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总是恰如其分如期而至的皑皑白雪;记忆中的年味总是对辞旧迎新的满满期待而如今,年夜饭热闹的不是家而是酒店,我们普遍感觉到年味儿淡了,兴趣儿没了。再不回忆就真的忘了,正在变的时代,正在变的庆贺方式,让记忆中的年味更浓、更香、更让人怀念让我们重拾那些被遗忘的时光,打捞起那些记忆中的年味儿吧!
记得儿时,那个时代物资匮乏,过年成了最幸福的一件事。从腊八这天就预示着忙碌新年的开始。妈妈会把早就泡好的8种粮食倒在家里的一只大锅中,和往常一样我用力拉着风箱,伴随着有节奏的声响,灶膛中伸出了长长的火舌,驱散了严寒的冬意!那时一有空就喜欢抢着做灶膛边,你不知道那时一到冬天河里的冰就从河面一直结到河底,那个雪也是白茫茫的一片!这样的时候能坐到灶膛边是多么幸福的事,再来几只烤红署,在那个年代,那真叫一个美味啊!接着家家户户都会做炒米糖,那个小小的圆嘟嘟的肚子的机器,每隔五分钟就一锅香喷喷的爆米花出锅,来个七八锅回家拌着熔化的糖块,随意的挫成方块,揉成圆个,一会儿功夫几袋子的炒米糖就在眼前了!外加街上苹果桔子每样来个8个,再买点糖和瓜子,这样孩子们的年货就算备齐了! 接下来就是我扳着手指热切的期待新年的到来。只有过年,才有崭新的棉袄,头上扎着一朵大红花,心理美滋滋的!除夕了,岁末了。大人们早早的起了床,抓出关在鸡窝里的公鸡,把菜刀磨得更加的锋利,除夕***鸡也是要讲究吉利的!不能补刀,一刀见血是最吉利的。妈妈一整天都是忙碌的,灶旁的风箱“呼呼”的送着气,菜肴在铁锅里打着滚,院子里
到处洋溢着清香!这是盼望已久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更是那份吉祥的年味!除夕的祭品已经摆在桌上,把酒斟在杯里,庄严的点燃香烛钱纸,祭奠已故的长辈,让他们在另一个国度也过着温暖的年!并祈求他们保佑全家的平安健康!接着放二个爆竹,迎接吉祥的新年!全家老少坐满一桌。一年到头最丰富的肴摆满了桌子!
团圆饭少不了鱼,寄托着父辈们的希望,希望年年有余,有头有尾!不过,在那个年代一碗肉是要从大年三十端到正月半的,所以每天也只能闻闻肉香!吃团年饭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吃饱了不能说不吃了,筷子也不要掉在地上,如果小孩不小心打碎了碗。大人们赶忙会说“岁岁平安”!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爆竹声开始响起,孩子们直奔村里最有钱的人家,一只黑白电视早早地就搬到场地中间!不一会儿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聚集了过来,全村人一起过起了新年!
一天天过去,接着就是正月半了,那也是我们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拿着烧着的麦穗杆子,从田头跑到田尾,嘴里不停地在说:“正月半捉毛虫,你家的菜铜钱大,我家的菜盘篮大,吃的肥头胖耳朵!”这毛虫总也捉不玩,总想着把自家田里的虫子都赶到别人家去。其实孩子们就是玩火把的借口!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又让我想到记忆中过年的味道了!恐怕也只有在那个年代才有那种心境了!心中不免生出一缕淡淡的惆怅!
盼星星,盼月亮,我们又盼来了新的一年,不要说多姿多彩的新衣,不要说五颜六色的烟花,更不要说千门万户红彤彤的春联,光是拿着长辈们给的大红包,就让人感到过年浓浓的年味。
除夕那天早上,过年的鞭炮声把我从那美好的睡梦中惊醒。打开窗户,春风抚摸着我的脸颊,让我好不舒爽!深吸一口气,嗯!好一股过年的气息。走出卧室,妈妈依然像往常一样早起,不一样的是客厅里洋溢着满满的中国红!红窗花,红灯笼,红,红衣服,这些东西都使家里充满了年味。妹妹正嘻嘻哈哈吵着闹着要爸爸放鞭炮呢!每当这时,老爸的脸上就露出了慈爱的笑:“乖女儿,好宝贝,咱们不急,晚上就放炮去!”
