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剧情,光看片名《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就感觉拍片方和导演对自己的“五把超儿”蛮自信的,敢把“破马张飞”这种纯东北方言放在片名里来凸显影片的东北风味。没错,影片的喜感很大程度上就是你看赵本山小品或者赵家班电视剧那种咋咋呼呼、强撑面子、坑蒙拐骗的东北式喜感,同时又有重情重义、患难相助、不离不弃的东北式情感。此外,估计导演是看着老港片长大的一代人,所以本片的东北风味又跟浓浓的港片情怀相勾兑,有相当多向香港元素和港片致敬在内,最后还在跑到香港展开高潮大戏,让人不得不说一句:导演你真会玩,呵呵!
影片对主演群像的塑造,以及全体主演的出色演绎,是本片最大的优点。这个优点想放在聊剧情之前特别强调一下。尤其是男主角贾乃亮格外令人惊喜,他在片中的“村帅”式造型打扮,甚至让人都不太敢认了,心里都会疑惑一下:“这是贾乃亮吗?”印象中他就是偶像剧、生活剧里的帅哥一枚,从没想到他在喜剧中演这种小丑式喜感的“村帅”,居然也有如此爆棚的表现,简直像改头换面变了一个人一样。甚至让人感觉贾乃亮也是港片的忠实影迷,塑造这个角色是以一种“星爷上身”的方式来表演的。看完影片之后回味一下他这个角色的设计和表演,确实跟星爷演绎的“小人物”形象十分相似,都是那种无大志有大爱、好面子爱耍帅、为亲人敢拼命的形象,让人看着可爱又可亲。此外,马丽也在本片中奉献出她继《夏洛特烦恼》之后的最佳演出,演的角色也跟《夏洛特烦恼》里面泼辣又痴情的马冬梅有很大相似性,也是蛮讨喜的角色。此外,王迅、梁超、于洋、屈菁菁、九孔、刘慧、金士杰、曾志伟等人也都在影片中奉献出各具特色的表演,让本片的角色群像显得个性鲜明、生动热闹。
导演郭大雷此番执导本片也算有亮点可说吧,虽然身为东北人,但此前一直在执导青春题材片,本片应该算是他第一部东北题材的电影吧,所以在不少地方能看到他的挥洒自如和用心之处,将影片的剧情、角色、氛围、台词拍得东北味儿十足,整部影片的喜感氛围也十分逗趣热闹,也不乏一些令人开怀一笑的小设计。影片在摄影和美工方面也有小优点,尤其是布景的颜色选取与演员服装色彩的搭配方面,能够看出是花了心思的。此外,导演还在影片中宣泄了个人的港片情怀,影片结尾还专门到香港取景拍摄,也让人看到他也有驾驭港味喜感的***与能力,还给贾乃亮设计的个“小马哥”造型也让他最终帅了一把。让人感觉这个导演可以继续关注他未来的表现。
“破马张飞”在东北方言中是形容一个人手舞足蹈,张牙舞爪,风风火火的样子,这其实也可以看作本片东北味儿风格的一种体现。片中的许多角色,都是这种手舞足蹈、张牙舞爪、风风火火的偏夸张的东北式喜感路数。影片的主要角色都是一个老人院收养的孤儿,长大后也没一个人混出头但也都过着各自的小日子。贾乃亮扮演的成立兵喜欢屈菁菁扮演的静茹,而马丽扮演的庄骄傲则一直暗恋成立兵,于洋扮演的“小地主”是个典型的小男人,因为他有刘慧扮演的“老丫头”这样一个会打咏春拳的未婚妻。梁超扮演的“老啪唧”就是个摆小人书摊的。就是这么一群底层小人物,却遇到了惊天大危机。王迅扮演的吴良从小被孤儿院送到香港,长大成人后带着曾志伟扮演的黑社会干爹归来,表面上是要帮助老人院重建,实际上却是要侵吞这一片的地产来转手卖钱。虽然贾乃亮等人后来发现被吴良忽悠了,但他们那点微薄之力怎么能跟黑社会抗衡,要不是“老丫头”用咏春拳干翻一众打手,那么老人院肯定就被拆了。力敌不住就只能智取,贾乃亮于是就叫上孤儿院的兄弟姐们,又是偷合同书、又是搅黄吴良的卖地生意,最后甚至豁出性命到香港去跟黑社会玩命。从剧情不难看出,导演不仅仅是想用众多角色的东北范儿喜感来逗乐观众,其实还想触及一些社会、人情的话题来让影片产生一种笑中带泪的现实意义,从而折射出东北社会在历史变迁中的一些真实况味。每个人在金钱面前都会迷失本性、丧失操守,但真正触碰到底线,他们还是绝不退让,乃至于幡然悔悟、誓死抗争的,影片中的小人物虽然都有夸张的喜感成分在内,但同样也不乏真实的生活质感,这也是影片能跟观众走一走心的亲近感所在吧!
