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上写李鸿章给分吗(我眼中的李鸿章200字作文)

作文上写李鸿章给分吗(我眼中的李鸿章200字作文)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4-10-22 10:02:01
作文上写李鸿章给分吗(我眼中的李鸿章200字作文)

作文上写李鸿章给分吗【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在列强眼中享有盛誉。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G·亚历山大———后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也得到同时代优秀人物的认可,比如(在义和团之乱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一次问一个留洋生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解释了半天,李仍一头雾水。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抛物线!”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作文上写李鸿章给分吗【二】

梁启超言,李鸿章一生尚未有盖棺定论,颇有争议,立传之时带有三份情感:以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非少年得志,原文“是时鸿章年三十八,怀才郁悒,抚髀蹉跎者,既已半生,自以为数奇,不复言禄矣。”机遇曾文正公和时局,而后闪亮登场。很多人说李鸿章为晚清权臣,但从权力来源的军政上来看,是高估他了。于xx,太平军起义之前,清王朝八旗军东征西讨,直到金田役,旗兵暮气沉沉,才出现满汉权利消长的初端;于中央政府,李鸿章虽有督抚之任,但并不是握有实权的军机大臣。

略观李鸿章一生,先平再明后暗。在其明时,组建淮军,兵法帷幄,谋定后动,料敌如神,所以在军中十五年没有遇到真正的挫折,对待部下将官都是以道义相交,亲爱如骨肉一般,所以将领都乐于为他效命,可堪称将将之才。

李鸿章一生势不可与洋务分割,遭受世儒的唾骂是洋务,有识之士的谴责也是洋务,小民茶余饭后也定牵动到洋务。洋务,刮骨未尽,痛与余毒并存。当然,中日海战,洋务***了。李鸿章的一世英名随海军一起覆灭,同时陆军的溃败,把他平定江苏,平顶捻军的荣誉掩盖了起来。海战这一年,正是光绪十九年,李鸿章七十岁,是他一生明暗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史更屈辱的转折点,李鸿章的个人荣辱成了晚清的兴衰的象征,此后他一生中最后的八年将是外交的八年也注定必将是暗藏祸机的八年。

当时,万国皆知有李中堂而不知道有北京朝廷,顺理成章地,外交谈判,合约签订多由李鸿章处理,弱国的外交,气息奄奄,难以妙手回天。李中堂因一纸密约——中俄密约,这一实实在在损害中国利益的条约终于让一部分愤怒的国人称之为当世秦桧。

局势造人,历史长河湍流不息,李鸿章的明与暗,褒贬不定,但都不影响他在中国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在世界史上亦不可缺少。

作文上写李鸿章给分吗【三】

推荐读梁启超先生所著《李鸿章传》。

其是一本小册子,已经数次陪同我去往各地了。随手读几页,总会觉得这几页很值得一读,再翻,亦觉如是。不要担心梁启超先生所言文言难懂,其实民国时期已经近今,稍有基础,就能读些东西出来。

于我读出什么呢?一是对历史人物平静评价的氛围。梁公和李鸿章是见过的,是有过交集的,政治路线是有分歧的,但未见梁工在其中加以过多情绪,若旁观者娓娓道来,言辞的激情皆用来描绘所记之事发展的跌宕起伏,而不用在宣泄个人情绪上。所以描写很精彩,如写甲午海战一处,文中若有景有声,不由得长叹“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裹着悲情的豪气油然而生。

二是对李鸿章生平和性格的再认识。其生平不可谓不精彩,是曾公弟子,在军事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数立军功,又办洋务,领外交,声名从中国走向世界,确是晚清极具看点之风云人物。梁公于多处表达李鸿章面对时代发展的车轮,为求减一点速只身挡车,是个悲情英雄。

我们难以知道李鸿章直面历史巨变所看到的\'细节,也难以了解影响其决策的真相。但读到各国不断以“均势”要求清政府割让土地的时候,从中浮现出了一些道理:一言之虚,百患丛生,一事之虚,为害终生。大厦将倾,国之不国,根基松散,如何成就起不朽的建筑,与其处处斜撑,不如就推倒了,打碎了,重新建立,可这何尝不是一个漫长而又苦了百姓的过程,也岂是李鸿章一人能做出的决定。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