴在我们脚边,非常温顺。煤炉上炖着排骨萝卜,升起袅袅白烟。奶奶在厨房里给我们做桂花圆子汤。我觉得那一刻,很好很好,那一刻内心的温柔平静,余生也没有复现。
奶奶端着的青花瓷碗砸在地砖上,很尖利的一声响,我觉得很美妙的那一刻就倏忽过去了。像感应到什么一样,我扭头看爷爷,静得像一块泥塑。我伸手去探他的鼻息,早就没有了。可是身体还被阳光浸泡得很暖和、很蓬松,我握着爷爷粗糙干硬的手,眼泪一滴滴落下来。
奶奶比我想象中平静得多,她只是红着眼眶握着爷爷的手在他身边坐了一会儿,帮他理了理毛线帽和围巾,像话家常一样对他抱怨道:“老头子,你就等不及了。喝碗桂花圆子汤,再喝碗萝卜汤,热乎乎地上路多好。你要走了也不说一声。你真是一辈子没有良心哦。”小土狗在地上呜咽了一声,大概感受到了什么。
爷爷年事已高,谁都知道死亡一定会在哪个路口等他。但是我们谁也没有想到,他说走就走了,一句告别的话都没有。爷爷的后事办完,奶奶懒了很多,不爱出门也不爱进厨房了,整天坐在爷爷从前晒太阳的地方,发着呆。这样晒了一整个冬天的太阳,一直到来年的春天,她才回转过来,把手在围裙上擦了两把,进厨房给我们做好吃的。
我想奶奶是在心里熬过来了,她比我们多活了几十年,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世情是本最丰富的书,她一定都明白了。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人和事,不会有真正的告别仪式,而是说没有,就没有了。
有一天,奶奶说:“世道残酷着哩,有啥法子呢?只能坚强啊,咬咬牙就过去了。”
奶奶这话是在参加她一个老姐妹80岁的寿宴后回来说的。那个阿婆年轻的时候插队到贵州的山区,一直都没有得到回来的机会,慢慢就死了心,在那里安了家,把异乡当成故乡。阿婆每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匆匆忙忙赶回来看看娘家人、吃顿团圆饭。我还记得小的时候,陪奶奶去镇上唯一的公交车站送阿婆。中国人大概都是不擅长拥抱的,这对感情深厚的老姐妹只是你的手捏着我的手,身影都是瘦小而单薄。她们穿着陈旧而整洁的衣服,阳光迷蒙,风吹乱了她们的白发,奶奶帮阿婆理了理,8路车尘土飞扬地驶来了,奶奶推着她上车,说:“大妹子,上车吧。照顾好自个儿啊。”
这一别就是十几年,老之将至了。奶奶说起寿宴上的场景,流露出很凄凉的况味。那老姐妹和她的母亲都健在,只是脑子不大清楚了。各自穿着一身簇新的衣服,恍恍惚惚地坐在那里,周围热热闹闹的,可是好像完全不关她们的事,她们专注地进入了老人的世界,像那些我们小时候弄丢的铅笔、橡皮、日记本等,它们在岁月里待着的一个黑咕隆咚的地方。
奶奶的老姐妹发着她的\'呆,偶尔痴痴地笑,子孙们把她们母女俩搀到一起,历经沧桑的两人却是幽幽地对看了一眼,又无动于衷地把浑浊的眼珠子转向了别处。她们就这么互不认识了,没有一次告别,没有机会再说一句:“妈,你好好看看我,趁你还记得我的时候再看看我。”
老姐妹在酒席散场的时候好像清醒了一些,拉着奶奶的手说:“妹子,大兄弟走了,以后就剩下我们两个老姐妹了。”奶奶一阵心酸,正要跟她多说一些话,她突然就又糊涂了,刚才的清醒好像昙花一现。
奶奶回家以后,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阳台上,我忽然觉得奶奶的身影比从前更加凄凉,她们那个时代的人一个个都走了,就剩下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这个世界上。
奶奶如果读过书,会知道有一个诗人叫苏东坡,他写过几句词是这样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奶奶不识字,无法美化她的苦难,她说这都是命。
时间像火车一样轰隆隆地往前走,并不会因为那是一个衰老的人而将它的步伐变缓、变柔和。奶奶在这白花花流走的时间里以她的速度一点点衰老着。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人在老到一定岁数时会暂停衰老,五十岁和六十岁没有多大区别,却又突然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如山倒轰隆隆地老了。
奶奶在70岁的时候成了一个被岁月风***老人,雪白的头发胡乱地散在衣服领子上。为了方便行动,她搬到了底楼由车库改造而成的屋子里。于是一整个秋天到冬天,从日出到日落,她都坐在门口的藤条椅子里晒太阳,像一个深色的球,身上是层层叠叠的衣服,露出花花绿绿的边。我上班前去看她,她问我有没有吃早饭,又说她吃了一碗泡饭,问我要不要来一碗。我下班回来去看她时,她又问了我同样的问题,很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屋里喝一碗泡饭。我倚着门沿站着,打量着她这毫无隐私可言的方寸之地,望着她似懂非懂的脸,一阵心酸。
我的奶奶也糊涂了。也许是一天天慢慢糊涂的,可由于我们的疏忽,察觉到的时候她已经认不出大多数人。
忠即忠诚,忠贞、忠义。勇即勇敢,勇猛勇毅。麻城古属黄国,强楚伐黄,黄人宁死不降。这种英勇无畏,忠贞爱国的浩然正气滋养着一代代麻城人。“黄麻起义”即是麻城人对忠勇精神作出的最为壮烈的行动诠释。忠勇即是信念,也是本色,更是行动。
