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群雄汇聚,英豪四起,无论是工程科技还是文学艺术,都在此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充斥苦难的四十年左右光阴里,民国大家们留下了太多值得称道的经典。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近他们,看到辉煌,看到疮痍,也少不了喟叹一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细说民国大文人》记述评说了包括鲁迅、林语堂在内的七位文学大师的生平经历。我们能从中感受到林语堂的真挚淳厚,梁实秋的温润风趣,张恨水的才华横溢,鲁迅的执拗不羁,沈从文的浑朴淡然。在他们身上所呈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一群追求真知孜孜不倦的学问人,更是战争时期每一个爱国者的肖像。他们无不历经坎坷,满腹的报国壮志和经纶才气,无论出自高门或是生在蓬户,唯有对于文学的热爱是始终相同的。
在我们憧憬先辈们传奇的生命之余,还应从他们身上领悟一些额外的精神。书中大师们有的蔼然仁者,有的恣肆狷狂,有的温润似水,有的刚烈如火。其中我更为欣赏张恨水,小康出身,也没有什么留洋经历,从报纸杂志被领进文学殿堂。他会的似乎只是编故事而已,但其才华之出众却有目共睹。作为一位文品俱佳的高产作家,他曾经同时创作六部小说,共创作中长篇小说多达110余部。他能够“楼上口占打油诗”。他以一支笔养活了其数十人的大家庭。他的作品虽常常被讥为“鸳鸯蝴蝶派”,风靡程度却远令人咋舌,上至党派高位者,下至闾巷莽夫,无不有恨水先生的忠实书迷。
更可贵的是他不参与政治。回溯中国古代,出仕以考究文学为主,有文采的人多半能摘取一官半职,由此养成了中国文人爱指点江山的秉性。然而文学与政治又有多大关联呢?反而在其受贬之际,远离政治才更易出佳作。张恨水单纯把自己放在一个写书人的位置上,从不像其他一些作家,但凡有了个人影响力,就试图大谈时局,妄言政策,却又无切实可行之举,甚至过度追求西化,全不考虑是否符合国情。
他也没有时下文人好打笔仗的毛病。左联成立后,在泾渭分明的.政治立场之下,几派文人于互嚼舌头的纸役中失了斯文,展露出可爱的凡人嘴脸,倒是颇具讽刺感。恨水先生几乎没什么文人通弊,却只在爱国上有些许特别的执拗。他的文学天赋实在叫人赞赏,老舍曾称他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作家”。
然而时隔数十年的今时今日,张恨水在年轻人中的知名度却不及老舍。原因大约有二:一来今天的年轻人们有了自己的文学偏好,已难接受先贤的种种佳作;二来又确实受了鸳鸯蝴蝶的掣肘。在为年轻人选取的名著书单上,现今的教育者们似乎是羞于将恨老的情情爱爱摆上台面,反而更好引取老舍的风趣正经了。就连《京华烟云》等享誉中外的通俗经典都堙没在当代言情小说的流行中,这种白话的普及甚至趋于退化的现状,恐怕是胡适当年不曾料及的。
我想说的是,中华文学之美瑰丽无匹,民国文学当称其中明珠一颗。在文学的传承中,我们不应再三将其简化,而更应深入其内涵。面对无涯学海,我们该想着如何畅游其中,而不是舀一碗喝过后,就敢说它是咸的。文学的甜当是隐匿在高处,在江海源头的某一座雪峰吧。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一部叫《愤怒的小孩》的电影,十分有趣。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孙小傲的孩子,因父母常常不在家,由爷爷照顾,后来因爷爷生病了,父亲又没有按照约定来陪他。于是他就离家出走了。为了顺利离开小区,孙小傲偷偷上了搬家公司的车,在车上认识了一个叫兰兰的小女孩。他们因为没有钱,于是对一个姓高的爷爷撒谎说他们再拍一个节目,如果吃不到东西他们就失败了。于是,高爷爷给了他们两碗面。他们正吃得津津有味,忽然发现两个坏人,于是他们慌慌忙忙地跑了。后来,孙小傲被坏人绑架了,兰兰急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高爷爷,高爷爷召集了“津门五侠”,就去解救孙小傲。“津门五侠”不光解救了孙小傲,还把坏人一网打尽。在把坏人送去警察局的路上,一辆警察在他们一行人前面停下,从车上走下两名警察,“津门五侠”看见是警察,便将坏人交给了警察。兰兰要回家,高爷爷便将她和孙小傲一起送上了车。高爷爷后来得知那不是警察而是通缉要犯,,便将孙小傲他们后来去的地点告诉了真正的警察。而另一边,孙小傲他们正在和坏人们在村庄的废墟中周旋。孙小傲的爷爷和爸爸,妈妈一起来了。孙小傲的爷爷指挥着孙小傲用弹弓打下马蜂窝,最后坏人们被马蜂追逐着进了警车,而兰兰成了孙小傲的姐姐。
而这样一部有趣的电影,到底是要向我们反映一个怎么样的社会现状呢?还记得孙小傲在影片中说的那句“世界上两亿四千万愤怒的小孩,而中国有两亿八千万愤怒的小孩吗?”虽然孙小傲在数字上说错了,中国居然比世界还要多,但是这也向我们反映了一个现实:中国的留守儿童在渐渐变多。这时因为贵州,四川等地区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外出打工而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这些孩子便失去母爱,父爱。甚至有些孩子从出生到现在连自己的父母都没有见过,这时何等的悲哀啊!那些父母以为只要有了钱,就可以给自己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殊不知,孩子的成长不光要拥有物质财富,也要拥有精神财富。而精神财富的根本就是爱和知识,如果一个孩子缺少父母的爱,那他的灵魂就不完整。
