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游记一日游作文

狼牙山游记一日游作文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4-11-08 05:56:03
狼牙山游记一日游作文

狼牙山游记一日游作文【一】

今天,我满怀激情地观看了爱国影片《狼牙山五壮士》,从小小的银幕上,我又一次领略了战士们的风采,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我的心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

1941年,日寇集中三四万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大举扫荡,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连长决定将群众转移到龙王庙,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七连六班。为了尽快让群众脱险,他们一边痛击敌人,一边组织群众撤退,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攻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打退下去。五位战士顺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他们开始撤通,但摆在战士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通向主力部队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赶上连队,但敌人紧跟在后,走这条路,很容易暴露连队;而另一条路则是通向三面悬崖的棋盘陀峰。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脱险,班长马宝玉略加思索了一下,挥挥手带头走向棋陀峰的顶峰。五位战士一边攀登,一边借助树枝和岩石的掩护狠狠向敌人射击,班长马宝玉沉着指挥战斗,等敌人走近了,才命令开火,副班长葛振林大吼一声,那个小枪口有着无数力量,要发泄出他满腔的怒火,战士宋学义每掷一颗手榴弹就将胳膊抡一圈,好像使出了浑身的力量,胡德林和胡福才紧绷着脸,全身贯注地向敌人进行射击,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将敌人击退。这时,班长了受了伤,子弹也用完了,怎么办?在这儿等死吗?不!战士们将可搬动的石块,一块一块的砸下去,痛得敌人哇哇叫,不少鬼子掉下了山沟,摔的粉身碎骨,可搬动的石块用完了,只剩下了一颗手榴弹,班长拉着了它,在爆炸的那一瞬间,班长扔了出去,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了花。然后,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的远去,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完成了。”随即,他走到悬崖边,抱着心爱的\'枪纵身跳了下去,战士们浑身热血沸腾,一个接一个跳下山崖,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声音: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狼牙山游记一日游作文【二】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照着我红红的小脸。妈妈说要带我去美丽的牙山,听说那里的山很陡,我早想去看看了!

带上矿泉水,太阳帽,穿上运动装和登山鞋,坐垫一应俱全。刚好8点整我和妈妈开始出发了。

去的路上,嫩绿的小草儿为我们铺着柔软绿毯,花的气息飘到我的鼻中、飘到我的心里,可爱的小鸟儿的歌声不时回荡在我的耳畔,路边的大树、小树跟随着我们度过了美好的旅途……

来到牙山脚下,往上一望,好高啊,我开始打退堂鼓,不过非常想看看天鹅花到底长的什么样子,就又有了劲头儿。我和妈妈一边攀爬,一边观赏着路边的花、草、树,可一直没有看到天鹅花。正当我们垂头丧气的时候,眼前突然不知道从哪儿蹦出好多朵天鹅花,有的宛如热恋情人相对相依、有的宛如迷了路的小孩、有的宛如孩子在玩耍、嘻戏,特别漂亮。

爬到半山腰,我的腿脚有些不听使唤,我感到非常的疲劳,真想立即返回山下,妈妈说:“坚持就是胜利!”我又鼓足了勇气。

终于爬上了山顶,从山上往下望,眼前是那么的空阔,原来的疲劳立即消失,心情变得活跃起来,我在山上高喊:\"我爬上山顶了!”对面的山也说:“我爬上山顶了!”山顶上的最为著名的野樱花大多还是花骨朵儿,只是,偶尔的有几支盛开,艳艳的粉色,美丽异常,像是要给我们一些惊喜。

我战胜了自己,我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喜欢牙山,越来越喜欢我们可爱的栖霞!

狼牙山游记一日游作文【三】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看了《狼牙山五壮士》这部电影后,让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1941年秋,晋察冀根据地七连六班的五位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痛击敌人,最后子弹打光了,五位壮士英勇跳下悬崖的故事。他们的这种爱国精神永远在人们心中熊熊燃烧。

当我看到五壮士们英勇跳崖的时候,我想起了一句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们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群众把他们抬举的很高很高!”五壮士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精神难道不令人佩服吗?他们不怕困难,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我呢,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像他们一样,遇到困难勇往直前。有一次,我正在写数学作业,遇到一道难题,我抓耳挠腮,然后,我把笔往地下一扔,大声叫道:“不做了!烦死了!”这时,我想到了狼牙山五壮士们那不怕困难、勇于献身的高大形象,我感到很羞愧,于是我又重新拿起笔,通过反复的思考,解决了这道难题。

