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规矩自成方圆。但在如今这样一个自由又多变的时代里,那些老规矩似乎不再多么重要了,一个只会遵守规矩的人也会被冠上“循规蹈矩”的名号。那么,老规矩究竟有何妙用?它有何存在价值?它本身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印象里,一些有文化的人,特别是博览群书、以书为友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他们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说话做事不会让人感到不快。这其实不是知识的魅力,也不是书籍的魔法,是因为他们通过读书懂得了一定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要跟别人打招呼,为什么要控制自己插话的***,为什么要有选择地消费,而不是任何人从小教导于他,什么事要如何做,而他却不知其所以然。可以见得,一个人要发自内心地遵守所谓的“老规矩”,也要他真正的明白老规矩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不是教导几天就能够轻松做到的。所以,只有真正理解老规矩,才会真正遵守老规矩。而守规矩是一个人自身气质和所受文化程度的直接体现,就如同教几岁的孩子守规矩一样,哪怕他是学会了所有的`老规矩,做起来也一样别扭。
在新时代,有些老规矩的确过时了,比如我们所说的“不许管闲事儿”,这话说得严肃,否定得彻底,但仔细想来,什么样的事情叫做“闲事”?这却没有一个基本的定义,是大街上不要随便劝架?还是朋友有难绝对不帮?亦或是路上摔倒的人不能扶?有些“闲事”,却体现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仔细想来,好像只有在大人看不惯孩子做一些蠢事时,才会提及这样的话语,这句话的意义也就不攻自破了。再比如“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这“不漏齿”恐怕是很难做得到吧!现在和以前不一样,总不能在笑之前还要想着用手捂住嘴,这女生还能勉强做到,如果身为男子汉,还要做这样遮掩的动作,岂不是会被人笑话?那“话不高声”呢?什么叫做不高声?现在说话以使人听清楚为主,这不大声怎么让别人听得清楚明白?每句话都用别人勉强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说出,还不让人厌烦吗?
但也有些,是一个人必须做到的。比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体现——敬老、如同现在学生回家,开门的一般都为父母,叫他们一声给予最基本的问候,难道不对吗?作为学生也没有其它能够孝顺父母的途径,唯有这真心实意的一句“爸,妈,我回来了。”,让父母听在耳里,甜在心里。
老规矩在中国封建时期尤为盛行,但现如今却逐渐被淡忘了,能够重新拾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我们需要用足够的知识和事实去考验它,用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它们穿上新装,就如同新年时的除旧迎新一样,用它们崭新的面貌造福新的时代。
“老师——”教师办公区,她和一个女生站在走廊上,捂着发热的额头对迎面走来的班主任喊了一声。
“嗯。”应她的却是另一个老师。
“我,”
噔噔噔噔。
不等她说完,他们就走进了另一个办公室。
“走吧,我们跟上去。”她旁边的女生拉了拉她的袖子。她握紧拳头,心也被什么蜇了一下,让她一时难以呼吸。落寞的身影映在窄窄的走廊上,显得幽长而寂寥。
办公室里有好几个老师,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决定走进去去请假,毕竟头太疼了。
“老师。”她和她的朋友走到班主任身边,略显虚弱的声音并没有打断他们的谈论,她想,她应该再等会儿。但是,几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人看见她们。她看了看手中握紧的请假条,颤抖的纸菲仿佛在嘲笑她的自不量力,她想她一定是疯了才跑过来自取其辱。气愤地把纸抓成一团,拉着和她一起来的女生,用力地把纸团甩在地上,头也不回的冲出了办公室。
在回到那个沉闷的教室之前,她必须得先去躺洗手间用冷水洗把脸。“呼——”她长长的吐了口气才褪去眼中的涩意,只有额头上的冰凉让她感觉那些莫名的痛减缓了些。她早该知道的,也早该习惯的。
2
最后一排,就是她的位置。无论怎样的变化,她都在那条固定的直线上徘徊。静静地回到那个接近墙角的地方,泪就这么毫无预兆的掉了下来。这就是差生的待遇,她一直都懂,只是习惯了骄傲的她从没有想过这一天也会降临在自己身上。浅薄的尊严,狼狈的青春,漫天的耻辱感涌上她的心头。
她想控诉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可是她的控诉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她没有任何资格去论证些什么,因为,曾经当她过着宠儿的日子时,有的人却在走廊上扎马步。
外面的天已经黑透了,她不规矩的心也渐渐安定说了下来,她知道,这一切都怨不得谁。让她想想,坐到最后一排是什么时候来着?一个月前,两个月前,三个月前……记不清了,也有可能是一年之前。颓废的趴在桌子上,拉下沉重的眼皮,毫不顾忌地睡觉了。
