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区里有很多株丝瓜,我家阳台上也有丝瓜,沿着墙往上爬,一直爬到四楼的窗户边上。
丝瓜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绿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深绿的。丝瓜的叶子就像一只只手掌,大的“手掌”挨着小的“手掌”,小的“手掌”挨着大的“手掌”,就像大手牵着小手。叶子重重叠叠的,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随风飘动,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每到六七月,丝瓜就会开出一朵朵黄色的小花。每当开出一朵小花,就会引来许多蜜蜂和蝴蝶,勤劳的蜜蜂“嗡嗡”地叫着,忙着采蜜,蝴蝶在叶丛里翩翩起舞,若隐若现。丝瓜花枯萎后,在小花的底部就会结出一根丝瓜,新长出来的丝瓜跟手指般大小,后来越长越粗,越长越长,最后,丝瓜就像一根绿色的.棍子,一直垂到地上。只要把丝瓜摘下来,炒一炒吃,美味极了。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丝瓜,可不知道它怎样能爬。今天,我注意了,原来丝瓜的细丝可以缠绕住障碍物爬,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一根细丝,每根细丝就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绿的。这就是丝瓜攀爬的工具。
丝瓜的细丝碰到障碍物时,细丝就弯曲了,一圈一圈地缠绕起来。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丝瓜的嫩茎一拉,使它紧紧地贴在障碍物上。丝瓜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你千万不要小瞧那些细丝,那些细丝缠绕在障碍物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丝瓜的一根茎。
那时的我抱着几本书,怀着好奇,又害怕的心情进了实验班,忐忑的,空白无力的,就是我对于过去一天的感想,年段长用鼠标轻轻一点,就擅自的决定了班委,你漆鹬(丝瓜)“幸运”的当了我们12班的班长,与你在毛毛雨天,台风天,甚至是在电闪雷鸣的'时候度过的那一些雨天,现在想来有些幼稚,但是我却很喜欢与你丝瓜在一起的心情。
穿着2只洗的白净的拖鞋,打着一把粉色的伞,拉着我一起去漫步30分钟的“雨中情”,你总喜欢牙齿咯咯的响,一抬头就看到的你脸庞上那一小块雀斑,还有你那一抹时刻对别人开放的微笑,常常觉得不可思议只要被你愉悦的心情渲染,起初被你拖到操场的怒气顷刻间荡然无存,只剩下2颗宁静的心在操场上荡漾着……
哼着不知名的歌儿常常跑调,踢着小石块,任雨水打在水塘里,我们的话题不多,有时一时兴起背背政治,谈谈理想,更多的是仰望天空,躺在雨后湿漉漉的草坪上,高中的枯燥浸染了我们俩的生活,但是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友情的滋长。你喜欢叫我“小思华”,会主动牵我手,虽然我不是你最好的朋友,但是我时刻记得住你牵我手一起走过泥泞的小路,背靠背的看书,谈论着xx老师“地中海”般的发型。我性格有点拘谨,不敢跟你一样无拘无束的哼歌,你有点严肃又搞笑的说:“怕什么!现在在打雷,我听不到!”随后我哼出歌来的时候,你在那边捧着肚子笑,我脸涮的一声就红了,“丝瓜,你笑个鬼啊!”