“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我纷飞的思绪。哟!开门一看,是叔叔来给我们拜年了!只见他的脖子上挂着大围脖,头上顶着个滑稽的大红帽子,手里提着个大红灯笼,这样子谁见了谁笑。他似乎丝毫不在乎我们的笑声,反而抱拳作揖:“大哥大嫂,新年好!”这时妈妈就开始笑起来,并且点头回礼,还用她纤细的手拍我一下,我立刻会意了,说起吉祥的话来;“叔叔,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叔叔欢喜地摸了摸我的头,塞给我一个大红包。哈哈,我又多了一个大红包呢!妹妹这个小丫头,竟不服气地鼓起嘴:“祝叔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还没说完呢,我们早已笑作一团,只有不懂事的妹妹在那吵着要红包,看着这欢乐的景象,我笑了笑……哦,年味更浓了。
最开心的时光莫过于一起吃年夜饭了。一家子的人又团聚在一起,好不亲热,一下子,屋中似乎又暖与了许多。大家高兴地吃着火锅,时不时地起来敬酒:“来,大哥,我敬你!”每当这时,爸爸就站起来,脸上泛着丝丝红晕,好爽地说:“那我就干了!”然后抬起头,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当然也少不了我,我用果汁代酒,大人们在这个时候就一齐笑话起我来,并且开始对我小时候被灌醉的事津津乐道。
喝完热热闹闹的酒,我们就要上天台放烟花了。“嗞!”小叔点燃了线头,导火线上的火花一蹦一跳的,似乎也在庆祝新年,渐渐地,只听一声“轰”的巨响,烟花“嗞溜溜”的上了天。那烟花,带着我们对未来一年的希望,对家人的祝福升上天空。突然间,天空似乎被照亮了,闪出五彩缤纷的光,大家的脸浸在光里,好像就在那一瞬间,我们的嘴角都向上扬了,打心底里的,我们开心的笑了。在一片火光中,在一片爆竹声中,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们大声喊道:“过——年——了!”
情浓浓,意深深,年味到处弥散……哦,这是我们家的年味哟!
不知不觉又快要过年了,按照老家余干农村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到了农历腊月初八就开始忙过年得事情了,每逢回老家过年都觉得很有情趣,除了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亲情之外,我还感受到了老家浓浓的年味。
老家的年味是从腊八开始浓起来的,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熬腊八粥,说是祭祖、祭神的,各家各户做的腊八粥不同,大多是用各种米、豆、花生与各种干果熬成的,寓意昭示着五谷丰登,粮食的丰收。在我老家腊八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蒜瓣放到装有高醋的缸或大瓶子里,密封起来,蒜的颜色就会慢慢地变成绿色,这种自然形成的绿色看起来很好看,腊八蒜吃起来有醋酸和微辣的味道,吃起来很好吃,陪着过年吃饺子,更有情趣和食欲。我怀着好奇之心,接连几年在腊八前后揣摩着泡腊八蒜的时间、方法,说来也怪,只有过腊八时才能泡出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来,每年临近腊八时,我就叮咛着妻子,千万别忘了泡腊八蒜,现在离腊八节还有上十天的时间,妻又在念叨着泡腊八蒜的事儿,使我顿觉2015年农历羊年越来越近了。
从腊八开始陆续着,老家集市大大小小的店铺就开始上年货了,每个集市上大小店铺五、六家,都在想方设法把年货备得齐齐全全的,生怕让别人抢了生意,不停地忙活着,有上烟酒糖茶的,有上鸡鸭鱼肉的,有上鞭炮香纸的,有上年糕、干果的,有上春联、年画的,各忙各的。看着店铺里上了那么多的年货,各家各户也开始忙着准备开了,溜达着到这个店铺看看,买点这个,到那个店铺买点那个,平日里相对平静的大街上就开始流动起来,好不热闹,这就叫“忙过年活儿”。
