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书上的这样一句话引出了我浓浓的好奇:“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句话呢?我因为这句话,买了这本书。当拿到书后,书的腰封上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初见这句话时,这难道是本讲风雨过后会见彩虹的书吗?或者说是心灵鸡汤的人生范本?随后,我便开始了对此书的阅读。这本书的开头并没有如他封面的内容那么让我感兴趣,甚至可以说书的开头是很难懂的,无法明白他到底在讲什么,再加上书中会出现很多长长的名称使我很难对此书感兴趣。我突然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句话——外国人制造出的笑点也是我们无法产生共鸣的。
书中讲的是一位男性书店老板与一个遭遗弃的孩子,一位女性出版社推销者的故事。书中的男性书店老板名叫A.J。费克里。这个男人不是本地人,他与出生在本地的妻子妮可相识于大学,毕业后一起回到了妮可的家乡艾丽丝岛,用她的一笔钱开了这家“岛上书店”。可是他的书店不景气,爱妻车祸丧命,价值不菲的古董书也被盗窃,他觉得自己跌入了人生谷底,每日都在酗酒苟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早日能在昏沉的酒精中麻痹自己苦难的半生,然后就此离去。你仿佛都能从书中嗅出他的酒味、感受到他的颓废,头脑中总是显现出一个穿着棕色的条绒西服、满脸胡茬的待在一个昏暗的房间的人,说不定还是个秃顶,当然这些都是我的幻想。本想书中的他会就此颓废老去。
当书读到第43页时,一切都开始变了,出现了不一样的风景。这一切变化都来源于一个遭遗弃的孩子——玛雅。他收养了这个孩子,成为了一名父亲。“一旦一个人在乎一件事,就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在乎一切事。”玛雅一点点融化了A.J。费克里如荒岛般的内心,他变得温和好相处起来,不再是个堕落的鳏夫而是个绅士,是小岛中文学素养最高的人,是一位最好的爸爸。因为玛雅,他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同时,玛雅也成为了连接他和小姨子伊斯梅、警长兰比亚斯、出版社业务员阿米莉娅、小镇上的'居民之间的纽带,将他的生命与许许多多其他的人串联起来。使他学会了去付出,学会了沟通。再也不是一个沉浸于自己阅读世界的书呆子,他成为一个愿意与人分享好书,分享阅读感受的小岛书店老板。本以为故事会这样开心的发展下去,所有的人会和书来个美丽的邂逅,可是现实很残酷,这位改头换面的书店老板却被诊断出患了罕见的癌症,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器官衰竭然后离世了。对这样的结局我很感伤,因为我是一个很喜欢美好结局的人,不喜欢悲伤的结局。每次看到这种让人伤感的结局时,我总是感到遗憾,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呢?这样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为什么要让他再次陷入黑暗中呢!可是,回过神来,却在想费克里的离世,或许并不仅仅只有伤感,他在离世之初,他是没有遗憾的离开的。因为在他生命结束之前,他学会了爱,他也感受了别人对他的爱。正如A.J。费里克在本文的结尾所说的一句话:“我们不是我们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读的东西,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爱,我们所爱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所有这些,我认为真的会存活下去。”
A.J。费里克因为爱度过了自己最艰难的一年,人生开始变得有信仰,有追求了。他的生活中有了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他学会了与人沟通,勇敢的去面对自己的爱情。在现实中也是这样,无论是对亲人还是朋友,你只有去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如果你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才会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爱是相互,有了爱的人,才能坚持着度过自己最艰难的时光。
