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这本书让我了解更多的儿童特性,懂得怎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下面摘录一些让我受益的观念。
“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建立一个保护孩子的环境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蒙台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成人在指导孩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行为活动、举止,成人都不应过多去干预,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为孩子不听指挥、吵闹而训斥孩子,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中,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也照着做准不会错,这样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把一切留给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尽量放开手让孩子自由探索。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对孩子有信心,孩子越专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师需要的是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真正理解教学的道理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更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以上是我的收获,感谢大家的阅读。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人生一世,恍若流星,不过于星际间一瞬,但也会给宇宙带来一道炽热的轨迹。
岁月荏苒,稀如浮蒿,仅仅是天地间一粒,但也会给世界注入一腔清新的空气。
人活一辈子,不是碌碌地“赤裸裸而来,赤裸而去”,总归要带走些东西。如何赢得这些东西,如何在下葬时并非腹中空空,也并非白白地遭尘埃一趟,关键在于发现。
余雏时,总有些离经叛道、异想天开的点子,有些念头一直深深地扎根在我幼小的心灵中,错误地引导我人生的方向。但发现改变了我。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幸拜读了罗先生的《三国演义》无删减版一百二十回全本。其中曹阿瞒的卑劣无耻之形象已然深深烙入我的脑海中,而刘大耳、孙紫髯等人却成了我心中正义的形象、与小朋友闲侃时拿出来炫耀的对象。
可后来,待我读了陈承祚与司马文正公撰的《三国志》与《资治通鉴》后才发现,我先前读的《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兹记实在是荒诞不经,原来刘皇叔才是一个任人唯亲、虚伪狡诈的小人:周围的高官全部分配给亲属,连张飞这种大字不识一个的粗人也能混个太守。通过各种方式耗完大汉的各种帝嗣后裔,让自己名正言顺地续承大统。原来诸葛孔明也是一个穷兵黩武、藐视法律的莽夫。总之,读了史书才明白,原来《三国演义》只是建在沙石上的理论要塞,轻轻一碰就会溃于一旦。可见,发现是破除迷信的利剑。
在我学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后,我对津津乐道的可歌可泣的冀北地区农民组织的“地雷战”的作战方式很感兴趣。由于从小受到革命连环画的陶冶,我对汉奸非常痛恨,有一种无法改变的偏见。
但在我查过资料后,我却发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在“七七事变”爆发时,中国第一张照片的、物理学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西南联大的高材生熊大缜正在筹备一次远行——他功勋卓着的导师、清华大学的物理系主任叶企孙准备让他前往德国留学,他却拒绝了,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前往冀中抗日革命根据地,因为他听说冀中抗日革命根据地急缺科技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率领大批同学前往冀中支援抗战。他们建起了兵工厂,研制出了新地雷,为日后抗击日军创造了条件,更赋与这片土地新的光芒。
但正当他的工作***如火如荼的时候,他被“锄奸队”判为汉奸并被处决,一代英雄殒于冀中平原的大地上。其实,并不是每一个“汉奸”都是罪人,就算头上有耻辱的帽子,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可见,发现是消除偏见的克星。
人生一世,不断发现,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破除迷信,消除偏见。这就是发现的作用。
在金鱼活着的时候我发现我们要睡觉的时候金鱼还是睁着眼睛的,以后我睡觉之前总去看一看。每次我去的时候都看见它们还没有睡觉。我想:“金鱼每天这样,难道它们不厌烦吗、不困吗?”我带着这个问题思考。最后我很晚的时候爬起来,发现小红躺在那一动不动,我想“金鱼不会死了吧?”我很担心,就跑过去看。哦,金鱼没有死。我过去摸了摸小红,又摸了摸小黑。看到它们一动不动的样子,我想起了我们人类睡觉的样子。哈!原来它们俩个在睡觉啊!可为什么不闭眼呢?过了几天翻了翻少儿百科全书才找到了答案:原来金鱼没有眼皮,跟我们人类不一样。人类有眼皮,可以闭着眼睛睡觉。金鱼没有眼皮,自然就睁着眼睛睡觉啦!
又过了几天,我看到小红和小黑活蹦乱跳的玩耍,在大鱼缸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我高兴的笑了。心里想:“啊!小红和小黑,我终于揭开了你们的`一个大秘密”。后来,我又买了一条小“鲨鱼”(这是我后来给它起的名字),好象是吃别的鱼的那种,可我那时不知道。放进鱼缸里想让小红和小黑跟它和平相处。我看她像女生似的,就给她取个好听的名字吧!嗯……就叫莉莉!晚上,我又来看金鱼睡觉。看见小红和小黑一动不动,应当是睡着了吧。再看莉莉,还是睁着眼睛,我也不知道它有不有睡。然后我就高高兴兴的回房了。过了不久,我感觉似乎那里有点不对劲。是不是小红和小黑有危险?更不知道莉莉怎么样。于是我跑下床,来到鱼缸边,看见了莉莉正追着小黑,想吃它吗?我赶紧把莉莉抓起来放到另一个鱼缸里边。再也不敢把莉莉和小红小黑放在一起了。早上起来,小红和小黑发现莉莉不见了,就游来游去,在鱼缸里到处找。我来到鱼缸边,小红和小黑好象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最后,它们大概知道是我把莉莉弄走的,都很生气。要绝食。唉!你们那里知道当时莉莉要把你们吃掉啊!所以,我决定惩罚莉莉,不给她喂食。过了几天,莉莉死了,小红和小黑也因为“思念过度”而死……
这次养鱼的过程既让我感到高兴也感到伤心,高兴的是知道了金鱼是睁着眼睛睡觉,伤心的是“鲨鱼”永远改变不了吃同类(鱼)的习惯。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马利亚·蒙台梭利”。翻开这本被译为37种语言发行的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
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 “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由于职业的敏感吧,其中有几章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一章中说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这样说,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每学期的环境布应该是最好的肯定。
还有一段话, “我们让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为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们有破损,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引导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训练他们行动细心、准确,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向主人一样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让环境说话,让孩子自发评判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转变为一个内化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平衡点。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