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而言是一部不错的小说,后面的文言文用了前文一半的时间读了个大概,对历史上的一些人和事有了更深的认识。
1.秦孝公的确有身为人君的魄力和赤子之心他与商鞅携手的变法,奠定了秦的百世根基,很认同秦国灭亡不是因为秦法而是秦政。
2.尽管苏秦和张仪的言行有些诡辩的意味在,但是不可否认,他们推动了战国的历史进程。
3.乐毅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接触儒学,会产生类我效应引起共鸣?但是的确喜欢这种儒法兼存的这种气度。
4.秦昭王和宣太后,可敬,成为一代霸主真的需要忍辱负重。
5.秦始皇的草包爹和草包爷爷只能算平庸之君,作者的小说有一部分有点吹了,到嬴政真的不愧千古一帝,雄才大略。对嬴政有种莫名的崇拜感,但是扶苏,蒙恬和蒙毅赴死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跨越不了嬴政身上的光环,吓得我赶紧给个人英雄主义打了个叉。
6.赵高这个人,真的有才,对嬴政也是真的衷心,但是始皇死后,个人***膨胀,不得不说人性复杂。
7.秦国铁骑不愧让七国震动,章邯在秦末的胜利和坚持让人莫名心塞,项羽真的是想骂,就是没有脑子的人,屠城,烧宫殿,没有一点政治眼光,觉得只适合做个将军,做霸王注定只是一时英雄。刘邦这人很一般,知人善任,
8.先秦的风骨从项羽死后再也没有了,其实越原始也越能回归本真,不必再披着那层和谐外衣。但是为了气节不惜命只能尽力理解,在一定程度先秦甚至比现在开放和包容,但是最好的时代总是和最坏的时代并存,最后,张良如果不长历史书上的那样,可能真的符合所有女性梦寐以求的理想男性形象。
在我们的印象里,秦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会想到秦始皇和他的暴政;一说起秦王朝,人们就只知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除此之外,秦王朝没有什么特别,似乎可有可无。但《新大秦帝国》却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正确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了秦王朝的历史意义和地位:“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秦王朝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最为充满活力、最为伟大的时代。用那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
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那个时代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那是一个大争的时代。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之大,经济改革之彻底,权力争夺之残酷,文化争鸣之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之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之多,涌现的伟人之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打开《新大秦帝国》的`视频,首先序幕里的字幕和音乐就给人一种激昂的斗志和奋发的精神。接下来我们看到了战争场面的宏大、血腥和残酷、看到了秦人的顽强和英勇不屈!但秦国自秦穆公春秋称霸后,经历几代乱政,列强蚕食,国土沦陷。到了秦献公,为了收复河西失地,又与魏国连年争战长达二十年。此时秦国的国力已消耗殆尽,到了亡国的边缘。
在此危难关头,秦献公的二儿子——该剧主人公仲公子赢渠梁(后来的秦孝公)以其非凡的胆识提出了罢兵休战的主张。秦献公自是不能认同,但在次日的决战中却中了魏军的狼毒箭,身负重伤,而不得不退兵和反思秦国的命运,并在临终时最终确定由赢渠梁来继任秦国国君。秦献公的大儿子公子虔勇猛善战、颇负人望,秦国老氏族想拥立公子乾。但公子乾深明大义,全力支持赢渠梁,真正起到了秦国柱石的作用。
“秦王朝所处的历史时代是一个‘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新大秦帝国》也就是讲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在这个‘大争之世’,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灭群雄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作者孙皓晖语)。那一次次濒临垂死的争扎,无不令人肃然起敬!那一声声铿锵有力的使令,无不令人信念坚定!那漫天飘舞的雪花、那气壮山河的战歌,无不令人心胸澎湃、热血沸腾!
