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时,妈妈总会进来房间陪伴我,她静静地坐在我的书桌前,顶着刺眼的台灯,津津有味地看着书。她是很享受很投入,可我就不好受了,闭着眼,侧着身,努力地想睡去,可眼前的一片白芒芒的灯光却未散去,因此,睡眠不足让我好几天都挂着可笑的“熊猫眼”。
我这个六年级的学生党,整天埋头苦读,每天形影不离的当然就是书啦!一提到读书,相信有部分人就会说到光源。可别小看它了,读书呀,要是没有了光源照明,说这么多一切都是白折腾。
这光源可不是一件小事。白天照明不会影响到人们视觉、精神状态,可到了晚上,你自己想要看书,开了一盏明晃晃又刺眼的台灯,不仅自己眼睛难受,有时还间接影响身边休息的人睡眠质量,真是苦恼啊。
我苦苦寻找着解决方法,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件东西——阅读灯!太好了,我开始仔细地观察着它的外形:这个阅读灯有语文书本大小,厚约5毫米的塑料板和一个LED灯组成。塑料板边缘还多出一截黑色的小板,便于开关灯和抓握。晚上,看书的时候,就可以一手拿着这“盏”灯,一手拿着书,开始愉快的阅读啦!放心,这LED灯的光源,集中对准书,有最佳的健康视线照明,又能保证不影响旁人休息。塑料板是透明的,看到哪一页,就把板放到书的哪一页上,丝毫不会影响清晰度,是不是很好用呢?
但是,我觉得这产品还有一些待改进的地方:其一,我觉得竖着一片塑料板太笨重了,不仅会影响阅读,携带也不方便,不如换成更柔软、更轻巧的亚克力板;其二,把手的舒适度还够,要是能设计更贴合手的形状,那就好抓握,手感更舒适了。
怎么样,这就是读书神器——阅读灯。
日新月异的科技世界,有着无穷的奥秘,引领我们在未知的世界里探险远航。科学虽然神圣但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等着大家探索和发现。《科技与生活》这本书通过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爱生活四个章节,为我们讲述了日常生活中和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中,隐藏的许许多多科学奥妙,让我们在五彩缤纷是世界里,体验丰富而美好的生活。
北斗卫星导航,我国的“北斗”除了提供基本的服务之外,还具有提供短信息发送的功能,这是其他三大系统所不具备的。可不要小看短信息发送的功能,这使我们能够在利用位置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做双向交流。比如渔船在海中作业,当有台风或海况不好的时候,可以及时通报情况,让渔船安全返港。这一点,其他的卫星导航系统就很难做到。同样,在汶川地震的救灾过程中,通过短信息可及时把灾区情况汇报给救灾指挥部或者进行救灾的部队之间的交流。“北斗”的短信息通信功能在救灾过程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事实证明,我们的生活中是离不开科学的,我们要学科学,用科学使生活更加美好。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我讲他们小时候的事,才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优越、便捷,很多科技的产品已经普及到了家庭。高速运行的网络,让我们快速浏览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各类新闻资讯。足不出户就可以让美食、生活用品等送至家门口。学习、交友更是离不开网络。还有飞速“进化”的智能手机,让人们的联络更加方便,可视通话、分享生活、展示美食,智能手机快速地记录着我们的生活。地铁、动车,让出行的时间缩短,一天之内游览几个景点不再是什么难事。高科技医疗设备能够减轻人们疾病的痛苦,快速治愈病症。和父辈们比起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但是,科学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大家却忽略了环境的问题。汽车越来越多,城市交通拥挤,产生的废气使空气质量下降,城市上空的雾霾越来越严重。工业废气、滥用耕地、乱砍乱伐森林等等现象络绎不绝,在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电脑、网络的蔓延,使人和人的沟通不像以前一样热切、亲密,“制造”出了一大批“宅一族”、“低头族”。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快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也给我们制造出了很多难题。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前些日子,我在与小朋友们做游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们当时在玩打电话游戏,我的右手呈六的手势来模拟电话的外形,但10后们却是摊开手掌,五指并拢,放在耳旁来打电话。我不禁好奇的走上前去询问:你们这是什么手机呀?答案五花八门,却都是智能手机。我问他们家里有没有固定电话,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没听说过!在那一刻我意识到,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悄无声息地拉大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认知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通讯方式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忘记如何写信;支付方式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忘记使用纸币;网购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忘记到商城购物;娱乐方式的快速发展,让人们难以体会真挚单纯的快乐……你会发现,网购的大多是年轻人,使用纸币的大多是老年人,打游戏的多是年轻人,看京剧的多是老年人,这种年龄之间的沟壑正在被科技的快速发展而越扯越深。