没有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一切,是她太粗心了,居然忽略了努力。因为忘了努力,所以才让自己沦落致此。她也固执的想,她是不是感谢那个所谓的老班,是他让她明白了差生卑微的地位,更让她像个跳梁小丑般在教师办公室里沦为他们的笑柄。再一次,她讨厌了她的班主任。
3
多雨的初夏,并不怎么讨人喜欢。些许的阳光透过云层慢慢洒满大地,渐渐升高的温度使清新的空气开始发酵,酝酿着周围的嗜睡因子。压抑的物理课上,她迷糊中开始打起了盹。
不好,“巡逻”的班主任来了,同样不喜欢物理课的同桌赶紧摇了摇她枕着睡的手。猛地睁开眼,飞快地瞟了眼窗外,boss大人果然来了。下意识地抓起桌子上的笔,装模作样地看起了黑板,直到他人走了才放下高悬的心。
没有继续睡的***,她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名合格的差生,她坐着最后一排,上课玩过手机,看过小说,睡过觉,在班上考过倒数,还翘过课,根本就没必要再担心害怕。看着窗外淅沥的'小雨,她相信明天一定又是一个大雨天。那么,从明天开始,玩点刺激的游戏——逃课吧。
于是,她一连三天没来上早自习。每天舒服的睡到七点多,吃着家里美味的早餐,完了才悠闲的散步到学校。
第四天,她忍不住来了学校,内心失落极了。三天不来上早自习也没关系吗?居然没有人在乎,她愤怒地踢了踢教室里的墙,闷闷的样子看上去像个赌气的孩子。
那场大雨一连下了两天,第三天,雨小了,她却感冒了。还记得,那两天早晨马路上全是水,从家门口一直流到路的尽头。
4
一晃,又到了第四节晚自习课。发呆的她没有注意到班主任拿了几本杂志走进了教室,直到他把一个黄色的大信封放在她桌子上时才回过神来。惊讶、激动、震惊一时滑过心头,或许还夹杂了感动。望着那人离去的背影,她轻声说了句谢谢。翘课、请假神马的都不重要了,低头吻了吻信封,她无声的扬起嘴角。
她可以感受到,信封里是一本杂志样书,只是不知道是哪个杂志社的。没有什么比等待中稿更漫长,更令人煎熬的了。每一次投稿都害怕石沉海底,所有的希望可能在失败中一点一点的消磨。她知道那不过是生活的一点磨难,而强者永远不会屈服。
青春期的我们,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敏感的困难,如果不能克服,它将成为我们堕落的借口,特别是差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某天化学课上,老班走下讲台,“一不小心”看见了她桌子上绿豆糕盒子。
“你这个吃货!”恨铁不成钢的声音。她一听,乐歪了,捂着嘴偷笑,绝不承认自己是故意在他课堂上吃东西。
“啪啪!!”他将左手覆在她的头顶,用沾满粉笔灰的右手狠狠地拍了上去。
她弯着眼睛看着那个矮矮的身影,想着,那个晚上他真的很忙吧。但这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仍然是那个她尊敬的小鼻子、樱桃嘴的老班大人。
大家是否经常请假,作为学生,要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小请假风波,希望对你有帮助。
“妈妈,星期天中午,我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我可以向英语补习班的老师请假吗?”我试探着提出请求。
妈妈转过头,难以置信地看着我:“你要把补习班推掉?”她一拍桌子,显得有些生气,“这是不可能的!不去学习,还想着去玩?”……
同学邀请我参加他的生日聚会,这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别人的生日了,在这件事上,妈妈已经警告了我好几次——“再这样下去,哪还有时间学习啊!”但他是我比较要好的朋友,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回到家里,跟妈妈说时,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那一刻,我觉得妈妈似乎有些不可理喻,不过是一节课,两个多小时而已,又不会落下太多的知识、课程,而且还会有补课。一节课,才几十块钱,就能让妈妈摆起一副严肃的面容,教育我不要浪费钱:快去上课,不要请假。很是吝啬。
难道真的不能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了吗?那种状况显然不是我想看到的。那就不能放弃一切可以去的机会。
但过后几天,我虽然在妈妈面前无数次提过要求,但只有小部分使妈妈的态度稍稍改变。在星期五晚上完成所有的作业,才能去参加。这是妈妈提的要求。
星期五,我努力地想要完成作业。可还是剩下了几道题。
我小心翼翼地向妈妈解释并恳求。得到的却是一句平平淡淡的“哦”。
星期天,接近中午。我来到指定地点,我豁出去了,不顾一切了。忐忑不安地,我缓缓地走进餐厅大门。
与同学疯玩了一整个下午,马上就要回店里了,又是一阵不安。多么希望,那一声“哦”是一个默许,好让我不会挨骂。
回到店里,听到的是妈妈的一句话:“你爸在等你,快去。”就这样上了车。迎接我的,很可能是爸爸的一场大骂。
我以为,妈妈的表现,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但整整过了一天,都没听到爸爸的怒喝。
那天,翻看妈妈的信息,才发现,妈妈与补习班老师的对话:珈鸣他星期天有事,就不去上课了。
我惊了一下,再看妈妈,感觉完全不同,她瞬间变得善解人意了,她默默地帮我请了假。她变得“出手阔绰”了。
父母会关心你的学习,也会关心你是否快乐。这是我那天悟到的,也是我永远忘不了的。
