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本应详细,但凡事皆须有“度”。如果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一视同仁地细细交代一番,那么就很有可能遇上以下这些缺憾:一是篇幅过长;二是在平均用力中淹没了重点,掩埋了高潮,总体感觉平平;三是叙事“絮絮叨叨、喋喋不休”,缺乏缓急相间、疾徐有致、详略得当的“节奏感”。叙述者是埋头“笔耕不辍”,难得喘息;而阅读者则一路追随而来,也是不得轻松。
要想改变这种双方受累、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关键在于学会适当的剪裁取舍,变“事无巨细,一视同仁”为“事分重轻,厚此薄彼”,即根据预设的文章立意,从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择取“最具表现力”的重要环节展开来从容叙写,至于其它相对次要的环节,则或轻轻带过,或干脆潇洒剪掉。
如有一篇亲情主题的记叙文,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放学回家,恰遇父母“冷战”,无奈之下“我”只得到小吃摊上解决晚饭,结果食物中毒;神志恍惚之中,“我”看到父母拨打120,背“我”下楼,到医院后又为“我”忙这忙那;输液时,“我”又看到父母互相谦让、互相关怀体谅的情形;第二天醒来,父母对“我”更是关怀备至、呵护有加,父母之间也是愈加体贴关爱,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在原文中,不仅事件的四个主要阶段的情形都得到了充分展开,而且每一个小的环节也都交代得相当详细,结果“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却因为缺乏剪裁,效果并不见佳。其实,原文中有不少内容是大体相似的,比如“神志恍惚中”“输液时”“第二天醒来时”的所见所闻。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妨择取一个最具表现力的片断重点叙写,果断舍弃其它——如让“我”干脆就在神志恍惚中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
除上述问题之外,有些同学在写记叙文时还习惯于“大段式叙事”,甚至从头至尾一整段,结果导致叙事“眉目”不太清晰,缺乏“节奏感”,叙事笔法也显得不够成熟。针对于此,应该学会根据事件发展过程的“自然段落”作些必要的切分,如此切分一下,文章不仅有了“眉目”,显了“节奏”,甚至还能透出些“从容叙事”的感觉,何乐而不为呢!
考场里,优美的音韵隐约传出;考场外,随着工作人员带进一个个考生,紧张的气氛传染着每一个等待的人。我也是那等待中的一员,正准备参加钢琴四级考试。
前面的人越来越少,我的心也跳得越来越快。有一个遥远的声音呼喊着我的编号,我木然地跟了过去。考场不大,里面只放了一架钢琴、一个长桌和几把椅子。一位主考官报了抽中的曲子。我坐上钢琴,按下第一个音,脑海中飞快地过了一遍曲子。
考场里很静,可在第一节后,我的耳朵捕捉到了一句窃窃私语:“这段的音好像低了诶……”我一惊,看到手放在低八度音上时,心揪成一团。完了完了,一整节都错了!我不能停下,只能将错就错。我绝望了,恐惧与担忧逐渐将我吞噬,一慌连手指都不听使唤,按错了键。我瞟了一眼倒映在琴身的主考官们,他们小声地议论着什么。后面的记忆模糊了,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弹完了曲子,怎么走出了考场。因为这次失误,我的四级证书只能是合格。真是糟糕透了。我的心似乎冻住了,冷冰冰的。我仿佛能够看见哪些混杂着汗水和希望的训练日子都化作了飞鸟和烟云,远去了,消散了……
这段记忆深刻的失误,让我遗憾不已。现在想起来,它或许是一种幸运。它让我明白,人生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失误的阴霾。只有调整好心态,冲破乌云,才能迎来绚丽彩虹。
叙事过程中或结束时抒发的感慨、议论太多或明显多余,也是记叙文叙事方面的“多发病症”之一。有作者直接站出来发表大段议论的,也有在人物对话中借某一人物之口“语重心长”般代言的。感慨、议论的“泛滥”不仅直接破坏了叙事的连贯性,甚至还冲淡了叙事,并最终影响了记叙文文体的鲜明性。要避免此类失误,切记一条原则:叙事、描写方是记叙文为文之“主业”,感慨、议论适时点到为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