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万物变迁,时间带走了一切,急匆匆的从身边就这么飞驰而去了,过去的事情是我无法忘却的记忆,于是,我将记忆放进口袋,孤单徘徊时拿出来看一看,然后鼓足勇气,跟着时间的河流浩浩荡荡的.向前奔去。
翻开记忆,我看到自己一年级时的第一次发言。小女孩慢慢的,略有胆怯的站起来,心里扑通扑通跳个不停,开始用颤抖的声音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可是老师对这个答案似乎并不满意,于是,小女孩的眼泪如同断线的珠子般,接连不断地落了下来,哭的惹人怜惜。
现在想想,我不禁笑了,自己当时怎么会为这么一点小事而哭泣呢?
翻开记忆,我看到自己二年级时当上小队长的那一天。小女孩激动的向所有认识的人讲诉着这个喜讯,巴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看着外婆和妈妈喜笑颜开,小女孩兴奋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感觉那天的月亮格外的亮,房间的温度格外的暖,就连路灯都成了一道美丽迷人的风景线,结果为此一晚上没睡好觉。
现在想想,我不禁纳闷了,自己怎么会为这么点小事彻夜未眠呢?
我翻开记忆,看到自己四年级时,坐在房间里,女孩怀里抱着一个十分精致的毛绒玩具,头搭在玩具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玩具,不敢太用力,因为怕弄伤了玩具,玩具会痛。心里眼里,都是对玩具的喜爱,这是女孩最喜欢的一件玩具,女孩每次睡觉前,都要抱着玩具才可以入睡。因为,在每天睡觉之前,女孩总会把一天当中发生的事告诉玩具,和玩具分享着一天中的喜怒哀乐,女孩总怕玩具有一天会坏掉,因为玩具是女孩最知心的朋友,没有了它,女孩找谁去倾诉呢?
现在想想,我不禁困惑了,那个我心爱的毛绒玩具到哪儿去了?难道它也被时间的流水冲走了么?
我翻开记忆,看到自己六年级时看到老钟(小学班主任新烫的发型,先是一愣,然后忍也忍不住的捧腹大笑起来,再然后用笑的几乎变调的声音,颤抖着说:“你……你这头发……发,发,怎么、怎么……哈哈哈哈……这么、这、么……有个性、呀?”老钟很阴险的一笑,抬起手在女孩的脑门上“砰”地猛敲了一下,笑嘻嘻地说:“就是这么有个性,这叫人来心未老,我还要跟上时尚的脚步呢!怎么?不服啊?”“好好,我服我服,我心服口服。”但是在没事的时候,也总爱跟老钟看个玩笑,一脸坏笑地问她头上的那包钟氏方便面怎么买,然后大家一起笑得前俯后仰。
现在想想,我不禁怀念了,怀念曾经那个大大咧咧,有话直言的自己。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时间带走一切,美好或不美好的东西,唯有那五彩斑斓的记忆,逃离了时间的枷锁,不离不弃的伴我左右,随我同行。
假期我和妈妈来到了苏州的木渎古镇。苏州之行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条香溪河,是香溪河上的那朴实的船娘。
香溪河并不宽,一次仅供两条船并驾齐驱,这香溪河像一条银飘带,细细的,轻柔的,贯穿着整个苏州,给人一种飘逸,缓和的气氛。
我们站在岸边眺望河水时,船娘早已招呼着我们上船。刚上船,船有些不稳我们有些不适应。但随着船橹那有节奏的摇摆,再看看那香溪河两岸,真是绿意盎然,让人感到无比惬意了。
浓密茂盛的垂柳,花树枝叶的绿荫,铺天盖地,遮盖着碧水清澈的香溪河,树是绿的,河水也是呈现出淡淡的碧绿色,岸边青苔也是铺盖着绿。小船儿在桨声里“咿咿呀呀”荡荡悠悠地在满河的绿荫花影里穿行。浓浓的.绿,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绿色,漾到河心,和那一整条染着绿色的香溪河,勾勒成了一幅生气盎然,绿色长龙般的长轴画卷。
那船娘是个地地道道的苏州人。她看见我们都干坐在那儿,就提议让她用苏州话唱一曲《太湖美》,她轻柔地唱着:“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红旗映绿波哪......”苏州话的绵柔软糯和船娘语气的轻柔,两者在一起,仿佛一串悠扬的钢琴声,在整个香溪河流里晕染开,弥漫开。
下了船,人还有些恍恍惚惚的,还咀嚼着那几句颇有韵味的歌词,苏州的味道,真是让人恋恋不忘呢。
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的等待着我。
生命的开端最为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好没影儿得忽然,你就进入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一来二去边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
——《记忆与印象》
对于人生的叩问,对生死的探索,对日夜的把握,史铁生作为导游引领我们接触人生的真谛,以其独到的眼光将人生解剖。
有时,我会感觉他是一个老子学者,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老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两位大家不经意的交集,是真理的汇聚,抑或是如同我起初的猜想呢?无法深究,但我们却了然史铁生对人生的一种整体的把握!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似乎成为我们对生死的普遍看法,而史老却告知我们,生与死不过取决于观察的距离与角度,如同已暗淡的星星在几千万光年之外的我们眼中仍是璀璨的一颗一样,这不是对于死亡的漠然,不是对生存的藐视,更不是对生与死的嘲弄,而是一种豁达,无论生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又何欢,死有何惧!并且从史老中领略到一种,欢死畏生的独特独到的剖析,直面死亡时,是嘴角的微微上扬,面对生存,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对生命存在的虔诚,一种对生命最为纯真的态度。试想,要是即将离开人世的人如若不笑,何时再笑呢?
