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围炉夜话》(清)王永彬
如今的社会,“孝”这个字可能离的太远了,天天都有那些不孝之事,是社会的进步太快了?还是人性消失了?还是人太懒惰了?古时有二十四孝,广为流传,但在如今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呢?
如今的社会,有很多的人,家里父母健在的时候没有好好去服侍,却在父母死后,高调的举行追悼会,以为做了这些别人就会以为你是个孝子吗?还有这些人,对本身的父母不是骂就是打,甚至几十年对本身的父母不管不问,也不回家看看,就是因为本身的父母出生低微,而本身变成城市里的人了,觉得在农村的父母有失你的身份了,还有的娶了媳妇之后,听媳妇对本身的父母说三道四的,从而慢慢厌恶本身的父母。
那么想想问问这些人,你们如果没有父母给你们生命,你们有这样成就的就会吗?换个角度来说,你们有孩子吗?如果你们老了,你们的孩子也是这样的对你们,对你们就像陌生人一样,对你们就像瘟神一样,你们的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古训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什么古人认为在所有的善行中,孝道是第一位的呢?自古以来,人们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如果说父母疼爱子女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本于天性,那么教孩子孝道则是一种人文教育,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劳,要尽我所能来回报双亲,但这种良善的天性如果不及时施以正确的教导方法,使之生根、发芽、成长、坚固,则此种感恩的心情很快会泯灭掉,不知不觉中,认为父母疼我爱我乃天经地义之事,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至于我也要疼父母爱父母,因无人教无人提醒,没有成为我的生活习惯,乃渐渐遗忘于脑后,最后则渺然无知矣。幼童时期就没有引导孩子形成孝道的观念,没有使孝顺父母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长大后却埋怨孩子不懂孝道,岂非是缘木而求鱼!打小就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从娃娃抓起,这是最关键的,也最容易见成效。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古老话:“爱子,教之以义方”,而孝道,就是义方之最大者。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溺爱着本身的孩子,不是说溺爱这样不好,但要做到溺爱适度,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让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
孝道,绝不是为了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自私,而是从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身边事开始,从本身做起,由近及远,由易及难,使我们的爱心和责任感日扩日大,最终努力修养到大公无私之境界。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孝也者,正是千里之跬步,江海之小流。
父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是人生的启蒙老师,是天下最疼爱本身的人,倘若没有父母的抚养,本身能从一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吗?世间最可报答的人是谁?依我看就是父母亲,本身本事再大,官职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过河拆桥;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乳恩,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白费心”,一个连本身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爱别人呢?
等待着放学的一天到了,今天又是一个星期五。回到家,看到正在为工作而担忧、劳累的父母,我毫不犹豫的过去帮助他们。在帮助父母的同时,我感受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那就是“爱”。
晚上,我们一家子围着火炉吃饭,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我们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大家都被那感人的的情节打动了。
张俊,用自己的双手和一滴滴汗水把家庭撑着,毫无怨言。他和他的弟弟张恒决定每个星期拿奖状回让年迈的奶奶高兴高兴,还在墙上画张竞赛表,得到老师的表扬加一颗心、在一节课上回答问题正确多的加一颗心、给奶奶讲故事的加一颗心、回家作业做的最好的加一颗心、在家做家务多的加一颗心等等。五年前,他的爸爸因车祸去世,妈妈离家出走,一直是体弱多病的奶奶带着他们。家庭的生计极为困难,他们俩兄弟每天放学回家在山上挖草药、假期到附近的`一个老板手上打工以来维持家庭的生活。年仅12岁的哥哥张俊和10岁的弟弟张恒是多么的艰辛,多么的懂事!并且张俊每次在班上考试都是第一名,他们具备了往常人所不能做得,具备了孝—对奶奶、具备了礼—对人、具备了仪—对老师。弟兄俩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孝敬奶奶的重任。