一本书看完。总觉得遗憾,不能在继续陪伴主角走下去,可人生就该是这样吧,看完一本又要打开新的一本,走入另一个人的人生,陪他一段路,去感受他的情感变化。有时快乐过,拥有过,珍惜过,无怨无悔就够了。
偶然看到有人提起这部片子,正好看到苍井优,看封面色调挺温暖的,就找来看了。
118分钟,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还是挺漫长的。
也许是之前看过比较多类似情节的东西,不管是小说漫画或者电影,全剧看下来,起伏不是太大,感情也没有太大的波动,变得到最后,只是觉得——既然看,就看完好了。
苍井优的演技还是挺不错的,至少在喝醉酒之后的情绪变化,又哭又笑的感觉,转换的挺好的,至少在一个外行人看来,不太刻意。而且苍井优在评价中也是“治愈系美女”,演这样的片子也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收放自如吧。这次的片中出演的是一个来自鹿儿岛的乡下姑娘,带着浓重的口音,土气,脾气不太好,直来直往,倒也是个可爱的姑娘。
我想导演是想做出一个温暖治愈的感觉的片子吧,全剧的色调,拍摄的手法,都在往那个方向努力了,不过似乎重视了这个,就丢失了另一些东西。
开局,没多大问题。不过在十村一边奔跑一边回忆的时候违和感就来了。也许也是拍摄的手法的问题吧,不过在本人的看来,回忆的插入还是有点突兀的,节奏也不太对,可能是我不够专心吧,在回忆了那么十几秒之后我才意识到,哦,是在回忆黑历史啊。
按照电影的时间轴来说,是八年前的黑历史。到现在十村依旧无法释怀,无法重新进厨房做蛋糕,只是被动地接受蛋糕评论师的工作。照理来说是很深刻的,当然不否认时间是可以带走一些东西的——但是,怎么夏目就说了几句话就让他可以重新进厨房了呢?第一次是夏目初进店里,第二次是试吃夏目的新品,第三次是主厨受伤了夏目去十村家里找他——真要释怀的话,我想就算是我也不会那么容易就被攻陷的。个人觉得这边可以多加一点东西进去,会显得更饱满一点。
然后是麻里子和店里的常客芳川夫人,都是冷面心热的那种类型。经常日剧里都是会有这样的人,看起来冷冷的嘴巴很坏的人一般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这也是表现温暖,治愈的手法吧。这里想说的就是芳川夫人吧,见过夏目的次数也不算太多,当然这边可以归为电影的手法,不过在芳川夫人吃过夏目的新品之后的评价并不是好的评价,但是在后面病床上吃的时候竟然说的是“非常好吃”,是可以理解导演这么安排的用意,不过总觉得铺垫不够,不够水到渠成吧。
影片最后安排的则是晚宴,“有小孩子”,是特意提到这个的吧,在看宾客名单的时候我就这么想,所以在后文也安排了孩子不爱吃主食,而更喜欢吃甜点的画面。在晚宴快结束的时候,夏目对十村说“听听我的`愿望吧,如果你听完我的愿望,哪里我都愿意跟你去的。”十村回答说,“别后悔啊。”我想这里是有想暗示结局吧,不过这个暗示却让最后拉着箱子离开的夏目显得又有点突兀了。当然拉着箱子离开也算是跟影片的开头对应,不过却跟那个小片段有点反差了。
总的来说,全片看下来,还是比较有欣赏性的,画面色调,颜值诱人的糕点,厨房内做蛋糕的各种手法,我想是加了不少分。以这些当噱头,我想是没错,不过如果其他部分不够出彩的话,这个片子能够停留的时间就短了。
静谧的日本街道,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好看的甜点,坐落在繁华东京一角里的小店......向来对日本有偏见的我,第一次觉得,日本并不是那么讨厌了。
之前一直在犹豫要不要买这本书的。一般来说,我不爱买那些畅销榜名单上的书,因为觉得无趣,过于通俗。对于书,有时还是很挑剔的。书架里摆着一层专属于青春文学系列的书,那是我中学时期的取向,如今默默地摆在书架里,于我,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因为我应该不会再去看了。也不爱看外国翻译过来的小说,很简单,因为英文翻译成中文以后,那些文字和语言显得如此枯燥与空白,就好像菜里没有了盐。我也很讨厌各种怎么都记不住的英文名,这让我无法搞懂人物关系和剧情的发展。所以说,《岛上书店》这本书是我多年以后,读的第一本外国小说。
起先是在舅舅那里借来看的,便签夹在书的后篇部分,不知道他是没有看完,还是因为知道了结局不愿看完而停留了在那里。当我读完整本后,我后悔了,停在便签所在的位置就好。很巧,便签所夹位置的后部分,男主人公A.J患上了癌症并死去了,曾经有过幸福的女主人公最后离开了岛上书店,可以说是悲剧。而之前的部分,说的正是A.J在经历事业中落与丧妻之痛的人生低谷后所得的幸福,来之不易的幸福,那是喜剧。
