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中,充满着无比的敬佩之情,常常出现一幕幕景象,都让我受益终身。她们,是我最值得向往的人,我的心中常常出现她们,她们之中使我最敬佩的到底是谁呢?她们就是——女清洁工!
她今年大约二十几岁,穿着一件淡绿色的工作服,头上戴着一顶用藤做的帽子。她眉清目秀,五官端正,身材苗条。我每天都能看到她,却不知道她的名字。使我最感动的还是去年冬天的一件事。
有一天早晨,我和奶奶,爷爷到公园散步。刚走出门,一股凛冽的风就我袭来。脸和手疼得像刀割一样。我连忙戴好了手套,缩了缩脖子,向前走去。当我走到公园旁的时候,我看见了一条阴沟被脏物堵塞了,路上一大片地方都积满了积水,行人都捂住鼻子。我不禁摇了摇头,继续往前走。突然,我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蹲在那里,不知干什么,走进一看,原来是女清洁工在阴沟旁捡垃圾,什么烂苹果,烂树叶……别人见了这些都要远远躲开,她却不怕脏,也不怕臭,还把阴沟的盖子掀起来了。过了不久,阴沟终于畅通无阻了,阿姨终于松了一口气。
又一阵寒风迎面扑来,我把脖子又缩了缩,心里默默地想着:清洁工啊!你们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总在为人民服务。你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我要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你们——伟大而平凡的清洁工人!
一轮太阳从空中升起来了,照在大地上,照在草丛里,照在我的心里,我终于感到了一丝阳光的暖和,我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概。
心中充斥着不快,凄惨的分数犹如刀绞般刺痛了我的心灵,老师的失望,父母的叹息,使我沮丧、郁闷。
树上的蝉儿尽情地唱着,深深地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但对我来说,这却是一种折磨。我愤怒难当,随手拾些许石子,便向树上扔去。那鸣蝉似是受了些惊吓,便跌跌撞撞地飞向另一棵树上,继续吟唱着它自认为是天籁之音但对我来说却是噪音的歌喉。见无法阻止,我便只能默默忍受那烦人的声音。
“爸爸,树上有知了!”男孩儿惊喜不已。
“是啊,它在歌唱呢!”一旁的男人答道。
“唱歌?那吱吱呀呀的.声音是唱歌?”男孩儿天真烂漫的脸上满是疑虑。
“没错,蝉儿在昏暗地下的十多年等待,只为这一时歌唱。它用它短暂的生命,来向人们诠释生命的意义。即使不成曲调,却也是歌。”男人解释道。
“哦!不成曲调也是歌。”男孩似乎顿悟。
是啊,不成曲调也是歌。我恍然大悟。蝉儿用它的生命在歌唱,只是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而我只经历了一个小小的挫折便自甘堕落。相比蝉而言……我不禁自嘲。
我终于明白,如今横亘在我面前的只是一道道艰难险阻,而我必须面对的是一步步成长。即使每一次只是微小的一步,或许会失败,但总有一天,我会骄傲地发现,为了自己的人生,无论我走过的道路多少艰难,但前方一定是满树花开。
那时,那蝉,教会了我成长。
那天放学后,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迈着沉重的双脚一步一步向文具店走去。因为昨天不小心弄坏了同学的钢笔,我要重新买一个赔给他。我在店里挑了一个和同学那个差不多的.钢笔,拿出了我积攒了两个月的零花钱递给老板。令我吃惊的是,老板竟给我多找了五块钱,我呆呆地望着那皱巴巴的纸币,站在那儿茫然不知所措,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拿走了那五块钱。但我并没有多么兴奋,和往常一样带着沉重的心情踏进家门。我向虚掩的门里探了探,见老爸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电视,我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走进我的卧室,细心的父亲似乎发现了我与往日不同。
晚饭后,我被叫到了客厅,在父亲的再三追问下我说出当天的经历。他那张温和的脸顿时变得严肃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盯着那布满褶皱的钱,此时它已玷污了我纯洁的灵魂。在人生的优美乐章里,它是一声声杂音。正是因为它,这首典雅、动听的乐曲才会变得枯燥乏味,不入耳,不顺心。
我站在那有点不知所措了。我抬头看看父亲,又立刻低下头去,因为我看到了父亲那利剑般的眼神和钢铁般凝重的表情。我和父亲都沉默了许久。过了一会儿,他面带微笑,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孩子,不要只图占一时的小便宜,就忘了做人的根本,如若这样,最终吃亏的还是你自己。”这句教诲虽出自一个普通农民之口,但它让我受益匪浅。后来,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鲜花遍地还是荆棘丛生,我都时刻警戒自己要脚踏实地,坚守做人的底线。
父亲那张脸,是一把斜背着的吉他,越到情深处,越能拨动我的心弦;父亲那张脸,是一株翠绿的藤蔓,不管身在何方,总是紧紧牵着我的手;父亲的那张脸,是一串挂在颈间的钥匙,打开一扇扇忧郁的心灵之门。
在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扬的冬天,这天风吹的非常大,“哒哒哒……”一阵阵的脚步声显得非常急促,我趴在窗子上往外一看,行人们一个个裹紧了衣服,低着头只顾着往前走。
外面的雪越下越大,天气变得更加恶劣了,妈妈催我出去买点青菜,我赶忙放下手机,穿好衣服准备走下楼。
