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兴安森林公园位于伊春南山脚下,是一处以游览森林风光为主,集观赏、游乐、森林浴为一体的森林生态公园。公园就自然山脉之势,借天然风景辟建而成,园内景区主要有獾子岭、醉泉、留客谷和攀岩极限运动区等六处景点。2004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
景区群山环绕、巍峨挺拨,小兴安岭的珍贵树木分布整个山峦。尤其是公园大门旁书写的“伊春兴安森林公园”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大门西南侧是留客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幽潭,潭水是由山中的泉水下泻汇集而成,潭的上面是一座美丽而独特的多功能舞台,格外引人注目,已先后举办了三届伊春森林音乐会,奏出了优美的\'森林音乐华章,使林都伊春名声大震、响彻全球。
沿着婉蜒曲折的山间步道顺势前行,好像一条巨龙盘卧在祟山峻岭之中,步道两侧景色优美、树海浩瀚、树木参天,?当行走在山间这片被赋予神密圣洁的土地时,就会让你感到大森林景观的奇险独特,使人心旷神怡???
步行一段路程后,我们先后来到了醉泉、留客谷和攀岩极限区。“醉泉”位于公园山腰处,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泉眼,泉水清澈甘洌,常年不绝。此处还建有观赏木亭,供游客休息、饮水品尝。“留客谷”是猛兽伏击捕猎的最佳场所,罕见的东北虎群在此盘踞繁衍,七十年代初才悄然消逝。在姿态各异的峰脊岩丛中东北虎雕塑前,我们饶有兴趣地驻足拍照留念。走着走着我们又被眼前富有刺激和挑战性的所吸引,“攀岩极限区”是一项极限运动,此岩壁最高处达12.6米,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攀岩爱好者前来挑战自我。
沿着蜿蜒的山路欣赏美景之际,已到了日落西山之时,徇丽的晚霞已透过林间空隙照射而来。我俩拿起相机站在巍峨的山野欲拍照之时,举目远望天际,只见远处山峦晚霞衬映着天空朵朵彩云,或徐徐变幻、或似盛开的鲜花骄阳似火,山坡上的树木倾刻间变成了五颜六色,当晚霞的范围慢慢缩小,颜色渐渐变淡之时,此时的山野已融入一片茫茫的暮色之中,彩云在夕阳的余晖下,变得越来越淡,夜的帷幕缓慢而落,晚霞向我们告别。
坐落在海拔653米高的兴安塔和海拔660米高的林都明珠观光塔,最引人瞩目。第二天清晨,我俩登上了巍峨矗立、高大雄伟的17层82米高的林都明珠观光塔,用相机拍摄了林海日出的瞬间美景。当红日冉冉升起之际,我们极目远望天边,只见茫茫林海绿海接天,一轮红日如同被山岭的巨臂轻轻托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崇山俊岭显得分外妖娆,可与泰山晓日相媲美,朝阳放射出的五彩之光照耀了千里茫茫林海,形成了一幅俊美的山水画,此情此景使我们兴奋不巳。当我们站在兴安之巅,不仅欣赏了壮丽的北国冬季秀美之山川,同时,也一览了伊春市区的全貌。
让我们尽情地张开双臂,再一次拥抱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冬和绚丽的兴安森林公园!
第一招:故事式开头
所谓故事式开头,就是开篇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表述清楚,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的一种方法。
用故事开头,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出观点,并能激发评卷老师的阅读兴趣。
请看:
例1我常常被那个叫做尾生的古人感动得落泪。
“尾生与女子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
”尾生就是这样一位执著得可爱的君子,为了那一个或许并不重要的约定,为了守住自己心灵深处写给自己的那一份契约,他竟然用生命来壮烈地捍卫它。
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闪光的两个字——诚信。
(《守住心灵的契约》)
作文的开头,考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诚信的故事,尾生为了守住约定,竟抱柱而死。
故事非常简洁,关键是作者把尾生和诚信联系起来,很自然地引出了话题。
古人尚且知道守住心灵的契约,那么我们呢?我们又该如何守住心灵的契约呢?