至少我会认为结局会像韩剧里的主人公一样皆大欢喜,大家都找到了各自的幸福,永远地并美好地生活了在一起,看来作者没看过韩剧。也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结局,岛上书店才有了真正的意义。在女主人公和孩子都离去了以后,在大家纷纷担心书店何去何从的时候,警官和他的后妻,也就是男主人公的前妻姐,最终接手了这个岛上书店。
也许岛上书店的意义就在于无论如何,岛上一定要有书店,无论主人是谁,岛上书店一定要存在下去。为什么?因为岛上书店是一个充满了爱和产生爱的地方!有书店的存在,爱就会一直存在下去,对,就是这样子的。
读这本书的时间花得有些长,没有囫囵吞枣般地看完,看得有些慢,几乎都把每句话很认真地看了一遍,甚至会翻到前面的部分看一遍,就剩没有做标注了,因为我不喜欢在书上画。很多话都写得特别暖心,看着看着就会觉得有一双大手突然间把你的心捂热了,温暖无比。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想了解一个人,你只需要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本书?很有道理的样子,然后我把这句话发到了朋友圈里,各式各样的回复,但是很准!书里总是有许多点会莫名让我特别兴奋,比如,每一章节就像个短篇小说一样组成一整部长篇小说,恰巧男主人公很喜欢短篇小说;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像是主角一样,哪怕是生活糟糕透了,幸福还是会降临的;书里的每句话都好像心灵鸡汤一样,暖暖的,蛮有道理的。
我很喜欢阿米莉亚,男主人公A.J的最后一个妻子,如果可以的话,很想和她做个朋友。隐隐约约中,我在阿米莉亚身上看到了作者,也可能作者就是原型,是我看到作者的相片以后发现的。阿米莉亚对书的热爱与挑剔,让我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无论是对书还是音乐,我都很挑剔,只要是我喜欢的,不管是什么途径,我一定要找到。很多人总是说我为什么成天买这么的书,很简单,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比书更为值钱,哪怕不吃饭也要省下钱来买书,这就是我。我也更加坚定了,没有什么比兴趣相投更为重要的,就像阿米莉亚和A.J,哪怕初次见面很糟糕,没有什么所谓的一见钟情。我不相信这些东西的,我相信:人与书是一样的,要读下去,才会更了解。
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书会在畅销榜单里了,也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喜欢上这本书。读完,一直在回味着书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果做心电图的话,可能会看到我的心脏像波浪一样跳动着。"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书,永远不会过时。
每当心情低落困顿,或是渐渐失去生活的热情,因倦怠而随波逐流的时候,美食或者美食电影,往往是治愈脾胃与心灵的最好良药。而其中最为温暖慰藉的又属日本的料理电影;无论是细品岁月人生的《深夜食堂》,还是带来勇气与希望的《南极料理人》,甚至融入穿越元素的《月代头布丁》,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不耍花式,也非关风月,电影和电影中的美食,纯粹的惟有“用心”二字倾筑而成!
听说不同于法国人更多将美食升华至艺术与创作的绝高境界,日本人却是将料理奉为通往幸福的不二门径!食者品尝到的是久久难忘的好滋味,会因悸动而喜悦,观者在饱享眼福的同时,会因感动而满足!
这部《街角洋果子店》也是如此,做事向来认真精细的日本人,用细腻柔和的画面,悠然婉转的配乐,讲了一个以美食为衣,内在的故事;和风洋风相得益彰,道道精致融情的西式糕点,看上去有着阳光般的灿烂和自信,款款入心的美味,带给每位客人幸福的同时,也救赎了灵魂上自我圈囿的糕点大师,点燃了懵懂莽撞的夏目心中潜藏的梦想。
这是我第二次看到小优主演的美食片,相较于《料理仙姬》中那个风趣幽默,有着天然古味的一升庵老板娘来说,乡下女孩夏目不知天高地厚,盲目任性的性格实在不讨喜;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自身认识,都是一根经的傻气!
