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啊,没有不经历风雨就会绽放的花儿,也没有不经历磨砺就璀璨的珍珠,那我们呢?是不是紧靠那若隐若现的运气就可以站到成功的巅峰了呢?
宋濂,一个并没有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他即使平凡却并没有失去伟大,是什么让他成为明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又是什么让他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是努力,是那面对贫穷毅然选择的坚持,是进步,是那面对巨石毅然选择的向前。人人皆知他酷爱读书,以书为乐,为了知识可以不顾一切,所以他成功了,即使后来因长孙犯法,又牵涉胡维庸案,全家谪茂州,病故于途中,他也是成功的!
我们,一个自认伟大却渺小无比的人,面对困难是否选择了自暴自弃?面对巨石,是否又选择了绕道而行?在知识的海洋里,是否为了知识寝食难安?
马云,一个长相矮小的男人,经历了无数失败,经历了无数嘲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用自己并不矮小的头脑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换来了雨后的彩虹,他是努力的里程碑,是勇敢的标杆,现在的他几乎成了家家乐道的人物,他的事迹似乎成了那千古绝唱,被人人用来传唱。
“成功是失败之母”并不是一句空谈,它被无数仁人志士所验证,重要的不知失败,重要的是那失败后的爬起,向前,向前,再向前!
都说天使有一双翅膀,一双完成使命的翅膀,那我们也该为自己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一双攀上云霄,踏上成功的翅膀,一双踩过巨石,摆脱犹豫的翅膀。有了它我们将不再因风雨而在路口处徘徊,当大海无法平息困难的火焰,当雨水难以冲刷挫折的痛苦,那么就让我们带着翅膀,用努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不再犹豫向左向右,不再犹豫走或不走。要明白一切失败都是源于不停地停滞。华丽的跌倒永远胜过那无畏的徘徊!
努力是希望的种子,奋斗是成功的韶光,执着的去寻找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有了他们,云霄不再遥不可及,胜利不在遥遥无期。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开现实,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
小学六年制第九册《积累·运用七》的作文练习中让学生围绕“未来——”进行想象,写一篇习作。这一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更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学生除了接触到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说以外,其他的就十分抽象,不知写什么好。其实这些想象都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可引导学生勤观察,例如现在的房屋,一旦完工,它便固定下来,设想一下,未来的建筑由一个个组装件构成,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组合,这样既适合不同人的需求,又便于搬迁、移动。当看到学校操场只有一处,它的空间过于狭小,能不能想象未来会同时拥有地下或空中操场,用升降机来回启用……这些现实中人们追求的更加便捷、完美的东西,都可以大胆想象它的样子、形状、功能,那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空间该有多大呀!
在初二语文的第九次课上,同学们当堂练习了一篇。我观察了一下大家写作的状态:有的同学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显然是一副“老学员”的架势;而有的同学趴在桌子上,时而无精打采,时而抓耳挠腮,痛苦不堪,一下课,就拿着白卷过来,说自己对生活没什么感受,写不出东西来。
我很能理解咱们初中生两点一线的生活,但是作文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当我们对现实缺乏感受时,除了埋怨生活的枯燥之外,我们自身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有,那就是缺乏想象力。如果我们能学会合理利用想象,就可以让简单的事物变幻出无穷的可能性,为作文增添亮点。这在我们即将迎来的初二寒假课上会做详细的讲解,这里先给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
比如说,写下雨,你怎么写?有的同学上来就写道“下雨了,句号”.稍微好一点的同学写“下雨了,雨小了,雨停了,句号”.可以说,这两个句子达到了枯燥乏味的最高境界,原本颇具画面感的雨景被如此单调的文字描绘得美感全无。
中考作文一共就600字,600个字是什么概念?就四条微博多一点啊,我们能够展现文采的空间也仅仅只有这些。所以我们要极力发掘自身的感性细胞和想象力,让文字乘着想象的翅膀飞起来。
接着上文提到的雨景,同样写雨,我们来看看名家都是怎么写的。
巴金在《秋》中写道:蛛丝似的雨脚折断了,无力的在空中飘舞。
作者眼里看到的是雨脚,心里想象到的却是蛛丝,这样一个奇特又贴切的想象,一下子就把秋雨的绵密无力刻画出来了,渲染出秋天的寒冷寂寥的气氛。
我们课堂上经常提到的朱自清先生也写过雨: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不同于秋雨,此句运用博喻将春雨的美丽和生机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其实作者实际看见的只有雨,可是他却能利用想象力,丰富句中的意象。
老舍先生在《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写道夏天的雨: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老舍先生笔下的夏雨,是大暴雨,急且大,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箭头“和”瀑布“的比喻生动可感,充满了想象力。
再举一个离咱们生活更近的',比如歌手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他曾在诗中写道”一场黑白画面的不断跳帧的无以名状的雨“.
这里运用颇具现代感的笔法,为读者呈现出了老电影般的黑白画面不断跳帧的雨丝。想象诡谲,令人回味。
以上四个例子都是写雨,虽然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各有味道,各有风格,分别运用想象营造出不同季节的雨,不同个性的雨,而这也是我们写作中最欠缺的。但是,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感悟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事情,把别人笔下的一句话写出自己的味儿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具体来说应该怎么运用想象写好文章呢?我们将在今后的课堂上为大家进行讲解,也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心得。
茱萸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种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因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质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果实成小粒裂状,味极辛香,可食用,茎、叶可入药,功能暖胃燥湿,为“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记述了这一情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唐时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习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庸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终盖过厂“辟邪翁”(茱萸)。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咚、咚、咚”只见魏老师在黑板上快速随手的画上了两个三角形、一个圆和一条直线。我疑惑地张开了嘴巴,如同一个大写的英语字母“O”。问:“这是作文课吗?怎么变成美术课了”。当然,此时的我内心还是有些小冲动,小激动──啊,要上美术课!太棒了。可惜魏老师说的下一句话,就如同一道晴天霹雳,直直地劈在了我的身上。“今天,我们就用黑板上的图案,组成一个新的事物,并配上一句有哲理的话”。我的下巴早就掉在地上了,只能眼睁睁地盯着那几个简简单单的图画,脑袋飞速旋转:是狗,不对;是猫,不对;是电视机,还是不对;我努力的联想着各种有形物体及动物。啊!救命。咦,可以画人脸,哈哈,我是暗自庆喜我是天才,迫不及待的画一张没有表情的验出来,但是──哲理的话却无处下手。哎,真难呀,我又开始了毫无头绪的'思考。哈、哈,无表情,那好!我把笔头一转,写上“毫无表情的一张脸,只能说它不会品这甜蜜欢悦的人生”。这第一个图案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想象的大门,脑瓜子也更加快速运转起来,无数的头绪飞入脑中,我仍围绕各种物体和动物想象着,再配上恰当的哲理,我自己暗暗佩服着自己,继续遨游在想象的海洋里,最后,我竟画出了九幅图,心中是无比的喜悦。
“想象力”每个有都拥用,但又并不是每个人会运用,都说小孩的想象力更加丰富,而我们现在呢?那幻想早就被拘束,现在的我们就是应该不断想象,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在无尽的知识海洋里畅游;在辽阔的天空中翱翔;在绿色的大地上奔跑,去幻想出属于我们的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
在教学中选取一些相关的事物或词语,让学生进行整合,填补其中的空白,也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画下几种不同的小动物,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想象出这些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然后进行口述表演,这样激起学生的童趣,他们的想象力会更活跃。或者随便写下几个词语,让学生编上一段故事,用上这几个词语。这类填空白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逐步提高。(程孟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