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会得出中国历史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上的真正英雄的必然结论。
如今,实现近1亿人的脱贫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未曾有之。不过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会创造奇迹,广大贫困群众即将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非凡成就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路上仍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已脱贫的群众近200万人有返贫风险,需要及时巩固脱贫成效,全国有52个县还未实现脱贫,其中的贫困群众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加之受疫情影响,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难度。
作为贫困群众“知心人”与“领路人”的帮扶干部,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在脱贫攻坚决胜之时扶上马,送一程,协助他们扫清黎明前的黑暗,让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贫困群众能够书写好中国脱贫致富的好故事,心无旁骛答好最后的“脱贫考卷”。如此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久不衰”的数据支撑。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无需隐藏实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出发点,尽锐出战,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识别锻炼干部的最佳试炼场,帮扶干部要沉下去,用实践检验自身能力。要亲自尝一尝贫困群众餐桌上的饭菜,检验群众是否愁吃;瞧一瞧贫困群众的衣柜,检验群众是否有衣穿;看一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检验群众住房是否跑风漏雨;陪一陪贫困群众到医院看病,检验群众是否看病难……如此检验,就能查出各项脱贫风险,使得帮扶措施更精准、帮扶成效更突出、帮扶信心更充实。
并且要将“话筒”交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截了当把脱贫中还存在的困难以及自身脱贫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讲出来。这样既能摸清脱贫中所存在的“隐形顽疾”,找到“接地气”的脱贫方法,从而以点带面,惠及其他贫困群众。又能拉近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脱贫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内生动力,达到扶智与扶志,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解决脱贫各项短板问题。
当贫困群众不再烦恼“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帮扶干部的协助工作就落到了实处。这极大锻炼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磨炼了干部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干部基础,让英雄的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将脱贫致富的壮举写入历史,让振兴梦根植于农村大地,实现幸福的开花结果。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为党中央适时宣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会得出中国历史是由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上的真正英雄的必然结论。
如今,实现近1亿人的脱贫壮举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也未曾有之。不过英雄的中国人民终会创造奇迹,广大贫困群众即将用自己的双手实现整体脱贫,他们的非凡成就将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脱贫路上仍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已脱贫的群众近200万人有返贫风险,需要及时巩固脱贫成效,全国有52个县还未实现脱贫,其中的贫困群众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老年人、患病者、残疾人的比例达到45.7%,加之受疫情影响,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了难度。
作为贫困群众“知心人”与“领路人”的帮扶干部,自然有义务和责任在脱贫攻坚决胜之时扶上马,送一程,协助他们扫清黎明前的黑暗,让作为历史创造者的贫困群众能够书写好中国脱贫致富的好故事,心无旁骛答好最后的“脱贫考卷”。如此才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经久不衰”的数据支撑。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现在,广大帮扶干部无需隐藏实力,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出发点,尽锐出战,展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观念,发挥脱贫“多面手”的能力,拿出永不言弃的干劲,并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力克扶贫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协助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同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识别锻炼干部的最佳试炼场,帮扶干部要沉下去,用实践检验自身能力。要亲自尝一尝贫困群众餐桌上的饭菜,检验群众是否愁吃;瞧一瞧贫困群众的衣柜,检验群众是否有衣穿;看一看贫困群众的房屋,检验群众住房是否跑风漏雨;陪一陪贫困群众到医院看病,检验群众是否看病难……如此检验,就能查出各项脱贫风险,使得帮扶措施更精准、帮扶成效更突出、帮扶信心更充实。
并且要将“话筒”交给贫困群众,让他们像竹筒倒豆子一样,直截了当把脱贫中还存在的困难以及自身脱贫所总结的经验方法讲出来。这样既能摸清脱贫中所存在的“隐形顽疾”,找到“接地气”的脱贫方法,从而以点带面,惠及其他贫困群众。又能拉近干部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脱贫满意度,激发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现状的内生动力,达到扶智与扶志,实现全覆盖、无死角解决脱贫各项短板问题。
当贫困群众不再烦恼“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帮扶干部的协助工作就落到了实处。这极大锻炼了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也磨炼了干部的脑力、脚力、眼力、笔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为后续衔接乡村振兴发展筑牢了干部基础,让英雄的中国人民能够真正将脱贫致富的壮举写入历史,让振兴梦根植于农村大地,实现幸福的开花结果。
影片之前,我问自己一个问题,新闻从业者的使命任务是什么?影片之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最大的体悟,大概就是好记者们好故事中的两个字:“家”和“国”,在她们的笔下和镜头下,“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好记者们的笔尖和镜头所向,有最平凡的普通人,也有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大事。国的强盛,是桂嘉晨亲历,亲见,亲闻的的港珠澳大桥的成就,是李承泽激动万分讲述的一带一路。小家成大国,英雄,可以是伟岸的,也可以是“渺小”。他们可以是泽仁拉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中的阿爸们,也可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终身”的承诺的钟扬,更可以是最最平民百姓的赵家和和张丽丽。在这些报道中,我们不仅看到的是家和国,更是新闻的温度和记者们的精神。
体悟之二,好记者讲好故事,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线。崔真真的三双鞋的故事,无不让我们谨醒,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从业者提出来新的要求和挑战,新闻从业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技能,加快熟悉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情怀固然重要,倘若没有有力的方式将重要的新闻报道出去,那么这个新闻也毫无意义。
最后,我觉得主持人结尾的那句话已经给了我们最直接的答案了,所谓新闻从业者使命任务,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望共勉!
