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今天,偶尔在报纸上看到一幅漫画。漫画的内容是这样的:画面上是一家医院,左边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病怏怏地躺在床上。他老伴坐在床边,脸色苍白,神情呆滞,不时咳嗽几声。嘴里嘀咕着:“老了,生了病也没人来看。”
右边是一张放满零食的病床,正中央做着老人的孙子,旁边坐满问寒问暖的大人。“饿了没有?”“宝贝,渴不渴?”“感觉好点了吗?”“还有哪里不舒服?”孙子忙不应答。
古话曾说:“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例如《孝经》中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这些均是古人孝顺之道.反观现在,这种美德在极个别地方逐渐消失.相反,还出现“啃老族”等反传统的逆潮现象.对孩子如皇帝般的呵护,逐步转变成溺爱,促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恶习,导致孩子从小出现孝敬“空白”,而对“忠孝”二字,置之不理,视而不见.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就连动物都能显现其孝顺之本性,难道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能做到?“养儿防老”,在漫画中恰成一句空话,剩下老人只能依偎老伴,无尽的酸楚油然而生。
我看过一幅叫《假文盲》的漫画。
漫画上有四个“文盲”。他们都站在两侧有栅栏拦着的“母子上车处”里,把一对母子挤在一旁。这四个“文盲”,站在最前面的一个是中年妇女,身上穿着大棉袄,眼睛直视前方。第二个戴着军人样的棉帽,闭着眼睛。第三个是四、五十岁的看似穿着高跟鞋的男人,半闭着眼睛。最后一个戴着口罩,脸上显出不高兴的神色。他们看起来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在“母子上车处”外面,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穿着单薄的连衣裙,满脸无奈地看着这四个人。
这些人为什么会自己站在“母子上车处”里,而把这对母子挤到一旁呢?难道他们真是“文盲”吗?不,完全不是。他们只是觉得这里没有拥挤的人群,还可以先上车。
不只是在漫画里有这样的事,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例如,在公交车上,有几个座位是“老弱病残孕妇”专座。然而,有的人却偏偏坐在这种位置上。有老人、残疾人或孕妇上车时,他却把头偏向一边,装着没看见;有的甚至连别人示意要坐下了,他都不让出该让的位置,只想等别人让他。这些人真的是“文盲”、不识字吗?不,完全不是。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而牺牲了别人的方便!
这是为什么?这是他们的道德素质低下。这又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华民族千年的美德正在被这些人沦丧。
在此,我呼吁大家要做一个懂得谦让、方便别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