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学在“点题”时,喜欢玩“心跳”,喜欢玩“无厘头”。“点题”之语,来之无影,觅之无踪,无根无蔓,让人抓不着,挠不着。这样的“点题”之语,无论有多精妙,都只会给人“穿靴戴帽”之感。
那么,“点题”之语应该从何而来呢?应从记叙文所叙之事而来,应缘“事”而生“理”。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个“洞明”“练达”的过程,就是“点题”之语生成的过程。你的“点题”之语只有从对所叙之事的“洞明”“练达”而来,由实及虚,亦实亦虚,它才能“虚实结合”,既得“实(事)”之触感,又得“虚(理)”之高标。
记叙文在“点题”时,“无根无蔓”只会带给读者“贴标签”之嫌,“亦实亦虚”方能带给读者“言近旨远”之妙。
记叙文《烂香蕉的滋味》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母亲每次到学校看望女儿,都要带一大串香蕉为“我”加强营养,最后一次送香蕉正值复习迎考,“我”一头扎进忙乱的考前复习之中,早已把那串母亲送来的香蕉置之脑后.待到结束,整理东西时,突然发现母亲送来的那串香蕉大多已经烂了,在宿舍里,母女俩进行了下面一场精彩对白:
我掰开香蕉,嚼了一口,仍是甜的,再嚼一口,还是甜的,于是我坐下来慢慢地吃完了所有的香蕉。我觉得它和新鲜的'香蕉一样的香甜,甚至比新鲜的更好吃,因为它少了那股进口时的苦涩。我抬起泪眼,问母亲:“妈妈,为什么烂香蕉却这样可口?”母亲轻声说道:“其实,烂了的滋味是一种成熟的滋味。”
女儿遗忘的难道仅仅是几只香蕉?不,那是一颗被遗忘的爱子之心。女儿咀嚼的难道仅仅是香蕉的滋味?不,那是母爱的香甜。成熟的难道仅仅是香蕉?不,那是我在母亲的爱河中一天天地成熟起来,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一颗母亲的心——那颗质朴而又浓烈的爱子之心。上文中,何为“实”?“(吃)香蕉”为实。何为“虚”?“(品)母爱”为“虚”。这“亦实亦虚”的点题最大特点是,既扣得起来,又想得开去,故而意蕴袅袅,余韵绵长。
“点题”的“点”是“点化”之意,“题”是“题旨”之意。记叙文中的“点题”,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在记人叙事水到渠成之时,升华情感,深化主旨,从而“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歌曲《雾里看花》)。记叙文中的“点题”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人物对白,二是作者旁白,三是道具(如、短信、博客等)呈现。“点题”不失为记叙文写作“增分”“添彩”的妙招,但真正要“点”得精妙出彩,还必须注意以下“三宜”“三忌”:
设置悬念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清洁曲折。
例如:20美金的价值
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很累也有点儿烦,他发现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正等着他。
“爸,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您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您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儿哀求道。“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二十美金。”
“哦”小孩儿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十美金吗?”父亲发怒了
把卫生工具摆放好,我走出教学楼。斜阳快要消失,一丝残红留在天边。校园里已经没有学生了,才打扫完卫生的我望着偌大空旷的校园,叹了口气,向着自行车区走去。作为毕业班,本来放学就晚,再加上我这一周打扫卫生,天色已是不早。麻利的开锁,我快速推着自行车,想尽快回家。但是车轮的异样让我停了下来。车链无力的搭下来,弯成了一抹弧,像是在对我发出嘲笑。我找来一根树枝,试着用它去挑车链,可是对于毫无的我来说,无疑是没用的。怎么办?家离学校本来就远,骑自行车都要二十多分钟,现在难道要我推车走回家吗?天色已擦黑,我呆立在原地,望着地上树木被残阳拉长的影子,心中涌起了一阵恐慌。