《大秦帝国》分为六个部分《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讲述了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到秦始皇的七代君王之间的从商鞅变法到一统天下再到瞬间灭亡的故事,跨度约一百四五十年,是一部极为真切的历史小说。这是我迄今为止所读过的最长的一部著作,无意中在微信读书里看到了这部小说,手机上一共是15289页,一开始并没有计划读这书,后来断断续续的看了第一部,发现这并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史籍,作为小说来讲可读性非常强,一路读下来,酣畅淋漓、如汞泄地。读完之后回想各中细节情景,引人入胜,对作者运筹的笔力十分佩服。除补齐历史知识的残缺外,更收获了新的思想,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后来也看了改编的电视剧,孙皓晖先生耗时整整16年,呕心沥血完成这部皇皇巨著,内容叙述汪洋恣肆,为我们留下了先秦历史的精神食粮,对于我等业余历史爱好者,终于对高尔基所言的“我扑在书籍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有所体会。
(一商鞅变法
这是秦帝国由衰转盛的分水岭。战国素有变法强国传统,魏之李悝变法,楚之吴起变法,齐之齐威王整军治吏,韩之申不害变法,以及后来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等,然则上述变法范式之根本弱点,在于“只强一时,不强永远,只强表面,不强根本”。其根源大抵在于“变法不彻底、法令不稳固。前代变法,后代复辟”。而商鞅变法与上述变法的根本不同而商鞅变法将根本放在了“立法立制”与“执法守法”两个立足点上,从权力体制到土地分配乃至庶民生活,都颁发了系统的法令,涉及田地、赋税、农耕奖励、军功、郡县制、连坐、度量衡等诸多方面,纲举目张,且其执法强硬,铁腕护法,为秦帝国未来的走向和一统奠定了根基。这些法令今天看来未免有些残暴苛虐,然则正如书中所言,大仁不仁,在战国那个硝烟弥漫风云际会的年代与秦人好勇斗狠私斗成习的民风,如果没有严酷稳定的法令支撑又如何能使秦国强盛、继而东出争天下呢?在动荡时期,生产习惯之间的关系会逐渐相互脱节,人民群众丧失了遵规守纪的习惯,乃至丧失其恢复的能力,这大抵就是秦献公时秦国内部的状况。而要想让经历了饥饿困顿之后活下来的人不至于失去他们的国家所依赖的那种秩序的习性,就必须重建整个社会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以武力为基础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制度核心外,并没有其他的办法,其法令的严苛也就可以理解了。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历史问题,未免偏颇。
纵观全书,可以发现无论是后来的丞相张仪、范睢、吕不韦直至李斯,相比于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都黯然失色了。旷世之作<商君书>,法家巨著的发轫之作,后商鞅时代,秦帝国百年之中仍奉为圭皋,其中的法制思想,法制理念深入秦人骨髓,秦国成为战国中唯一法制的国家。直至汉朝,其整体法律框架仍以<商君书>为核心展开,伴随着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兴盛与衰败。商鞅因变法得罪老世族而遭受肉体车裂,而他的法制精神因<商君书>而被千载传承,为人铭记。
(二合纵连横
