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在认识事物时必须控制感情纠葛"这个主题,文章先写了感情之客观存在与重要,接着第三自然段举出了与《智子疑邻》材料主旨一致的大量事例。行文至此,作者的思维没有满足于对话题材料主旨的简单图解,而是深入进去,指出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熟"现象,这是因为利益驱使,使得感情变为被利用的工具"由于从多个角度扣击主旨,阐释话题,至此收束全文就水到渠成。没有对话题的;住确把握,没有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关注,没有多角度思考的认识能力,文章就不会写得立意如此深刻,主旨如此鲜明。
这个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音像,不管是书籍、电视还是网络,每天有无数的信息摆在你眼前。文化,不管是好的或坏的,精细的或粗糙的,有价值的或没价值的,饕餮大餐或残羹剩饭,都在这个忙碌的世界里穿梭,最终,等待你的采撷。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我不敢苟同。图片比起文字,的确有它的优势。图片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是文字无法达到钢琴曲仍在重复,好像每一个音符都在注解人生。我分明看到,—座座凝固了大理石般坚韧的信仰的塑像屹立起来,挑起了日月星辰……的,且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读图要比阅读文字更方便快捷。图片以它的直观性在这个快餐时代里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文字是不可替代的。文字凭借它的精准性,使它从被创造以来尽管经过了无数变迁却依然万古长存。文字无疑比图片更加利于传承思想。现代都市的繁华和浮躁致使许多人失去了静下来阅读文字的耐性,他们通过随手翻阅图片来了解信息,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就像快餐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却从未撼动过大餐的地位。
有报告显示,近五年国内读书人口持续下降,一半国人不读书。我觉得这未必是文化衰落的表现,而更可能是文化发展的表现。现今我们了解世界的方式早就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了。“没知识你也得有常识,没常识你也得看电视”,电视和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书本,改为电子阅读。诚然,纸质阅读不会被淘汰,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阅读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对纸质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现在有很多人像追电视连续剧一样追网络连载的小说,包括我,追一部书已经追了近十个月。如果叫我等待它出书,这个过程太过漫长,但是网上时不时的更新,让我有了看下去的兴趣。当然,在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读的同时,我感到自己是离不开纸质阅读的,也许电子阅读更让我喜欢,但纸质阅读更让我习惯。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面前放着“一本本”色、香、味俱全的“百科全书”,我们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足不出户,走遍天下。这是这个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至上便利,但这同样意味着信息泛滥。每天,你的邮箱里可能会收到最新的病毒,你的手机里可能会收到垃圾信息,你看电视总能看到千一律的`冗长广告。这些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它也是信息,只不过他们是信息爆炸、泛滥的产物罢了。
当各式文化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要有选择地去接受,找到最合适的、最需要的、最有益的,不要被蒙蔽了双眼。
这是我们在这个科技和文化主导的时代里应该学会的。
点评:本议论文论点新颖独特,独辟蹊径,从学会绕道而行这一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困难面前的另一种智慧。立意深刻,发人深省。文章中论据的引用更是恰到好处的提供了丰富佐证,使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是一难得的议论佳作!
语言优美,叙事详尽。都说父爱如山,作者用凝重而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文章以“白发”引入,重点叙述了六年级去工地看爸爸的经历,表述非常真切。
运用细节,主题鲜明。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工作的辛苦,更突出了父爱的深厚。文章最后以数父亲的白发作结,既和开头相呼应,又真切地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恩情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由稚嫩走向了成熟,在成长的路上,母亲始终陪伴着我,有母亲的呵护,一切真好。
幼年——拨浪鼓
门前的梧桐树苗长起来了,我好奇地望着它,你的妈妈也不在家吗?
幼年的我,正百无聊赖地坐在客厅地板上,眼巴巴地盯着墙上的时钟,盼望着妈妈快点下班。就这样等啊,等啊,那一刻的我,就像热水中的鱼儿,每一秒都是煎熬。
“咔嚓!”我立马就分辨出那是钥匙与锁对上了暗号,妈妈回来了!妈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了,但看见了我渴望的脸蛋,脸上马上就洋溢着微笑,从身后变戏法似的拿出一个拨浪鼓递给了我。我欣喜地接过来,“咚咚!”“咚咚!”家里响起了欢快的音符。我就像妈妈的跟屁虫,跟妈妈从客厅忙到厨房,拨浪鼓的清音一路相随。妈妈总是在我满怀期待的时候出现,给我惊喜。
妈妈,你总是带给我惊喜,有你真好。
童年——溜冰鞋
门前的梧桐树快两米高了,我羡慕地望着它,我什么时候有你高啊?