“老妈,星期天中午,我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我可以向英语补习班的老师请假吗?”我试探着提出请求。
老妈转过头,难以置信地看着我:“你要把补习班推掉?”她一拍桌子,显得有些生气,“这是不可能的!不去学习,还想着去玩?”……
同学邀请我参加他的生日聚会,这已经是第三次参加别人的生日了,在这件事上,老妈已经警告了我好几次——“再这样下去,哪还有时间学习啊!”但他是我比较要好的朋友,就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回到家里,跟老妈说时,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那一刻,我觉得老妈似乎有些不可理喻,不过是一节课,两个多小时而已,又不会落下太多的知识、课程,而且还会有补课。一节课,才几十块钱,就能让老妈摆起一副严肃的面容,教育我不要浪费钱:快去上课,不要请假。很是吝啬。
难道真的不能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了吗?那种状况显然不是我想看到的。那就不能放弃一切可以去的机会。
但过后几天,我虽然在老妈面前无数次提过要求,但只有小部分使老妈的态度稍稍改变。在星期五晚上完成所有的作业,才能去参加。这是老妈提的要求。
星期五,我努力地想要完成作业。可还是剩下了几道题。
我小心翼翼地向老妈解释并恳求。得到的却是一句平平淡淡的“哦”。
星期天,接近中午。我来到指定地点,我豁出去了,不顾一切了。忐忑不安地,我缓缓地走进餐厅大门。
与同学疯玩了一整个下午,马上就要回店里了,又是一阵不安。多么希望,那一声“哦”是一个默许,好让我不会挨骂。
回到店里,听到的是老妈的一句话:“你爸在等你,快去。”就这样上了车。迎接我的,很可能是爸爸的一场大骂。
我以为,老妈的表现,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但整整过了一天,都没听到爸爸的怒喝。
那天,翻看老妈的信息,才发现,老妈与补习班老师的对话:珈鸣他星期天有事,就不去上课了。
我惊了一下,再看老妈,感觉完全不同,她瞬间变得善解人意了,他默默地帮我请了假。她变得“出手阔绰”了。
父母会关心你的学习,也会关心你是否快乐。这是我那天悟到的,也是我永远忘不了的。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记者向几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做了这样的调查:
幼稚园的小朋友。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说这是什么?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月亮、饼干、圆圈……各种答案“缤纷四起”,记者满意的笑了。
初三年的学生。他同样在黑板上画了个圆,问说这是什么?可他发现在场的同学们都唯唯诺诺,低着头,不敢直视他。后来老师指定一位读书前茅的同学起来回答,他说是零,老师满意的点头了。“是游戏币呀!”一位平常不起眼的同学小声的说,但是在老师的怒瞪下,又萎缩了。记者只能在心中叹息!
不晓得你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后是否也一样感叹,难道学生就没有个性吗?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全面的、知识型人才或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特长的人才。然而应试教育却在灭***这些人。
从小我们接受的都是灌鸭式教育,老师又多少知识,就有多少知识往学生的脑子里塞,考试的内容就是这么多,也不会为难你,只要记熟就行了。然后,我们就拼了命的背呀、记呀,真的恨不得我们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恨不得有小叮当的记忆面包……就这样一年一年的积累,所有的人都被同化了,真到了思想意识达成一致的境界。有时都怀疑了,到底考试是考我们还是考老师呢?无解。
就如同那群处三年的.学子们,明明可以的,可以各抒己见,然而却在老师的怒瞪下退缩了。放眼中国,有多少激情昂扬的学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股热情的火被浇灭。如何不叹息呢?
幸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一些相关人士的呼吁下,教育制度终于向前进步了——素质教育。虽说素质教育只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而不是“抛弃”,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还是考试,总是脱离不了传统的应试模式。但中国现当代的学生们也的确应该感到欣慰,虽然完全抛弃掉应试教育对现在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个蛮棘手、难落实的难题,但在素质教育的“帮衬”下,也许不再有更多的学生遗落他们的个性了。
失落的个性,有点遗憾,但总是符合现实的;
失落的个性,有点残缺,但总是一种缺陷美;
失落的个性,有点叹息,但总是会取得进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