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这本书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当我又一次翻开它时,心中竟泛起一丝淡淡的忧伤,如秋风吹过的湖面,不再平静。
沉浸在城南的旧事中,林海音仿佛就站在面前,轻轻诉说着童年的点点滴滴。书中主角林英子是个天真的小女孩,从童年的骆驼队到爸爸的花儿落了,她经历了许多的事,在不断地成长着,变化着。英子最令我钦佩的就是,英子一直以自己年幼稚嫩的眼光看生活,对那些复杂的人和事,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在她那清澈的双眸中,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无论是惠安馆内被称作疯子的姑娘秀贞,还是自己的好朋友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无奈做小偷的大哥哥,还是寄宿在英子家的兰姨娘,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英子眼里,都是良善的。没有罪恶,没有戒备,也没有伤感,在她那纯真的眼中只有那无暇的蓝天、白云,只有对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和盼望,或许这就是童年吧。
读着英子的童年故事,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我13岁,贰个月前刚小学毕业,童年也渐渐逝去了。那种孩童特有的天真、稚气,在我们这批同龄人脸上早已荡然无存。童年是什么?童年就是每天缠着爸爸妈妈撒娇?就是满脑子的“为什么”,随时倾吐、随时疑惑?就是晚上拉着奶奶的手,让她讲一个又一个永远说不完的故事?准确地说我还没来得及明白这些,童年就真的如罗大佑的歌中所唱的,迷迷糊糊地过去了……时间似流水无痕,童年,清风吹荡,来无影,去无踪,说去就去。我的心慢慢地沉了下来,变得稳重而又低调。我开始怀念过去的日子,有一丝轻浮又有一丝无知。现在的我多么期盼自己也能像柯南一样,来一颗APTX4869重新回到童年时光。唉,我逝去的童年啊……
但是,当我又重新翻开《城南旧事》后,我的想法有所改变了。我开始问自己:我的童年真的逝去了吗?它不再回来了?我想起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我们谁也无法走出自己的童年。”具体是哪本书上写的,是谁说的我已经记不清了,但现在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童年,是人生中一段短暂但又是极其美好的时光,童年应该是不受身高、年龄的限制。唯一有局限的,就是心灵。虽说有局限,但并不是意味着和小孩子一样幼稚、懵懂,而是拥有一颗像孩童一般纯真的心,不带一点伪装与憎恶,总是微笑着去面对生活,跌倒了马上爬起,无论困难多大也不想退缩,时刻保持着那份爱,爱生活,爱身边的人,爱自然界的一切。在爱中增长、成熟……因为爱是凡事相信,凡事盼望……这不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吗?童年,是永不消逝的',只要你的心田为它腾出一方净土,它就会不离不弃,永驻你心……
也许,我们谁也不必担忧自己会走出童年……
读《国史大纲》的的第二阶段已经告一段落,已经减少了第一阶段看书的那种生涩感,当时看着繁体字相当头大,现在联系着上下文的理解好多了,有可能也是第二阶段所看的内容在朝代上跨度不大,所以没有在借助喜马拉雅了,度娘嘛还是没少用了。看书的速度还是不快,时间调整的不好,这一点还需要好好计划,挤出充足的时间细细读书,但是每年到腊月公司的情况,挤出的时间就想睡觉啊。
这一阶段看的是西汉、东汉、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刚刚一统的中国,又开始四分五裂了。西汉自汉高祖到平帝共经历了二百二十一年,王莽从摄政到建朝灭亡共经历了十八年。汉高祖得天下,“封同姓王,封功臣为侯”,所以政府的组成人员分为四种,第一类人是宗室,第二类人是以军功受封的侯。第三类是富人,这些人选为郎、吏。第四是杂途即文学、儒士。王莽以后,汉宗室光武复兴,成为东汉,一共十三帝,共一百九十六年。
这个时期的政府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一是王室二是政府,王室又分为王室自身、外戚、宦官。东汉诸帝大部分童年即位、或者夭折,以及绝嗣,所以多母后临朝,母后后面是一个大的外戚集团,宦官也在王室与政府之判分下也得到了地位。没有向心力,只顾自己的集团利益,这样岂能长久。于是三国魏、蜀、吴鼎立。魏,除曹操后追封为魏武帝外,共五帝四十六年。蜀,四十三年共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位皇帝。吴,孙权,共四位大帝五十九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位成功,继位十六年后,灭吴完成了一次大统,共五帝五十二年,贵族家庭的腐化,贾南风、八王之乱,西晋气数渐散。晋室迁都南京,史称东晋,共十一帝一百零四年。东迁时,衣冠也跟着南渡,北方的中国便陷入了纷乱中,割据成了五胡十六国,先后共一百三十六年。东晋的日渐萧条,门第的日渐成长,晋室分崩离析,宋、齐、梁、陈合起来称为南朝。此时北方经历了五胡的长期纷扰之后,也找到了复兴的新机运,北魏、西魏、北齐、北周合起来是为北朝。一路数下来,心情还是跟着跌宕起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是无限感慨。
这一大期间,中国的士人入仕的途径经历两个阶段,慢慢的正要走向科举制度。首先是察举制,东汉的两大入仕之径一个是地方察举,另一个公府徵辟。地方察举由贤良方正、能言善辩之士到孝廉。文帝时“孝剃、力田、廉吏”是最深得朕心的,徵辟制,皇帝亲自招是“徵”,待遇极高,朝廷设坛席,带若神明,相当重视,官府叫“辟”。九品中正制,就是魏尚书陈群提出了九品官人法。朝廷用人委托尚书,尚书根据中正所铨定的等级,委以重任。