纵横策士可谓是战国时期的一道奇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说的就是纵横策士,有“谈笑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可见当时纵横家在战国政治斗争中的举足轻重。私以为,大秦帝国最精彩的两部就是商鞅变法与合纵连横。商鞅变法展现了孝公、商君这两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君臣组合,一心为秦责无旁贷,可以说是筚路蓝缕,挽狂澜于既倒。作者斡旋的笔法、巧妙的措辞都完美的展现了二人的磐磐大才,令人折服。与此不同,第二部的精彩在于战国时期群英的集会,苏秦、张仪、公孙衍纵横家的博弈,齐威王、赵武灵王一代雄主盛极一时,魏无忌、田文、黄歇、赵胜四公子放荡不羁,孟子、荀子、庄子百家争鸣,还有为我们奉献了端午节三天假期的屈原……如此形象各异的不同角色同时出现,在作者的笔下并未显得杂乱无章,也不会在阅读时感觉到冗杂纷乱,他们都是围绕强国、合纵这一条线索展开,并在行事风格的叙述中展现了各自丰满的人物性格,高潮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与第一部秦孝公、商鞅君臣为主线描写略有不同,第二部是围绕苏秦、张仪二人组分两条线进行叙述,秦国仿佛成了配角。两人师出同门,各有所长,不相伯仲。鬼谷子对二者断语“张仪之才,有中出新;苏秦之才,暗夜点火”,也就是说,一个如虎添翼,一个另辟蹊径。后来苏秦提合纵长策,而张仪据此提出连横已对,就是对二者才能最好的证明了。毕竟,是苏秦开了天下纵横先河,没有合纵,就没有张仪的连横。虽然是二者相互较量,张仪似乎还生出了一筹,但从实际来看,苏秦是开辟天下格局的大手笔,而张仪只是应对跟进的应变之才而已,他的胜出,与其说是才智谋略,毋宁是背后的实力强大。用张仪自己的话说,苏秦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合纵连横之争,六国虽然落了下风,却结束了秦的一强独大,这是我等都没有想到的,六国的二次变法开始了”,合纵连横之争使六国有了喘息的时间,后来的乐毅变法、赵雍的胡服骑射都是这段时间获得成绩的,虽如昙花一现短暂,确不容忽视。同样,合纵连横亦为秦开启了东出大门,与山东六国逐鹿中原,融入中原文明,使其真正踏上了统一的道路。
(三金戈铁马
宣太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进庙堂权力中心的政治女性。在她的统治之下,秦帝国攻灭义渠,使秦国东进再无后顾之忧。因在阙与之战败于赵奢而自裁,尽显本色。秦昭襄王重用白起、范睢,外交上实行远交近攻,军事上历经长平大战,确立最终秦国一强独大的局面。其间发生了乐毅灭齐、田单复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重大事件,高潮迭起。秦昭王之后,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期间秦帝国经历两代庸主,在位时间较短,除吕不韦助秦庄襄王灭周外,并无其他政绩,亦无重大纰漏,直至秦始皇嬴政继位,开始了秋风扫落叶般的灭国大战,一统六国。在灭国大战中,王翦、王贲父子居功至伟,出韩国外其他五国,都是王翦、王贲父子所灭。战国四大名将,本有机会两两对战,竞相角逐,然而两次都被赵国自毁长城。长平大战赵括换廉颇,使白起没有与廉颇对战;灭赵大战李牧被郭开等奸臣用计冤***,王翦又与李牧失之交臂,不可谓不遗憾。王翦不仅军事才能出众,也很有政治头脑,从这点上说,他要强于只知道打仗的白起。灭楚之战时,秦始皇未采用王翦方略,王翦便装病不出,直至李信战败,秦始皇亲自来请,王翦又讨了房屋田地才决定带兵灭楚。事实上,他是防止秦始皇的猜忌才会索要房屋田地,他明白功高盖主的危险,所以他才有了一个善终。除王翦外,蒙恬是本部的另外一个穿线之人,书中描写蒙恬抗击匈奴取得胜利,镇守边关,费解的是作者却对此轻描淡写,耗墨不多,对于九原的了解也相对较少。
同样根据作家孙皓晖的同名历史小说改编而成,《大秦帝国之裂变》(华数互动电视点播路径:电视剧——新剧上线)堪称史诗,而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续集《大秦帝国之纵横》,却有点奔着“秘史”的意思。
剧中,历史上的有为明君秦惠文王(富大龙饰),曾经调戏过魏国大臣的女儿;王妃芈八子(宁静饰)不仅忙着争宠,还跟义渠王子骇(陈昊饰)发生了“婚外情”;“说魏事秦”的纵横家张仪(喻恩泰饰),一度为了周室公主姬狐(王笛饰)而痛哭流涕、颓靡不振……
不过,与光惦记着“夏雨荷”的岳飞(出自《精忠岳飞》)、和潘金莲搞暧昧的武松(出自《武松》)、将“焚书坑儒”诠释为“一场由吃肉加搞基引发的血案”的《楚汉传奇》相比,《大秦帝国之纵横》仍然可以被归类为一部处于及格线以上的历史正剧。