“涵?”闻声我抬头望去,是我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筱蔷,“你干嘛呢,快走吧,天都黑了。”“我车链坏了,走不了了。”我有些沮丧的看了看旁边的自行车。她来到我旁边,俯下身子看了看说“是链条掉下来了,我来帮你修。”不等我说话,她已经将肩上的书包丢在一旁,挽起袖子放倒了我的自行车。
筱蔷端详了一会儿,像刚开始我那样,找来一根树枝戳弄着,可是这链子就像是蜿蜒的长蛇,一点也不听话,前面套上齿轮后面又掉下来,筱蔷折腾了好一会儿,还是老样子。蹲在一旁的我这才明白,原来她也不会修自行车。望着旁边头也不抬,努力地用树枝戳着自行车的身影,我有些失望地说:“这么晚了,别耽误你回家,你先走吧。”“那你怎么办?现在还有公交车吗?你总不能走回家啊!我再试试!”筱蔷突然像下定决心似的.,将棍子一扔,用手指去挑动链条,车链上的油污全沾在了她手上。天已经黑了,筱蔷努力的盯着车链,神情专注。此时的她已经跪在地上,额头也微微冒汗。车链一次又一次的掉下来,她仍一次次的去尝试,双手满是油污,校服上也沾上了油渍。
多次失败后,她像是发现了什么方法。筱蔷将链条挂上后轮后,让我按住,拼命地拽住车链往前轮上套,终于把车链挂上了。“成功了!”我兴奋的抓住筱蔷的胳膊,却弄了她一胳膊的油污。筱蔷如释重负的擦了擦脸,却弄了一脸,望着她,我不禁哈哈大笑。“哎呦。”哭笑不得的筱蔷反手又抹了我一脸。望着彼此脏兮兮模样,我俩一同笑了起来。无人寂静的校园里,这声音格外清脆明亮,一如我们的友谊。
是你,在我最害怕的八百米测验中陪我跑完全程,是你,为了帮没带书的我几乎借遍了所有的班级;是你,在我受委屈的时候都我哈哈大笑,是你,从幼儿园以来一直陪我到现在逗我开心,给我帮助……一路走来,你总是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像个英雄般挺身而出,因为有你,我更幸福快乐。
要记住这篇文章哦:因为有你陪伴,我更快乐,如果喜欢,可以经常来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记叙文的“点题”,有人称之为“画龙点睛”。既然是“点睛”,就应该有“一点即飞”之功力。你如果没有这成功力,在“点睛”时唠唠叨叨,颠三倒四,就不是在“点”“龙之睛”了,而是在描“熊猫眼”了。
“点睛”之笔是叙事火候达到lOO℃时的一次升华,它贵在精辟,贵在简明扼要,不需要你再去婆婆妈妈地诠释和论证。在记叙文写作中,这种内涵上的诠释和逻辑上的论证,都应该是通过记人叙事来承载和昭示的。你如果在“点睛”处还大段地诠释和论证,就在向议论文的方向“滑翔”了,这就犯了记叙文写作的大忌——文体不清。
记叙文的“点睛”之笔,应以惜墨如金为上,以“一语惊醒梦中人”为妙。为此,我们广大同学应练就“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金手指,只有这样,我们在“点题”时才能收“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之效。
在记叙文《圣诞书签》中,一个学习资料推销商在圣诞节到各教室送了一叠书签,但只够两人一张,班里一个活跃分子自告奋勇在每张学桌上发了一张,“我”先下手为强,抢到手中,真是爱不释手。不善言辞的同桌借阅,被“我”一句话呛了回去,但随后“我”便懊悔起来,于是有了下面的一幕:
我感觉自己好卑微,礼让何在?同桌之情何在?我忙撕下一张纸工整地写道:“圣诞快乐!”附在书签上一起送至同桌面前。他先是一愣,接着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位圣诞老人。
文末的这句“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位
圣诞老人”,虽然只有区区15个字,却将本文的主旨从个人喜好升华为同桌深情,将“受惠者”升华为“施爱者”。卒章显志,虽则一句,但胜却万语千言,无尽之意,尽含其中。
上述“三宜”旨在“开前门”,正面引领;“三忌”旨在“关后门”,反面警示。我们坚信:你只要能让最适当的人,用最适当的方式,在最适当的篇幅里去“点题”,就一定能使记叙文写作更加“给力”,更加“抢眼”。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