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绿豆汤喽,卖绿豆汤喽!”。
晚上,我和妈妈吃好晚饭后出去散步,道路两旁已经有许多小摊贩在大声吆喝着卖绿豆汤。我一看见绿豆汤,立刻来了兴趣,扭头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做绿豆汤。”妈妈答应了,但是提了一个要求:我要和妈妈一起动手做。妈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们散步改成了去超市购买做绿豆汤的材料。
第二天,我和妈妈开始一起做绿豆汤。我先把绿豆冲洗了几遍,然后按妈妈说的把绿豆放进水里泡了两个小时。
绿豆泡好了,就倒入锅里开始煮。一开始,绿豆并没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有几颗绿豆开始轻轻地“跳起舞”来,又过了一会儿,更多的绿豆参与了“跳舞”的队伍里。渐渐地,所有的绿豆都欢快地“跳着舞”,开启了“联欢舞会”。水也魔术般地换上了淡绿色的盛装,给绿豆们敲起了鼓。绿豆们可能跳舞跳得太热了,一个个纷纷“脱下了绿色的外套”,看到所有的绿豆“脱下外套”了,妈妈就把半袋冰糖倒进去后把火关掉,放到一边,让它们凉快凉快,休息一会儿。
绿豆汤熬好了,我心想:如果在绿豆汤里放西米露味道会是怎么样呢?西米露口感Q弹,很有嚼劲放进绿豆汤里肯定很好吃。于是,我和妈妈又开始张罗着煮西米露。我先把西米露简单的洗了几下,然后开始煮水,等水煮开后,我把西米露倒了进去。渐渐地,西米露由白变透明,有小变大,胖胖的,像一个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西米露煮好了,绿豆汤也变凉了,我把西米露倒进绿豆汤里,放进冰箱冰镇了起来。
当我在空调房里悠闲地品尝着美味的冰镇西米露绿豆汤时,我看到了小区里的警卫叔叔在站岗。心想:警卫叔叔为了小区里的安全,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天24小时都在轮流值班,很辛苦。社会上还有很多像警卫叔叔那样为人民服务的人,我应该把绿豆汤分享给他们,表达一下我自己的小小心意。于是,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开始打包。我把绿豆汤送给了楼下的警卫叔叔。一不做二不休,我背着装满绿豆汤的保温包一路往前走,分别送给了正在值班的两名交警叔叔,一位顶着烈日扫地的环卫工人,三名公交车司机。当我看着他们灿烂的笑容时,我也很开心地笑了。
小小的一碗西米露绿豆汤,盛满了我的小心意。希望我的这一小碗西米露绿豆汤可以给他们带来一夏天的清凉。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孩纸,我所熟悉且喜爱的一种传统美食,叫做“果条”。
这是一种瑶家人只有在过年时节才做的特色小吃。年后走亲访友,瑶家人大多都拿着几盘果条作礼,互赠给亲友品尝自己的手艺。
“果条”这个名字,是根据瑶话音译而来,大概类似北方的“馃子”。实际上这两者的做法也类似,都是高温油炸而成,只不过北方馃子的原材料是面粉,而果条则是由大米磨成粉做成。
果条的形状看起来像小时候妈妈纳的千层底儿。据说,果条正是依照瑶族人民的板鞋的形状制作的,寓意是亲友之间要多走动、多联络,是亲情和友情的象征。
果条颜色金黄,吃起来香脆可口,若是配以另一种瑶族特色小吃——油茶,那就是瑶家人在劳作之余一种很好的享受了。除了直接吃之外,把果条煮着吃,也别有风味。把果条拆散,放水里烧开,加入自家种的鲜嫩蒜苗,就是一顿软糯香甜的大餐了。
做果条可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整个家族的人一起动手参与才能完成。记忆中的农村生活,每到年关时,大家就忙起来,洗净大面的匾箩,拿出专用的大锅,浸泡好芝麻,买好白砂糖,把少则几斤多则几十斤的籼米糯米浸泡后磨成粉,然后各家就开始陆续做果条。