准备好了年货,在腊月二十三日前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每家每户都要进行大扫除,辞旧迎新,这种大扫除在我老家叫“扫屋”,儿时的我觉得扫屋很有意思,看到大人们都在忙,怕灰尘弄脏了自己,男人们便戴上了帽子,女人们则围上了头巾,戴上了套袖,包扎得严严实实,把笤帚绑到木头杆子上,房子的樑、檩及边边角角都能扫得着,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开始把房子里的箱子、柜子、桌子等所有能搬动的家具都搬到院子里,对房屋灰尘进行彻底扫除,等彻底清扫干净了,再把地上均匀地洒上水,然后就把橱箱桌椅的搬回来,或者把仅有的几件家具再变换变换位置,顿觉焕然一新,清清洁洁迎大年。
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就是辞灶,我的故乡也叫“小年”,差不多也就是过年这场“大戏”的“彩排”。儿时经常听我慈祥的母亲念叨着:“过了腊八过辞灶,过了辞灶年来到。”意思是说,过了辞灶,离大年就不远了,那时只懂得时令,不知道“辞灶”是什么意思,一直困惑了我许多年,直到后来才听我慈祥的母亲说过:“辞灶就是灶王爷告辞,这天晚上,各家各户都要祭灶王爷,因灶王爷是家里的守护神,一家人的功过得失都在他的监控之中,辞灶这天,他要向上天报告这一家人一年的功过得失”。听了我慈祥的母亲解释,再默默地观察乡里乡亲的祭神就更加有意思了,天刚一擦黑,就忙着在院子里放上大盘子,摆满供品,开始供祭、烧纸、烧香、放鞭炮,鞭炮声一阵接一阵,连绵不断,随着欢快的鞭炮声,有人就把“请”来的灶王爷的纸像焚化,有人就在烧香、烧纸时念叨几句,请灶王爷保佑一家老少平安,这就叫“送灶王爷上天”。等到除夕这一天再把灶王爷接回来,他要赏罚这一家人。
过了腊月二十四日,各家各户就更忙了,特别是大年三十这一天,屋里贴福帖,请财神,挂年画、“寿”字,大门前挂上红灯笼,门上贴好红红的春联,昭示着红红火火过大年,全家人高高兴兴放鞭炮,包饺子,团团圆圆,好不热闹,这才有了真正的“年味”。说起贴春联来,我记忆最深。二十多年来,只要我全家回到老家过年,大年三十这一天,都是我忙着贴、贴福帖,挂年画等。每年我都在揣摩着对联应该怎样贴,福帖应该贴到什么位置,“福”字红纸、方形,尖角向上,还要考虑哪个位置应该贴几副,是否对称、醒目、粘得牢,应该正着贴还是倒着贴,都有一番考究。例如:有的把“福”字倒着贴,寓意是“福马上就要到了”。贴好了春联、福帖,还要在门框上贴上横帖如:“富贵之家”、“吉祥如意”,在正屋还要贴上诸如“富贵满堂”之类的横帖,在大门外还要竖着贴上“出门见喜”、“出入平安”等,在猪圈里还要竖着贴上“六畜兴旺”、“猪肥牛壮”等,春联上方还要贴上尖角向上的“福”字,哪一样忘记贴了,就好像缺少点什么似的。所以贴春联之类也是一门小小的学问,在我的记忆深处留下了印记,家乡的年俗曾经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腊月三十这一天,上了年纪的母亲便会按照传统规矩,一一叮嘱:今天是大年三十,灯的油要添满,水缸里的水要盛满,明天的垃圾不能扫出屋;还要把鸡鸭鱼肉、年糕、各种青菜都准备充足,至少准备到正月十五前,还要在除夕这天把该切的的菜、肉都切出来,正月初一不能动刀。还说,这一天注定一年的运气。一定要小心,不能打碎家里的任何东西,不能大声说话,特别要多说好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仿佛新年的顺与不顺,全在这种新旧交替的意境之中了,显得是那么神秘,还真有点像大年夜里死驴不好也好的意味,不过一辈一辈都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大年夜的感觉似乎都一样,我们也无可奈何,都是鸡啄米似的点头称是,都这么拿捏着。
老家的年味是一辈一辈父老乡亲延续下来的,营造出这种浓浓的'过年氛围,值得我们留恋,值得我们回味,往往很长很长时间仍滞留在我们的心间,老家的年味,也勾勒起了我对老家余干农村生活的美好回忆。
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 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
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一个好的开始,代表一个成长的你;一个好的过程,代表一个幸福的你;一个好的结尾,代表一个快乐的你!