在此,我要告知天下所有的父母亲,不要等到孩子离家出走,才知道后悔。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这段旋律相信大家应该不陌生吧,看望空巢老人是孝敬,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留守在家里的无助儿童呢?今天观看了《愤怒的小孩》这部电影,我陷入沉思之中。
这部电影讲的是:留守小孩孙小傲因缺少父母关爱而离家出走,途中遇到躲避犯罪团伙的小女孩兰兰。一个想回家和一个不想回家的小孩结成联盟,一起对付笨贼。最终,他们获得了胜利,笨贼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人生有时会面对一道沟壑,跨不过去是一种不幸,根本不尝试跨过去是一种更大的不幸。而我们和那些留守儿童之间就有一道。在他们心里,不会有霓虹的闪亮,只有昏黄的灯泡在摇摇晃晃;不会有香喷喷的面包,只有坚硬的馒头;不会有母亲甜蜜的话语,只有远处大黄狗的吠吠,不会有温馨幸福的家,只有破烂不堪的帐篷……多少次在万家灯火熄灭时,他们蜷缩在角落里;多少次咬咸菜的时候,他们悄悄地哭泣着;多少次在天空没有星星的时候,他们想起了父母忙碌的身影。
他们也有梦。当再次被风吹醒时,他们似乎看见了父母微笑着呼唤着他们的名字,而一上去拥抱时,却没了,只剩下一颗又一颗思念的泪珠。他们也想听母亲讲故事,想和父亲跑步,想与父母手拉手……可是,这只是永远向往的梦,是永远烙在心灵深处的一个痕迹。
此时此刻,我想说:"各位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别像小傲的父母一样。请您们在百忙之中抽出多一点时间回家看看孩子吧!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谈谈心吧!他们不能离开您们,回来吧,常回家看看吧!"
《民国风度》中的79位人物,可以大概归结为三个序列。一是大学校长,如梅贻琦、蒋南翔、蒋梦麟、马寅初、傅斯年、张伯苓、马相伯等。他们的风骨、精神各不相同,但其个人风采以及对学校的影响,都令今人在追慕之余不甚感慨。二是近代以来各学科在中国的奠基人,如考古学之李济,现代语言学之赵元任,物理学之叶企孙、吴大猷,地质学之丁文江,经济学之何廉,社会学之陶孟和等。他们对自己安身立命之学科的关注与倾心,真非今日许多学科之“权威”所能比拟。三是其他文化业界的前辈,如大公报社之张季鸾,商务印书馆之张元济,编辑界之孙伏园,新闻界之邵飘萍、黄远生等。他们的责任担当、社会敏感等等,都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品质与高度。
民国那些人体现着民国风度,他们虽然千人千面,个性迂狷狂痴,但内里不失风骨、风雅与风趣,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士”乃知识分子的本色,它要求知识分子必须对家国、社会、历史有所担当,对自我的生命有所担当,对学术本身有所担当。因拒收张作霖30万元封口费而遇害的邵飘萍有一座右铭: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可以概括为民国那些人的担当之“志”,是他们对自我在社会、历史中的角色、立场的选择与认定。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代表的,不是某个利益集团的利益,更不是一己之私利,而是社会公共利益,是时代的正义和良知的代表。
钱理群先生在该书的序言里谈到,知识分子对家国、社会、历史的担当,在两个时刻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民族危难时刻,可举一例:曾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和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的陈垣先生在北平沦陷时对启功说:“一个民族的消亡,从民族文化开始。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的民族文化,继承下去。”二是在社会道德失范的时候。危难时刻显本色,越是社会道德失范,知识分子越要承担起精神坚守的历史责任,大学也越应该发挥“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的精神圣地的作用。这其实是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和天然责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分子的使命是否发生了变异?周有光先生在其“百岁口述”中说,一代有一代的使命,他们那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是“还我河山”,那是民族危难之际的呐喊与担当。那么今天,知识分子的使命是什么呢?不好回答。
什么是对自我生命的承担?时下热衷于报项目课题的教授们可能也不好回答这个问题。《民国风度》中,费孝通对自己的老师潘光旦有段评价: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身外的评价、地位,说白了,就是虚名;而“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自己对不对得住自己,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断创造与更新,从而获得真价值、真意义。费先生说他们那一代已经不能与潘先生那一代相比,那么我们这一代、我们教育出来的下一代呢?真让人惶恐不已!