从“裂变”到“纵横”
续集魔咒再现,经典难超越
近几年,历史剧不算少,但是想看正剧,却似乎只能从老戏里翻。根据二月河的“帝国系列”改编而成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陈宝国的《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在凌力的同名历史小说基础上拍摄而成的《少年天子》……相比之下,2009年播出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已经算是比较近期的作品。
原作者孙皓晖,亲自操刀剧本。他曾表示,这部戏是对误读历史的纠正,“作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个帝国,后世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对秦进行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了成绩。”
该剧以著名的“商鞅变法”为主线,战国时期的帝王名臣、英雄人杰纷纷登场:商鞅(王志飞饰)曾三试孝公,才肯掏心相付;为推行变法,秦孝公(侯勇饰)以身作则,不惜将犯法的儿子嬴驷逐出秦国;公子虔虽被商鞅处以割鼻之刑,却为了大局强忍怒火;李立群饰演的魏王,则将一个无耻君王演得活灵活现……
时隔4年,续集《大秦帝国之纵横》,却丧失了史诗般的感染力。
首先,选角有些“随意”。裂商秧、***氏族、防复辟的秦惠文王,在富大龙的演绎下,看起来更像轻浮张狂的浪荡子弟(这倒是跟他在《隋唐演义》中饰演的隋炀帝有几分相似);由于“吕秀才”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喻恩泰饰演的张仪,也凭空多了几分喜感。
此外,感情戏不再点到即止,战争场面却能省就省。反观“裂变”篇,虽然在布景和道具上没有续集精致,战争戏却拍得让人热血沸腾。其中,既有万人冲锋的壮阔镜头,也有不断变换方阵的战术特写。秦国伤兵为了避免被俘而举刀自戕的细节,更突显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兮不复返”的悲壮古风。
正剧中的“人民公仆”
闹剧里统统变“痴情种”
依托于扎实的原着小说,《大秦帝国之纵横》虽然难以超越第一部,但是在大方向上并没有“跑偏”太多。反而是那些打着秘史、穿越、后宫旗号的古装剧,让历史真正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稍作对比,你就能看出历史正剧与闹剧的天壤之别——
正剧讲历史,闹剧重后宫。
《大秦帝国》系列以战国时代秦朝与六国争霸的过程为主线;陈宝国主演的《汉武大帝》,以大量的篇幅展现了大汉帝国征战四方、金戈铁马的`壮观气象。《大明王朝1566》则以“扳倒严嵩”为主要线索,展现从朝廷到各级官府惊心动魄的政治搏***;而尤小刚的招牌“秘史剧”《武则天秘史》、《杨贵妃秘史》等,却以裸戏、床戏、乱伦等情节为噱头。
没时间谈恋爱的皇上,才是好皇上,这是正剧style。
在二月河的《康熙王朝》中,康熙爷除鳌拜、平三藩、灭噶尔丹、收复台湾,一刻不得闲;而在《雍正王朝》中,雍正爷修堤救灾、惩办贪官污吏、追缴国库欠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出了名的“人民公仆”。
不懂爱的皇上不是好皇上,这是闹剧的风格。想当年,被人评价为“只有‘乾隆’二字符合历史”的《戏说乾隆》,却风靡一时。剧中,郑少秋一天到晚地出宫旅游、打架、谈恋爱,私生女遍布祖国大地;到了《步步惊心》、《宫》等清穿剧中,终于轮到雍正风流了一回。他不是因为若曦周旋在众阿哥之间而争风吃醋,就是和晴川爱得死活来。
正剧爱用实力派演员,闹剧是偶像们用来耍帅的。
唐国强、陈道明、陈宝国、焦晃、侯勇……看到这样的“帝王阵容”,大体就能判断一部剧的属性。
而主打“史上最帅岳飞”黄晓明的《精忠岳飞》,最终被证明跟《还珠格格》是一个性质。剧中,黄晓明的精力主要放在和山贼比武、到庙里救美、在街头打架、和战友们忙着洗鸳鸯浴、展现用胸肌弹人的绝技,以及迷恋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上了。
