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的散文,有一个总的印象:他善于在平素的生活和日常见闻中汲取题材,把知识、趣味和思想寓于信笔所至的文字之中,并能做到亲切自然,舒展流畅,感情随笔流出,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透露出人生况味,有一种迷人的风采。有人说“汪曾祺的散文比小说好”,的确有道理。
《生活,是很好玩的》是“生活家”汪曾祺的散文精选集,分为《有味》《草木》《春秋》三辑,从美食、植物、旧事等三个部分来展现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其中收录的数十篇读者耳熟能详的散文名篇,读罢会使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
小花猫咪咪来到了我们家,就是我们一家人的它这一来,姥姥家的泰迪熊可儿似乎失宠了。不过,没关系,反正它俩平时并不生活在一起,咪咪在妈妈的店里,可儿在姥姥家里。只有当姥姥领着可儿到妈妈的店里,它俩才会碰面。
俗话说:猫狗不对头,意思是说猫狗见面就打。那还是咪咪刚来不两天,姥姥要带可儿去妈妈的店里看咪咪,我坚决反对,生怕可儿欺负咪咪。姥爷生气了,说:“你这孩子,猫是不吃亏的。”“不行,那万一咪咪打不过可儿怎么办?怎么办啊!”我还是不允许带可儿去。姥姥为了缓和僵局,温柔地说:“我把着可儿,不让它靠近咪咪,行不行?”我也得给两位老人一点面子吧,就同意了。
姥姥家到妈妈的店里只有五分钟步程,一路上我还一再对姥姥说:“姥姥,你千万把住可儿了,可不能放手,放手会发生悲剧的。”姥姥多少有些不耐烦,说:“知道了!知道了!”
咪咪一见可儿,立马做出了一副战斗的准备。它弓着腰,背上的毛都立了起来,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可儿在姥姥的手里把的,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大家都在夸这花斑猫漂亮时,咪咪却慢慢地向可儿靠近,十公分,五公分,两公分,突然,咪咪飞快地伸出它的小手,给了可儿一巴掌,打得可儿退回到姥姥的腿后面。“咪咪!你干什么!”妈妈吼了起来,我却乐了起来,心想,这一巴掌说不定就奠定了咪咪在今后日子里的胜者地位。
第二次它俩见面是几天后的一个中午,咪咪似乎欺负惯鬼儿了,撑着可儿不注意,从茶几下面突然钻出来,又给了可儿一巴掌。这会儿可儿可急了,呲着牙,疯了似的,“汪汪汪,汪汪汪”地朝咪咪冲去。咪咪一看这阵势,嗖地一下钻进了茶几下面,不敢出来。大家都被这场景逗乐了,我却撅起了小嘴。我知道,自己偏心。
第三次,咪咪和可儿再见面时似乎有好多了,咪咪躺在沙发的这头,可儿坐在沙发的那头,相安无事。第四次,第五次,咪咪和可儿完全没有了戒心,它俩靠的可近了,却谁也不动谁。更有意思的是,咪咪有一个小球球,竟然和可儿一块玩了起来。这场景,大家乐了,我也乐了。
现如今的事儿就是这样,天生的猫狗不对头,也可以成为朋友。
在这三年之后的重逢里,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
媒体的宠儿,北川中学的学生郑海洋,全国知名人物,在灾难后成为了汶川精神的代名词。坚强、执着、阳光……对这个因地震而失去双腿的男孩,媒体毫不吝惜溢美之辞。他成为震后重建过程中树立的无数典型中最突出的一个。但当人问起他对今后的计划时,他回答:“上某某体育学院”,再问为什么,他干脆地回答:“因为学校的某某书记对我最好了,老来看我,她答应让我上她们大学。”从他说话的语气和表情来看,好像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现在,郑海洋也许正忙着出席各省市的.好心人、慈善家和爱心团体组织的慰问演出,忙着向镜头展现他最阳光的笑容。那时候电视机前的人们可以热泪盈眶:真好啊,你看,汶川的人还有重建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样我们就放心了。
正是这些好心人们,三年前在博大的同情心的驱使下,踏上了汶川的土地。也正是这些好心人们,三年后在博大的同情心和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又一次踏上了汶川的土地。仅以北川中学为例,作为一所震后不久就复课的中学,现在平均一周就要接待一到两批远方的来客。这不禁使人怀疑:北川中学是震后不久就复课的,还是直至今日都没有正式复课?从郑海洋的身上我们已经看到北川中学——不能说所有人,但至少是一批人——的精神状态。这是一种消极避退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恰恰就来源于好心人们过于泛滥的无私的帮助,这些持续三年并且愈演愈烈的的帮助为他们的逃避现实提供了理由。这就表明,汶川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仍只是一个趋势。但在北川中学这个微缩的窗口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这个变化已经在某些人身上凸显。
汶川变散了。这就像一个久病的人,刚开始时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要吃很多药,勤加锻炼,争取快速恢复机体的功能。但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病有了起色,医生却仍不减药量,人就慢慢松懈了,对药物的依赖增强,也不经常锻炼了。久而久之,急性病变成慢性病,虽不危及生命,却给生活带来不便。这时有的医生往往会直接断药,人无药可依赖,刺激自身的免疫系统,往往反而好得快。
汶川变散了。在刚震后形势严峻时汶川人众志成城,巨大的悲痛和求生的意念汇成一股强大的内驱力,鞭策着人们去救援伤者、建设家园。当好心人们、慈善家们和爱心团体们反应过来,积极捐款捐物的时候,这股强大的外力的的确确推动了汶川建设的发展。但现在,三年后,我们看到汶川的一切都将步入正轨的时候,这股外力仍没有消失,而是由推力变成了阻力,它强烈地干扰了汶川人建设家园的内驱力。从郑海洋身上我们就能看到,这个外力使得汶川人把希望寄托在外人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多少遭到了削弱。众志成城地朝一个方向使劲的汶川不见了,出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精神文明典型汶川,出现了一个研究灾后心理阴影的心理学家们的实验室汶川,出现了一个好心人们展现自己博爱精神的舞台汶川,出现了一个带着阳光般的微笑接待慈善家和爱心团体的招待所汶川。这里成了一个倾倒爱心的垃圾场。一些人千里迢迢走到这来,做忧虑状、做沉痛状、做饱含热泪同情状,于是捐款捐物慰问演出,当然看到“汶川很好”,做感动状、做放心状、做长舒一口气状,点着头,微微笑着,背着手踱着步子,回家去了,感到又对祖国和人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认为这样的人,不是被言论的潮流所裹挟,被所谓的“爱心”蒙蔽了双眼,就是以救灾为噱头,其实别有用心。
三年之后的汶川,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我们的目光也应穿透歌功颂德的言论,看到事件背后悄悄衍生的汶川问题。在媒体报道的浸泡中,在蜂拥而至的好心人们的簇拥下,汶川是永远谈不到建设的。我们要说,三年后的汶川很好,我们可以放手了。当某一年的五月十二号,没有人再提“汶川大地震周年纪念”,没有人再去汶川慰问演出,没有人再捐款捐物的时候,我们就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汶川的人终于可以重建家园了。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李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