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我很不情愿地起了床。懒洋洋地走出家门,想随处逛一逛。路边的枯枝上,蹲着一对硕大的乌鸦,连大嘴都是漆黑的。它们并不叫,只是呆呆地蹲着,居高临下地看着这里,看着我背后的教堂,像两个孤独的旁观者。
我路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我也挤进去看布告。但布告上的字我一个也看不懂——那全都是我难懂的法语。
虽然我是法国人,却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虽然我年少时上过法语课,但那时的我却经常旷课,去树林里找鸟窝,到萨尔河上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从那以后,我学的就是德语了,那个教我的德语老师很凶,他经常动不动就找个理由把我们臭骂一顿,有时甚至拿起戒尺就打我们,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韩麦尔先生,他早已离开这里,我再也没有见过他,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也忘了我挨的戒尺。
教堂的钟响了,把我从回忆中拽了出来,环顾四周,才发现我早已不知不觉来到了学校。
学校的院子里有一个身影从我的眼前闪过,是那么的熟悉,又那么的陌生。我快步走到那人的面前,才发现是韩麦尔先生,但他已经认不出我了。随后我用了近半小时才使他弄清楚,我就是当年那个最令他头疼的学生——小弗朗士。
“唉,战争可真是残酷。”他看着小院子说道,“战争带来的只有苦与难,而遭殃的往往是百姓,是那些无辜的人。”
我循着他的目光看去,当年的胡桃树也不知什么时候被砍了,紫藤也已经枯萎了,满目疮痍,令人心痛!
走出校门时,我才发现,韩麦尔先生满脸泪水。
我们又走了好远好远,途中韩麦尔先生又给我讲了很多很多的道理,最后,我们又走回了镇公所,我指着布告牌问:“先生,上面写的是什么啊?”他看了看我,指着告示牌,说道:“哦!谢天谢地,战争终于停止了!法兰西万岁!”
“叮铃铃……”终于放学了。我急忙背上书包,排着队伍走出了校门。校门口真像个“菜市场”啊!
瞧,校门口里外三层,围满了表情各异的家长。有些叔叔皱着眉头,一副焦急的样子,难道是要急着回家看球赛?有些爷爷奶奶一看到队伍出来,就兴奋地喊着“宝贝,在这儿。”有些阿姨还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着广泛的话题:孩子的成绩,兴趣爱好,甚至还有近期在用什么化妆品……孩子来到了身边也不知道。还有的家长拉着自己的孩子和老师交谈了起来,还不是的和孩子唠叨几句,可真是苦口婆心啊!
如果把人群比作人潮人海的'话,那发宣传单的人,可谓是游弋的“鱼”了。他们飞快地将手中的宣传单塞到你手里,当你想还给他时,他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还有一种发传单的,是“死缠烂打”型的。你若要碰上他,可就麻烦了。他不会硬塞给你,而是将手伸到你跟前,你若不拿,他便一直缠着,直到你拿了,才会“捕捉”下一个“猎物”。就像鱼池中的贪嘴鱼,穷追不舍。
有着丰富的我,飞快地穿过澎湃的人潮。但还得穿过最后一关——由各种车辆组成的障碍物呢。
我横钻,侧挪,动用了十八般武艺,终于脱离了“苦海”,终于可以好好喘口气了。回头,天哪!人潮还在流动……
一口气读完全书,心里直惊叹,东野圭吾真是个天才,无论《嫌疑人X的献身》还是《假面山庄》,亦或是《放学后》,每本书一个故事,每个故事一连串案件,每一连串案件都描绘得精彩绝伦甚至天衣无缝。
东野圭吾的小说精彩之处莫过于一开始一头雾水,一直在讲一些看似与主题并不相关的细节,即使看到三分之二处依旧一头雾水。这样那样的细节的强调,让读者心中都忍不住去推理出这样那样的结果,然而真相往往出人意料。越是不起眼的人隐藏的越深,越是被视为不重要的细节恰恰是案情进展的关键。读完全书总感觉东野圭吾就在远处看着各位读者,任你如何揣测,都在我掌握之中,真是佩服。
以前曾一度觉得此类小说不过是把一个小故事放大了来讲,吸引眼球,让读者享受推理被推理的刺激,并无深度可言。不过回过头细细想来,小说当中融入了太多作者对待世界的态度,对人性或善或恶的刻画,如此反观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心理,倒感觉字字珠玑,写的很是深刻。
《放学后》有很多篇幅都写到女子中学的男老师对女学生们的邪恶之思,不雅之举,尤其是主人公“我”有家有室却和两位女同学搞暧昧,虽未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字里行间却无不透露出“我”的贪得无厌,虽知不可能,却还总是抱有幻想。这大概是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最好刻画。另一方面,老师“我”对于当教师的态度自始至终都仅仅是赚钱的工具而已,无所谓什么高大上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心理在主人公“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中虽不像这般极致,但也确实应不乏少数。
再就是对于女子中学高中生这个年纪的学生心理的把握和刻画,也真是相当精彩,这个阶段的学生“若以为她们是大人,却会意外地发现她们根本就是孩子;若以为她们是孩子,她们又会惹出不亚于大人的麻烦。”真乃相当精辟的总结。高原阳子被老师拒绝后渐渐梳理了自己的学霸闺蜜,和小混混一起骑摩托车飙车变成问题学生,惠子惠美为保护这个年纪最想保护的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而构筑起的一系列***人案件。
最终的结尾仿佛有些仓促,却令人产生无线遐想,仿佛还没到结局,却又像已是最好的结局。关于社会的态度,关于人性的善恶,关于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关于人活着的意义的思考,这大概就是此书的伟大之处。
当你看到《放学后的课程表》这本书时,你一定很惊奇,封面上为什么会有一只奇奇妙妙的校园老鼠给小男孩讲故事。这是怎样的一只老鼠?它又给小男孩讲了哪些故事呢?