民国那些人中,有些人只是一个学者,他们仅为学术而生。在曾昭抡同时代人的回忆中,有关曾先生的怪癖传闻很多。说他曾站在沙滩红楼前,和电线杆子又说又笑地谈论化学上的新发现,让行人不胜骇然;带着雨伞外出,却在暴雨中提伞走路,任衣物全湿;吃晚饭时心不在焉,拿着煤铲到锅中添饭;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有次回去竟被保姆视为客人。如此等等。费孝通先生曾对这些怪癖如此评价:在他心里想不到有边幅可修,他的生活里有个东西比其他都重要,那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志”;知识分子心里总要有个寄托,曾先生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化学上,他为化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开创与成长而付出的辛苦,犹如父母之于儿女。这种对学术的痴迷,显出呆傻的状态,但没有这种状态,钱理群先生认为,是不可能进入学术,登堂入室的。现在的许多学者聪明过人,自然也就与纯粹的学术相去甚远。这固然可以说是时代、体制之弊,然要说其中个人全然没有责任,未免也是托辞。反观当下诸多“过度社会化”的知识分子,只能让我们仰望前贤,追慕逝者。
徐百柯本人在后记中说,写完14位大学校长,回首望来,不禁感叹:一校之长,今安在?很显然,当代大学校长优秀者不乏其人,徐的感叹不过意在惋惜一种“长校”精神之流逝。当年全国各地的报纸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依然笑眯眯地出入燕园,“圆圆一张脸像弥陀”。他说:我总想以行动来教育学生,希望北大的10400名学生在他们的时候和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要知难而进,不要一遇困难便低头。“匹马单枪”之北大校长言行之中展现的风格气度与精神追求,让人敬仰,更让人深思。
傅斯年在1949年后出任台湾大学校长。某日冬夜,傅斯年穿一件厚棉袍伏案写作,其夫人俞大綵坐在一边缝补他的破袜——第二天学校有两个大会,校长不能太寒碜。夫人催他早点休息,他说正在为一份杂志赶写文章,想早点拿到稿费买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不足御寒”。这温馨夜色下的天方夜谭,真令我辈感叹!傅斯年是何等人物?是敢在委员长面前叼着烟斗翘起二郎腿的人,却竟为一条棉裤如此周折!
这是徐百柯行文的高处,他写傅斯年这样具备种种传奇的大家,却只从平常处说起,雕刻平凡细节之中的伟大。他写冯友兰也是这样,只提冯的“两束雄文”:一是冯友兰代表西南联大致函教育部抗议其训令,此文被后人赞为铭刻了一所大学“力争学术自由,反抗思想统制”的光荣品质;一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此文被史学大家何炳棣称为融古烁今的“不朽文章”。30年后,冯氏重读碑文,竟然“感慨系之”。原因何在?何炳棣有言:此碑永存,而它所代表的学术自由精神未数载即开始消逝。
此外,书中杜涌涛的序言、钱理群的再版代序,还有“延伸阅读”及作者的后记,都与“民国那些人”相得益彰,从不同角度诠释着民国风度。徐百柯认为,“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他又希望通过种种努力,来对抗断裂、遮蔽与遗忘,培养一些建设的力量。
但逝水悠悠,这样的努力,不知成效几何?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看电影,我们所有的同学都兴高采烈的去看了,电影名字叫《愤怒的小孩》,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
影片主要讲了一个叫做孙小傲的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去俄罗斯工作了,只留下他和爷爷,但是爷爷生病住院了,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恐龙”保姆,说她是恐龙是因为她不但身材魁梧肥硕形似恐龙,而且她对小傲也是很凶,只会做沙拉,吃的小傲直拉稀!于是小傲在生日那天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后,“愤怒”的离家出走了,在离开家后他遇到了一个叫兰兰的小姑娘,兰兰在躲避坏人的追踪,这两个人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终于逃脱了坏人的追踪和迫害。
孙小傲和兰兰对付坏人的情节,让我们觉得又惊险有好笑,两个勇敢、机智的小朋友对付坏人的过程中制造了很多搞笑情节,同学们看电影时而被惊险的电影情节吸引的鸦雀无声,时而又“哈哈”大笑。这部电影给我也留下了深刻的体会: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工作再忙也应该回家陪陪孩子,孩子也应该多体会父母的难处,体谅他们。
我是一个生活在山区的留守儿童,爸妈在家的时间很少,一年顶多也只有一个月能见到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很短,所以我很难过,对他们总是充满了思念,每次父母回家与我们短暂的相聚又离开家时我感到非常的不舍,但是,我知道父母在外辛苦的赚钱是为了养家和供我上学,虽然我们总是分隔两地,但我们的亲情却从未淡去,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以后成为有能力的人,报答我的父母亲人!
