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乌鸦做邻居》的作者是沈石溪,1952年生于上海。
这本书讲的是作者和乌鸦做邻居。主要讲喜鹊和乌鸦虽然同属于鸦科,从分类上说:“属于血缘相近,但名声有很大区别。人们把喜鹊为吉祥鸟,童话里就有“喜鹊之喜来到”的说法,把喜鹊登枝比喻喜事临门。说到乌鸦,就禁不住要皱眉头了。小时侯奶奶就经常告诉我说:“你出门遇见乌鸦时,赶紧往自己的脚后跟吐口水,不然的话,乌鸦朝你叫一声,你就要倒霉了。朝你叫三声,家里就要死人了。我听了毛骨悚然!蒂固的看法: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鸟,主凶兆。
开始作者觉得乌鸦很可恶。有一天群红嘴蓝鹊袭击了乌鸦的鸟巢,作者趁乱拿走了二十只小乌鸦,然后乌鸦向作者索要雏鸟,作者想逃回家去,但最后只得用梯子把雏鸟送走,作者就和剩下的乌鸦成了朋友。有一天,作者上山打猎打到一只黄鹿,但是黄鹿被挂在大青树下,作者捡它时惊动了红嘴蓝鹊,红嘴蓝鹊就攻击作者,但是乌鸦赶到了。于是它们展开了一场战争。最后乌鸦胜利了,乌鸦救了作者一命。
在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乌鸦虽然相貌丑陋,但它们还是很聪明的。
我读完了这本《和乌鸦做邻居》,书名就是书里的一篇文章。里面讲了沈石溪在边疆农村做知青时,在他住的茅草房,二十多公尺远的水塘边,有棵枝繁叶茂的菩提树,树上有许多乌鸦,刚开始,沈石溪并不喜欢它们,因为他认为乌鸦是一种凶兆,叫声那么难听,并且喜欢偷他家一些小东西,如弹珠、玻璃渣,好像天生有收藏癖。
一次与红嘴蓝鹊的较量中,甚至还希望能***死乌鸦,改换邻居。有一次,沈石溪不小心踩碎了红嘴蓝鹊蛋,它们拼命啄沈石溪,一群乌鸦分成一个小群一个大群,小群先引诱鹊,趁它们不注意,大群袭击鹊巢。最终,乌鸦获胜,从此他与乌鸦成了好朋友。但一个闪电将菩提树击倒,从此乌鸦就不见了。
我听过一个故事:乌鸦、喜鹊、八哥把天气预报给人类,但人不喜欢刮大风的天气,一听到明天刮大风,便赶走它们。渐渐地喜鹊知道人喜欢听好话,变得报喜不报忧。八哥学会了模仿人说话,被人们当着宠物养,只有乌鸦依然诚实,却被人唾弃。
其实乌鸦是进化最快的一种鸟,乌鸦脑髓外面有层似大脑皮层的橡胶物质,而其它鸟没有,所以它的智慧高于其它鸟类。
乌鸦其实并不可怕,一起探寻乌鸦吧!
《和乌鸦做邻居》前半章给人的感觉是,作者以貌取“鸦”,认为乌鸦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后半章里,当作者被乌鸦“无意”救了之后,对乌鸦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和乌鸦“交”朋友了。
当作者拿着剪刀扔向高帽子时,我认为高帽子是罪有应得,但作者被群鸦“狂轰滥炸”时,我想:作者真是不识时务,既然发现了高帽子与其他乌鸦不一样,难道没有想过它可能是头领吗?当然,作者有可能是因为生气而来不及细想这么多。不过,后来作者十分清楚,如果不归还并且再把幼鸟吃了,那么自己就没有“干净”日了。
当作者被外表美丽心肠狠毒的红嘴蓝鹊攻击时,若不是乌鸦来报仇,作者就不会写这篇文章了。虽然说乌鸦可能不是有意去救作者,但毕竟对作者有“恩”,也就是从这里开始作者和乌鸦交上了朋友。
但想想现在的情况,动物信不过人,人则***害动物。虽然现在已经禁止***害野生动物,但是偷猎者层出不穷,就算没有偷猎者,家禽呢?如果说这些你都不吃,光吃素的,那么也可以因为在现代的食物中几乎都只有糖、盐、脂肪,我认为动物和人的地位完全可以交换过来。因为动物虽然吃肉,但只是为了生存,而人不但吃肉,还为了钱财不惜***更多的生灵,往肉里加更多的化学物质……金钱和道德,到底哪个重要?
最后,当高帽子冒着生命危险来警告作者危险将要来临时,我不禁感叹:人,到底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是进化好还是退化好?如果为了道德,我们应该进化吗?
四年前就看过孙教师的这本《爱和自由》,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很好,可是书看完了就完了,没有很深入的去执行,概念式的东西在头脑中停留不了多久就消失了。以往工作的早教机构虽然也主张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但就像孙教师在书里所说的传统的观念是那么根深蒂固,那条路越走越偏。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总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扰着我。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强烈的无力感,自我和孩子都很痛苦。一向想不明白:作为妈妈自我好像已经尽全力了,可是为什么教育的路还是那么痛苦呢!直到我听到了孙教师的讲座,走入爱如是,参加读书会,再从新拿起《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的第一章中孙教师首先就提出了精神胚胎,其中有一段话异常的触动我: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供给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向在充当一个主角——“造物主”。在传统教育中我们从不怀疑孩子是教出来的,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我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供给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我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向困扰着我们。
我走进爱如是后,我仔细观察身边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很自在,沉浸在自我喜欢的工作中,教师不会把自我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以平等的身份跟孩子交流,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工作时的平静,游戏时的喜悦,发生冲突时情绪的流淌一次次的震撼着我。我从心底觉得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是幸福的
“人类的发展中有一个法则,就是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无爱和非正常成长史这个世界最大的罪恶。”作为妈妈我们总是说自我多爱孩子,可是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变化莫测的,一切按照我们的计划进行时我们是爱孩子的,孩子要什么我们都会满足;孩子“捣乱”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自我身体很累的时候,心境不好的时候我们都是不爱孩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经常会跟孩子说你怎样这样,你为什么不能体谅一下妈妈?那种感觉十分的无力也十分的无奈。此刻每当我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那是因为我缺爱。在我有情绪,我不舒服的时候我需要别人的安慰和爱,在得不到的时候我期望从孩子哪里得到。我深深了解这种缺爱,不能独立,依靠带来的痛苦。我想结束这种痛苦,更加不愿这种痛苦在孩子身上延续。随着自我和宝贝在爱如是一天天的学习,我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之间微妙的变化,我们开始定规则,开始分享情绪,开始平等的对我们的冲突发表意见,孩子明白妈妈不会再那么情绪化,对妈妈的爱有一种笃定感。我也越来越明白“爱你如是,非我所愿”这八个字的意义。
书还是那本书,看书的人和看书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感受的书,相信随着自我的成长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