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秋游是我们最快乐的事儿,不论去哪里我们都很开心,但这次的秋游却与众不同。以前的秋游都是去一个地方玩,带上好多零食,铺上地毯,直接在野外室外野餐,可是这一次我们却是去烧烤。
好消息来得非常突然,就定在中秋前。听到这个消息,全班同学都欢呼,特别是我,心里暗自窃喜,和同学们在一起烧烤,不知道会产生多少有意思的“火花”。
我被大家一致推荐为组长,我也自告奋勇负责带所有的食物。为了做好准备工作,我动员外婆和爸爸忙了好几天。终于到了激动的秋游了!
一到现场我就把所有的食物直接抬上桌子。炉子里的火好像“十分兴奋”,跳跃着想让我把食物快点烤熟。“滋滋滋滋”,食物一放上去就发出“悦耳”的声音至少在我们听来就是这样。浇上一点油,火就愈发开始旺盛起来!牛肉串、羊肉串、鸡翅、虾全都在我们小组成员熟练的手下变成一串串的熟食。烤这些都很容易,但是烤鸡翅就不那么简单了先这刷刷那刷刷,至少要刷个七八遍,我和周悦就负责烤鸡翅。尽管安排的人最多,可是鸡翅就是不听话,怎么都不熟,反而还焦了一只,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焦味……我们及时总结经验,加快了翻动的频率,翻得手都酸了。大概过了十多分钟,一阵阵肉香丝丝飘出,大家的\'馋虫都被勾了起来。我们迫不及待地一人拿了一个,虽然上面还有一点烤焦的漆黑,但是撕掉后就露出了白白的鸡肉,一口咬下去,哎呀,真是太好吃了,居然还有一股柴火灶的味道!得到了鼓舞,我们越干越有劲,各种美味食物出炉。
等到吃饱喝足,我们开始参观别的组,没想到居然还有在烤羊腿,苦于羊腿太大实在不好烤,他们往炉子里浇了一锅油,火噌噌噌的往上窜,王潇涵拿出了那只巨大无比的羊腿在火炉上转啊转啊转,最后也冒出了阵阵诱人的香味。
再后来我们还跟着刘老师去钓鱼,钓好鱼后我们又在整个大清谷里瞎逛,还骑了马……
结束时大家都是腹饱、眼饱、心情愉快,这次的秋游可真有意思!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