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让人物活起来,让人物的动作、话语、思想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你要写一个人上楼梯很艰难,却只用他每次上楼梯都很艰难。这样的话语来概述,读者就无从知道怎样艰难,他上楼梯与别人上楼梯有什么不同等具体情况了。如果写成:他上楼梯前,双手抓住扶手站稳后,伸开右手托住右腿放在台阶上,再托起左腿扶上台阶,上一级台阶,重复一次。每挪动一步,他都要咬紧牙关。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出现艰难的字眼,但读者似乎看到了这个人上楼梯艰难的情景。写景,让景物动起来,使其具有人的情态,或呈现出自然的形态、天然的色质。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主题是要表达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所以对百草园中的菜畦、石井栏、树木花草、藤蔓、小虫、小鸟,从静态到动态,从颜色到形状再到味道一一进行细致地描绘,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园子在作者笔下充满了生机和欢乐,即使那些原本在生活中并不惹人喜爱的蜈蚣、斑蟊,也变得充满情趣。作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之情,就洋溢在了文章的字里行间。假如只有百草园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样很笼统地表述,文章还有感染力吗?
描写具体来自仔细观察。对每一个描写对象的观察,都可以从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入手。例如:对一根头发的观察。我轻轻从妈妈衣襟上拣起一根头发,银白银白的(视觉,似乎还带着妈妈的体温(感觉,拿在手上有一些粗糙的感觉(触觉,放到鼻尖子上有一股厨房的味道(嗅觉。只要调动所有感官,细心体察,就能描写得逼真、细腻,使文章具体形象,摇曳生辉了。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溪的两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和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阵风轻轻的吹过,荷叶翩翩起舞。瞧,溪里倒映着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那是谁呢?原来是溪前的一棵大柏树呀!柏树旁,一座低小的茅屋,藤条爬上了房顶,结了许多个大南瓜。屋后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眺眼望去,那儿还种植这一大片的禾苗呢!屋里,满头白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你哟,可真是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了哟!”老奶奶一听,可乐了,说:“不说这个,是不是今天又做错了什么事,回来巴结我呀?”这时,太阳已经在当空高照。
大儿子十分勤快,再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望着刚发芽的苗儿,大儿子甩了一把汗,高兴地说:“今年一定是个大丰收,到了秋天,我要给爹娘和弟弟们一个惊喜!”
二儿子正坐在大柏树下编织着鸡笼呢!他一边编织一边想:等到鸡笼编织完后,小公鸡便可以住进来,这可是它们既安全又舒适的家呢!
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吃,还喃喃自语地念叨着:“人间的佳肴,我给爹娘和哥哥们带个去!”瞧,他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太阳已经偏西,路过此地的诗人辛弃疾看到了这样一幅景美人乐的画,挥笔写下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
没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还像平常一样,无忧无虑的牧童牵着自己的牛儿来到辽阔的草原。
青草像是被谁铺在地上一般,方圆六七里全是草地,一眼望不到头,这草地仿佛和天连在了一块儿。牛儿悠闲地在草地上吃着草,淘气的牧童穿着蓑衣,跳上了牛背,玩起了倒立。一个倒立还不够,又在牛背上翻了个跟头。这下可好。脚踩空了,一下子从牛背上摔到了草地上。“咦?怎么不疼?”牧童想着。原来呀,是这如毡似毯的草地“接住”了他。这调皮的小牧童,还不知足,跳上了牛背,玩起了倒立,还下定决心要“征服”牛儿。
玩着,玩着,已是家家炊烟袅袅的时候了,牧童摸摸肚子“咕噜咕噜”,“好饿呀!”牧童叫着。他又牵着牛儿,回了家。桌上早已摆满了饭菜,牧童狼吞虎咽地吃着,没过一会儿,一碗饭就吃完了。牧童走出家门口,“好圆的月亮!”说着就向草地奔去。
牧童到了草地才发现自己连蓑衣都没有脱。放了一天牛的牧童也累了,他找了
一块斜坡,躺了下来,在月光的照耀下,慢慢地睡着了。
舟过安仁改写成短文
舟,缓缓驶向安仁??
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最初,水茫茫,天也茫茫。雾,弥漫空中,如梦如幻,又似一位仙人在此路过,清风拂过,留下一片雾蒙蒙。
芦苇,在雾的迷蒙,在雾的隐现,在雾的衬托下,犹如何仙姑那个未完成的花篮飘落在人间。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这般仙境,怎乃是凡间造化?
远处,一叶渔舟缓缓驶来。舟上坐着两个小童,正在嬉戏打闹。他们不知怎的,收了篙,停了棹,无雨正撑着一把伞当头,甚是奇怪。
“嗬!两位小友,借问欲往何处?”