但果条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做的。
首先,和面就是一个体力活,一般由家族里的男人来负责。和面的时候,先把所有面粉分到几个大匾箩中,然后先取一小份面粉,多放开水,充分揉开,作为母本,然后把母本分作几份,分到各个大匾箩中,几人同时进行揉面。各个匾箩中,面粉和白糖充分混合,在母本的黏合作用下,逐步加入开水,最终把所有面粉揉成一团。揉好的面团如果一时还用不到,则需要用湿棉布覆盖,以免失水变干。
这中间需要注意开水要慢慢加,千万不能一下子加多了,加多了水则会导致面团太软,无法盘果条。还要注意加了糖的粉,会越揉越软,所以水一定要慢慢加。有些新手往往就是揉面这步做不好,有时候把所有米粉用完了,还是太软,导致还得再去打粉,这样一来就耽搁了工序,最后导致天黑了还完不成。
和面考验体力,而盘果条和炸果条则是一个技术活。我所知道的,盘果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取一团面,做成厚度均匀的大饼,然后在饼的两面都撒上芝麻,再用剪刀螺旋式的把大饼剪成条状,最后拼接为一盘果条。另外一种是直接取面团一边搓成均匀的长条状,滚上芝麻,一边盘成螺纹圈,最终捏合为一盘果条。由于后一种方法比较省事,而且做出来的“果条头”(黏合部分比较小,所以现在大多是用这种方法。
这边在盘果条,那边就可以烧油锅准备炸果条了。盘好的果条,盘得再漂亮,最终的成品还得看油炸这个环节。如果技术不到家,那么果条可能在锅里就散了,或炸出来的果条不平整,歪歪扭扭的不好看。油锅烧好之后,两手捏住果条头,轻轻的放进油锅,在炸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夹子调整变形的果条,最终保证炸出来的果条都是平整的。最近几年,都采用那种大的平底锅,放浅浅一层油,这样果条不容易变形。一般来说,刚放进锅的果条是沉底的,熟了之后就会浮起来。
经此流程,果条就做成了。但是,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把果条做得好吃的。好吃的果条,酥脆得当,甜度合适,芝麻迸香;不好吃的果条,会硬得啃酸了大牙。
要做出成功的果条,籼米和糯米的比例搭配很重要。籼米太多,做成的果条太硬,啃不动;糯米太多,则炸出来的果条太酥太油没嚼头,且容易碎,还没送到亲戚家就散架了。而具体是多少比例,则是老师傅才能说得准的了。另外,大米在打成粉之前,需要泡多长时间,也需要讲究。还有,做得好的果条,“果条头”(就是各个分支黏合的部分会比较小,整盘果条的硬度是均衡的。总之,从一盘果条,可以看出当家主妇的手艺如何,从而也可以看出她的持家能力如何。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对这句话非常赞成。我可以封自己为“小小美食家”,因为我对菜颇有一番研究。光菜名,我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上百种。北京的烤鸭、内蒙古的小肥羊、西安的羊肉泡馍、山西的刀削面……在这么多香甜可口的美食中,最让我喜爱的,便是苏州的松子桂鱼。
当你第一眼看到松子桂鱼一定有种想吃的念头。其实我第一次吃松子桂鱼也是这样的,说实话它那涂满红红番茄酱的身体,和里面那金黄色的皮,谁见了都会嘴馋。
再说说它的做法,首先把桂鱼从尾部顺着骨头往上劈。把鱼肉和鱼骨分离。两面都劈到颈部。然后把中间那跟骨头砍掉不要了。接着把鱼肉身上的小刺再去掉,现在桂鱼只剩头和两大片肉了。把半边肉平放在砧板上斜着改刀,只能切到鱼皮的位置然后再转过来切。正好是个叉叉的样子。大家见过猪腰吧?就是那种改刀方法,要是不会的话就把鱼大片一点劈一下也行。但不要劈的太深。以免油炸的时候把鱼身炸破了;接着把料酒。盐。味精。生姜。葱放到里面淹一个小时。然后用干芡粉把整条鱼都沾上。特别是鱼肉的空隙一定要把它沾上。放油锅里炸;油温大概在七八分热的样子,也就是油上有些冒黑烟了。油温高呢可以使鱼的表面结一层壳。这样不会把鱼肉里面炸老。而且表面很脆。最好是准备两只锅;另一只锅现在可以烧汁。倒油。倒入番茄沙司。一条鱼大概要放半瓶。放入白糖。放少量盐。不要放味精不然很难吃。然后放少量水进去。接着放玉米青豆。松仁。然后勾芡。最后再加点白醋。把鱼拉出来浇到上面去就好了。