今天作文课上,老师说:“你们知不知道有句叫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的俗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这个游戏!”这时全班欢呼了起来。 老师看到我们个个都异常兴奋,跃跃欲试的样子,说:“游戏规则是共三个组,每个小组上来两人,一组一组表演,一个人拿针,一个人把线穿进针里去,哪组用时最短,哪组就是赢家。”
于是老师很快选了三组。 第一组两男生一上场,老师就宣布:“第一轮游戏开始,”这时,本来吵闹的同学们顿时安静了下来,好像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见。瞧瞧台上的两位同学,只见拿线的同学把线放在嘴里舔了舔,就在那穿的一瞬间,我发现两人都紧张极了,面色凝重,好像在经历一场战斗,线正要穿进去的.时候,唉!可惜,拿线的那位同学手一抖,错过了好时机,“好可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喊道。
于是他们这次又换了一个姿势,两人个用一只手托住另一只手,拿线的同学拼命地舔线,好像现有多好吃似的,然后小心翼翼的穿了起来,终于穿了进去,两人如释重负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这时,老师念道:“用时26秒!”两人微笑着下了场,似乎很满以自己的成绩。 第二轮较量开始,也是两男生,他两的认真劲让我们笑得前仰后合,只见他两眼睛瞪得像铜铃般大小,而最后呢,由于没有达到“人心齐,泰山移”这种地步,以1分36秒失败告终。
第三场是两个小女生,她们在走上讲台的路上是那么的胸有成竹,最后顺利过关,用时40秒,可她们有些失望,没有拿到第一名,有些像泄了气的皮球,低着头下了场。
玩过了这场游戏,我很开心,它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团结,就能成功!
标题这句话可能有点狠,但确实是实情。这个春节打开电视看各卫视的春晚,串场最多最忙碌的就是两个剧组,一个是《大闹天竺》,一个就是这部《东北往事之破马张飞》。
我本人对于去卫视宣传电影这件事情比较反感,因为我觉得好的电影酒香不怕巷子深,即使没有过多的宣传,只要片子质量有保障,就一定会获得应有的成功。就拿马丽自己主演的同为喜剧的《夏洛特烦恼》来说吧,上映前夕基本无人知晓此片,也很不被人看好,没想到上映之后票房口碑双丰收成了黑马,说明观众不傻,虽然会有时买票看一些烂片,但片子的好坏还是分得清的。
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件尴尬的事情,贺岁档最忙碌宣传的'两部电影,《大闹天竺》和这部《破马张飞》,刚刚上映,口碑就宣告扑街。其实也能理解,片方对自己片子的质量也不是特别有信心,所以只能借由在卫视增加曝光率的办法,以此来多增加一些票房。关键是,观众买账吗?
《破马张飞》本身是部挺有潜力的片子,(我不愿意称这部片子为《东北往事》,是因为在我心中能叫得上《东北往事》这四个字的只有孔二狗的那部《黑道风云二十年》,那才是名副其实的《东北往事》因为很少有真正关注东北人的故事。东北人身上有着无穷的幽默细胞,也能发掘出很多好玩的故事来。只要演员选的得当,故事完整,立意鲜明,有东北老乡的群众基础,肯定差不了。
但这片子偏偏就不好看,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剧本支离破碎,完全就像一部段子合集。东拉西扯,好不容易有拆房子这一条主线,还被讲的七零八落,让观众时而就有跳戏的感觉。
比如电影一开始就是一场婚礼,这个开场还是挺有意思的,马丽心仪贾乃亮,本来是和梁超结婚,却喊出了贾乃亮的名字,由此来引出几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但是令人尴尬的是,这件事情话锋一转就没再提了,几个人和好如初,这时候我就觉得剪辑上有些问题了。作为电影开场的首要矛盾,竟然没有给观众一个交代,而是变成了串场一般的环节,这就犯了当下很多国产电影的通病,讲出一件事情来,有头无尾,不免让人感觉有堆砌时长的嫌疑。