古人说:“百善孝为”,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孝是人世间一种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亲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为什么孝是百善之先?因为现在我们都在讲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关键在于一个“和”字,撇开那些政治术语,可以把和谐社会通俗的理解为人类追求向往的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天下和平这样一种和顺美善的理想社会。怎样才能达到呢?,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跟他的学生就讨论过,并给出了答案。这就是著名的《孝经》。《孝经》一开头就说:“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以“顺”治天下,让天下都能够人心归顺;民用和睦,人民百姓都能和平安乐、幸福美满,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能够相安无事,这不就是就是现在中央***讲的和谐社会吗?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界无处不充满“孝”。孝顺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以孝开始,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样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好的发扬下去。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的佳话。对于少年来说,孝可能不那么完美的表现出来,但是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诠释它,让它变得更具有意义,而不是徒有虚名。我们当子女的一定要“好学成才,必志成功”。今天我懂得了什么才是孝,你们懂了吗?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学习中,老师们常常谈到“孝门一开,百善皆来”,这就说只有先按“孝”的标准行事为人,人的各种善的本性才能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从这一点,我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学习某种知识,也不是学习某种技能,而是“德行”的修习。所谓德行,一般都理解为“品德和品行”,我理解为“品德和行为”。德行不在于你懂的是什么,知道什么,会做什么,而在于你做过了什么,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以什么样的心态和价值观去做的。因此,我认为“德在于心,而现于行”,德行修习是要从内心发愿而又以行动去体现的。前两天,我在“了凡四训”的光盘中学到:凡事要从内心里去求,只要内心真正去求了,而不是自己骗自己,自然会有与内心一致的行为,也自然会有想得到的善果。我想佛家说的“因果”,也是这个意思吧。
那么,对过孝道又何如具体地去“求”,去“行”,去修习呢?还是在传统文化学习班里我们学到的内容:孝的四个方面内容以及三重境界。所谓孝的四个方面内容,即“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三重境界,即孝应是“始于事亲,中于事亲,终于立身”,这些是我们需要格守孝道的具体内容,也是孝的德在行动中的具体体现。同时,“真孝”需从内心去求,要努力恢复人之本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做到两个放下、两个恢复,那就是“放下傲慢心,放下抱怨心;恢复恭敬心,恢复感恩心”。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后来在社会的大染缸中的不良习气所污染了,所以我们要去修习,要去恢复本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里的习不应理解为复习,而是修习啊。《弟子规》也告诫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可见“行”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关键。
中华传统文化的修习,不仅促进家庭的和谐,还可以运用在企业这个大家庭里。促使企业成为受人尊敬的企业。修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本身就是要达到“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和谐”,形成一个人人讲爱心、个个互帮助的和谐美好的大局面。《弟子规》里讲,“同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我们在家里讲孝,是对父母的爱;“事诸父,如事父”是对长辈的爱;“兄弟睦,孝在中”、“事诸兄,如事兄”是兄弟姐妹们之间的爱。这样都是可以运用在企业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还可以也应该帮助自已的员工在自已的家庭里去实践孝道,所以我认为中华传文化在企业的落实在一个帮字;只有员工在家里真正地,由心的做到了孝道,才可能在企业里自觉地按孝道要行事。正所谓“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谓之悖理”。对于因工作繁忙或经济所限,而不能在家更好地尽孝的员工,企业就要帮他们去尽孝。有了这个帮字,帮字一旦在企业形成共识和习惯,就不尽可以体现在孝道上,而且一定会体现在工作中,人都是感情动物;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事例比比皆是。帮还可以在经典的修习上,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确也断代很久了,刚学习的时候,可能很激动,时时间长了,可能就平淡了,又恢复到以前的习性中了。因些,在学习上企业也要帮大家,经常组织活动,促使员工对做到“父母的话,百听不厌;老师的课光盘,百看不厌;经典读物,百读不厌”。
我一直以为我个人是非常孝顺的孩子,一个人奋斗打拼,父母都从湖北接到南京来赡养,尽孝了,但对比老师们的故事,我才知道自己离孝的标准还很远。我的孝,层次太低,仅想到了孝父母之身,但做得还不好还不够;更谈不上孝父母之心一,对于我以前对父母在言辞上的不恭敬,对父母曾心存抱怨,这些都令我追悔;更不要说孝父母之志了。因此我决心追求“和谐家庭,幸福人生”,因为我坚信,“人在做,天在看”,“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德不配位,必有其祸”,“孝悌之至,通于神德明,光于四海,无所不至”。我决不允许“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事在我身上发生。与孝悌之人共勉,谢谢大家。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