这本书介绍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打嗝儿—一年级老鼠讲的故事,你猜,我手里是什么—巡夜警卫室老鼠讲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第六个故事:学校好可怕—音乐教室老鼠唱的歌。故事是说五条鼻涕虫觉得学校好可怕。为什么学校会可怕呢?因为学校里每个教室里都有盐。语文课在学习“盐”这个字,试验室里在做溶化盐的试验,音乐室里大家在唱盐的歌。鼻涕虫如果碰到盐就会死掉,所以它们在学校开放日参观完校园后争先恐后,以最快的速度逃离了学校。
这本书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故事是按一年级、二年级这样的顺序排列的。那只校园老鼠曾经经历了一场大火,其他老鼠都死了,只有他活下来。校园老鼠都很喜欢讲故事,他们在每年的春天、夏天和冬天都举办故事会,可是现在只有它一只老鼠,所以它就给小男孩讲了以前那些老鼠给他讲的故事。总之,每个星期一,它都给小男孩讲故事,小男孩从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别人。这就是小男孩星期一放学后的课程表。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好看。希望你们也能喜欢。
还剩二百多页的时候,一口气看到最后,有点心累,有点奔溃,有点不知所措,甚至还有点恶心。
凶手是惠美和惠子,尽管凶手结局没有交代,案件中的谜团一步步揭开,也够让人释怀的了。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无意中看到评论里有说凶手是谁,所以在看的的过程中,一直沉迷于作案动机和手法,甚至自己也苦苦寻找密室***人的各种方法,但结局总是那么的出乎意外。
我感慨,作者描述凶手的***人动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于一个把死都看的无所谓的叛逆期青少年,***人有何畏?只不过是求一个内心的安稳。就好比一个人身上的缺点,拿放大镜去看自然是越放越大。惠美放大了自己的缺点,放大了别人眼中的她,造成自己内心的`扭曲,造成两个老师的死,从而去寻得一个心安理得。
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各种伏笔,各种猜测,铺垫也很多,觉得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作用,不可小觑。让人崩溃的三个转折点,第一是知道凶手作案手法,第二是了解凶手的作案动机,第三就是“我”的妻子也要***我,虽然是最后一章,看的也是热火朝天,引人深思。
舍友搬走后,留了几本书在书架上,有一本东野圭吾的放学后,我拿过来,从阳光透过雾霾隐约照到窗内的傍晚,看到只能听到屋里日光灯在响的静夜。看完了,脑子里全部都是这些人。
以下有剧透
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有着一份安稳的工作,有着一个贤惠的妻子,平时也有自己的业余爱好供消遣,似乎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这样。主人公平时对人客客气气,也从不干涉其他人的个人生活,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够成为这起谋***案的主角。可最后作者却给他来了一刀。这一刀叫我心里面很难受。不知道作者为啥安排了这样的结局,一个人,是要怎样才能对和自己同床三年的枕边人做出这样残忍的决定。他只是疏于关心她,没有家暴没有虐待。现在想想,可能作者想强调下,哪怕是身边最亲近的人,你也看不透她的人性是怎样的。
学生:惠子,惠美,阳子和雅美(名字都太像了……)我看到的是18以前那段年纪里的纯真、仗义,嗯,可能还有无助吧。惠子和惠美采取的是最最极端的方式,阳子则是反叛,为了反叛而反叛,飚车,雅美的'方法看似最有效,通过组织学生运动来抗议或来抵制学校或者教育的一些问题,可是,这根本无法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我羡慕她们疯狂的青春。当我意识到我竟然也有有这样的想法时,我意识到,当时,没有用力去划那根火柴。
老师:主要讲的都是学校的事儿…两位男老师的死,年轻女老师被威胁,都是我们看客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引发的。之所以觉得是小事儿,因为,实在没有人能够感同身受。人啊,一旦钻到了里面,就容易做出极端的事儿,动机说出来,外人都会觉得可笑,但你不知道这却是他非常看重的地方。
想到几年前看的一部电影,叫剑雨,那会是被里面的江阿生和曾静的爱情打动而对这片印象极深。现在想想,里面的反派大boss为获得摩罗遗体,在武林里掀起血雨腥风死伤无数啊,为了啥?其实那个大boss是个太监,只是因为那个摩罗遗体可以叫他恢复普通男人有的能力。
人性复杂,又软弱易变。我们耗尽精力去了解去研究人性这东西,总还是研究不透,因为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人性不是用来研究的,是用来体察的。感同身受,只是说来听听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