——题记
为什么人们常说,在说一句“大过年的”时,总是会将你的烦恼、忧愁、悲哀通通消去了?而只留下一种开心的情绪留在你的心里呢?因为过年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一个幸福的起点,最重要的也就是可以和自已的家人在一起。
过年当然会有一个“年味”喽!可不嘛!大年初一的早上,就可以吃到圆圆满满的汤圆了,可香了!说起这个汤圆,那真是趣味连连啊!这还缘于除夕夜做汤圆的时候了!一个代表团圆的年夜饭吃完后,便在奶奶的带动下,一家总动员开始了“与汤圆的相处”。只因奶奶的几句话,“你们每年都跑那超市里买‘圆子’吃,今年我们自个家做,肯定比你们在那超市买的好吃,都来帮个手啊!反正你们也没有事情做,一家人好不容易凑一起,热闹热闹!"好了,糯米粉、水、盆子等材料准备好了,奶奶将面粉倒入水中,和面环节进行中,奶奶的手沾进水中,和来和去,她将手伸出来,黏黏滴,都沾在手上了,哪儿都有,好像动画片中暖暖羊的绒毛。她顺手将面抹在了妹妹的脸上,妹妹好像不知情,以为我们望她是因为她长得好看,还得意洋洋的走起模特儿范来,那扭曲的身体真是让我们憋在心中的笑一处揭发,都不顾面子的哄堂大笑。面在精彩的“走秀”中结束了。
奶奶将面揉成长条子,切成一段一段的,开始了高潮部分,将一段段的条子搓成一个个圆溜溜的汤圆,我最先拿过一个,在手中搓来搓去,终于成形了,似乎一个不大圆的一个圆被我弄好了。妹妹也来了兴趣,她伸手也想拿一个,可惜,个子矮好像成了一个问题,她就是够不着,够了好一会儿,她突然停了下来说出了她这一年的愿望就是“能够长高”!看着她那气愤的脸庞,全家不由得哈哈大笑,不过留下了妹妹她一个人闷闷不乐。
可是,不一会儿就有人来陪她了——弟弟。这时,弟弟进来了,全身脏脏的,听他说是和邻家男孩们一起放鞭炮去了,可放炮竹也不至于他这模样吧!原来是回家的路上玩了“打滚”啊!哎,真是不小心啊,不过这模样让我想到动画片儿中的小灰灰了,接下来我们玩了猜谜游戏,妈妈真智慧,她说的谜语,从没人猜出来,爸爸可就是逊了点儿,大家伙儿稍微动了点脑筋就猜出来了。于是,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与汤圆的相处”。
我爱汤圆,也爱家人,更爱这个幸福的年!
每逢春节,年味儿就渐渐地萦绕在我们身边。喜庆的红色成为了春节中的一抹亮色,出现在商店、街边,甚至路灯上。随着春节的到来,年味儿也随着人们的喜悦被大家带进了自己家的大门。
王安石曾经写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传统,家家户户把大红色的对联贴在家门上,营造出一种喜庆的节日气氛。
前几年,我们家都是从商店买一幅对联来贴。可是今年,却得由我亲自创作并书写对联。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儿。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要求对仗工整,上下联互相对应,就连古代的七言绝句也很难做到这一点。现在,这个重担就压在了我的头上。
我决定用最工整也最方便的楷书在红色的对联纸上书写一联幅七言对联。思来想去,我采取了普遍许多对联的主题:辞旧迎新。所谓“辞旧迎新”,新年渐渐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有了大体的框架,创作对联就显得方便得多了。最终,我创作了这样一幅对联:上联:瑞羊挈寒乘风去;下联:金猴携暖迎春来;横批:辞旧迎新。意思就是羊年带着寒风离去了,而猴年带着暖气到来,迎接新一年的春天。
接下来,就是写对联了。每一个字,我都写得十分缓慢,生怕写错了一个字。但是,当写到下联的“迎”字时,我却多写了一撇。我赶紧换一张纸继续写。终于,我写下了最后一个字“新”。我欣喜若狂,赶紧把对联贴在了我家的大门上。
完成了对联,我心里的大石头放下了,并且骄傲自得地在家里转了一圈。表姐在帮我剪窗花,贴在窗户上;妈妈在卷春卷,香味四溢;其他人到哪儿去了?他们都在走亲访友呢。虽然没了鞭炮,但那浓郁的年味儿还是按时飘到了我们的家里。
买来的对联虽然比我写得好看,但我自己写的对联却不知不觉地令我家的年味儿更浓郁了。
