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喜欢旅游,旅游不仅让我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学到了非常多书上没有的知识,同时锻炼了身体。
国庆期间,我和姑姑去了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张灯结彩,红旗飘扬。站在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我庄严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我还参观了故宫。故宫是一大片宏伟的建筑群,听说有九千多间房屋。黄色琉璃瓦顶,屋檐上刻着各种动物,金碧辉煌。在钟表馆和珍宝馆里,我看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钟表和希罕的珍宝。
我还去了北京动物园、天文馆、鸟巢、水立方……,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爬长城。
长城又名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奇迹。八达岭长城是目前保存较好的一段长城,它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古曰: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
站在山下远远望去,长城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山岭之中。我和姑姑从第一个烽火台开始向上爬,长城沿着山势而建,高低起伏。非常多地方又陡又滑,我拉着旁边的杆子向上爬,不一会儿,我就浑身是汗,气喘吁吁。“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名话鼓励着我努力向上爬。途中,我还看到几个外国小朋友,难道他们也想做好汉?终于,登上了长城的顶峰,我心里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我还领悟到了一个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我喜欢旅游,我不仅要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且还要去看世界的美丽风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小时候,大人们常常对我说类似这一句的读书名言,可还是年少无知的我对于这些名言中蕴含的道理我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日积月累,我终于懂了。原来,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名言,告诉我们读书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我也喜欢读书,我还和书发生过许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和大家分享我和书的故事吧。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就常常到书店去买一些识字卡给我。我对上面的知识和图片感到十分有趣,每天只要妈妈一翻开识字卡,我就赶紧跑上去,跟着妈妈读上面的字。妈妈后来又买了一些简单的故事书给我,我在故事书中汲取知识成长。到了中班,有一些兴趣班。妈妈依着单上的顺序读给我听,我听着听着高兴地叫起来:“妈妈,我要这个。”
“哦,原来是阅读班呀。也好,我们家欣欣这么喜欢看书,这个阅读班正好提升一下你的思维,就这个吧。”妈妈说。
从那天开始,我每两三个星期就有一盒书,里面装着都是一些蕴含着一些小道理或有趣的书,都是通过一些故事来表达所蕴含的知识。虽然这一本本薄薄的书里的故事不及故事书里的内容丰富,但是它们却让我学习了许多知识,在童年的时光里留下了一个最美的阅读印记。
上小学了,我在学校里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学会的知识更多了,在此同时,我发现了一块新“大陆”。它,这块新大陆就是我们班最后面的一个小小图书角。在图书角里,我发现了许多我从来见过的一些故事书。它们的名字深深地吸引了我:《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咖啡味的七七班》……每天只要我没有事情做,就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跑到图书角去借书。很快,我通过老师的提拔,做了图书管理员。每天,只要一下课就有一大批同学到我的座位上排队,为的就是能看到更多的书。虽然是这样,但我还会尽量地抽时间出来,去看图书角那一本本精彩的书籍。没想到,这个职位我一做就是做了四年。从一年级至四年级,我都担负着这个职务。五年级了,虽然我不是再次被老师选为图书管理员,是由我的好朋友小君来做。但是我仍然希望自己能做上管理员,不过我相信小君一定会做得很好。在这担任管理员的四年里,我每天与书相伴,每天收拾、摆好一本本书籍。书,就像一个我忠诚的伴侣,永不离弃我,教会我许多知识。
长大了,终于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的意思了。书,教会你许多知识,书中的知识是需要我们去发掘的,每当我们发掘到一样知识,就像黄金一样珍贵;书,是你的知己,你会从书中发现到一样样你所赞同的观点,你所有的烦恼,只要一看书,就仿佛在和一位知己倾诉自己一切一切的烦恼;书,给我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我爱读书!
这就是我和书的故事。书,给我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我爱读书!
