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首映式,我看了冯小刚的《芳华》,同时也参加情景剧《统计人的芳华》演出。12月20日,花40元看冯小刚《只有芸知道》首映式,由执导,黄轩、杨采钰、徐帆、莉迪亚·佩克汉主演的剧情片。
1、感人的爱情故事。该片改编自冯小刚挚友的真实爱情经历,讲述了漂泊半生的男人隋东风,中年猝失妻子罗芸,随后他决定替亡妻完成遗愿的动人故事。年轻的隋东风(黄轩饰)和罗芸(杨采钰饰)婚后定居在新西兰安静的克莱德小镇,共同经营一家中餐馆,时光在波澜不惊中一天天流逝,转眼间两人的婚姻生活已走过第十五个年头,除了身边多了一只陪伴左右的宠物狗布鲁,一切仿佛都没有发生变化。然而空旷山野上,罗芸压抑已久的一声呐喊打破宁静。
隋东风和罗芸无缘白头到老,人到中年妻子的猝然离世让东风陷入哀伤与孤独,踏上了为亡妻完成遗愿的旅途。隋东风手捧罗芸的骨灰,随风飘洒,为这段相濡以沫的爱情笼罩上悲凉的底色。
2、美丽的风景和音乐。20xx年5月—6月29日,拍摄地点中国、新西兰。音乐原声梁芒《梦之路》和主题曲《相爱的那天》 。这是以一部纯爱电影《只有芸知道》重返影坛。影片主打中年人的纯爱故事。北京雪后冬夜,数千名观众顶着寒风来到世纪剧院参加电影《只有芸知道》首映礼。“今天特别冷,但这么多观众能来,给我的感觉非常暖,这部电影也是暖人心的”,重回贺岁档的冯小刚导演昨晚在现场如此感谢观众。之所以想到把好友的故事搬上银幕,冯小刚说:“张述的故事让我很感动,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完美的爱情,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把美满爱情当成自己的一个理想。”
3、老少皆宜的一部电影。电影没有尖锐的讽刺和强烈的戏剧冲突,电影只是平静地将故事娓娓道来。对于这种风格上的转变,冯小刚说:“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觉得舒服的那些事要做,我快62岁了,再往后就奔70去了,现在非常想拍一些很美好的,对我的内心也有营养的电影。”冯小刚的名字一直是和贺岁档联系在一起的。电影《只有芸知道》12月20日上映,面临着贺岁档最激烈的竞争。他坦言:“我觉得在岁尾年初,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上,可能大家除了看喜剧、看动作、看悬疑,还有很大一部分观众也很想带着自己的太太或者陪着父母,来看一些很温暖的电影。”他还提到,两年前的《芳华》曾带动了银发族的观影,这一次的《如果芸知道》也很适合他们,“有一定年纪和生活阅历的人看,会更有共鸣”。
冯小刚认为“爱情是不分年龄段的,在几场普通观众的试映里,有一个数据是25岁以下男性观众的喜爱度还挺高,因为他们会对这样的爱情有一些憧憬,所以我想它是老少皆宜的一部电影。”
4、电影中丰富的内涵。让观众各有感触:我们这代人看到的可能是怀旧、归宿,年轻人看到的有情感、有爱情。”而《只有芸知道》这部影片就如片名一样,非常私人化,就好像在看日记一般。故事很美,爱情,生命,还有哲学的味道,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也是赚得眼泪无数,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很暖心的爱情电影,冯导拍这样的归园田居题材的确别有一番风味。好的\'电影只会随时间沉淀,如好酒香醇!俗话说的好,一千个人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影也是同样的道理。
5、观众对影片好评。“冯小刚永远在引领中国电影的脚步!”、“干净暖心之作!”、“想带父母去看”、“年度最温暖爱情故事”,《只有芸知道》已在首映过程中收获无数泪水,更被赞为“贺岁档必看”,映带来更多感动。正是因为导演与编剧对原型人物的真挚情感,才能让影片充满打动人心的力量。首映现场我也看到有观众不时抹泪,电影结束后还是红着眼眶。
凯库拉是最后隋东风带罗芸看鲸鱼的地方。
《只有芸知道》上映前,冯小刚说:“年过六旬,是时候直面本心了,在《芳华》里我摘掉了面具,但是在《只有芸知道里》我脱掉了铠甲。双鱼座,就别伪装成变形金刚了。”
电影是根据冯小刚好友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引用第一人称的旁白自述,使得影片中的感情更加真实,故事的讲述就像是缓慢的溪流,在平静中慢慢的推进着。
这些其实与冯氏电影的风格存在着很大差异,不难感受到从《芳华》到《只有芸知道》,冯小刚已经越来越走出自己心中的边际。年龄的增大使得他对世间的事情认识的更加深入,同样也更加的容易让人感动,容易落泪。
微博上流出一段视频,冯小刚和挚友在车上改台词,两个年过半百的人坐在车上点根烟,说的那些话,完全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视频结尾处,冯小刚导演抽着烟说完那些话,还留下了眼泪。
他的挚友听完也下车了,可能他又想起他的爱人,心底依旧还是会揪心一疼。正如冯小刚评价自己一般,慢慢的变得敏感、脆弱、浪漫。
