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而教育评价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今的教育中并没有发挥已有的作用。
评价已俨然只变成了一些成绩、数字和指标,诸如中考成绩、高考人数等。而在教育更多为个人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教育评价是有相当大的意义的。评价为的是促进教育的发展,为的是教育中人的发展。从人本主义角度看教育,教育只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个人就是生活的创造者,是自身的创造者。所以,教育中的评价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如此。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逃脱社会对教育的束缚,即教育也要为了社会的发展,但此目的已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教育对个体的终身发展作用。
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在看见无法扭转的现实面前,能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掌握一些教育评价的本质思想,为着我们的学生能进行最大程度上的发展、最大程度上的自我实现而进行评价,那么,教育评价也便有了它实在的意义了。
作为一门较系统的“学科”,这本书对教育评价的问题介绍得比较全面,但理论和细节相对简单,多数只涉及简单的概念和学科体系,整体上只能做一个大致的了解。诸如教育评价的价值、评价的步骤与方法技术、学生评价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教师评价的原理准则与方法、课程方案的评价、教学工作的评价等内容。其中,对一线教师最有实用价值的,只是学生评价的相关内容,而这部分内容中并无什么新鲜具体的方法与思想,多数也都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所知道和应用的。
如果要继续深入研究,还得阅读评价范围相对较小的专业书籍,如课堂教学评价等。
曾经有人比喻过世界上最好看的人是谁?不是碧昂斯(美国的歌星,也不是宋乔恩(韩国的明星,知耻是最美的人。如果一个人懂得知耻,那么他的身上会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也会格外珍惜自尊,因此他会自觉的维护他人的自尊。既尊重他人,人人彼此尊重,相互接纳共同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
尊重他人的人既看重自己的人格,又看重他人的人格,所以我们既要尊重他人,要尊重自己。俗话所的好:“士可***不可辱。”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有人格,谁要是丢了人格尊严,那就是自我作贱了。别人自然也就不把你当做人看了。如:春秋时期,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燕子很矮,楚王想趁机侮辱他,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城门旁一个五尺高的小门进去,晏子对接待的人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你们先弄明白,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楚王得知后,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进城去。这则文中的晏子看重自己的人格,才没有从狗洞进去。像楚王这样的人,侮辱他人则不尊重他人,那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如果别人只是对我们一点的议论,一点批评就以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只能代表别人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批评是对我们行动的评价,针对的是具体行为具体,而不是指人本身,。所以我们对待议论和评论,应该做到:“无则加勉。”议论和批无关紧要的议论就不必认真对待了。尊重他人还可能让我们养成豁达、开朗的性格。还可以更多的欣赏来自他人的智慧。如:有一次***和妇女代表聚会。一位代表不小心对着主席打了个喷嚏,唾沫溅到了主席的身上。大家都很紧张,那位代表也战战赫赫。主席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就说:“我连蒋介石都不怕,还怕你的唾沫吗?你这点威力也太小了,哈哈。”大家见主席似乎丝毫没有生气赶忙帮主席擦干净。主席就用幽默的方式化解了现场紧张的气氛,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如果我们像主席一样,养成豁达的性格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也会减少矛盾的发生。随之周围的朋友也会多了。尊重他人,要放下自己的身段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学会药欣赏、接纳他人,其次做不损他人人格的事情。在生活中有一些人不尊重他人行为,甚至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所以我们知道了尊重他人很重要,让我们一起来遵守这个规则吧!
一提到项羽,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他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同时也为他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而扼腕长叹。许多人认为项羽十分英勇,天生力大无穷,一杆虎头金枪神勇无敌,连最后的乌江自刎都是壮举。李清照有诗赞他:“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说实话,我可不这么认为,项羽虽勇,却少谋。他性格中的优柔寡断,刚愎自用让他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夫之勇”。单单凭借一己之勇,怎么可能打下天下呢?
项羽的刚愎自用体现在他不肯采纳谋臣的建议,导致许多有才之人弃他而去。在鸿门宴上,如果他能听取建议,当机立断,怎会错失良机,让自己的对手刘邦逃之夭夭呢!直到最后,最为得力的谋臣——范增也被他逼走了。没有了贤臣的辅助,垓下之败实属必然。他的对手刘邦则恰恰相反,求贤若渴,知错就改,虚心听取谋臣意见。身边聚集了大量谋臣,这为他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要的不仅仅是过人的天赋,更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精神。孟子曾说过:“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楚汉最后一战,项羽被围于垓下,四面楚歌,拼死才***出重围,逃到乌江边。乌江亭长驾了小船来接,并开导他:“江东虽小,毕竟有沃土千里,众多百姓,如果你再整旗鼓,卷土重来,还能与刘邦抗衡。”而项羽却仰天大笑:“既然上天要亡我,我何必要渡江了?”说罢,手提短刀,连***数人后,自刎而亡。可见项羽不仅刚愎自用,不听旁人的建议,而且不能承受挫折。自刎乌江真让人可叹可惜。
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虚心听取谋臣意见,不刚愎自用,有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精神,历史上说不定会有一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君主呢!
项羽是秦末起义军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是最杰出的一位将领,在灭秦之后,他与刘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最终兵败垓下而乌江自刎,也正是这武将疑问,成就了这位千古不朽的悲剧英雄的形象。
对于项羽,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中较为精辟的有杜牧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的“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还有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可见,项羽是一个复杂的人物,须多方面对他研究。
项羽年幼时,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而要学“万人敌”的兵法。项羽天生神力,力能扛鼎,“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远大,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有幸见之,说出一句让人奇之的话,“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作为军事家,他是很勇敢,很能打仗的。而当时,能称得上一流军事家的,除韩信之外非项羽莫属。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兵转战疆场,所向披靡,力量不断壮大,大了不少硬仗。巨鹿之战时,他作出了其他人无论如何都想不出的英明决策:破釜沉舟,他自断后路,以振士气,终获大胜。
与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胜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缺乏头脑和眼光。他在灭秦后,恢复割地分封制度,违反了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他攻入咸阳,大肆烧***,阿房宫烧了三个月仍不熄。他处死秦降王子婴,坑***二十万秦军降卒,因而失去人心。灭秦后。有人劝说项羽定都关中,而项羽却执意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何人知之?”说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便不由得说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后又因分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项羽政治上的幼稚更表现在用人上,刘邦手下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出身不同却能尽其所能,而项羽却连一个反增也不得用,与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按王立群教授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他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于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