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西湖南岸这座三面临水呈半岛状的名山,当年曾为南宋御花园占据。一九四九年以后,山上种埴了大量香樟、枫香、榆树等观赏树木,夕照林涛,景色依然富丽。遗憾的是古塔无踪,雷峰夕照在西湖十景中成为[缺席者]。雷峰塔有太多的苦难经历。他原名叫西关砖塔,又称黄妃塔,始建于北宋开宝八年。北宋末,塔遭雷击,南宋初修复后比原塔减去二级成为五级浮屠。这是一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芯砖砌,塔檐、平座游廊、栏杆等为木构。塔内壁每面均嵌《华严经》刻石,塔下辟地宫,供奉金洞罗汉。南宋以后,雷峰塔木构檐廊屡毁屡修,当时画家陈清波等绘声绘色有《雷峰夕照》图,塔下又有御园以芳园。斜阳落照,塔起金轮,湖上黄昏暮景中无有堪与之相匹者,西湖十景中自然少不了好的一席之地。岂料,明喜靖年间,倭寇海盗侵入杭州,怀疑雷峰塔中藏有伏兵,竟放火吞噬了木构檐廊,仅剩砖体塔身,塔顶也毁残了,老树婆娑,有人题诗叹为[雷峰残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只剩塔芯的雷峰塔,仍然凌空兀立,以残缺美的特殊风姿又耸峙了四百余年。明末杭州名士闻启祥曾将他与湖对岸的保淑塔合在一起加以评说:[湖上两浮屠,雷峰如老衲,宝石如美人。]此说一出世人称是。清雍正年间成书的《西湖志》这样赞美雷峰夕照一景:[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附。虽赤城枉霞不是过也。
1924年9月25日下午一时40分许,西湖南岸一声巨响。[老衲]突然[仆倒],一时尘埃蔽天,鸦雀惊飞,雷峰之巅碎砖累累,不下万千,杭州城中万人空巷赶来看热闹,不少人还趁乱在塔砖堆里[淘宝],居然也有发意外之财者。原来,塔倒之前,早已为挖塔砖者损坏提骸骸可危,因为民间谣传,雷峰塔砖有辟祸镇邪的[神力],故而盗挖者屡禁不绝,终于酿成大祸。浪漫诗人徐志摩托车在他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九中为我们留下了[老衲]临终前险状的物写:[路上我们逛了雷峰塔—塔里面四大根砖柱已被拆成倒置圆锥体形,看了危险极了。
七十多年过去了,因历史文化融入湖光山色,孕育并发展了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势必历史地、文休地与湖光山色相依相存。雷峰夕照的[缺席]终将仍由雷峰夕照来补全。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水:雨水、露水、江水、河水、湖水等,它们有的晶莹透明,有的浑浊不堪;有的缓缓流动,有的激昂澎湃;有的小如珍珠,有的浩瀚如云。它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启示,使我们的心灵也如水一般清明。
遥望那向东流去的河水,让人们感受到了似水流年,时光飞逝。古人对此也有不少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这些诗句的字里行间无不包含着前人对后人的期望:要珍惜时光。是啊,拥有无限生机的我们,若不趁着这逐渐流逝的`大好时光奋力一搏;又更待何时呢?
俯首注视那被雨水打上小孔的石头,让人们到了水滴石穿。这其间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是由量的慢慢积累才导致最终的质变。设若让一个乳臭未***小孩一夜间变成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或是让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一瞬间变成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再或是让一个双眼残疾的人一眨眼间变成一名100米运动员等等,都会让人觉得难以接受,难以相信。因而凡是要想获得成功的人必须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时时牢记“水滴石穿”。
倾听那春雨水滋润万物的声音,让人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空灵。那一丝丝轻盈的细雨犹如淘气的精灵,伴随着微风,轻轻地跳到树叶上、花丛中、泥土中,也跳到了在一旁聆听的人的心中,让人联想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雨声在喧嚣的生活中为我们平添了一份平静、一份空灵。
凝望那汹涌澎湃的波涛,让人们感觉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力量。那激荡的海水中,蕴含着大自然雄伟的力量,同时也教会了人们:应该奋力拼搏,不管有任何艰难和阻碍,只须尽自身全力去搏,便无须遗憾了。正如汹涌的波浪无所顾忌地向海边的岩石打去一样。
总之,水无时不刻地在向人们启示着什么,水给人们的启示有很多很多。而在这其间的启示,惟有用如水的眼睛和如水的心才能找到,才能感受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