“嗖”“嗖”,我穿着新买的溜冰鞋,绕着梧桐树转了几圈不过瘾,又溜出家门,神气地在人群中穿梭着。双脚有节奏地摆动,双手有节奏地挥动,脸上洋溢着自豪。“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住我前进的脚步……”
“哎呀!”一不小心被小石头绊了一跤,整个人一屁股摔在地上,疼得我呲牙咧嘴。这时候,一路追寻我的妈妈跑过来了,我还从没看见过她跑得这么快呢。妈妈一边帮我拍身上的灰尘,一边心疼地问我疼不疼。妈妈的手好像有魔法似的,她轻轻一抚摩,本来生疼的屁股也不那么疼了。
妈妈,你就是我的保护神,有你真好。
少年——篮球
门前的梧桐树有手腕粗了,我骄傲地望着它。
做完作业,就着梧桐树荫,我喜欢运一下篮球,找找手感。或者,邀几个伙伴到附近的篮球场挥洒汗水。
篮球有节奏地在我手上运动,我时不时观察着场上的情形,寻找一个突破口,准备出其不意地突破。一个防守队员向我袭来,好机会,我开始大幅度将篮球拉起,猛地向右冲刺,再用变向连过两人,这时,两名大个子站在篮筐底,我便向左一拐做了一个假动作,他俩也笨拙地稍向左移。哈哈,中计了,我心里暗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右冲刺,在篮下纵身一跃,轻轻一拋,进球!
当然,华丽表演的背后总是有汗水的,我现在已经唇干口燥了,连忙跑到母亲身边去,接过一瓶水饮下,甘甜的水顺着我的喉咙淌下,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清凉。
妈妈,你就是我的幸运星,有你真好。
从懵懂稚童到青春少年,妈妈就是那个不断给我惊喜、一直悉心呵护、给我带来幸运的人。妈妈,成长路上,有你真好!
难得有时间躺在父亲身边,细数着他的白发。一根又一根,扎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
年幼时,父亲常年外出打工,现在亦如此。所以,我便将怒火全数发泄在父亲身上。每当父亲风尘仆仆地推开那扇久违的门时,我便扑到他的身上,眼泪和鼻涕不住地往他身上抹,说:“你坏!”
我的小手只是重重地砸在他的肩上,却从未注意到那些悄悄爬上鬓角的白发,还有那日渐佝偻的背。
小时候,我带着怨恨的心情思念着父亲。
六年级的暑假,我坐上长途汽车踏上了“寻爸”的旅途。在路上,我一直在想着:爸爸一定变帅啦!
但是,当我见着朝我挥手的人,是一个有着一头嚣张的白发的中年男子时,我才意识到——“爸爸,你变了,变得更老了。”
父亲将我安顿好之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回施工现场。我好奇地幻想着父亲干活时的英勇身姿,于是也偷偷地跟了出去。
屋外,太阳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热量散发出来,它的`热情几乎灼伤了我的肌肤——父亲在工地上辛苦地搬运着砖头,他的汗如雨般密集地淌过他的每一寸皮肤,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闪着红光。唯有那一头白发精神抖擞地叫嚣着:“我不服!”