过于多的煽情镜头和音乐,其实是电影为人诟病的一个地方,可我却认为,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感情的珍贵与动人。
冯小刚在电影中讲述着好朋友的故事,可我能感受到,冯小刚其实是在讲自己与这个世界、与过往的感情。
如果从冯小刚之前的作品,一直看到《只有芸知道》这部电影,我想我们都能感觉到:冯小刚老了。曾经那个“小钢炮”在年岁的冲洗下变得平静,从容。与之相对应的是他的电影更加温情平静,也更加让人怀念动情。
北京是影片最后一个出现地点,也是芸的另一个归宿。如今,甚至以后。布鲁静静的长眠在克莱德,广阔草地上那颗像芸一样的大树下。
半路上留着的那个人,苦啊。隋东风和罗芸捐赠的长椅,永久的矗立在新西兰的一片草地中。凯库拉的鲸鱼依旧高高跃起翻滚,蓝色的大海给人以无限的宁静和安全感。
梅琳达依旧自由如风地穿梭在万千世界的一隅之地。罗芸的餐馆灯火依旧,来者不绝。东风仍就生活在奥克兰,静静的等着芸回来。
但这一切,只有芸知道。或许有种爱情,就叫做只有芸知道。
故事发生在生活在新西兰的一对华人夫妇身上,结婚第十五年,妻子罗芸(杨彩钰饰猝然离世,隋东风(黄轩饰带着内心的悲痛和分成四份的妻子骨灰上路,他重走留下二人足迹的地方,重温了过去美好回忆,完成妻子遗愿,将妻子的骨灰分别留在了她最想“呆”的地方。在故事的结尾,隋东风回到北京,如妻子所愿,又重新拿起了笛子,养了一条像死去的“布鲁“一样的狗。
故事本身相当简单,尤其展现了隋东风对妻子罗芸的深情与无微不至的照顾。电影主要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来讲述出,妻子离世、二人开餐馆、结识梅林娜、豢养“布鲁”、林太家的生活、二人相爱结婚、看鲸鱼,向岳父母报丧等事件。明地里以路线,实则以时间为线串联起全部情节。影片缺点在于情节之间联系松散,缺乏张力,故事本身欠缺矛盾冲突,依靠好看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再辅以 “嘴上”功夫来吸引观众注意力,观影中难免让人打起哈欠。同时人物塑造单薄,缺乏立体感,主题不明确,勉强提溜出来两个主题:一个是”苦的是留下的那个人“——中年丧偶的悲痛,另一个是“开餐馆的那九年你都没吹过笛子,愿餐馆能够毁掉”——生计的操劳毁掉了生活的热情。当然,两个主题也都只是泛泛的点出来,缺乏有力支撑与深刻洞见。
影片的优点在于,精心设计过的优美镜头,展现了新西兰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深情款款的配乐,帮助人们更好的进入角色的悲伤。对戒指、鲸鱼、笛子、长椅等具有象征意味元素的巧妙设计,拨动观众内心琴弦。同时电影突显了三个小惊喜,杨彩钰的美颜,黄轩的演技以及徐帆的方言。
这部电影的好坏短长泾渭分明,显示出冯氏电影一贯的创作风格——对故事矛盾与人性挖掘的忽视,对视听元素与情感共鸣的高度看重。这些特点也决定和回答了为什么冯小刚的电影往往是票房得意,赛场失意。也说明了为什么冯小刚在名利双收后想要追求“艺术创作”却屡屡受挫。因为电影艺术的核心要义便是要在由矛盾不断推动的故事剧情中,对人性复杂而隐晦的深层纹理进行展现。可“美术助理“出身的冯小刚,没有受过电影专业的系统培养,未能经验并得到历代电影前辈遗留下来的,关于创作理论与实操技巧上的宝贵遗产。一切都依靠自己在行业的摸爬滚打,积累实战经验,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一套吸引观众的手段,从而靠着这一套票房手段从“低头哈腰”混到了“扬眉吐气”。
毫无疑问,在现实角度来评价冯小刚,他是非常成功的,贫苦出身,没有受到过良好高等教育,却依靠自己在电影行业的努力与实绩,成为中国当下最知名导演之一,成功跻身上流社会。成名之后,他也试图去进行艺术创作,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从这些方面上来说,冯小刚理所应当得到人们的尊重与敬佩。只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电影票房在成就冯小刚的时候也将他的天花板给封死了,多年积累下的经验让他过于迷信“优美画面,动情音乐,卖惨煽情”能够带来的魔力。殊不知,一部电影的思想深度才决定了它的高度,一切外在的形式最终都要为思想服务,颠倒主次后,只能是娱乐观众。这就要说到“匠”与“家”的区别,前者迎合观众,后者启发观众;前者显示出技巧娴熟的聪敏,后者蕴藏深刻洞悉的智慧;前者总是汲汲于追求,后者叹息兮求索。
冯小刚身上的矛盾太多,大家对其人品与作品评价也都趋向两个极端,这一切的根由或许能从其矛盾的性格中找到答案。豆友五色全味在其影评《抱歉,我无法赞美〈芳华〉》中对冯小刚的性格进行了分析,已无我置喙的空间了,详情大家可前去一观。以下引该文的一句话。
时常都感到冯小刚的诚惶诚恐与自相矛盾。就像他经常语出惊人,但又常常很快认怂,内里其实异常谨小慎微,胆怯又不安。”
最后进行总结,冯小刚的成功与局限无不透露出其所处时代的特征,重“感性”而轻“理性”,重“利”而轻“义”,国家与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留下了一群胆怯而又不安的个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