曾几何时,京剧、剪纸、书法,国画等国粹,是老少皆宜、妇孺皆知的传统艺术,但现如今,这些关键词都成为了贴上了中老年人的标签。标签效应是可怕的,这是一个人对一个群体或事物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形成的固有认知,想要打破何其容易?其实,这就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之一。这并不怪某一个人,这是社会发展历程下的必经之路,比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前诞生的人,他们生活在蒸汽的年代,对于电没有丝毫概念,但他们的子孙如果出生在二工以后的话,他们会了解电,习惯电,并使用电器而不是蒸汽机,这就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时代之间的人是具备社会历史性的,而如今在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的同时,人们之间的社会历史性也在不断地加大。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矛盾观指明,矛盾具有普遍性,且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从这个方面也可以印证我的观点,那么旧事物就一定要摒弃吗?答案是否定的。旧事物中的精髓,比如国粹,理应保留下来,但在国粹难以发展甚至是生存的当下,他们该何去何从呢?我想,在一首歌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启发。它就是——《缘分一道桥》,这首歌中糅杂了京剧的特色,采用古筝、管弦等古典乐器精心调制,歌手甚至也用京腔来演唱,充分体现国粹之盛,国粹之美!在许多综艺节目、流行歌曲等中,中国元素越来越突出:古诗词大会、李子柒、中国风歌曲等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以不一样的方式来表现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引起各个年龄阶段人们的共鸣。
科技在进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不应该止步,作为新时代的新人,不应摒弃我们认为过时的事物,应该找到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创新,为民族文化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
科技真是太奇妙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它。
同学们,当我们在享受着美味的食品时;当我们在体验电脑给我们带来奇妙无穷的乐趣时;当我们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津津有味地吃着鲜甜的西瓜时;当我们在享受风扇给我们带来的凉爽时我们可想过:是什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什么给我们的生活方便当与快乐?是科学!是科学的强大力量,改变了我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整个世界!
在人才辈出的20世纪,人类的一些伟大的发明与发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飞机:沟通世界的桥梁;洗衣机:解放劳动力;微波炉:妇女的解放者;空调:使四季如春;磁悬浮列车:会“飞”的列车;拉链:天衣无缝;电脑: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电灯泡:为世界照亮光明;绿色食品:绿色环保,卫生安全;电饭煲:生米变成熟饭;人造种子:可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
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就连我的家里也存在着无穷无尽的科技。
从小时候开始我就有一颗好奇的心,遇到不懂或者是新奇的事,我总要探个究竟。记得有一次,我在《十万个为什么》,爸爸便给我讲关于电和磁的知识:“电是可以产生磁的。关于这个知识还有一个小故事: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了电能产生磁,由于这个发现,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接着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我和爸爸先准备一个指南针,一个电池,一根导线,然后拉直导线,在导线的两端分别去掉塑料露出铅芯,接着把导线两端的铅芯接在电池的正负级上。紧接着我们将导线靠近小指南针,就在这时我们观察到导线刚接近指南针时,指南针突然转个不在停,断开电流后,指南针又像刚刚被教训后的孩子一样安静下来。“这正是电能够产生磁的证据,真是太奇妙了!”我发出了感慨。
科技正在飞速发展,生活在努力改变。科技在改变生活,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中,我们要为此感到自豪与骄傲!