“老先生,看您这装束,怕非本地人也。”
“是呵。”
“前靠岸,沿溪行,夹岸数百步余,有一窝,乃鸭窝,正去掏蛋。”一童道。“先生应非此意是矣。怕是问尔等为何无雨便张伞吧?”另一小童道。“小友甚聪慧,老夫正是此意。”
“过奖过奖!”
“此舟,正顺风而行,撑篙划棹久之甚累,便张伞,乃是以风代劳,借风前行。”起初说话的小童解释。
“佩服佩服。老夫正要过安仁,不知方向,请小友指点迷津。”
“过此溪,有一路。沿路行一二十里,到一县,进城问路便可。”
舟,驶过安仁??
停船靠岸了!”船家的一声吆喝收回了大家的思绪。诗人杨万里不由得坐直了身子,刚才只顾欣赏江岸的美景,现在眼睛确实有点累了。
初夏的江南着实让人陶醉,沿江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绿树与红花互相映衬,高低相错,真如连绵不绝的画卷啊!一阵凉风袭来,顿时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两天的旅程让诗人心绪安宁,平添了几分雅兴,随从的仆人也正玩的高兴,杨万里不忍打搅他们,自己信步走下船去。
沿着平缓的江岸往上走,走到一处高坡,眼前的美景尽收眼底,脚下是青青的草地,时有蝴蝶和蜜蜂留恋花丛,它们三三两两互相追逐嬉戏,黄莺和杜鹃轻快地飞翔、婉转的歌唱。这时的诗人不由得想起自己曾经写过的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诗所作时间没有考证,或许有误)眼前的景象和当年去过的徐公店何其相似啊!不知道那里的人们是否安好?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我这个过客?不知道他们以后还能不能跟我一起吟诗唱词……
诗人收回目光,咦!远处飘来一首小船,在这样的江面常见到这样的渔船。可这只小船上只看到两个小渔童,他们正在船上休息,船桨和船篙被随意地摆放在船上,船头摆着两条小凳,两个小童都穿着短小的衣服。忽然,一个小童转身进了船舱,拿出了一把伞,撑了起来,看样子是做好了防雨的准备。杨万里满心疑惑,禁不住想向两个小童问一问。这样想着,噢!突然明白了,两个小童撑伞不是遮雨,不是遮阳,而是当作船帆,为了让船顺风行驶,加快行船的速度啊!看到这里,年过半百的诗人不由得哑然失笑。呵呵!两个顽皮的小童!杨万里恐怕两个小童过于贪玩跌入水中,不由得朝小船喊去:“两位小童,注意
安全,千万不要掉入水中。”船上立时传来两个孩子清脆的童音:“知道了,谢谢您老人家。”
多像自己的童年啊!多么天真的孩子,诗人疾步回到船中,研墨提笔,铺下纸张,一气呵成,把刚才看到的情景写了下来:“《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我家住在宁静的一个小村子里,一天午后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在村子里悠闲的散步,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十分简陋。房前坐着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屋后有一片大竹林,密密麻麻的聚集在一起,青翠欲滴,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有的躲在荷叶底下,好像在和同伴一起玩捉迷藏,十分开心,有的浮在水面上吐泡泡,好像想见一下外面的世界。溪上有朵朵美丽的荷花,有的已经完全盛开了,还有的含苞欲放。旁边还有一把把绿色的大伞—荷叶。
一天午后我在村子里悠闲地散步,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坐又低又小的茅屋,屋后有一片大竹林,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上有朵朵美丽的荷花,有的已经完全盛开了,还有的含苞欲放。旁边还有一把把绿色的大伞—荷叶。房前坐着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他们喝了一点酒,有些醉意,正用吴地的方言亲热的交谈着呢。他们的大儿子正在豆地里辛勤的锄草,二儿子正在用他那灵巧手编织鸡笼,只有父母最疼爱的小儿子趴在小溪边一边逗着溪里的小鱼,一边剥着莲蓬吃呢!
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家啊!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小说行文的展开要有波澜,同样,议论文的行文也要富于变化。议论文行文,要避免平铺直叙,可采用设问,既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也使文章呈现波澜美。而反问是用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反问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不容置疑。议论文巧用反问,能增强说理的气势。再请看中考满分作文《诚信是什么》的精彩片段:诚信是什么?是诚实?是信用?是真诚?是热情?诚信是什么?是幼稚?是青涩?是无能?是愚蠢?一百双眼睛里有一百种诚信。一百个人给我一百种答案。反问句、排比句的使用,不仅使文章更有文采,也使文章更有气势,更有说服力。
本文以 为说明对象,先后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哪些方面 ,倡导我们要 怎样做
(或警示我们 不能怎样做 ,我们要 怎样做 )。
总之,完成这个题型,一要准确判定文章的说明对象,二要掌握说明文段意的概括概括方法,三要掌握说明意图归纳方法。这三个小问题解决了,这一题型的解答,就会游刃有余。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