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这本书时我几度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一本纪实小说,作者的人格分裂成24份,每个人格有各自的性格年龄甚至性别,有时会时不时浮上来说上几句话,或者二话不说直接陷入发疯,在外人看来此时的作者完全是另一个人,有时是小孩,有时是老人,有时是男人,有时又是女人。对于作者这是一场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痛苦路程,有时他发现身上的伤痕,但毫不知是怎么造成的,有时他在镜子面前说出莫名其妙的话,嘴里吐出的是似乎别人的声音。这本心理学的纪实小说不得不说非常精彩,讲述了作者从发现病状到拒绝事实再到勇于接受治疗的一系列过程,这本书不仅精彩在这个我们了解甚少却又异常神奇的多重人格分裂病情的详细描述,还精彩于这一系列过程揭示的道理。
作者的人格分裂源自于幼时的家庭虐待,由于心里尚年幼无法接受最亲近的人居然这样对待他,心理出于保护原则便制造出分身替他承担,久而久之分身一个个增多,但自身并未意识到他们的存在,直到某一次的情绪爆发引起了他的家人注意,当医生诊断是多重人格时作者心底在抗拒这个事实,表面上配合的接受治疗,但心底仍旧深深怀疑着那些分身的存在,有时甚至刻意抑制他们的出现,这让他的`病情越来越糟,但是就在这档口出现了一个非常了解这病经验丰富的医生,经过医生和家人的悉心开导作者愿意接受事实,病情慢慢转好。
我知道作者抗拒那些分身是因为强烈的不安全感,很多不认识的人突然就这么占据了自己的身体,这种身上突然多了很多陌生元素的感觉令作者抗拒疾病的真实存在,逃避现实就是逃避自己,与多年前遭受虐待时采取一样的态度,幼年的作者逃避了被虐待的现实制造替身来承受,如今他又试图否定现实来逃避现实。逃避是无用的只会让人进入另一个恶性循环,面对痛苦选择遗忘或否定来逃避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何不把问题挑开了一一面对,作者最后想开了,和分身们握手言和并愿意和分身们一起接受治疗,直面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些道理说的简单但在我们生活中遇事了也未必次次都有勇气面对,这时选择遗忘或者逃避现实或许是获得一时解脱的办法但绝不会长久,我们要以作者为戒,勇于面对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When I was young/I`d listen to the radio/Waiting f my favite songs/……It`s yesterday once me/……
这是最近我学唱的一首经典英文老歌——卡伦·卡朋特的《Yesterday once me》(昔日重来),我的爸爸妈妈推荐给我的一首歌曲。
我也常听到爸爸妈妈在听这道歌时,谈论他们过去的事情,如果能够昔日重来,他们将怎样怎样,感觉都是对以往时光的追忆,对当下生活的遗憾,通过昔日重来的假设,重新规划现在的生活。听多了,我的`耳朵都要听出老茧了。一个字——烦。
但当我静下心来,凝神静听这首经典老歌时,伴随优美的旋律,脍炙人口的歌词,我越听越有味,越听越入迷。在一遍又一遍的学唱中,我的思绪翻涌,虽然我的年龄不大,但我也象爸爸妈妈一样,仿佛回到了过去……
假如昔日可以重来,我想我要重新钻回妈妈的肚子里,不让妈妈为我的成长操心劳累。常听妈妈讲,我生下来后,比较难带,不是那种吃得饱睡得足,能吃能睡的主儿。妈妈很辛苦,我要是生病了,她能抱着我一夜坐在床上,为的是让我舒服。我吃饭不香,她想尽一切办法照顾我,我渐渐胖了起来,可她却瘦了一圈。
假如昔日可以重来,我想我一定要在幼儿园的毕业典礼上表现得更加出色。记得当时我是主持人之一,穿一件紫萝兰的连衣裙,尽管个头不高,但梳着高高的马尾辫,走起路来,马尾辫一摇一摆,可爱极了。我的主持流利、发挥正常,可现在再看当时的视频,感觉就象是在背台词,平铺直叙,没有感情,没有肢体语言。呵呵,当时那小小的我,只能留在美好的记忆里了。
假如昔日可以重来,我想我一定要坚持学围棋,那黑白世界的厮***,金角银边草肚皮的争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角逐,曾经令我流连忘返,一度沉醉。特别是我清源围棋学校那位叫双冠玉的老师,我记得她的长相,她的课堂,特别是她特别的姓名。因为要上小学了,课程多了起来,没有太多时间学棋,我当时只能放弃了。现在真想回到过去的围棋课堂,再听一听双老师的讲课啊。
昔日当然是无法重来的,重要的是珍惜眼前,坚持努力。希望我长大后,再听这首歌时,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最近两天没怎么上网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读一本书:《24重人格》。在大学里学习的时候,记得学院的副院长就曾经推荐过这本书,不过当时没有精力,就忘记了。现在偶尔的大这本书,一开始看,竟然舍不得放下。
《24重人格》是一部类似于自传的小说,作者因为小时候的经历产生了多重人格障碍,不过三十余岁之前,他还是非常正常的,不但非常正常的结婚生子,甚至在事业上也略有小成。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他非常不幸的意识到自己在心理上可能有些问题。
在意识到这点之后,作者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妻子的全力支持(庆幸的是她学了一点点心理学知识,勉强能够理解),为了治疗他们寻找心理咨询师、搬家、住进医院等等,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终于战胜了疾病,并且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函授),为心理治疗贡献自己的力量。
看完这本书,感想颇多。
首先是面对心理问题的态度。在中国,人们对心理疾病都存在一些偏见,不仅是普通人,就算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会对心理问题患者有些看法。在课堂上,学生对典型案例的态度也仅仅是感兴趣而已。至于对心理问题患者的正确态度:同情、接纳和支持,我觉得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在本书中,作者能够被治愈,除了专业的治疗之外,家人的接纳和支持也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是完整的心理咨询体系。可以说,这本几年前就完成的小说里,描绘的心理咨询体系是现在的中国只在教科书当中才存在。慈善人士的帮助、患者间的互助团队、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师等,甚至是覆盖心理咨询行业的保险业。所有这些,在中国还是梦想。
最后就是美国的教育体系,一个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能够通过函授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这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