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的妈妈可以天天站在试衣镜面前,左瞧瞧,右瞧瞧。觉得这件衣服太老气了,换!觉得这条裙子太幼稚了,扔!衣服不够了,那就买。妈妈会在服装店里挑选各种漂亮的衣服,看到心仪的衣服就“疯狂”的买下来,然后在家里开一个小型的时装秀。只见她走着模特步,伴着音乐,在屋子里来回走上几圈,最后摆一个夸张的poss,再去换另外一件衣服。直到把所有的衣服都给“粉丝”们展示一遍,才心满意足的去做其他的事情。
十八岁的妈妈可以去许多地方走一走,在九寨沟领略九寨之水的清澈;在张家界领略婉转曲折,随山而移的金鞭溪;在少林寺领略少林武术的风采……她可以不受任何人的打扰的穿梭在张家界的云海之中。没有电话的***扰,没有学业的负担,可以全身心的投入于美景之中,无忧无虑,就像一只自由的小鸟。
18岁的妈妈可以考一个心仪的大学。春天可以紫藤花树下的长廊读书,夏天可以在教学楼旁边的'小树林里野餐,秋天可以在银杏树下捡树叶、做书签,冬天可以在学校的操场上和同学堆雪人,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雪人身上。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去和同学一起编织一些漂亮的小动物,讨论一些编织的技巧;可以去敬老院陪老人们一起说话,赠送一些自己做的小礼物。
时光一去不复返,有些十八岁所做的事情,现在很多已经不能做了。但是还有许多事情,哪怕年龄增长,依旧可以做,所以我希望妈妈永远年轻,但最重要的是,我要陪她一起变老,做更多我们想做的事情。
我一直觉得这本书的标题修改为《感谢不完美的自己》更好一些,因为我想可能是首先要感谢自己,其次是表达不完美。但读完这本书后才明白作者的苦心——先感谢不完美,再来感谢自己。这样的顺序到并无什么其他意思,就是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自己的不完美和不完美的自己,听起来没有太大差别,但喜欢玩味文字的人总是能感受到不同。
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比较震撼我的是这样一个观点:不是去消除、压抑或克制人性中的恶,而是要转化这样的恶为一种善的动力和哲学。这个观点比较震撼我的是因为一般的心理学、成功学都会告诉你如何去避免失败、或在失败后如何走出压抑而悲伤的氛围…,这是个思路的转变。人的情绪和行为很多时候是非常特别而脆弱的,所以如果强力去压制某一种***,站在整个人生的角度来观察,这种压制并不是有利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从小家里穷吃不起饺子,现在自己参加工作了可以无限制的吃饺子了,于是很多山沟沟里出来的人有了一个特殊的爱好“吃饺子”,甚至遇到节假日都要以吃饺子为庆祝方式(因为穷人家是每年才吃一次饺子的。这就是因为“吃饺子”这样的一个***不是被释放了,而是一直存在心理被压抑、压制了很多年,当你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是过量而且不当的。这也能很好的解释的问题:因为从小穷怕了、三十几岁还穷的没有钱取媳妇,于是等到五十多岁突然有了很多钱、权,谁一下子有能力控制得住这个被压抑多年的***呢?所以,这个***的'压抑、释放与转换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问题,也很有可能是一个社会学的难题。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还知道一点心理学常识,就是挖掘你产生这样的心理、行为的根源,才能解决你这个心理问题。一些书上把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找到心桥”,就是在你心里面架起一座桥,让你走过桥的对岸,去看一看真实的你自己及发生事故的现场,从而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的思路,其实还是在想办法完全解决你心里的问题,而很多时候压抑多年的心病通常不会在短时间内完全释放(当然,很多时候就是在一瞬之间释放的。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则提出了一个思路,通过转换(把愤怒转变成诉说,把诉说转变成倾诉,再把倾诉转变为交谈,把交谈转变为找寻问题,这样,找到问题接能解决问题从而解决心理的一些问题。这个思路非常不错,是因为很多时候一些压抑的事情无法释放,但大部分人都是有最喜欢和最讨厌的事情,这两者之间一定能互相转换的介质和可能。
假如我是老师,我会像XX教授一样严格,像XXXX教授一样善解人意,像XX教授一样和蔼可亲,像刘羽翔老师一样幽默风趣。