轻轻地走,轻轻地来,让我又唤起在心底对徐老的记忆,哦,错了,徐志摩从未衰老,并永远浪漫年轻,即使离开人世,他都是选择一种最为浪漫的方式,他青春永驻!也许轻轻地走,轻轻地来在徐志摩笔下的时候无关生死,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难道不是生与死的最为浪漫的方式吗?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曾记得,这是自己记事以来所钟爱并且从未遗落的一句话!它在我心中就是一种最高的精神追求,一种闲逸与淡泊,足以媲美万贯家财。而在书中看到了一个真实史铁生,一个真真正正淡泊生死与宠辱的史铁生,一个看破生死的哲人!
生命在每一天中循环,更新,消逝又重生,而每一天又在日与夜的轮回中奔跑,一天中有日夜之分,要是世上有上帝,这大概就是上帝的特意的安排吧!要是人生在世都只是白天那是多么无趣啊!神秘,让人充满遐想的月夜会让多少人因无处寄托思绪而失去生的勇气啊!但是一旦人生仅为黑夜,那大概也不会有我们的存在了吧!生与死如同每日的更替,我们似乎并不察觉今天的朝阳和今晚的月亮与昨天的有哪些区别!但我们呢,却了然每天的我们都是新生的我们!每一天就是我们的生命的缩放的生与死,每一天我们都在告别与迎接!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惊叹中国国人的智慧与直觉,因为我们有了一种规律,一种充满诗意的规律,阳刚的白让人充满力量,从而更好的投入生产;神秘的黑,给予了人们遐想的空间,从而更好的休憩。在这中间,我更觉得要是日出而作,月生而息更为浪漫!规律固然让人们在迷茫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并为之遵守执行,然而,规律规范了生活,生活也就规范了人,所以人的天性让人类钟爱黑夜,似乎白昼的任何规则都无法在黑夜中奏效,风花雪月,夜夜笙歌,灯红酒绿都无法在白天驻足,一切一切要等到黑夜的降临才能重获自由,入脱缰之马,坦然而自由,相信每一个喜爱黑夜的人都能在黑夜中找到内心秉持的寄托。
认识史铁生一晃已有二十多年了。最早是从《今天》上读到他的《午间半小时》,我喜欢得不得了。小说中传达出的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在那个空话连篇的时代罕有的那种朴实的文字,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后来终于在紫竹院落的草坪上见到了他。那时的聚会还不那么合法,可是他还是摇着轮椅来了,见到他让我钦佩而感动,我不由得走过去推起了他的轮椅。
我一直喜欢他的作品,无论是《病隙碎笔》还是《务虚笔记》,他写的文字从生命的感悟出发,书写人灵魂深处的颤动,叫人无法不去思考。我把史铁生的文字看成是当代文坛的珠峰。而三四年前,在轮椅上坐了30个年头的铁生,又面临新的灾难———双肾功能衰竭,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想出他书的出版社太多了,而他惜墨如金。作为编辑我的亦不例外,但一直不好意思开口。今年春天,我试着给他的夫人打了电话,没想到竟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能编辑他的新作我十分兴奋。
拿到稿子我一气读完,太绝了!刚巧北京出版社打算上马推一个《人生中国》项目,这是一套以记录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和命运为主题的丛书。或许百姓的生活并不惊天动地,不那么辉煌磅礴,但每一个个体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人生中国丛书》要将这些笑容和泪水印进书页,让读者从中感知民族、历史、人生、价值。以史铁生的《记忆与印象》为旗,这将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这本书非常能体现《人生中国丛书》的出版理念。书中有许多精彩的人生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讲述传达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与独到感受。这部书稿通篇描写的是普普通通的百姓的生活经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位出色的当代文坛大作家在为草民写史作传。这部书并不厚,只有十来万字,但是史铁生的文字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在对往事娓娓道来的回忆之中,有一种对命运诗意的把握。作者写了我的幼儿园,写了二姥姥,写了院里的邻居小姑娘珊珊,写了老家,写了看电影……正如这套丛书的主旨所表明的那样:真实往往比虚构更离奇更有力,平民往往比名人更真实更亲切。通过史铁生细腻生动的描述,这些凡人小事使人得到一种良知的启迪。