例2春秋时期,晋国有一权臣赵简子,为了表示他有仁慈之心,喜欢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鸟送到他府中,让他在年初一时放生。
于是,每年邯郸地方的老百姓便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来进献斑鸠。
这是何其荒唐!为了放生,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很多很多,以致“名”为行善,“实”为行恶。
这种只讲形式,不讲效果的做法,正是一种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
由此可见,只顾“名”而不注重实际的形式主义,其害何其深也!(《“名”与“实”》)
开头首先把赵简子这种追求的“名”与造成的“实”相矛盾的具体情形展现在读者面前,把读者引入一个有趣的故事中,同时又引导读者思考,避免了一开头突兀的说教,符合人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运用故事开头的手法,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精心选择故事,以利于观点的引出;
二、因为故事仅是一个由头,所以叙述不宜过细,篇幅不宜过长,能引出观点就行;
三、一个故事可以从多角度理解和诠释,在叙述时就要重点突出能够引出自己观点的那一个侧面,使观点的引出水到渠成。
第二招:层进式结构
层进式结构也称递进式、层递式,就是按照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纵向开掘的一种结构方式。
层进式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时,这些分论点之间构成的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
层次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
这种结构俗称“剥笋法”,一层一层地“剥壳”,最后显出其本质。
请看:
例3严于解剖自己
1。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自己”。
2。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
①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前提。
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
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途径。
不开刀,就无从去“病”)
③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
(这是解剖好自己的\'关键。
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3。严于解剖自己就会提升自己。
提纲中先提出观点,然后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采取“剥笋法”一层层地深入分析,指出要“解剖好自己”就要有“自知之明”“要勇于自我批评”,要有“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从而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并解决了问题。
二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来写。
这种论证结构的好处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论证深刻。
请看:
例4不要轻易说“不”
①人贵在自信自强,……所以无论面对着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都不要轻易说“不”,我信我就能。
②要成功就不要轻易说“不”。
③要活得精彩就不要轻易说“不”。
④学会坚持就不会轻易说“不”。
⑤学会自信就不会轻易说“不”。
⑥只要坚持,你便成功;只要自信,你便活得精彩,在困难面前,我们都不要轻易说“不”。
(20xx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不要轻易说“不”》)
本文开头第①段,考生首先解释了“不要轻易说‘不’”的具体含义:那就是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的时候,应有一种“自强自立”的精神。
从“是什么”的角度来入题。
②③两个段落便从“为什么”的角度来论证中心论点:因为“要成功”“要活得精彩”就要“不要轻易说‘不’”。
④⑤两个段落,便是从“怎么样”角度来论证,学会了“坚持”“自信”就会“不轻易说‘不’”。
第⑥段,总结全文。
整篇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环环相扣,干净利落。
运用层进式结构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层进式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要恰当,要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不可随意颠倒;二、层进式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要用一些过渡性词语承上启下;三、在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写作时,要明确回答各部分的内容。
请根据下面提示,写一篇短文。词数不少于50。
In an English speech competition,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the judges how you understand it.
“开放”的命题方式是让考生根据一幅图画,在描述图画信息之余,发挥自己的.想象,展开简单的议论。
首先提醒同学:不要花太多时间挖掘图画深意!英语作文不看重你的思想厚度,而看重你的语言质量。开放作文有明显的套路可循。“开放作文”只要求你做两件事情,一件是描述图画(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另一件是阐述你对图画的看法(explain how you understand it。相应地,你只需要写两个段落,一段是“描述段”,另一段是“议论段”。
一般分三段:第一段用来描述图画内容。第二段用来写这幅图画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三段总结问题。
范文:
From the picture I can see a pair of proud compasses and a hard-working pencil. The compasses are big, drawing a circle with ease, while the pencil is small, drawing a line with great effort.
I think the compasses are reasonable to be proud because no one else can do the job better.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he should realize the pencil has his own advantages. The pencil can do other shapes better than the compasses, even pictures.
So in my opinion, while we are confident in ourselves, we should recognize strengths in others and show due respect for them.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