如果只是这一点还好,没想到接下来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不断地抛出新的故事桥段,有些和故事主线有关系,有的甚至没关系,但基本上都是讲到一点就转而去讲其他。到头来,观众记住的只有贾乃亮不断流鼻血和挨打,而至于为什么挨打,根本记不清楚,这就变成了小品似的电影,只为了逗乐,却忽视了故事上的严密结构,关键是逗乐也像强着在搔痒一样,让人乐不出来。
电影当中的好演员我觉得有这么几位:马丽、大长脸、王迅、金士杰老师。
马丽表演很用心,角色也很适合她,可惜戏份变得碎片化,没有给她太多展现的空间。大长脸于洋是辽宁台的主持人,我也算是见证他从一个草根变成了现在的大明星,可以说他的表现承包了这电影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笑点,挺令人惊喜的。王迅天生就适合演这样的反派角色,但是到了结尾就那么融洽地和大家在一起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这也太会凑大团圆结局了吧?至于金士杰老师,不多说了,即使是这么一个烂角色,也能这么认真地出演,十分可敬。
今天看了,本意想看看东北到底啥样,本人不是东北人,对东北的`了解除了春晚,就是当年一部纪录片《铁西区》,大学同学里面有东北人,特实在,更想了解了解东北的故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个片当然不是没故事,只是一样的毛病,叙事特别弱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全中国基本处于集体主义时期的尾巴,所以这个时期全中国上下都有一些共同的回忆点,比如基本还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内(私立和国际学校凤毛麟角,只有深圳,上海,北京,广州以及一些省会城市有一些,基本还是南方居多,大家都父母双职工的比较多,私人经济开始冒头,做生意的人多了,以香港为主通过录像厅,磁带,向大陆广大地区进行的文化传播比较普遍,所以这一代人都会对香港电影有一定的了解和情怀,以及其他不累举了,所以打着青春怀旧的片子不论故事发生在哪,具有一些基本的元素,是会让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有集体回忆的,基本上带有录像厅,老式歌舞厅,游戏机厅等元素之类。很多片子也用过了,所以对我而言可能就更加希望看到一些地域性特点,才会有些新鲜的东西,不过这个电影除了东北味的台词腔调,我确实对东北没有形成视觉上的印象。故事节奏上还是有点断裂的。
电影小品化,段子化,电影的叙事呢?
角色脸谱化,段子手化,模板化,角色的塑造呢?最印象深刻的角色是老丫头,出场时间不多,挺得劲的。
贾乃亮的节奏就是:啪,啪,啪,啪啪啪啪啪。不好意思,是被打脸
东北老丫头打的一套不是咏春胜似咏春的拳法难道是宫二小姐和叶先生学术交流后传下来的?不是说打得不好看,这不是东北往事吗?90年代东北就那么多人知道叶问是谁?咏春是啥了?北方武术高人多的去了,不会没啥本土国术流传的吧?东北,我要看东北!
迷之老人院,你家老人院盖山头啊?这是座山雕啊,还八大金刚啊!院里就那几个小子,一个小女娃假上学,真卖酒,一个老女娃,天天介舞台上唱大曲,一个老男人摆摊卖小人书,一个红脸小青年天天跑场子做主持,一个小白脸天天练屁股,还有一个眼镜哥,打小去了香港学电影了吧。请问老人谁照顾?护工呢?那四十多种病在身的老头不被气死也饿死,冻死了吧。再看那老人院,那装潢,那摆设,哪都不像差人2万块钱,美术部门能不能做旧一点啊?还扣像,扣得一脸夕阳红。
不是东北吗?我要看的东北呢?
倒骑驴的段落,挺好玩的,小地主他媳妇咏春高手老丫头出场时间不长,打得挺不错,一看字幕,成家班的武指,还是有心的。穿窗户那段挺逗。其他,没有其他了。
致敬港片,开始那几个马仔粤语都说不标准?致敬港片就是致敬砵兰街?致敬黄赌毒?香港一点好没见着,全是一些欺骗,奸诈,狠毒的?香港招你惹你了?香港在这个电影里的符号性咋那么不地道呢?人是去了香港学坏的,坏人都是讲粤语的,一到香港还坐了个黑车,的士佬都是黑社会。这不是毁香港吗?
吐槽归吐槽,我不会劝人不去电影院,没看过始终没有发言权的,地域性电影其实概念是不错的,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文化特色都很浓厚,比如香港电影代表的粤语文化,加上本身的特色,是一代人的回忆和感动,只是希望各位电影工作者加把劲,一味的致敬和模仿香港电影的桥段,并不能取得相应的高度,那个时代也过去了,咱好好讲讲这个时代自己家乡的故事不挺好的吗?
