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六月一日,儿童的节日。我们初一四班全班师生欢聚一堂,庆祝我们的最后一个儿童节——告别童年,拥抱青春。一些家长也陪我们一起,欢度这有意义的节日。
童年,天真烂漫,懵懂贪玩,那是一段无忧无虑,令人怀念的美好时光。
那时空闲时间多得很,放学后到处有我们的身影,“傻事”也做了不少。玩步一点,十步救人……而且嗓门大得很,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只管玩得开心;过大年放鞭炮,把点着的爆竹系在小狗尾巴上,看着它满院子乱跑自己却在高兴得拍手欢呼;把妈妈给的零花钱埋在地里,做个记号,精心地浇水、施肥……那时什么都不懂,只见到什么好玩的就争着要,见到好吃的总是嚷嚷着要买。没事撒撒娇,耍耍赖皮倒也是常事。
听同学们唱歌,童声童气变了;看同学们表演,大方、稳重;翻翻小时候的照片,不禁惊觉自己是真的长大了。这个节日宣告着,天真童年已经远去,替而代之的是活力洋溢的“青春”。
童年那些傻傻的乐趣一去不复返,而在以后的青春岁月中,我们会变得越来越高大强壮,意志力会越来越坚强,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会越来越强烈,我们的头脑会越来越睿智。相信我们会一步步走向成熟,自信地迎向充满挑战的青春,细细品味青春岁月所独有的烦恼和欢乐。
告别童年,拥抱青春吧!那含苞待放的花苞在青春活力的浇灌下,会渐渐盛开,散发出沁人的芳香。
“蒲公英的彩衣,飘远了童年,留下辗转的怀念;十四岁的地平线,笑声和着暖风,荡漾在遥远的天边……”《少先队队歌》再次勾起了我们的回忆,想起了当年入队时的那份兴奋与激动。转眼间,童年留在了身后,我们在年级组长杨力军老师的带领下,全体学生庄重地摘下了红领巾,收藏起童年的这份美好,花样的青春年华将在今天起航!
告别依附的港湾,激扬青春,追逐梦想;张扬青春的风帆,感受责任,放飞希望!我成为年级第一批入团的团员。在活动中,校领导为第一批团员颁发团徽,表示祝贺;团委书记梁海霞老师带领新团员进行了宣誓。铮铮誓言,气动山河,青春的号角已经吹响,青春之歌无比律动,我们准备好了!随后何国良副校长进行了讲话,他首先向同学们表达了节日的问候,对加入共青团的新团员表示祝贺,同时他也向我们提出了要求,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新世纪的好青年,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童年,似一首欢快的曲子,而我们,是那一串串跳跃的音符;青春,似一支优美的舞蹈,而我们,组成了那一步步优雅的舞步。童年悄悄地溜走,我们伴随着悠扬的青春圆舞曲,在人生的舞台上跳了起来!
童年的我们,时而笑,时而哭,但我们却很幸运,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人在一旁轻轻的安慰,笑眯眯地望着我们。童年的我们,天真烂漫,总是睁着一双纯净的大眼睛,好奇地问这个问那个;幼稚的我们从未过社会的复杂,生活的艰辛,不懂得为自己的理想而矢志不移的奋斗,一心总是玩,与朋友们无忧无虑的玩。那时的我们只能用三个词来形容:自由,快乐,天真。
长大后的我们不拥有异想天开的特权,不在肆无忌惮的哭笑 ,但我们从未藏起自己梦想的翅膀,依旧张开翅膀,让梦飞翔。青春,是人生中最最宝贵的时光,也是最容易流失的时光,一定要倍加珍惜。青春的我们,爱幻想,有好多梦想,我们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这充满困难的道路上,奋勇“***敌”,哪怕已经摔得的片体鳞伤,但勇于挑战的我们一次次爬起来,向前方微微笑,再次冲了上去,因为我们明白,只有坚持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王者,才会到欣赏的成功的彩虹。
人生是仅售单程票的,我们只能选择前进,无法返回。送走童年,只留下最初的梦想,拥抱青春,为童年留下的梦想而努力,在青春的旅程中奋进吧,不要留下一点遗憾,尽管是失败,但我们曾经努力过,拼搏过,我们依旧是最优秀的!
伴随着青春那激情洋溢的音乐,面对着朝阳,唤出那火一般的热情,爆发出童年时的活力,舞出那一段最最绚丽的缤纷未来吧!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