我,早已潸然泪下。
我想为他递上一瓶水,却没有了勇气。这样的他,怕是不愿被我见到。
夕阳西下,父亲乐滋滋地数着一天的工钱。他在斜阳下反复地点着。他自豪地说:“老爹今晚请客,咱下馆子去。”
我笑着答应,他像个吃了糖的孩子,手舞足蹈。
那天夜晚,我久久不能入睡。我来到父亲的床前,早已入睡的他正打着呼噜,声音响震屋瓦。
月光,从窗外洒进来。我借着这光,观察着父亲孩童般的睡颜,抹平他紧锁的眉头,抚摩着他的银发。
“一根,两根,三根……”
终于有时间,坐在他身旁,数着白发。一根又一根,在我的心上开满了花。
长大了,伴着理解与感恩的心情爱着爸爸。
“如果能换回你的黑发与挺拔,我愿承受苍老的代价。”我唱——
爱你,我的爸爸。
此文最大的亮点就是结构严谨,思维缜密。开篇运用对比手法亮出中心论点:适度自由,扎根前行,总起全文;然后作者又分别从“适度自由,保持平衡”、“适度自由,保持心态”和“适度自由,获得最大的自由”三个层次来具体阐述“适度自由,扎根前行”的方法和意义,内容充实,论证深刻透彻;结尾水到渠成,照应开头,浑然一体。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倘若完全失去了束缚,纵使远走高飞,灵魂也将因觅不得归宿而深深地叹息。何妨带着镣铐舞蹈?让心灵有所依,有所属。
诚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将文学创作的根基牢牢地系在高密乡的沃土中,皈依大地,收获了脚踏乡土的`厚重感。
“接地气”的莫言成了“大器”。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多少人背井离乡,接受都市文明的洗礼。而他,始终带着镣铐舞蹈,他的心始终为故乡的一切所牵绊。正是那份浓郁的乡土情结,使他的作品始终扎根在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厚土壤中,伴其在故乡的土地上聆听思想的足音,寻找精神的出口。
当下,我们正遭遇“漠视传统文化”的精神尴尬,洋节受热捧。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倘若完全割断与民族文化的联系,挣脱传统文化的束缚,我们便成了断线的风筝,随风漂泊,何以觅得心灵的归宿?在价值溃散的今天,多少人深陷信仰危机,而我们更应带着镣铐舞蹈,怀着民族敬畏感,用心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言:“我站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舞蹈。”拒绝于云端跳舞的轻佻,我们尚可选择带着镣铐于地面舞蹈。
功利之风盛行,物质欲膨胀的今天,唯有怀着孩子般的单纯与执著,方可增加自身的定力,为心灵寻觅归属。这样的人不与世风同流,不追名,不逐利,以宁静的心态,带着镣铐舞蹈。他们重塑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尊严,执著地践行自己的理想,而后“消磨绚烂归平淡”。
克里尔说:“灵魂没有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一旦完全失去束缚,灵魂将无处安妥。何妨带着镣铐舞蹈?没有束缚即没有归属。如将生命融入乡土的莫言,“变成一段树根,深深扎进地层”,心怀敬畏,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何妨带着镣铐舞蹈,让心灵有所依,有所属。
心在,则无所不能。——题记
心在何处?
阿基米德说,我的心在数学那儿,于是有了“让我画完这个圆”的千古绝唱;钱钟书说,我的心在文学,于是有了目不窥园,名满天下;“扫把姐”说,我的心全在那一把扫把上,于是那把扫把像有了灵性,与她共舞出无限曼妙风情。
心要在,在所爱之处。
“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文天祥的浩荡正气,仍激励着炎黄子孙。砰然令我心动的,是他至死不渝的报国之心。他将一颗心安放在日渐式微的国家上,一切行动便都有了落脚点。一切战役,一切悲愤的诗,便都有了共同的根源,那便是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心系国事,便有了那份勇气,以匹夫之力,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林觉民何尝不爱妻子?只是对国家的大爱使他抛却儿女私情,投身于挽救危亡的事业。心在所爱之处,即便雷霆轰击,亦不动摇丝毫。
心在所爱之处,便有了那种力量,能够承受众人的冷眼,即使荆棘遍地,也踽踽前行。还记得那个潦倒的老人,“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当屡试不中的蒲松龄开始各处搜集奇闻逸事时,人人都以为他疯了,但在看过《聊斋志异》后,却不得不感叹那是一部“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旷世奇书。正是有着那份信念,一心扑在文学上,他才能不理会众人的非议,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艰难前行。纵使险阻无数,他只坦然视之。
有些人将心放错了位置,便只能品尝失败的苦涩。唐玄宗爱着杨贵妃,沉迷于“温泉水滑洗凝脂”,换来的却只是“此日六军同驻马”,马嵬兵变,大唐风光不再。现在的一些人爱著名利金钱,向往高guan厚爵,换来的却只是贪婪的双眼与累弯了的腰杆,却再也找不回“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可见,选择所爱,也应慎重。
心在何处?
有些人不知心在何处,便只能“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有些人找错了所爱,便只能如无头苍蝇,乱飞乱撞。而有些人,找对了心的位置,方不惧艰险,矢志不渝。
找回自己的心吧,找到你所爱的地方,将他安放。别再羡慕别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只要心在,你也能做到。
心在,则无所不能。
点评:本议论文的话题非常有时代气息,围绕最近困扰大众的老人倒地扶不扶这一观点进行了冷静而全面的综合分析,考虑的角度也很周详,最终从自身以及社会道德两方面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笔调深刻,论证有力。是难得的佳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