等我走到门外,寒风迎面吹来,让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浑身开始哆嗦起来,路上的行人也慢慢减少了,估计都回家保暖去了。这时路边一个黄色的'背影吸引了我的注意,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清洁工阿姨在卖力地扫着路旁的积雪,以防有行人滑倒。那位阿姨看起来已六十岁有余,头发也被白雪盖的花白,身形微胖,严肃的神情里透露出一种亲切,正看着,忽然有一个小学生匆匆忙忙的在路边奔跑着,好像是有什么急事似的。结果一个不小心,“扑通”一声重重地摔倒在路上,一时站不起来,书包里面的书本散落一地,来来往往的行人都冷漠地从他身边走过,没有片刻停留。只见那位阿姨慌了神一样,赶忙丢下手里的扫帚,慌忙地跑到小男孩的面前,慢慢的扶起小男孩问:“孩子,摔疼了没有?”她边叮嘱小男孩边把他拉了起来,然后阿姨一个一个捡起散落在地上的课本,双手递给小男孩,帮他放进了书包里,小男孩站起来连忙道谢。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于陌生人,别人都只是留下匆匆的背影,而她却付出自己的真心关怀别人。在这个岗位上她默默无闻,尽职尽责,作为平凡人她也充满温情。
在这三年之后的重逢里,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
媒体的宠儿,北川中学的学生郑海洋,全国知名人物,在灾难后成为了汶川精神的代名词。坚强、执着、阳光……对这个因地震而失去双腿的男孩,媒体毫不吝惜溢美之辞。他成为震后重建过程中树立的无数典型中最突出的一个。但当人问起他对今后的计划时,他回答:“上某某体育学院”,再问为什么,他干脆地回答:“因为学校的某某书记对我最好了,老来看我,她答应让我上她们大学。”从他说话的语气和表情来看,好像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现在,郑海洋也许正忙着出席各省市的.好心人、慈善家和爱心团体组织的慰问演出,忙着向镜头展现他最阳光的笑容。那时候电视机前的人们可以热泪盈眶:真好啊,你看,汶川的人还有重建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样我们就放心了。
正是这些好心人们,三年前在博大的同情心的驱使下,踏上了汶川的土地。也正是这些好心人们,三年后在博大的同情心和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又一次踏上了汶川的土地。仅以北川中学为例,作为一所震后不久就复课的中学,现在平均一周就要接待一到两批远方的来客。这不禁使人怀疑:北川中学是震后不久就复课的,还是直至今日都没有正式复课?从郑海洋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北川中学——不能说所有人,但至少是一批人——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消极避退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恰恰就来源于好心人们过于泛滥的无私的帮助,这些持续三年并且愈演愈烈的的帮助为他们的逃避现实提供了理由。这就表明,汶川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仍只是一个趋势。但在北川中学这个微缩的窗口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个变化已经在某些人身上凸显。
汶川变散了。这就像一个久病的人,刚开始时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要吃很多药,勤加锻炼,争取快速恢复机体的功能。但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病有了起色,医生却仍不减药量,人就慢慢松懈了,对药物的依赖增强,也不经常锻炼了。久而久之,急性病变成慢性病,虽不危及生命,却给生活带来不便。这时有的医生往往会直接断药,人无药可依赖,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往往反而好得快。
汶川变散了。在刚震后形势严峻时汶川人众志成城,巨大的悲痛和求生的意念汇成一股强大的内驱力,鞭策着人们去救援伤者、建设家园。当好心人们、慈善家们和爱心团体们反应过来,积极捐款捐物的时候,这股强大的外力的的确确推动了汶川建设的发展。但现在,三年后,我们看到汶川的一切都将步入正轨的时候,这股外力仍没有消失,而是由推力变成了阻力,它强烈地干扰了汶川人建设家园的内驱力。从郑海洋身上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外力使得汶川人把希望寄托在外人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多少遭到了削弱。众志成城地朝一个方向使劲的汶川不见了,出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精神文明典型汶川,出现了一个研究灾后心理阴影的心理学家们的实验室汶川,出现了一个好心人们展现自己博爱精神的舞台汶川,出现了一个带着阳光般的微笑接待慈善家和爱心团体的招待所汶川。这里成了一个倾倒爱心的垃圾场。一些人千里迢迢走到这来,做忧虑状、做沉痛状、做饱含热泪同情状,于是捐款捐物慰问演出,当然看到“汶川很好”,做感动状、做放心状、做长舒一口气状,点着头,微微笑着,背着手踱着步子,回家去了,感到又对祖国和人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不是被言论的潮流所裹挟,被所谓的“爱心”蒙蔽了双眼,就是以救灾为噱头,其实别有用心。
三年之后的汶川,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我们的目光也应穿透歌功颂德的言论,看到事件背后悄悄衍生的汶川问题。在媒体报道的浸泡中,在蜂拥而至的好心人们的簇拥下,汶川是永远谈不到建设的。我们要说,三年后的汶川很好,我们可以放手了。当某一年的五月十二号,没有人再提“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没有人再去汶川慰问演出,没有人再捐款捐物的时候,我们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汶川的人终于可以重建家园了。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李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