我们来到了岳飞庙的大门前,大门雄伟壮观,左右两侧刻有“忠孝”两个大字。进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位跪着的石头塑像,他们分别是王竣秦桧、万俟卨、张竣王氏几位奸臣。他们非常坏,最可恶的`就是秦桧,他是南宋投降派代表人物,绍兴十一年为迎合金人,和高宗合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害。人们非常讨厌他,走到这些石像跟前,总要用巴掌扇这些石像。
我们向北进入了一个院落,那里有一个“御碑亭”,上面刻着“精忠报国”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我们又来到了两边的厢房,那里有许多的“勇士”,样子栩栩如生,有断臂的王佐,有拿着青龙偃月刀的关铃,有手拿双钩枪的陆文龙,等等,都是那么威武。
继续往前走,就到了正殿,正门上写着“乃武乃文”四个大字。进入大殿,可以看见一尊岳飞的铜像,他身穿战袍,头戴盔帽,昂首挺胸,目视前方,英武高大,好像在说:“还我河山!”壁间是当代著名书画家为赞扬岳飞所作的书画。
我们穿过正殿,到了二殿。二殿为岳母刺字组塑。靖康元年,岳飞从军时,母亲姚氏夫人用钢针、墨汁在岳飞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字。岳飞的爱国精神令人敬佩。
天色已晚,我们只好回家了,我的心仍然沉浸在岳飞的故事里。中国历史上因为有岳飞这样一个民族英雄而自豪,汤阴大地也由于岳飞庙的屹立而增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知道作者对张飞的描述:“一个黑脸大汉,豹头环眼,满脸又黑又硬的络腮胡子。”虽然黑脸“张飞”长得没那么夸张,但却也有几分神似。
众所周知,张飞的脾气十分暴躁,耐不住寂寞又十分固执。黑脸“张飞”真好秉承了张飞这一性格。一次,我们在上美术课,大家都做得十分端正,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只有黑脸“张飞”一个人上半身趴在桌子上,还不停地抓耳挠腮,像只猴儿似的。黑脸“张飞”一边抓耳挠腮,一边自言自语。我拉了一下黑脸“张飞”,轻声提醒了一下他,做了个“stop”的手势。他倒好,把我的好心当作驴肝肺,他瞪了我一眼,又轻声骂道:“管你什么事!”说完依旧我行我素。我十分生气,又用脚轻轻踢了一下他。黑脸“张飞”暴跳如雷,脸色铁青,骂道:“我又没惹你你干嘛踢我?”说完,怒目圆瞪,仍旧固执地自言自语。我看着这样的情景,在看着这样的人,只能是听之任之。
还有一次上完体育课回到教室里时,大家都满头大汗,黑脸“张飞”也不例外。汗珠儿不断地从黑脸“张飞”的脸上流下来。黑脸“张飞”脱下外套,把外套塞进课桌里,嘴里还不停的唠叨:“天真热……”黑脸“张飞”又掏出纸巾,擦拭着脸上的汗。突然,我们都大笑起来,原来是黑脸“张飞”头上冒着“烟”,像个蒸汽机似的。黑脸“张飞”抬头一看见我们都盯着他,顿时感到十分不好意思,黑脸上出现了红晕,特别像烧红了的牛排,煞是好笑!黑脸“张飞”十分生气,见到我趴在桌子上笑得弯不起腰来,瞪了我一眼,吓得我连闭上嘴不笑了。
经过我的介绍,你知道黑脸“张飞”是谁了吗?没错!他就是我的同桌——徐承天!