“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关爱空巢老人,是我们对空巢老人的孝心,那我们有关爱过留守儿童吗?说起这事,让我想到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的`电影——《愤怒的小孩》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孙小傲因长时间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在路上遇见躲避犯罪团伙的小女孩兰兰,与一直抓捕兰兰的两位笨贼,但在他俩的共同努力下,一起打败了笨贼,获得了成功,笨贼也得到了因有的惩罚。
看完这部电影真让我深受启发,联想到了我的实际生活。每次我看见留守儿童,我便情不自禁地问自己,“他们是如何长时间度过缺乏父母关爱的日子?”这时我都会羞愧的想起平日的我,总对父母这不满意那不满意,还为我整天忙来忙去的,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现在我希望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像我的父母一样,天天回家看着自己的孩子渐渐长大。影片中的孙小傲都说过;‘世界上的愤怒的小孩有四千六百多个,而中国就有四千八百多个’。虽然数字说得不对,但是留守儿童却在有多少的增加,使孩子们在心中默默流泪,得不到他们想要的那份关爱,便使他们的学习慢慢退步,变得孤独,悲伤。但却父母们总以为钱可以对孩子完成一切。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对孩子们满意的只有是;父母对他们的无私关怀。这样才能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让孩子好好学习,成为你们的骄傲。
留守儿童的父母们;回家看看你们亲爱的孩子吧,别让他太孤独,寂寞了。
在生命的长河中,有时会遇到堵塞,有时会遇到暴洪,但它是无止境的,不会因为个人的不幸而停止流淌。我们的人生会遇到各种的悲痛与坎坷,但在我们的人生中没有依靠,只有乐观面对。
当困难来临的时候,很多人选择退缩,而他却选择在泥泞的小路上摸索前进;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很多人选择逃避,而他却驾着小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前进。他,一个机智而勇敢乐观的小男孩—孙小敖,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在外,不经常陪伴他,不曾给他快乐,而感到十分的孤独与失落,又被保姆看管严厉,丧失了自由,于是他外出冒险,在途中遇到一名叫兰兰的女孩,被父母卖给不法分子,后设尽千方百计逃出来,现在坏人正在追捕她,小敖和兰兰利用智慧战胜了坏人,兰兰也被小敖的父母收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看完这部电影,我真要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在绝处的自己是否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是否用智慧去战胜困难,是否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是否……我觉得,比起小男孩来说,我还差得远。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有种无助感,接着泪水夺眶而出。我不怕小困难,就怕大困难。遇到困难时我甚至不会用智慧融化困难这块寒冰,只知道所谓的哭,只知道向别人求助。我觉得我面对困难时的这种心态不够明确。
在我认为当困难来临的时候,不要悲伤,不要害怕,不要焦虑,应该选择用智慧融化困难,用坚强不屈的信念对抗困难。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觉得父母应该有时间多陪陪孩子,给孩子一个温暖幸福的家,感化孩子逆反的心灵,更多的父母只知道在外打工挣钱,而不体会一个孩子的幼小心灵,一份礼物,一个电话又能代表什么呢?
在困难来临的时候,要选择一种方式去克服,选择一种心态去认识困难,告诉自己:没有我克服不了的困难,我是最棒的!要选择一份微笑,选择一份自信,选择一个良好的心态,并学会用智慧化解困难,古人也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巨大的困难,只要你有一种克服困难的心态,有一种克服困难的毅力,就能走向成功的彼岸,即使有多么陡峭,即使有许多的坑坑洼洼,即使这条路很漫长,即使你走的脚都起泡了,但你依然有一个信念:我要走到尽头。那么你会成功,但也不一定成功,如果你选择了远路,最后累死在路上也不选择近路,那么你注定不会成功。
在面对困难时,缺少的是一种信念,一种方法。信念是:我要走到尽头!方法是:用智慧去克服困难。只要做到这两点,就一定会成功。
我们应该学习小男孩去克服困难的信念与方法,也要学习小男孩父母的善良的心,如果你想成功,就需要一种信念加一种方法就会走到尽头,走到成功的彼岸,那里有芬芳的鲜花,有蔚蓝的天空,有飞舞的蝴蝶......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