说完做法在说说味道,想必吃过的朋友都知道松子桂鱼外酥里嫩,酸酸甜甜。
长寿面
早晨起床,想起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能为妈妈做点什么呢?我灵机一动,对了,就给妈妈下一碗长寿面吧。
我先从冰箱里拿出两个鸡蛋和一袋青菜,再从柜子中拿出面条准备好。先把青菜叶子一叶一叶掰下来,放在水池里认真地冲洗干净,然后把洗好的青菜一根一根对齐放在菜板上,我小心翼翼地拿起菜刀,轻轻地把青菜切成了几小段。 现在开始下面条了,我打开燃气灶调成小火,将油倒入锅中,再把切好的青菜放了进去。一瞬间,锅里“噼里啪啦”地炸开了,热油四处外溅,我慌忙地往后退,差点把铲子都给扔掉了。直到油不再往外溅时,我才把火调大并用铲子快速翻炒着青菜,然后往锅里加入3大碗水。水烧开后,我把鸡蛋“咚咚咚”地磕入锅中,接着下入面条并盖上锅盖。开成中火大约煮了3分钟,打开锅盖,看面条快要熟了,加入一小勺盐和半小勺味精,用铲子翻匀。最后关火,滴入几滴香油,一碗香喷喷的青菜鸡蛋面下好了。
我盛好了面条,用双手捧给了妈妈,妈妈惊讶极了。看着妈妈吃得那么开心,我心里也感到无比地高兴!指导老师 李惠
今天我做了一道家喻户晓的休闲食品——骨肉相连。这可是我最喜欢的食物啦!阿姨刚把材料买回家时就把我馋的口水直流三千尺。
我央求着妈妈让我自己动手做,妈妈拿我没办法,只好同意了。妈妈帮我烧着火,(是老家那种炉灶我不会烧)。我等到锅有点烫手后,先向锅里倒了一些油就叫妈妈再加些柴火。过了一会儿油开始冒起了小泡。这时,妈妈说“油还没有热,因为这是菜籽油,必须等泡没有了,泡开始冒烟,泡也越来越少,才可以放下去炸。”我点了点头,又过了一会儿,我看到油开始有些冒烟泡也越发少了。我想这下可以放了吧,问过妈妈后。我就把骨肉相连从锅边小心翼翼的让它滑入热热的油中。油开始“滋滋”做响,慢慢的有好多的泡也冒了起来,等了五分钟左右骨肉相连变成了颜色,我敢紧用筷子帮它翻了一下身,这时候油突然间炸了一下,把我吓了一跳。慢慢的看到骨肉相连变成了金黄色,已经能闻到得香味,我又有点担心了,因为我怕锅里的油会把我烫到,但我想自己动手,我还是壮着胆子把它们慢慢从锅里一根一根的夹了起来。放在准备好的盘子里,这时候我的口水快要溢出来了,我又撒了一些佐料,这样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就完成。
看着这一盘美味的美食,吃着自己做的这骨肉相连,我又把一根根的骨肉相连分给了一个个朋友、亲人,看着他们的吃的样子,我的心里喜滋滋的。
过桥米线是云南的风味小吃,我对它是情有独钟,这不,刚上完课妈妈便带我到路边的一家米线馆去吃米线。
店主先随手抓起一把事先准备好的米线,放在漏勺里在开水里烫上2分钟热气腾腾的米线就出锅了。
“来啦!”我兴奋地喊道,一大碗红色的美食端了上来,仔细一看原来是米黄色的汤汁里放着红通通的辣椒油,晶莹透亮的米线上面漂浮嫩绿的香菜,看着让人直流口水。一种浓郁的高汤味带着米线独有的特殊米香味一起钻入了我的鼻孔。我再也无法抵挡这美食的诱惑,赶紧喝上一口汤,顿时感觉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得到了营养的补充。那汤是用上等的鸡加上大骨熬制而成,再配上银耳、鸡丝、香菜、韭菜、豆芽,还有那香喷喷、白晶晶的米线,组成出一幅美好的味视图。油而不腻,咸而不渴,既浑然一体,又层次分明。我细细地喝着汤品着味,真美味呀!接着,我又用筷子夹起一根米线,米线在灯光的照映下,像玉一般闪亮;我用口吹了吹,再放进嘴里,那米线滑如丝锦,并富有弹性,它从我的舌尖一直滑到我的舌根,那种丝滑的感觉真是无与伦比。我用牙齿轻轻一咬,那感觉像是一根像皮筋,拉得很长,顺势从中剪断,再弹回来,我从未体验过这样的感觉,不一会儿,一碗米线被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那味道真令人回味无穷啊!