来台风了,记得雨伞被风给摧残地只剩下支架,我们俩只能苦苦的看对方一眼,把雨伞收好,快速的漫步完操场,以百米竞走的淑女姿态回来班级,雨滴打落在我们俩走过的一个个脚丫子,或浅或深……
再后来,我们分班了……
再见到你时已经是冬天了,那一整个冬天没下过一滴雨,偶然的隔着教室的窗户看着你,你的世界好像改变了,你严肃又认真的埋头写着,我只能看到你的侧脸,另外一半属于你明媚的微笑,我一直看不到。
然后,你一句话也没说就转校了……
看着在雨中漫步的人儿,敲着窗户,仿佛还听的到你轻轻哼的歌“我最喜欢下雨了,下雨的时候没人知道我难过”
我们楼下的张爷爷每年都种丝瓜,他的丝瓜棚就在我家的阳台下。
一到夏天,张爷爷的丝瓜藤就沿着四根竹竿往上爬,一开始丝瓜藤很细、很小,渐渐地一根变两根,两根变三根,一直爬满瓜棚,到后来就长成了绿油油、密密麻麻的一片。那黄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炎炎夏日坐在丝瓜棚下喝茶、乘凉别有一番风味。一阵风拂过,一棚的叶子就泛起绿的波纹,发出“沙沙”的响声,像美妙的音乐。
以前我只知道丝瓜藤会往上爬,可不知它怎么样爬。最近我注意了,原来丝瓜的嫩藤向上长嫩叶的同时在各嫩叶的叶柄处都长出了长长的细须。在细须头部又分出了两、三根更细的细须。这两、三根细须碰到任何它所能缠绕的东西,例如搭建棚子的麻绳、竹竿,它就一圈一圈紧紧地绕住,把嫩藤往上拉。然后新长出来的细须又绕住更高处的麻绳、竹竿。丝瓜藤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那些拉着茎往上爬的细须会变得粗壮。而没绕到任何物体的细须不久就枯萎了,变成黄褐色的,最后消失了。这多像爬山虎啊!
张爷爷的丝瓜棚长满了丝瓜,就会请我们品尝他的丝瓜,这还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呐!
这篇课文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的作者叶圣陶作家写的。他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一步步往上爬的。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多么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啊!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掉,如果触着墙就会牢固。
我非常喜欢爬山虎的叶子。它的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要学习爬山虎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努力向上的.优秀品质。我学习时,就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打牢基础,将来上重点中学,考著名大学。我还要学习它勇于攀登、敢于挑战的精神,做一名有主见的会自己学习的争创第一名的优秀小学生。
对叶圣陶老先生,我没有研究,只看过一些介绍性的文字,说他是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至于为什么、怎样的“五家一体”,是不知道的。论起事迹,有时候常常和陶行知搞混;论起作品,想来想去,也就是小学和高中学过的两篇课文,一篇是《爬山虎的脚》,一篇是《多收了三五斗》。学第二篇的时候年龄大了,还有印象,第一篇是完全记不得了。直到上四年级的女儿递过来她的课本,对我说:“爸爸,你对照课本,听我背诵。”还没点头答应,就听见她尖锐的童声响起: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儿,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我起初是不在意的,听着听着就触到了神经,想起也曾学过这个课文,就跟着女儿的背诵认真读了一遍,感觉很好。心想这么好的文章我竟然学过而没有印象,就不得不埋怨起当时的老师,也就有意识的提醒了一下女儿说:“你看叶圣陶写的多么细致啊,但这不是一篇说明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他是用爬山虎“爬”得顽强来激励自己不停的向上攀登,也就是说,他写爬山虎,其实就是在写他自己。”女儿白了一眼我,说:“老师没说啊,背过就行了。”于是催我抓紧签字。
我签了字,这事也就过去了。但不成想后来又有一次听女儿背诵课文,是肖复兴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看了题目后,边忙别的事边听女儿背诵,但越听越不对。因为按我的考虑,这也应该是一篇描写性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但听了半天,也没听见对爬山虎的种种描述。就拿过课本来看,竟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写的是少年肖复兴被叶圣陶老先生邀请见面的事。