现在,我们这一代的少年儿童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那些革命先辈们为我们创造了现在这样一个安定美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们却不知道珍惜。将来,我们还要承担起让祖国更加美好,更加富强的重任。俗话说得好:落后了就要挨打。所以我们不要让祖国再一次遭受强敌的侵扰。我们一定要记住: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狼牙山游记一日游作文【四】

今天,我是含着热泪看完《狼牙山五壮士》电影故事的,在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五壮士跳崖时的情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故事发生在1941年9月25日,河北省易县的西部有一座名叫狼牙山的地方。有五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狙击敌人的进攻,成功地完成了掩护任务。

当他们准备撤退时,发现前面有两条路,一条是主力转移的路线,走这条路很快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战友们了,但是很快敌人也会跟上来的,这样主力部队的安全又会受到威胁;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的路线,要是往上走,三面都是悬崖峭壁,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主力部队,他们决定上山。登上山顶时,敌人又疯狂地追上来了。打着,打着,他们的子弹打光了,只剩下一颗手榴弹。他们又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冰雹一样分飞向敌人,山坡上传出一阵阵嗷嗷地叫声。敌人见战士们没有子弹了,又疯狂地涌上来了。这时班长马宝玉把最后一颗手榴弹扔向敌群,郑重地对战友们说:“我们宁死也不当俘虏。”五个人一起把枪砸碎了,班长走在最前面,他们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便都跳下了悬崖。

这时,我泪水像雨滴一样往下流,他们的声音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平息。回想起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再看看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敢于赴汤蹈火的奉献精神,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多么不应该呀!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么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我又怎么能对得起先烈们的英灵呢?如果没有无数先烈们不怕牺牲,用生命和鲜血换来和平,哪里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勤奋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做出贡献,才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

狼牙山游记一日游作文【五】

今天我看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但是是黑白片,看的好模糊,但是我还是看了下去。

我看到了精彩的部分: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击打追上来的敌军,一次又一次的把敌军打下去。五位战士非常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可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顶峰棋盘陀,那里面都是悬崖绝壁。班长马宝玉态度坚定的说了一声:“走!”带头走向棋盘陀走去。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枝和岩石向敌军射去。班长受伤了,子弹都打完了,胡福才打开最后一颗手榴弹,可被马宝玉夺走了,马宝玉猛的举起一块大石头,向敌军砸去,敌人纷纷滚了下去。又一群敌人像猛虎一样扑上来,马宝玉用尽全身力气,把手榴弹扔向敌人,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部队主力运去的方向,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班长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完成了!”然后,他把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第一个跳下了山崖,随后,剩下的四位战士相继也跳下了山崖,山里响起他们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我看完了这部电影,我体会到这些革命烈士,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牺牲自己,真令我敬佩,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生活!

狼牙山游记一日游作文【六】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看了《狼牙山五壮士》这部电影后,让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1941年秋天,日寇集中了3万多兵力向我晋察冀大举扫荡。七连六班的五位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痛击敌人,最后子弹打光了,五位壮士英勇跳下悬崖的故事。他们的这种爱国精神永远在人们心中熊熊燃烧。当我看到五壮士们英勇跳崖的时候,我想起了一句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们就像鲁迅先生一样,“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群众把他们抬举的很高很高!”五壮士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精神难道不令人佩服吗?他们不怕困难,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呢,在学习上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像他们一样,遇到困难勇往直前。有一次,我正在写数学作业,遇到一道难题,我抓耳挠腮,然后,我把笔往地下一扔,大声叫道:“不做了!烦死了!”这时,我想到了狼牙山五壮士们那不怕困难、勇于献身的高大形象,我感到很羞愧。现在,我们这一代的少年儿童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那些革命先辈们为我们创造了现在这样一个安定美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们却不知道珍惜。将来,我们还要承担起让祖国更加美好,更加富强的重任。俗话说得好:落后了就要挨打。所以我们不要让祖国再一次遭受强敌的侵扰。我们一定要记住: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作为一名少先队员、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小困难就退缩,甚至是放弃。而五壮士竟然敢为革命而牺牲,我这点芝麻大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以后一定要向他们一样拥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一步一步走向胜利,走向成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