我曾经与史铁生交谈过,他告诉我,写作以生活为基础,可不同于生活。文学关注的是人的位置、人的处境。《记忆与印象》不是一本仅仅讲述成长经历、生命过程的书。记忆是一架过滤器,过滤了浮泛的不值得回味的昨天,记住了那些让生命升华的苦难、欢乐、点滴的没齿难忘,留下了经过心灵过滤的难忘的印象。
在写作面前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自由的心魄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生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作品充实而完整。史铁生的小说,或多或少都有些寓言的意思。他早期坐轮椅还不久的时候,小说还多是描写具体的生活经验:写街道手工作坊的《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写知识青年下放农村生活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等等。随着坐轮椅的时间增长,离开自由行动的日子越远,史铁生的小说越变得抽象,思想的涵量增加,比如《命若琴弦》,比如《务虚笔记》。这些与具体人和事疏淡了关系的小说,显现出他逐渐脱离外部的生活,而进入内心,在寻找新的超越。
正如王安忆在一篇关于史铁生的文章中所说:不会有事物能够向四面八方发展,任何事物都只可能以一种秩序存在着。纵然是无中生有的,它一旦生出,便也有了自己的生命秩序。这隐在虚无之中的基因图谱,就是史铁生要去寻找出来的。
命运将史铁生限定在了轮椅上,剥夺了他的外部生活,他就用思想做脚,往内心走去,越行越远。他渐渐进入一种冥思的生活。对这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他不是以感官接触,而是用认识,用认识接近,感受,形成自己的印象。他不断追寻新的超越,与其他作家相比,甚至更高程度地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谦和、平实而顽强的轮椅作家,他用笔在灵魂的深邃之处引领我们。
记忆,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题记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独,无数的历史和无数的时间因破碎而成片段。互相埋没的心流,在孤独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
史实的足迹,铁般的刚毅,生命的朝气,成就了一个人——史铁生。
他的身体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上,而他的思想是游动的。他坚韧而又顽强地活着,自强而又勤奋地写作,记下患病的点点滴滴,悟出生死同一的最高境界。
他依靠记忆修补过往的生命,依靠印象填补记忆。那消逝的钟声,老家,老海棠树,幼儿园,二姥姥,孙姨……那些物,那些事,那些人,是见证自己成长的,是不可以说忘就忘的,因为深植在记忆的土壤中,早已生根发芽。
站在人生的此岸回望,史铁生留给了世人一份最美的礼物。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似乎成为我们对生死的普遍看法,而史铁生却认为,生与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如同一颗早已熄灭的星星在数十万光年之外的我们的视野中仍度着它的青春时光。这不是对死亡的漠然,不是对生命的藐视,更不是对生与死的嘲弄,而是一种豁达。直到死亡之时,史铁生的嘴角仍微微上扬。面对生存,他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对生命存在的虔诚,一种对生命最为纯真的态度。他以他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生与死。无论生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又何欢,死有何惧。
在我看来,地坛是史铁生心中的一种信仰。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也许你会问,这个悲剧的结尾是什么?我想告诉你的是,首先,这不是悲剧,而是秋天;其次,它的结尾是等待死亡。
秋风,绝非肃***之气,那是一群成长着的魂灵,成长着,由远及近一路壮大。
秋风的行进不可阻挡,逼迫得太阳也收敛了他的宠溺,于是乎草枯叶败落叶萧萧,所有的`躯体都随之枯弱了。万物萧疏,满目凋敞。强大的本能,天赋的才华,旺盛的精力,张狂的***与意志,使得灵魂从而凸显出来。
对于史铁生来说,生死无忌。