啊!我爱云南的风味米线!
地瓜,别名番薯,是种很好吃的食物,在我们这儿,非常便宜,家家户户都有,乡亲们会用它做成地瓜粥,还会把它切成地瓜干,以备冬天吃。我呢,最喜欢吃的就是烧地瓜了。
一天,我就和我的好朋友李正一起烧起地瓜来。我们先用砖砌了个灶,在搭时,把砖块左边放两块,右边放两块,前面一块,后面一块,最上面再放一块就大功告成了。这样从前面放稻草,后面就可以出烟了。我看了看风向,风朝东西方向吹去,我决定就坐在西北方向烧火。这地瓜,我们早就准备了好几个,这好烧的除了稻草我们还弄了些花生秧,对了,李正还从家里带出了一把扇子。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扇风点火了”。我和好朋友一起合作起来,我不停地往里放草料,李正拼命地点火、扇风,我再加上不停地搬稻草、搬花生秧。只见那火在洞里跳个不停,那烟好像就是风的奴仆一般,风一吹,它就听话地跟着飘走了。就这样,烧了一会儿,我们闻到地瓜的香味了,就拿来一瓢水,浇了过来,这浇在砖头上的水一下子变成了水蒸气,再搬开砖头,那砖头现在是滚热滚热的,三下五除二搬过了砖头,我们连忙从灰堆里用小树枝掏出了地瓜。只见这地瓜们的表皮都黑黑的,不过这现在没有灰盖着,香气就更浓了,又是迫不及待地冒着被烫的危险扒下了皮,这时就露出黄灿灿的瓜瓤来,还不时冒着热气,吃上一口,真是又甜又面,可比妈妈放在锅里煮好吃多了。不一会儿,我和李正把这些地瓜就都消灭完了。我们就一起离开了这块小地。
直到现在,我还回味着那地瓜的味道,真想和我的好朋友再去烧它一烧。
牛肉拉面是我国兰州特有的传统美食。今天早晨,我和爸爸去品尝这个美食,这可是我第一次吃牛肉拉面哦!
一大清早,我和爸爸就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兰州拉面”的店里。一进门,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原来不饿的肚子变得饥肠辘辘。我们点了一碗拉面和烩面。旁边拉面叔叔在一旁忙碌着,只见他先拉下一团面团,不停的拉起来,摔下去,重复了好多次;然后扯下一小段,用手指拉开;接着又熟练地摔了好几次;最后把另外一小段摔成了粗粗的烩面。面拉好了,放入已经有沸腾的开水中,看着即将出锅的拉面,我口水直流。
拉面终于出锅了,叔叔把我的拉面放上牛肉与鸡蛋,把爸爸的烩面放上香菜,我便迫不及待地吃上了,一筷面放入口中,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忍不住地赞叹:“太好吃啦!”一碗拉面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下次我要带着妈妈也一起来,尝尝这美味!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觉得肚子饿饿的,也想去吃这么好吃的拉面了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