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雨哗哗地下个不停。奶奶在家里非常担心,想着小明带伞了。应该没什么事,奶奶在焦急等小明放学。这时,咚!咚!咚!有人敲门。奶奶赶紧打开门,小明跑时来了。他的衣服和身上全湿了。身上还滴着雨水珠。奶奶惊讶地问:“你的伞呢?你看淋病了怎么办啊!”奶奶心疼地一边说一边拿起干毛巾,给小明擦头上身上的雨水。小明说:“奶奶,我把伞借给没带伞的同学了。”奶奶笑咪咪的说:“小明长大了,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1、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导致学生比较盲目,没有目的性。
2、在教学生字时,我只是让个别学生起来分享他的识字方法,说完之后就一带而过了,也没有让大家一起重复,所以导致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牢固,没有加强记忆。
3、课堂设计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吸收;缺少“读”,孩子读得少;在课堂上也没能教孩子书写,练习写字。
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课上,我先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然后通过辩论的方式,针对“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哪一个更好”为辩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第二封信,观点就是:爸爸远在国外,不想让他担心家里的事。而也有人觉得第一封信更好,理由是第二封信写得那么欢乐,然后又说思念爸爸,就会觉得很虚伪。但是因为第一次辩论,孩子们热情过于高涨,在孩子们激烈的辩论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作文本上。这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理解了露西的心情,把学生带进了露西的内心世界,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篇课文,对于此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存在相当难度。再加上篇幅较长,而且改编自外国文章,语言风格和叙事结构不同于母语课文,给教和学都增加了不少难度。
课文主要讲了两封信的故事。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可以在找到的句段旁写上批语,做上记号;同座的两位同学读完了,互相议一议,看看自己找的理由是否正确。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同时鼓励孩子们只要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体会,用心倾听就会有收获。还让同学们在第二封信中采用了分角色朗读,一人读妈妈想说给爸爸的话,一人读露西想说的话,这样孩子们就能深入文本,体会当时的情境,把露西当时写信的心情表达的更准确。最后,在出示阅读《信》这首诗时,孩子们从读中感悟可以给小鸟写信,可以给花儿写信,可以给云、树写,当然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写信。从而告诉孩子们在生活中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脑筋想,用心去体会,创作与大家不一样的东西既是最好的也是最独特的,更是最有价值和个性的。
不足之处:课堂设计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吸收;缺少“读”,孩子读得少;在课堂上没能教孩子书写。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精简课堂,删繁就简,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
冬天到了,小红和小明一起堆雪人。他们用胡萝卜当雪人的鼻子,用扣子当雪人的眼睛,用扫帚当雪人的手,还用铁锅当帽子。他们做的很成功,很漂亮。——彭锦程
修改建议:第二句话中的红字可以删去,第三句“的.”应为“得”。
冬天,小明和小红在雪地里堆雪人,他们先滚了两个大雪球,然后又按上眼睛,插上鼻子,雪人堆完了,他们玩的可高兴了。
六月的天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天,早上还微风阵阵、阳光明媚,中午又忽然热得让人口干舌燥,可到了黄昏,天又一下子翻了脸,阴云密布的。树杈在风中摇晃,雷声隆隆,一道闪电划过长空。我正走在放学的路上,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地打在我身上,我们不顾一切地往家跑。忽然听到后面“哎哟”一声,回头一看,小军的脚扭伤了,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我把书包挂在脖子上,背起小军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小军家走去。雨像专门跟我作对似的,越下越大。我回到家时,衣服早已湿透了。姥姥看到雨水顺着裤腿淌了一地,连忙拿来毛巾一边擦头发一边问:“咱家这么近,你怎么才回来?我去给你送伞都没有找到你。”我把书包丢在地上对姥姥讲了刚才发生的事。姥姥笑着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赶紧去喝点板兰根,不然会感冒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