这里的每位记者讲的都非常出色,十分感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位记者栾子洲叔叔讲述的《老人与海》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栾子洲叔叔在海南采访的一位老船长,这位船长在知道记者的`身份后送给了他一个礼物:一本更录薄。更录薄是复印的,叔叔却拿它当宝贝,它非常重要,因为是老船长苏承芬老爷爷祖传的航海记录薄,上面记录着南海上很多实用的知识,早期人们出海的重要航海地图,还记录着南海周边岛屿的位置,证明南海岛屿是我们国家的领土重要证据。最后主持人邀请了苏老爷爷来到现场,苏老爷爷拿着一个罗盘和真正的更录薄,讲述以前更录薄怎样使用,现场老爷爷还讲述了以前航海的时候途经每个岛屿都会在岛屿上面立个木牌“中国领土”,下次过来没有的话重新立,并且记录下途经岛屿的名称。
苏老爷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渔民,他的先辈们很早以前就知道南海三沙周边岛屿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我们国家的领土神圣绝不可侵犯。
爸爸的话:李伟奇今天看到了许多像苏老爷爷、边防战士……这样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他们不怕牺牲,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给了他深深的感触。也到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明白了要有一个真诚的心!
这世上写故事的人千千万万,作家、导演甚至是艺术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述说着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通过文字来记录,有的故事通过影像来述说,有的故事通过夸张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来呈现。那么,记者这类故事讲述者,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想,这应该从新闻本质的特征上寻找答案,那就是——真实性。不同于作家的文字、艺术家的画笔,记者通过真实的事实来讲述这个时代中你我的故事。
有人为博眼球,故意使用血腥暴力猎奇的内容去迎合读者的窥探欲;有人为取利益,字里行间煽动情绪,挑起纷争,掩埋真相;有人打着记者的名义,搜寻公司的黑料,上门勒索敲诈;有人仗着自媒体的称号,在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里撕扯,批量制造只输出观点不顾事实的流量爆款文章。在今天这样的后真相时代,受众最看重的似乎是情绪的宣泄,而非事实的澄清。记者千辛万苦做出的调查报道,可能阅读的人寥寥无几。在市场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压榨之下,站在新闻道德的十字路口,记者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
在“好记者讲好故事”——2020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中,众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用他们的故事,回答了新的时代环境下记者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回答了应该如何坚守新闻理想的问题,为奋战在一线或是即将踏入新闻行业的媒体人指明了方向。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在我看来,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就是好故事。不管是宏大如见证中国奇迹的故事,还是坚守如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转变的故事;无论是信仰如英雄连队的传承的故事,还是忠诚如一家人世代守护祖国边境线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是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展现大时代”。正如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时代和国家是由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人组成的,展现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是从侧面反映时代和国家的变化与特征。
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故事,真实地记录和描写,自能准确地击中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没有人喜欢冷冰冰地说教,也没有人喜欢夸大其词的宣传和不顾实际的赞美。许多新闻想要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树立正面的榜样,但是由于“假大空”的溢美之词,将人物包装成了“纸片人”,干瘪空洞没有血肉,反而弄巧成拙。一个好故事,应该以真实的\'事实为骨架,以独特的精神为神韵,以和人民的联系为经脉,惟其如此,才拥有打动人心的可能。
一个好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一个好记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好记者写出的并不都是好故事,但是一个好故事必定由一个好记者写成。一个好记者,他应该是忠实地陈述事实,警惕地探索真相,温暖地传递价值。同时,好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去记录历史车轮的轨迹;更应该是故事的挖掘者,去洞察人性的幽微与丰富。
也许,探寻真相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危险,暗访记者每一次深夜尾随都是和不法分子斗智斗勇的较量,驻外记者亲历纷飞的战火,死亡就在一米开外;也许,采访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高原上到故事主人公的家的路走了四天,暴风雪让车无法开动,他们扛着摄像设备冒着风雪走了十几个小时。
一个好记者,总是想着离现场近一些,再近一些,“人民的关注在哪里,我们的舆论阵地就在哪里”;一个好记者,总是心系人民,扎根土地,“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才能记录一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的故事”;一个好记者,总是不忘自己的使命,不忘党和人民的嘱托,“‘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媒体人的职责使命,也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初心”。
作为一个新闻人,我们理应具有大格局。借用百年前理学家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也可以看作是媒体人的新闻理想和追求的写照。
我们为好故事而感动,更为那些记录好故事,讲述好故事的新闻工作者而感动。而这感动来源于好记者对于初心的坚守。就像记者王颖所讲:
“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我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人的使命任务,而此刻我更找到了当初选择这个职业的那颗初心。”“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当下,对新闻业、对记者提出了诸多挑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媒介生态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始终牢记******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坚持正确的工作取向。作为在路上的新闻人,我们要以好记者为榜样,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十岁才上一年级,这似乎有些不可能。但在一座大山里的学校,使不可能变成了事实。这里的.孩子即使在冬天,也只穿着一双凉鞋,穿梭在寒风里。当慈善机构送来牙刷时。他们竟抓到手里,不知所措。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相比之下,显得特别幸福,有点儿让人自惭形秽。
我又看了一个边防解放军的故事。他们屹立在高山上、森林里。他们在那里坚守岗位,保卫祖国。面对恶劣的天气,他们竟用冷水洗脚。坚强的身躯背后,是一颗火红的心。更是我们祖国富强的代表。
通过看这期节目,我真是太震撼了。以后,我一定要学习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每个人。
这世上写故事的人千千万万,作家、导演甚至是艺术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述说着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通过文字来记录,有的故事通过影像来述说,有的故事通过夸张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来呈现。那么,记者这类故事讲述者,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想,这应该从新闻本质的特征上寻找答案,那就是——真实性。不同于作家的文字、艺术家的画笔,记者通过真实的事实来讲述这个时代中你我的故事。
有人为博眼球,故意使用血腥暴力猎奇的内容去迎合读者的窥探欲;有人为取利益,字里行间煽动情绪,挑起纷争,掩埋真相;有人打着记者的名义,搜寻公司的黑料,上门勒索敲诈;有人仗着自媒体的称号,在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里撕扯,批量制造只输出观点不顾事实的流量爆款文章。在今天这样的后真相时代,受众最看重的似乎是情绪的宣泄,而非事实的澄清。记者千辛万苦做出的调查报道,可能阅读的人寥寥无几。在市场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压榨之下,站在新闻道德的十字路口,记者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
在“好记者讲好故事”——2020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中,众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用他们的故事,回答了新的时代环境下记者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回答了应该如何坚守新闻理想的问题,为奋战在一线或是即将踏入新闻行业的媒体人指明了方向。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在我看来,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就是好故事。不管是宏大如见证中国奇迹的故事,还是坚守如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转变的故事;无论是信仰如英雄连队的传承的故事,还是忠诚如一家人世代守护祖国边境线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是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展现大时代”。正如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时代和国家是由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人组成的,展现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是从侧面反映时代和国家的变化与特征。
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故事,真实地记录和描写,自能准确地击中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没有人喜欢冷冰冰地说教,也没有人喜欢夸大其词的宣传和不顾实际的赞美。许多新闻想要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树立正面的榜样,但是由于“假大空”的溢美之词,将人物包装成了“纸片人”,干瘪空洞没有血肉,反而弄巧成拙。一个好故事,应该以真实的事实为骨架,以独特的精神为神韵,以和人民的联系为经脉,惟其如此,才拥有打动人心的可能。
一个好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一个好记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好记者写出的并不都是好故事,但是一个好故事必定由一个好记者写成。一个好记者,他应该是忠实地陈述事实,警惕地探索真相,温暖地传递价值。同时,好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去记录历史车轮的轨迹;更应该是故事的挖掘者,去洞察人性的幽微与丰富。
也许,探寻真相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危险,暗访记者每一次深夜尾随都是和不法分子斗智斗勇的较量,驻外记者亲历纷飞的战火,死亡就在一米开外;也许,采访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高原上到故事主人公的家的路走了四天,暴风雪让车无法开动,他们扛着摄像设备冒着风雪走了十几个小时。
一个好记者,总是想着离现场近一些,再近一些,“人民的关注在哪里,我们的舆论阵地就在哪里”;一个好记者,总是心系人民,扎根土地,“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才能记录一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的故事”;一个好记者,总是不忘自己的使命,不忘党和人民的嘱托,“‘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媒体人的职责使命,也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初心”。
作为一个新闻人,我们理应具有大格局。借用百年前理学家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也可以看作是媒体人的新闻理想和追求的写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