暑期来临,有时间来寻找自己喜欢别的书来认真看看,选择几本书,终于对《大秦帝国》放不下手,一直在不停地看,我对秦朝感兴趣有三个原因:一是受“中国文化之精髓多在先秦”的影响;二是受荀子“性恶论”和商鞅变法的吸引;三是受从小耳染目睹的“长城”、“兵马俑”和“大地在我脚下……”的刺激。这之中一直都是“好奇心”占强,直到有一本类似历史资料汇编的马非百《秦始皇帝传》,我发现了中国居然是源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秦的音变,这才对秦始皇敬佩起来。
我觉得能够做到统一中国,首先是实力的象征,其次是志向的映证。(当然,也少不了不计其数的谋臣勇将的智慧与力量。)引刘乐士《秦始皇》中华阳太后对赢政的一番教导就可略知其家志了:
“自襄公立国至今,已历二十九位君王,你已是第三十位君王了。五百年来,每位君主都以振兴秦国为已任,试图早日图霸中原。穆公称霸西戎后便挥师东伐,崤山一败含恨而死,留《秦誓》,此后的君王便以《秦誓》激励自己,伺机东侵,但都明白一个道理,称霸天下靠的是实力。因此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新政,富国强兵,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抗御中原几大强国。武文问鼎中原绝膑而死,你曾祖你昭襄王两次称帝都没有成功……你祖父命短……没有什么建立树……你父王在位虽三年,却有一次壮举,歼灭东周国。东周国虽小,但它是周王室的象征……政儿,你有没有称帝的雄心和勇气要看你如何去做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统一不了大中国也是稳固不了大中国江山的。秦二世徒有“实”空无“志”,受赵高的阴谋毁了祖祖辈辈创下的伟大霸业;而七国时各国占据一方,不说有志,也应有实,不说有实,也有“合纵”的良方,可是六国者竟皆灭亡于秦!说他们听信谗言轼忠亡国也好,说贪得享乐苟安自己走上亡命失国已罢,两相比较,实力作证!
我们多说“乱世出英雄,困境励斗志”。假如小赵政不在赵国随父亲异人为质,而是在皇宫养尊处优,他便很有可能统一不了中国,正是由于他的处境塑造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与高人一等的心志。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会感触他初进咸阳时为了得到自己的位置而举着牌子边上台阶叫边叫自己是什么孙什么子的勇气。当然,令我最敬佩的不是他不辞劳苦夜批奏折,也不是坐在王位上的威严与号令的凌风,而是秦始皇赢政始终是在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问题。尽管每次听取了多方建议,但在最终决策上他毫不犹豫,就是意识到错误命令也能及时更改。
一个有主见的人又善于兼听,这样的皇帝也就很快成就了一个独裁的中国。我们要去粗取精,就应当以其“霸主”之身成就“霸业”为参照,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以自己无限的有志之思考,开创锐意进取的有限人生。无论有多少万人说出同一句话,我们都要品味思索一番,譬如下面三句话,每一次品味每一次的感觉都会不同:
“性格影响人生。
习惯成就未来。
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点儿霸气是不足以成事的。古语说:“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就是因为一般臣民只图眼前安逸,个人的实力不会完完全全释放出来,而做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要么出乎民意、顺乎人情,依靠集体的团结力量而赢,要么重奖重罚,严令纪律,依靠决策的单向航标而胜。如果能做到两相互补,稳定与繁荣必是大好前景。
所以我们要“霸”一点,“霸”得让人感到一股朝气,“霸”得让人感到一种希望,“霸”得让众人形成合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