在这个暑假中,我第一次坐上了梦寐以求的飞机,第一次踏上了我向往已久的城市,领略了异地无限美丽的风光,在杭州看到了水平如镜的西湖,在厦门看到了美不胜收的鼓浪屿,在乌镇看到了古朴素雅,胜似江南的景色,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多姿多彩的厦门。
第一天下飞机时,已是黄昏,黄昏中的厦门显得格外动人,夕阳西下,人们光着脚丫三三两两的海边悠闲地散步,阳光照在海面上,倒影就象小孩子红红的大肚皮,黄昏中的厦门一切都是那样诗情画意,到了晚上,月亮一点一点的升了起来,给这个繁华的大都市涂上了别样的光韵。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生活节奏快,人流量大,消费高,这些都是我脑海中厦门的代名词,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带着这个疑问,回到温馨可人的家庭旅馆美美睡了一觉,睡前嘴角还挂着微笑……
第二天,睡醒一觉之后,拉开窗帘,阳光投射进来,天湛蓝湛蓝的.,今天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我和家人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出了门,哼着小调,坐上了轮渡。从轮渡向鼓浪屿望去,就像一幅风景画。很快,我们踏上了誉有海上花园佳名的鼓浪屿,岛上的植物郁郁葱葱,使人感到空气都是清新的,这个小岛和市区只相隔着一条几百米的海洋。如果说厦门是一个热闹,不甘寂寞的青年,那么鼓浪屿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羞涩少女。
这座不大的小岛上足足有三百多条街,一家家精致的小店大部分都汇聚在龙头路上,它们总会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惊喜不已,我们在美丽安静的鼓浪屿上行走,喝着冰仙草,吃着各种小吃,逛了一家又一家。傍晚,海风吹来,吹散了一天的燥热,这时我发现了一个叫阿甘慢递的小店,这个店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写信,不过写的可不是一般的信,是写给未来的自己。
我认真地坐下写了一封写给十年后自己的信,信中我对未来的自己说,厦门真的很美,像一幅嵌在框子里的画一般,我让长大后的自己再来厦门,再来这家店,那时的我会是什么样子,又在做什么呢?我拿着我的盖章本,盖了一家又一家,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美好回忆,在鼓浪屿上,每到一家小店就会有无穷的惊喜和乐趣。第三天,第四天我们接连去了观音山的梦幻水世界,厦门有名的杂货一条街,吃遍了厦门小吃,逛遍了厦门大学,玩遍了厦门的曾厝垵。
厦门的景物,厦门的鼓浪屿让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厦门不仅可以很都市,很繁华,还可以很自然,很文艺,更可以很浪漫。几天的旅行很快就结束了。厦门,让我流连忘返,不舍得离去,十年后我一定会再来看你的。那时的厦门,那时的我,这个美好又遥远的梦想将从现在开始一直陪伴我……
漫步秋的原野,柔风抚过脸颊,吹散头发,也夹着一丝孤单的气息。沿途路过零星散落着的村落,偶尔飘来阵阵桂花甜腻的香气。混合着草木的清香随着风飘向远方。一片小小的淡黄色的花朵被风吹散在地,一滴秋色渲染开一整个季节的香气。
路的末尾会有什么呢?是另一片喧嚣的城市,还是无边的静谧?是繁茂的草木,还是荒凉的空旷地?是浓重的翠绿,还是尘埃的`苍白?带着一丝轻松继续在这路上没有尽头地漫步。
印象中的秋天都应该是沉寂的苍白,成熟的金黄和落叶的灰沉。当这幅画一般的风景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似乎因为没有看到期待中的萧条而有一丝失落,但更多的则是欣喜,绿色大片的填满画面。仿佛是夏天不忍离去,便留了一个尾巴。暖阳依旧还是照着,但早已没有了夏天的犀利,多了几分柔和。树木也依旧繁茂,硕大的树冠在草地上投射出大片的影子。孤独地立着,向着大地诉说着过去。
直到雨水的到来才开始一丝秋的感受。如果说夏天里的暴雨是一位暴躁的小伙子,那秋日里的细雨则可以称是温柔的姑娘了。绵绵地,细细地,仿佛无数的线条从高空散下。我没有撑伞,雨滴在了我的肩上,顺势流到了手心。紧握,张开,我留住了天空的眼泪,雨还是纷纷扬扬,还是滴在我的脸上。手上。身上。
当大地把最后的余辉赐给这片土地时,绿色上面也仿佛镶了一层金边,但却不刺眼。
抬头,流云在头顶浮动。雨水和风的投影,飞鸟的痕迹,都很清晰。天边远处的每到黄昏便显得落寞的斜阳和浮云好比雨中绽放枝头的短暂花蕾,美好而短暂。
簌簌地,树上又落下几片叶子,旋转着落在地上。我捡起一片叶子,上面还有雨水,也似乎是落叶的最后的泪水。
这笼罩在秋意下了大地开始了秋的前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