老家在朴朴实实的乡下,是那种平淡得如同白水一样的农村。在淡雅幽静的夜晚,或是寂寞无聊的白天,倚着床头无法入睡的时候,总会想起老家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那种难以名状的幸福,便如同咽下一口口绵软悠长的老酒后,又缠缠绵绵地从腹中升起,将一股股清香皴擦在喉咙里,继而弥漫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老家的年味,那才是真真正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味道。忙碌了一年辛辛苦苦获得的收成,仿佛都要在这短短的几天内挥霍殆尽。没有什么能让老百姓过年更感觉快乐的了,不管是富得流油还是穷得叮当响,都要在这几天里尽情地释放。那才是真真正正的年味,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从里到外都充满了真挚和透明。从家家户户忙碌而又幸福的眼神里,根本无法读出贫困和自卑,那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满足。
农村的年味从小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首先要蒸年糕和豆包,家家户户买米磨面,生产队的碾道,成了年前最热闹的场所,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忙,热闹的气氛足以冲破碾房的房顶。蒸年糕、豆包的热气,从各家各户的厨房里冲出来,飘满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金灿灿香喷喷的干粮蒸出后,主人都会请亲朋好友亲自品尝,就着二两烧酒和一大盆***猪菜,呼天喝地地大吃一顿。那种浓浓的乡情啊,不知有多少次在梦里笑醒。
年前购买年货是免不了的,吃的和穿的当然要放在主要地位。尤其是一定要给孩子们做一身新衣裳,漂漂亮亮地打扮起来。男孩子们无所谓,女孩子们是穿得越鲜艳越好。过年的大件孩子们买不了,都是家里的大人们去忙活。年前的 集市,也是空前的火爆,人山人海,用摩肩接踵这个词形容绝不过分。买不买东西不重要,最主要的是凑个热闹,感受感受过年的气氛。那种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的感觉的确是爽极了。碰到人多的地方,挤在人群里,被挤过来挤过去,有种飘飘荡荡驾云的味道。整个集市就是一个人间万象图,干什么的都有,甚至是去即使的四面八方的道路上,也熙熙攘攘涌动着快乐的人流。
过年赶集可以说是我一年之中最快乐的时候,除了欣赏天南地北的风土人情之外,顺便购买些年货,完全可以在集市上逛一上午。由于我是家里的男孩子,鞭炮、红黄纸、年画挂钱等等之类的都由我负责购买。通常情况下,我都会买一挂两千响的大鞭和一圈二踢脚,另外,我还会单独再买上一挂一百响的小鞭,可以再和伙伴们玩游戏的时候一个个揪下来单独放。拿香点着,往人群里扔,看着人们惊慌地笑骂,得意之中有着自豪,另外还有些恶作剧的意思。有一些熄灭的小鞭,也不会浪费的。攒到一把后,可以从中间折断,露出中间的火药,聚成一圈,用香点着一个,所有的小鞭都会被引着,瞬间燃起一个火球,煞是壮观。那时的孩子,在贫困中挖掘着各种快乐,是现在泡在营养缸里的孩子所不能比拟和想象的。
最热闹的是大年三十,是充分体现年味民俗的时候。现代的社会不只是物质过于富裕还是精神过于贫穷的缘故,很多老祖宗留下的说道早已经弃之脑后,或者是干脆不明白或不知道了。不知这是不是民族的悲哀,看看其他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热情,不知我们这个自诩有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是否汗颜。没有什么比丢掉传统更可怕的了,过多的盲目崇外,只会更多的使我们的宝贵遗产流失。白天需要做的工作是劈木头,接上各处的灯线,准备好挂鞭炮的长杆子,铺地的谷草,晚上的年夜饺子,要给各种牌位上香,摆上供品,主要是三个牌位,观音、灶王爷、天地爷。我的任务则是各个地方的春联和挂钱,这一切一般都在上午完成。各家的对子、挂钱贴好后,满街飞红流翠,确实是壮观的一景。
到了晚上,年味才算真正露出了面目。父亲要在当院打下一个五谷囤,满院洒上一层谷草,还要在大门口、屋门口用红黄纸条裹住木棍当做拦门杠。小时候不明白也不理解,甚至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现在想来,那些做法应该全是为了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是老祖宗几千年来传下来的祭祀习俗。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就是靠着这些才得以与自然、与社会抗衡。最隆重的时候应该是发旨的时候,一般都从十点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零点。鞭炮声此起彼伏,远近相闻,一道道闪光划破夜空,发出声声沉闷难点钝响。这个时候是我最兴奋的时候,点鞭炮几乎成了我的专利。父亲把一堆堆木柴在火盆里点着,在天地爷排位下摆上供桌,烧完纸后,就可以点鞭炮了。其他人则在厨房里忙忙碌碌地包饺子,煮饺子。火光熊熊中,父亲从容地一只一只放着二踢脚,我也偶尔放几个,但是心里却一直充满着快乐和紧张。