自古以来,海拨957米高的张飞营就因其奇峻雄险而受到人们的尊崇,也是一个因张飞屯驻而出名的三国故地。
在三岔坝一带至今流传有“金华阳穷简阳”的故事,说的是当年张飞镇守张飞营时养了一只作战异常凶猛的神犬,此犬不吃白米干饭,专吃简阳有名的美食,什么玉成羊肉汤啊,简阳包子啊,石桥挂面啊都被神犬了个遍。
然而,吃饱喝足后,神犬竟然头朝简阳尾朝华阳屙了一佗金屎,至此华阳土地肥沃而简阳日渐瘦枯,就有了金华阳穷简阳的说法,更演生出了简阳乡下那句“吃家饭,屙野屎”的千古乡谚。
沧海桑田,世事变幻,当年“沙场秋点兵”的张飞营,早已没有了往昔的刀光剑影,杂树乱草交织,不知名的野花野果更是满山遍野都是。
由于有了前几次游历张飞营的,我们人手一根木棍,沿着张飞头像下面的泥泞土路由西向东帵蜒而行。
说是路,其实就是半山腰间开辟出的一条小道,上面是陡峭如削的张飞营,下面是竹林池塘的农家,或许是因为长久的人迹罕至,农家的几条狗见了陌生人后,不依不绕的追赶得紧,走出一里多路程后仍旧此起彼伏的狂吠着。
“东山下秋意凉,枯草莽莽淹四方。未见狼兵犯城下,只闻农家犬汪汪。”
想起巫昌友的这首《张飞营》,竟然与当下的氛围如此的妥贴。
深秋渐冷,雾霭茫茫,葳蕤墨绿中的一片片枯黄像是给山梁镶了一道道金边,近处的山,远处的山,深墨如黛。
俯瞰深谷中的五道河,溪流浅浅,笔走龙蛇一般,曲折而行。
山鼠,懒蛇,野兔,山鸡,时不时的从草丛里一窜而出,那悉数的声音既带给我们惊荒又带给我们惊喜!
一边用棍棒敲打着杂草,一边拍着杂乱无章的景致,一边贪梦采摘着野果。
那些翠绿的野枣,红红的野苹果,甜香的草地瓜,还有香脆的茶籽,如精灵一般诱惑着我们的贪欲,即使双手被无名的刺扎得鲜血淋漓,也不肯放过大自然天赐的'水果。
听老人们讲,张飞营有瑶池宴的美称,是个连叫花子都饿不死的地方。
一般的人在山上困上几个月也不会饿死,这儿有甜美的泉水,还有可食的野生动植物一百多种,相传当年张飞之所以屯军于此,就是因为发现山上粮草丰盛,不惧敌军围困。
一路向上,杂草中的南瓜,碎石上的石木耳,黄土堆里的野红苕,甚至连枯树枝上的滥尿狗都不时的刺激着好吃嘴们的神经,一边艰难前行,一边用背包贪婪的搜刮着战利品,一边在废弃的房屋里搜寻着曾经的记忆。
或许是因年深日久,丛生的杂草铺天盖地,已经找不到了路的轮阔。
高个子在前面不遗余力的开着路,矮个子俯首低头,穿梭在浓密的荊棘丛中,一不小心,头发就被锋利的钩刺钩住,没走几十米,浑身上下沾满了一种叫沾沾草的东西。
歇口气,回首西边的张飞巨型头像,已经悄无声息的没入了云端。
日渐西沉,秋风渐冷,在一个长满绿苔的荡荡里,一口废弃的古井赫然而出,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张飞井?
我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停下了脚步。
这是一口古韵十足的石井,虽然废弃了数百年,依旧不盈不溢,喷咏不断。
或许是真的渴了,一个胆子大的伙伴居然趴在井边掬了一口,那分亨受,那份神态,宛若穿越了一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想起白乐天的诗句,我不禁愰然大悟,在张飞营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寻找的不就是张飞遗迹么?
相传张飞被范江张达二贼人割去首级后,死不瞑目,魂魄在张飞营上空夜夜怒吼,当地人敬畏,日日祭祀,然而张飞终不肯离去。
至到几百年后的贞观时期,张飞托梦与丹景山佛兴寺主持智普大师,告诉大师因为没有头颅,难泄心头之恨。
大师闻言,遂召集张飞营周围村民,有工出工,有财出财,在张飞营的小道旁刻张飞头像一尊。
自此,张飞魂神归位,不再夜夜怒吼,当地人尊其为大神,月月供奉。
岁月渐逝,一抔黃土湮灭了过往春秋,如今记得张飞营的人已经不多了。
打开网络,人们关于张飞营的解读自然是众说纷云,五花八门。
有人说那就是一尊典性的唐宋时期佛像。
也有人说那是一尊没有完工的张飞头像。
还有人说,这是乐山大佛的蓝本。
不过,真正让人们信服的还是来自于老百姓自己的传说。
西风萧萧,鹅公包头,旧事已被雨打风吹去。
乱草纷纷,留得住,留不住的都是历史。
未到半山腰,天色己渐暗,继续上山是不行的了,一行人只好带着最最无奈的心情下山。
路过农舍,又是犬吠声四起,打望月色下的张飞营,竟多了几分沧桑的伟岸。
巫昌友说,没有看完的风景才叫风景。
我有些语塞,张飞营,我还要来看你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