在那美丽的青海省,有一片举世闻名的青海湖,那儿有我无限的遐想和无限的幻想。如今,我终于来到了这里,我们刚到时还阴雨绵绵,不一会就雨过天晴,更让我看到了两个不一样的青海湖。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清澈见底的湖水,天是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像一团团的棉花糖,在天空中自由的游荡,真想伸手抓一把,品尝一下味道。湖水是那么的宁静,悄无声息地从我身边走过,可我却没有感觉到她在流动;湖水是那么的绿,从远处眺望那湖水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向远处眺望,水天之间,一片白茫茫的,天空雾蒙蒙的。远处山脉连绵不断。湖面上许多不知名的水鸟在自由的翱翔。湖边金黄色的油菜花在微风中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远道而来的客人。天蓝、云白、水绿、花黄……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我简直要陶醉了!赶紧打开相机,用镜头记录这些美景,让它们永远记得我的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和无限的遐想。
青海湖美得让我陶醉,让我流连忘返。
前几天,我去了青海玩。去青海的前一个晚上,我非常激动。
第一天,我们先去了塔尔寺,塔尔寺有许多佛像,也有许多酥油花。还有一座塔,外面是金塔,里面是银塔,再里面是石塔,最里面是一棵菩提树,叶子上有狮子吼图案。
下午,我们去了马步芳公馆,还参观了互助土族的歌舞表演,喝了美味的青稞醪糟,一天愉快的旅行就这样在欢笑中结束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去了日月山,那里风景非常美,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配着山和草地,形成一道优美的风景。我们参观了日亭,再参观了月亭。我还在草原上捉田鼠,我发现每只田鼠都有自己的窝,不会为了方便躲避而钻进别人的窝,有一只小田鼠像在和我捉迷藏,我正准备捉他,他就钻到我的脚下,害得我摔了个狗啃泥。我抱小牦牛骑着大白牦牛,妈妈在下面为我拍了非常多照。更有趣的是,小牦牛还调皮地在我身上撒了尿,但是我没有不高兴,反而我认为我将非常幸运。
我们还去了青海湖,从远处看像一堵蓝墙,点缀着油菜花,近一点,映着蓝天和白云,可美了,像一个镜子。到了景区,我们三个人租了双人自行车,大家一定非常奇怪,我们怎么骑吧?爸爸骑着,我和妈妈坐在后边。我们一路欢歌笑语,围着美丽的青海湖转圈,突然感觉心情非常开阔,非常放松,有一种感觉叫心旷神怡吧,应该是!转着,突然看见一堆人在湖边的沙滩玩水。于是我们把自行车停靠在路边,我在沙滩上堆了沙阁楼,沙城堡、还在沙滩上写了:“青海湖,我爱你!”可是所有的创作,都被湖水的波浪给毁了。我还在沙滩跳了踢踏舞,妈妈用手机给我放音乐,当浪来,妈妈会叫:“jump”。我就跳得比浪花还高。太好玩了。不知不觉时间到了,我们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这次青海湖旅游真开心!
在一个冬天的早上,车站里写有“母子上车处”五个字指示牌的上车通道处,站在那里的却是四位衣冠楚楚、身强体健的男士,而把一个抱着婴儿的妇女挤在了通道外,那对母子正用诧异的眼光看着他们:他们既不是残疾人,也不抱着小孩,可为什么他们却站在母子上车处?难道他们是文盲吗?不,他们有的穿着漂亮的大衣,皮鞋擦得锃亮,有的甚至还戴着眼镜,都像是有文化的人。他们只是为了自己能得到一点小小的利益,在众人诧异的眼光下,仍摆出一副对指示牌视而不见的态度,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丝毫没有想给这对母子让位的意思。
从图上四位男士的衣着得知,他们都是认识指示牌上的每一个字的,但是却没有付诸行动,把方便让给最需要的人,还刻意地假装文盲来逃避正确的公共秩序。在看来,他们的的确确是“文盲”,不过在这里所指的“文盲”并不是“文化”的“文”,而是“文明”的“文”。一个泱泱大国,最需要的就是全民族的团结,最基本的就是文明、道德。可是在图上的四个男青年却连最起码的遵守秩序也做不到,谈何文明、谈何道德?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发生的并不罕见,有多少人为贪图自己的方便或者利益,让真正需要给予帮助的人得不到原有的支援。
在现实生活中,曾多次看见过这样的情景:在人满为患的公共汽车上,不少年青力壮的青年人稳稳当当地坐在位子上,而他们的身旁,却站着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是他们却没有一丝让座的表现,在他们的座位上“老弱病残专座”的提示清清楚楚,他们却熟视无睹;公园里,“不许攀摘花木”的牌子十分醒目,然而被攀摘的花木却随处可见;广场上漂亮的垃圾果皮箱上的字格外耀眼,却仍有人随处乱扔果皮纸屑……这些“假文盲”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大家的感受,充分昭示出他们不道德的品行。他们不是学识上的文盲,而是道德上的文盲。如果整个社会都变成这样,那将会是多么可悲!这种不良的行为、思想已经渐渐在人们身上蔓延,如果不及时控制,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一个中国人,在公共场所应该多替他人着想,要时时想到自己不影响别人,多为别人提供帮助,希望人人都能遵守社会公德,让文明之花遍地开放。
这一幅漫画,让想起一句简单而又赋有含义的话:“有一种财富叫精神,有一种高贵叫文明。”就让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观念中吧。
龙应台 文章目送读后感 600字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写在书的封底的话,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所以我远行是很少让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龙应台已经年过半百,她的阅历要多过我很多。作为一个母亲,她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其实这位母亲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在我年少离家求学的时候,她是否也期待我远去的背影能回头看她;她是否会在我坐的汽车启动的时候追过来,和我能多呆一会。但是我却和龙应台的儿子一样,弃母亲的感受不顾,做着一切我该做的并且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次去机场送我母亲,我也是看着她排着长队去安检。我就这么看着看着,希望她能一切顺利,身上的化妆水不要因此被拦截。等她结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诉我都OK了,我走了。原来目送中的一个回望会让一个人心安。
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她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们父女的这一别,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
这又让我想到我的父辈们,我现在所经历的目送,都是很简单的凝望。虽然掺杂着不舍和无奈,至少我们都知道归期,至少我们可以聚首,至少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们的一次次目送... ...