鞭炮放完之后,还要进屋给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磕头拜年,同时接受他们事先预备好的压岁钱。拜完年后,就要吃年夜饭了。在北方,年夜饭通常都是饺子,其中要有几个饺子里包上硬币,谁若是吃着了表示一年有福。记得不错的话,我应该是年年都会迟到包有硬币的饺子,都要受到长辈们的一致祝福。现在想想,应该是大人们早已知道那个饺子有硬币,故意把那碗饺子盛给我。现在,每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也会事先把包有硬币的饺子事先打上记号,然后盛给孩子,看着孩子惊喜的样子,心里也同样是甜蜜蜜的。吃完年夜饭后,大人们就可以睡觉了,孩子们打打扑克,或者串串门,大人们都不会和平时一样进行干涉。当院、外屋、厢房的灯也要一直点到天亮,疲倦的一宿才算过去。农村所谓的忙年,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吧。
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都已经离我而去了,老家我也很少回去。对于家乡的许多风土人情,也只能在记忆里慢慢地搜寻。有很多风俗,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愈加清晰起来。可惜现在我已经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毕恭毕敬地遵循着祖先传下来的风俗,尽管那些风俗曾经被幼稚的我否定过,反抗过。现在想来,当时的我是犯了多么低级的错误啊。辜负了那些风俗里所蕴含的文化精华,需要我们甚至是我们以后多少代人重新解读,才会不断地捡起那弯消失的河岸上散落的点点珍珠。
春节是人们最隆重的节日。临近年关,远在异乡打工和上学的乡里人经历“春运“的重重考验,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庆新年。
快要过年了,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办年货。大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户桌上都摆满了香喷喷的年夜饭。饭桌上,家人有说有笑,唠唠家常,合计合计来年的打算,一起看看春晚,节日的气氛变得更浓了。饭后,老人、大人和孩子一起守岁,祈求新年更加美好。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放鞭炮,欢渡春节。人们见面个个面带笑容、互说吉祥话。小孩到本家近房(同一家族的人)去拜年,想多攒些压岁钱。整个乡村处在热烈的喜庆之中。
特别在大年前后,小镇上的集会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相亲会”。平时在外忙于打工的青年男女,恰好利用春节回家的这次机会解决了婚姻大事,也好满足家里老人的心愿。媒人约好地点,邀来男女双方见面。媒人帮着搭桥牵线,忙着撮合。双方的家人也都帮着仔细地打量。街上热闹的相亲场面,成了乡村过年风味独特的景象。
然而,在人们的印象中,“年味”似乎淡了许多。尤其是与近几年相比,人们更加怀念过去的春节。虽然过去的物质生活比不上现在,但是“过大年”远不是吃吃喝喝那么简单。吃喝只是物质匮乏年代给人们留过的心理暗示,本身并不是过年的重要内容。主要原因应该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大多数春联由原先的家人手写变为了街市上的印刷,人们已不能到裁红纸、写毛笔字、读春联的快乐了。人们过去之间的走亲访友也变为了呆在家中看电视或上网······于是人与人之间似乎多了层隔阂。
风俗正在简化,人情也日渐淡薄。原因就在与人们在追求更高物质生活时,却忘记了生育我们的“传统的文化”,令人担忧的是,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这种趋势还在上升。难道以后人们只能在记忆中追寻那种“年味“了吗?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