“明月照秋霜,今朝还故乡。留得头颅在,雄心誓不降。”这是抗敌英雄蔡济璜的铁血壮志。在当地反动民团、红枪会匪近万人向麻城城区猖狂进攻之际,他临危不惧,一面指挥城关的工人、店员和撤进县城的乘马、顺河等地的农民坚守城池,英勇抗战,一面派王树声赴武汉请求救援。这是他对忠勇最好的智慧诠释。当共产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传达到麻城后,他深入到麻城邱家畈、林家山等地,发动农民*动。之后,作为黄麻特委委员参与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受挫后,起义军转战木兰山,他奉命坚持斗争,最终牺牲于林店河。忠勇是他的代名词。他是大别山养育的骄傲,是麻城精神之忠勇所在。
自古“百善孝为先”。孝善是中华文化传统文化的灵魂,是华夏子孙最为基本的人伦规范。麻城孝善文化薪火相传,孝行善举层出不穷,孝善不仅是每一名麻城人的道德规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古有卧冰求鲤之孝善感人至深,今有麻城之孝善感动大别山。
都说父亲似山屹立不倒,乘马岗镇村民程龙富便是一座伟岸大山。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外务工,天有不测风云,儿子多多突患白血病,幸福之家举步维艰。面对一贫如洗的家,面对幼小的儿子,程龙富不离不弃,这是父爱的孝善感动。都说母亲似水温柔岁月,铁门岗乡村民徐新菊,独自挑起照料脑瘫儿子的重担。“我要好好活着,照顾好儿子每一天”,这是家住铁门岗乡的徐新菊一直坚持的信念,是信念、更是母爱使然,22年来,从无怨言,真画龙点睛做到不离不弃,真正做到孝善之伟大。
千年古城,文脉恒昌。忠勇孝善是大别山孕育的灵魂,是麻城精神的\'彰显。创新是推动发民展的动力,实现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的精华,也是麻城人的精神因子。大别山钟灵毓秀,创新精神彰显。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开展了应用量子力学理论研究,他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他是麻城人,是麻城的荣誉与创新的彰显。
奋进是一种自强不息,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是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是一种不甘于人后,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张家畈镇人余诚,由乡到武汉,一面为中国公学募款,一面与刘静庵合办留东预备学校,亲自执教。在清吏缉捕甚急,为避耳目,安顿在上海读书处却依然热忱爱国,“养极高尚之人格,造极精纯之学问,建设新政府,使中国成为第一等强国。”这是他一生奋进追求的目标,亦是麻城精神的奋进。
蜿蜒千里,大别山作朔风屏障。麻城人杰之地灵,龟峰拔地而起,杜鹃花四月遍地,品香花称当龟岩绿,问美酒遥遥望杏花村。忠勇孝善,麻城精神壮域传承,创新奋进,大别山浩荡迎春风。
她不讲阅读理解,只是用名家文豪的作品填充课堂,从小我便结识了余秋雨、刘震云、张抗抗还有老李最喜欢的迟子建。她的作品让我领略到生活细小处的伟大和美,原来生活也可以选择如诗般优雅,只消遵从内心。他不讲起承转合,而是真正教我们用生活实事来抒发情感。她爱旅游,相机记录下来光影,而她记录下来时空。走过天鹅湖,她将天鹅湖消减的湖畔定格为明年的故友重逢,走过岭南黔地,她在氤氲湿气间向我们吞吐李白在蜀道留下的豪情,回到阔别的黑龙江,她重拾起故园的雪,讲述自己的童年……老李以一颗赤子之心,在应试教育的迫近下,为我们保留了语文,抑或是内心的一方净土。
我爱上了老李的课,也爱上倾听自己。那一天,捧读《追忆似水年华》。主人公那种与不同时期的自己交错的感受令我会心。乘着夕阳,我回到当年的旧屋。斑驳的漆墙投下绿藤的影,初发的草芽埋没在曾经的足迹之中。我踏着旧路,好像与自己并行。这些细腻的感受如夜里微润的月光,经由老李在我心中苏醒。
上了初三,一场大病让我与老李断了联系,紧接着就是结业,初四。生活节奏快了起来,题海中的我已不觉自己竟许久未细嗅墨香了。为了一个分数,我渐渐抛弃了心中对语文的追求。但对生活却也愈加麻木了。
又是一个飘雪的冬日,我重回这梦开始的地方。“回来了?”“回来了。”历经数般波折,聊聊给予又唤起了我心中的.热度。她的笑仍爽朗如东北的黑土红稻,我坐在旧我身旁,课堂又成为我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心灵疆场。
老李的课堂辗转城市南北,我的步履追随西东。我这才明白,我的心在这里,我的真实的生活也从这里开始。
无问西东,再续前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