假如我是老师,我不会给学生布置太多作业,我不会让他们死记硬背,更不会让他们整日在题海中遨游。我只要求他们有一颗上进、积极的心,认真、努力地学习,能将知识学以致用就足够了。我不会要求他们门门功课都得考第一,都得考多么高的分数,只要他们尽力了,就是最棒的。
假如我是老师,我会让学生大量阅读好的作品。我会让他们每周写两篇读书笔记,每周利用一节综合或品德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看的好书。
假如我是老师,我会做同学们的知心姐姐。我会尽力去理解学生,在学生最失落的时候给予他们温暖与安慰,让我们之间无话不说,无话不谈。
假如我是老师,我会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讲课。我会把所学的知识准确无误地教授给学生,使他们爱上学习,爱上学校。
假如我是老师,我会成为一个优秀负责的老师。如果同学之间出了什么事,不管事大事小,我都会尽力解决,争取让同学们都满意。如果上级给我了任务,不管我是否忙碌,我都会尽力去完成,尽力去做,给上级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
假如我是老师……
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的序中写道:拥抱你的痛苦,这是成为你自己的必经之路。初读这句话,我就感到了一种力量。事实上,痛苦这玩意儿想起来讨厌,但它在很多时候都是试金石。
如果没有经历相思之苦,你意识不到某个人在你心里的地位多重;如果没有经历学习和复习之苦,你也不会珍惜在学业上取得的成绩,而极有可能轻飘飘地来一句“因为我聪明”;如果没有进行激烈的竞争,就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恐怕上班以后,你的热情也持续不了多久。
多年前我读过一篇文章,里面的一句“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让我久久难忘。不过,当时年少只觉得这类文字令人心疼,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意识到“痛苦是人生中实实在在的存在”。
对于痛苦的切身感受,每个活着的人大约都不能幸免。至于那些整天作出“一切棒极了”的姿态的人,怕是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
美梦固然令人欣喜,然而总有醒来的那一刻。所以我们说,不如一开始就告诉自己,痛苦是会一直存在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和放下,而不是消灭和忘却。
当一个人因为失恋而情绪低落时,他不能通过闭上眼不看以往的照片、封闭头脑不去想以前的恋爱细节而恢复快乐。他只能承认已经发生的事实——那个人已经离开了,而他也要学会与过去的自己告别。
与过去的自己好好告别,当然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尽可以通过哭泣、喝酒、看电影、听伤感情歌等方式感受失恋之苦,而绝对不能自己压抑自己。
更不要因为别人的判断如“对方不值得你这样”或“感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你能不能有点儿骨气”之类的话来阻止悲伤这种情绪的正常流动。
另外,如果他通过拼命工作或迅速交往别的恋爱对象,来暂时转移当下的痛苦,那么就会为以后的心理隐患埋下种子。因为面对痛苦却伪装不悲伤这件事,需要耗费更久更多的时间和能量,远不如痛痛快快地与其和解来得划算。
那么,如何与悲伤和解呢?这就又回到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个课题上了。所谓的不完美,并不是指我们颜值不够高、赚钱能力不够强或者性格不够好,所以才会失恋(被分手);而是指:我们是人不是神,我们控制不了一段关系的最终走向。
举例来说,也许一个人本身条件很好,但是条件太好的人就一定受欢迎吗?他可能会因为太优秀而给恋人造成压迫感,所以被分手;或者恋爱的双方感情一直不错,但是有些家庭因素却导致两人不得不分开。不可控的情况太多了,所以在感情这件事上,我们也只能像很多事情一样“尽人事,听天命”。
其实仔细想想,世间哪有什么完美呢?既然宇宙间不仅有日月星辰也有黑洞,那么人活在其间,难道只敢正视光明却不肯承认黑暗的存在吗?
所以,执着于完美的人快快醒悟吧。不完美的存在很正常。带着不完美,我们一样可以为自己、为他人做很多事,从而实现人生的圆满。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