科学是创新的一把钥匙,要合理掌握才能打开创新门。
让我们用无穷的创造力使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是我们人类前进的动力,它给我们带来方便,带来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就说手机吧,这个人尽皆知的通讯工具,它的出现确实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上手机百度一查,可知天下事。
一次亲身的感受,便使我对它的印象大打折扣。在儿时,手机的功能还未那么齐全,人们只能简单地用它来接听电话。每次家里有客人来访,我们就与伙伴们到处玩耍,或是在小区里躲迷藏,荡秋千,玩滑滑梯,或是赏水中游鱼,看白云浮动。我和小伙伴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玩不完的游戏,好不愉快。
可不知从哪天开始,手机似乎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再一次见面时,我们各自捧着自己的手机,低着头,在屏幕上滑来滑去,几次我想找你一起玩,可你总是看着那屏幕,不时几句敷衍似的“哦”。我们之间再也找不到儿时的那种默契。
我曾看到这么一则新闻,年夜饭,老人想与儿孙聊聊,儿孙只顾手机,一晚上几乎一言未发,气坏老人,家庭矛盾爆发……亲情,友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被手机替代。此外,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因沉迷手机,而导致学习成绩、视力都直线下滑。
但不可否认,它对我们生活也是有利的一面。“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大大方便群众,避免买东西时拿钱麻烦,被扒手“顺手牵羊”。思念远方的亲人可以通过“视频通话”,人与人之间缩短了沟通的距离。人们看到令人心醉的美丽景色,可以用手机直接拍下,记录这短暂的美……
科技在进步,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副作用也不少,对此,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它能真正做到为人类造福。
随着全球的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丰富。地铁、高铁、飞机、电话、手机、自动电梯等。这些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磁悬浮列车不是紧贴钢轨行驶,而是以悬浮形式,行驶在轨面上。原来,它利用了电磁感应的相吸和相斥的原理,使列车的车身浮起来,再由太阳能、风力或水力等发动的电力来推动列车前进。这种列车不会有噪音,安全平稳,不会污染生态环境。日本的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电磁铁和线圈感应的磁场力量,使车身悬浮。英国伯明翰的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电磁和轨道之间的磁场力量来悬浮列车。水泥搅拌车是来运泥的,而工地要用分散的泥块。为了不让泥水结成硬块,于是就边走边滚动。有一种大型的运动输车也是圆厢,它是用来运输液体的车。液罐车的圆形设计有一定的道理,首先以同样面的材料,以圆形围成的体积最大;再是圆形的没有边角,不容易破损。圆形的罐体承受压力也比较均匀。
人造卫星是一种高科技的传播建筑,每过几年全球必须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由星体、转发器及接收与发射天线、太阳能电源系统、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系统等组成。我们看到千里以外的电视节目是由卫星发射天线到各个地区的接收战,还会分别提供一些辅助器。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千里以外的电视节目了。高层建筑在城市常有,是因为地价昂贵,所出只好采用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方柱形、圆形、棱形等。常见的有一字形的建筑,像一个长方形的积木,抗风能力较差。圆柱形建筑抗风能力较好,采用圆柱形著名建筑有美国亚特兰大桃树中心广场饭店,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锥形旅馆。锥形建筑的抗风能力最好,而且抗震的能力比较强大。
科技在改变我们生活,科技正把我们领进一个全新的社会。只要我们热爱科学,研究科学,观察科学,就能创造出完美的境界!
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著述的中医经典古籍之一。看过《金匮要略》之后,第一个启示就是《金匮要略》中的养生观和“治未病”的思想。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他提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就是说只要五脏个主要功能正常,五脏之间关系协调,五脏各属系统功能正常,人体机能就可以保持一种调畅的状态,就不容易感病或者内生疾病,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人能“养慎”,既内养正气,外慎风寒,则即使患病,也不容易便为坏病,容易医治。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养生之道,人本与自然,之所以中药能够治病也就在于此,人和中药同属大自然的产物,本身属性就是形同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顺超自然的规律,才能不断逼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界。“治未病”是有三从含义的:即未病先防、即病防传和后防复。在《金匮要略》中,她提到“夫治未病者,见杆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主要是在强调即病防传的中药性,已患肝病虚证,为防止金晦肝木,则要在治肝病的同时,补土制水以助火制金。这才是“上工”的境界。这种精神也在文中多处体现出来了,如在治疗风湿兼气虚是的防已黄氏汤中,“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在肾病传心的乌头赤石脂丸证,心病传肺的百合地黄汤证,肺病传肝的“肝色青而反色白”,脾病传肾的干姜笭术汤证中也都有提及,故要严加防范,先安其未受邪、未受病之地。“治未病”思想贯穿全书始终,证明仲师认为“治未病”与治病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更重要。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那《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看完《黄帝内经 》 ,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我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 》 说道: “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 ” 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 》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应该像《黄帝内经 》 里说的一样: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
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
在《伤寒论》的学习中,方证很重要的,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其次是药量,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味,非常平常.但只这五味药在伤寒中的变局是最多的,桂枝或加其量,或加其味,或减其味,真是让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其所以.比如桂枝汤加桂枝量,则为桂枝加桂汤,加芍药量则为小建中汤,去芍加附则为桂枝附子汤,去桂又为芍药甘草汤,其他的有麻黄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总结相类方之间的主治和药味药量的区别,再结合多看书,也会有所收获;最后,煎煮法也很重要。《伤寒论》中用到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有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由上可见,麻黄在不同的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仲景采取了不同煎煮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
《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是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的重要著作,对温病学说理论基础的建立和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而且《温病条辨》可以说是伤寒论的完善,弥补了自仲景以来只有伤寒没有瘟病的遗憾。而该书也是采用《伤寒论》的格式所写,且采用三焦辨证是纵向的思路。而伤寒采用六经辩证是由表入里的横向思路,正如瑭之所言:“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以上这几点,就是我读中医经典的体会,然而中医经典需要反复读,仔细读,乃至“渐能成诵”。而自与之相差甚远,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医师。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