我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感到对于四年级孩子而言,的确是篇独特的文章。因为我也是直到看到如下这段话才明白这篇文章题目的寓意。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的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绿得沉郁的那片爬山虎,完全可以表示这是作者浓墨重彩的一笔记忆,也成了叶圣陶老先生的象征,少年肖复兴的心中,叶圣陶老人就是楷模和标杆,面对老人,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
我将这种独特性告诉女儿,又和女儿重温了一遍《爬山虎的脚》,对她讲,这两篇都和叶圣陶,和爬山虎有关,但写法完全不一样,可以结合着学,对比着学。在给女儿解说的时候,心里有一点对老师素质,或者是责任心的不满,觉得他们根本不教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就是让背啊背。当时想写一封信给老师,女儿闲多事,给阻止了。
在我快将想写这点感受的念头淡忘的时候,突然峰回路转。因为我看到了学长王国华所写的《书中风骨》中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写的,在文章的最后,他说较之那些名人秀自己的伪日记,他更爱流水账式的日记。流水账虽然无味,却憨朴可爱。举例的时候,他摘抄了几段叶圣陶一九六一年随“首都文化参观访问团”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活动日记。如下:
“七月三十日东道主设宴款待我人,菜甚丰,有松花江之鲤,大而嫩。又有腌甜瓜,香甜酸脆,人人赞不绝口。酒为本省之葡萄酒与啤酒,亦皆醇厚。
八月一日当地***设宴款待我人,菜甚好。有禽名飞龙,其肉视山鸡更嫩。有甲鱼,昨在哈尔滨尝食甲鱼,不意此地亦有之,有烤羊腿,诒是主菜,宾主互劝酒,余饮稍多,X书记最多。
八月二日吃羊肉,今日共宰三羊,晚餐尝大鲫鱼,鱼长尺许,大而甚嫩。
八月七日今日又丰盛之甚。得尝(虫甘)鼻。
八月十日今日晚餐多清淡之味,唯茅台解乏。
八月十七日午餐又殊别致,菜凡十六盘,全是鱼。
八月二十五日午餐时设酒,因食时甚长。……六点晚餐,又是丰盛之宴饮,诸位***相陪。劝饮太勤,余自控制,不至多饮。
八月二十九日又受丰盛之款待,饮酒颇久。……未及六点,又邀我人进晚餐,菜肴仍甚丰。余实在吃不下,仅进少许,酒则绝未饮。
八月三十一日又是大吃大喝,食后分两批为娱乐,跳舞,看电影。
九月六日党政***设宴款待我人。为全羊席,以初尝驼峰,其味略与鱼肚相似,无甚好吃。又有发菜,亦称珍品。
九月十三日吃烤全羊,又吃骆驼之蹄筋,为平生初尝。”
王国华兄(笔名易水寒)接着评论道: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中国正在遭受空前绝后的大饥荒。叶老地下有知,不知是否后悔自己的记录。
我在感到震惊的同时,也突然就激活了对女儿课本上关于叶圣陶爬山虎的种种记忆,而有所领悟,觉得叶圣陶老人还真是和爬山虎关系密切,他自己以“爬”来自励,肖复兴把他当成“山”来景仰,而他却也有大饥荒年代,饿“虎”扑食般享用的作为,真是“爬—山—虎”啊!三个字三种特性,本是一体。只是我们有较为严密的宣传口径,前两者,都是可以广而告之,甚至让无知小儿死记硬背刻在脑海,唯有最后这“虎”,需要掩埋忘记,仿佛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也有一只虎,这虎代表着人的恐惧和恶念。中年派通过对这虎的回忆,承认了虎的曾经存在,又通过行动告诉别人自己已经与这虎告别,既撇去了过去罪恶的负担,自己得以轻装前行,又得到了别人的谅解、理解和帮助,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家庭。李安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对待“虎”的正确态度。
我真不了解叶圣陶老先生的人品和修为,但想来能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五位一体”,必是较之李安更有辨识力的。于是,我相信叶老不会后悔自己的记录,也许他正是通过这样一种不含任何感情色彩的记述,告诉人们,在那时那刻,真的有这么一只“虎”,面对这样的“虎”,他衡量之后,感觉也只能这样做吧!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他的苦衷,我倒是能够体味的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