最初为了寻爱,误闯误撞进街角洋果子店,刚开始的白目无知惹来不少冷眼,不过看着她对西洋糕点真心的热爱,干起活来一股子拼劲,慢慢开始喜欢上这个虽然乡土气息浓厚,却知道默默努力的夏目。。
在哪摔倒,就从哪站起来,在爱情上失去安全感的夏目,从烹饪糕点里渐渐找到成就感,也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同样因意外事故,而自我放弃的糕点大师十村,还是因为对西点的热爱,解开心结,勇敢面对未知的一切!
故事虽然老梗,许久不见的江口洋介,却带来了最为惊喜的表现:在美食界被人称赞崇拜的西点大师,却是活在无尽后悔与愧疚中的父亲,之前隐忍的平静,在打开心门的刹那,将往事的遗憾化作决堤的`泪水,冲破悔恨与懦弱;为了实现对女儿的承诺,用心底最深沉的父爱,拯救自己,也拯救自己最珍惜的事业!
静谧的日本街道,湛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好看的甜点,坐落在繁华东京一角里的小店......向来对日本有偏见的我,第一次觉得,日本并不是那么讨厌了。
故事发生在那一天,从乡下来的夏目对着一间甜品店扬起了率真的笑脸,像是得到了寻觅已久的珍贵之物。她是来寻找自己的男友的,却被告知,男友早已离开,无处可去的夏目只好恳求主厨让自己留下。这本是一场求爱之旅,却因为男友的变心,转变为一场寻梦之途。
醉了两天之后,夏目对爱情死心,立下要成为日本最好的糕点师的誓言。“做的慢而且奶油太稀、糖浆调得不匀”这是一开始传说中的名西点师十村给她的评价,她并没有气馁,一步一步努力,不仅令苛刻的芳川夫人点名要吃她做的蛋糕,最终还协助十村完成了晚宴。
由森系鼻祖苍井优饰演的率真女孩夏目活力十足,靠着不撞南墙心不死的精神彻底跟前男友闹掰;还直面说出十村的伤痛,逼迫他面对生活;虽与另一名店员麻里子格格不入,互相看不上对方,最后也相安无事,相互包容,维护洋果子店。
虽然影片有很多瑕疵,连我这种没看过多少片子,也没有什么审美的人都看得出来片子的衔接并不是很好,剧情发展也过于强硬,有很多事情没有交代清楚,我却爱上了日本的雨和街道。那种由画面而生的静谧,实在令我这种伪文艺女青年很动容啊!总是会想象在阳光灿烂的午后或者是淅淅沥沥的雨天,和这样一间甜品店邂逅,静坐一下午,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充斥着城市繁华热闹镜头的大片有很多,我却有意无意地在回避那些片子,感觉,那些片子看多了,整个人会变得十分浮躁。纸醉金迷的世界,为什么人与人的差别就这么大,有人为了生计烦恼,有人却在奢侈店挥金如土?
反而是这种平平淡淡的片子,才能让我感到真实,还记得,夏目在拿到自己的第一笔工资时,是那么的开心。那时候还是真真实实的可以触摸到纸币,就好比朋友说的,只有在花纸币时,才觉得自己是真的在花钱。还有夏目去别的甜品店吃甜品时拿出手机拍下食物的满足样子,才是我们拍食物的初衷。不是发朋友圈,也不是为了上传到各种社交软件,单纯是因为我喜欢这种食物,我想记录下来。
片子中的夏目,除了几幕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吼大叫之外,是我羡慕的样子,直率而纯真,容易满足。
我自认有很大的***,也有不可描述的贪念,这是我目前的经济能力所不能满足的。所以,在听到或者看到别人谈论我所不能满足自己的东西时,我会一直隐忍,假装听不到,竭力安慰自己,知足常乐。
也许,这样我才能真正的活得开心一点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