2.
龙应台女士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喜欢他叙事的方式、很细密的用语、以及文章中缜密的心思,读它的书总让我有无限的想法,总让我灵魂在心灵深处摆汤,一面读著书,也一面思考,是否有哪里和我的生活中相同? 所以这次选了很喜欢的龙应台的作品—目送,为我的阅读主题。
时光,是停留还是不停留?记忆,是长得是短的?一条河里的水,是心的旧的?每一片繁花似锦,轮回过几次?
一开始觉得要批判这本书实在很难,母子的亲情哪有批判的馀地? 後来,当我在一次的仔细阅读,很惊讶的发现,这一次的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收获,以前的这本书,在心中是惊不起多大的波澜的,而现在,读完这本书,种种思绪却纷纷如潮水涌入。上了大学之後,离乡背景之後,对於一切的观感都变了,对父母的爱也不再认为是理所当然,很珍惜回家的时光,
对於父母,总觉得对他们亏欠许多。
其实这本书中常常说的是父母对子女离去的叹息,可是,子女也和不是如此感叹?因为有自己的命运,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我们身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夜半人生尽绝时,默默的流下思乡的眼泪,每一次回家,都觉得父母为何以如此衰老?为何父母也是如此的渐渐离去? 总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过得很好,游子在它乡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总是在告别时微笑的说再见,在上车时独自在心中流泪。
想讨论的第一点,这本书可能是叙述著父母的情感,以她有个倔强的青春期孩子做对比,却总忘了,世上多少孩子,有多少人是如此的目送父母亲的离去,对於孩子,那更是痛苦,又有多少人曾如此公开的表明孩子的想法? 我知道有一些书有类似的想法,但是通常被归类为心理教育用途去了。相信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每次回家,最不忍心去面对的是父母又更白了的头发,而父亲因为工作产生了无尽皱纹的双手,每一次回去总是担心,是否他已渐渐垂下的肩膀也洩漏了她的苍老。
每一次返家总是仔细的为他涂上层层的护手霜,因为平常的他总觉得,手已经有了厚厚的皮涂上去也是没用,所以我只是默默的希望,至少在我回家的时候,他辛劳的双手可以不因冻伤龟裂,其实我一直明白,我们常常在目送著他人远去,可最不舍的也是自己的家人,子女总是知道父母对目送自己的背影感到不舍,父母却总是不知道,目送著他们渐渐老去的子女,心中也有著不少於父母的不舍,子女离乡了,总会有回来的一天,而父母老去了呢? 却是再也换不回的了,所以既然名为目送,龙应台女士想必也曾经目送著自己的父母目送自己离去,是否,是否这种感觉已经随著年龄增长而渐渐消失了?
3.
感人至深的背影
-------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有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这是一本适合感情细腻丰富的人阅读的好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暑假,我花了大量时间,终于读完了所有的七十三篇,书未读完时已被深深感动。
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当我第一次踏进小学的校门时,也曾一次次回头注视父母离去的背影;当爸爸或者妈妈出差离家时,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小区的拐角。当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赴甘肃黄羊川,参加南京电视台的那次拍摄活动时;当我迈入南外大门,
参加人生第一次入学时,我也都能感到背后目送我的那两双热切的眼神……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4.
读《目送》有感
《目送》是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