州设大中正,中央官兼职,郡设小中正,小中正根据所知给出评价,大中正在根据评价,定品级升迁或者罢免。中正与察举相比较:察举之权在地方官,中正制度下奔集中央;察举制度只为士人入仕的初步,以后官位的升降在于中正之品状,品者履行,状者才能,品可以定,状于入仕之后另有考法,九品中正制上承察制,下衔科举制存在了有四百年之久。其后紧紧衔科举制。每一种纳贤制度在当时都觉得符合当时的社会选材标准,但最终都沦为了党派的工具,结党营私,拉拢自己的关系,挂着纳贤的牌子,赶着利己的勾当。
“大风起兮云飞扬”汉高祖的一腔豪情壮志,也凸显了这个朝代对文化的重视。西汉中央政府之文治思想,最早由贾谊提出了裁抑诸王国、捍御匈奴、教育太子、尊礼大臣、阐杨文教、转移风俗几大项。汉武帝即位,锐意改革,领军人物董仲舒,重要举措为设立五经博士,专门研治历史和政治,虽不直接参加实际政治,但是还是有自己的见解,也逐渐的在发挥出了作用;为博士设立弟子员,额定五十人,可以入仕;郡国长官察举属吏的'制度;禁止官吏兼营商业;打破封侯拜相的惯例。民间的儒业普遍发展,博士弟子额日益增添,以此循环,形成门第,后置成“二重君主”的观念。大门第大家族们随晋室东迁以后,随意圈占土地世袭,贵族公子无近忧无远虑,随意肆情放志。北方留下来小门小户为了生存不得不与五胡建立关系,靠自己的才能维持生存,保持着清醒与斗志,两者相较,谁输谁赢一目了然。
看了忘,是现在的状态,多亏还有每天的去打卡可以回顾一下,要不然,一轮过后还真就记住了一个书名。加油!加油!
事情发生在大约二年级,那时,我是转学过来的,在原本的学校里,我的.成绩很好,名列前茅。转学过来后,我以为在这所学校里,我照样也能保持住我的“光辉”。所以,我很骄傲,甚至有些得意洋洋。我对别人评头论足,却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
很快,第一单元的成绩慢慢浮出水面。我很期待,也很激动——我的成绩。心想:发到考试卷后,再好好去炫耀一番。但在接到考试卷的那一瞬间,我无比惊讶,甚至有点不敢相信。那那么刺眼、那么鲜红的八十四分,像一把锋利的小刀深深的穿刺我的心脏。我渐渐感到我的成绩和同学有了差距。我连忙把考试卷收入书包里。当别人问我考几分,我因为过于羞愧,满脸通红,支支吾吾地说:“一般啦……”
黄昏,夕阳西下,我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地面那长长的影子,心中不禁掠过一丝伤感,从前这个时候,地面上的影子应该是活泼乱跳、神气十足的。怎么办?我第一次的成绩竟然是八十多分,这该如何向爸妈交代呢?他们一定会大发雷霆的。现在再想什么也没用了,这都怪我,考试前个晚上还信心十足地对妈妈说:“这回我一定会考个满分。”我太骄傲了,我不该这样。
走进家门的那一刻,我的心绷得很紧,妈妈笑眯眯地迎来,满怀期待地问:“此次单元考考了几分?”要是是以前,我一定会昂首挺胸地说:“当然是一百啦!”可是,这时的我,却像一个小老鼠,怯怯地说:“八……八十四。”妈妈并没有露出非常生气的样子,反倒心平气和地说:“没事,刚到一所新学校,还没适应,可以理解的。”可当妈妈知道我是因为太过骄傲,才考八十四分的,妈妈立即语重心长地说:“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孩子,牢记这句话吧!”
到现在,那句“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还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时刻激励着我做个谦虚的好孩子。
林逋说,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曾国藩说,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巴尔扎克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贝尔说,我们会自信,但不会自满。圣西门说,一个头脑正常的人,是不会自满的。***说,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徐特立说,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老舍说,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陈毅说,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伯益有满招损之规,仲虺有志自满之戒。夫以禹汤之盛德,犹惧满盈之害。自信者稳沉,自满者轻浮,自傲者狂躁,自大者浅薄。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皆空,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虚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保持道者不会自满,能够去故更新。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自满是求知的拦路虎,自谦是智慧的.引路人。
人要有自信,自信导致成功,但人不可盲目自满,自满导致失败。失败不是成功的最大敌人,自满才是,假如人不自满,成功倒应是成功最好的朋友。世界上越是自傲自满的人,越是没有什么实学。人最可悲的莫过於自大自满而不自知。盲目的自满,就是一种慢性毁灭。不要自卑,你不比别人笨;不要自满,别人不比你笨。知足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不自满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自满意味着智慧的毁灭,自满是智慧的尽头。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自古人生忌自满,半智半愚半圣贤。
现实生活中凡是自满、自大的人,其实都是毫无根据地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自满、自大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大敌,做人应从不自满开始。自满的人都不满,自大的'人都不大。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自信,但不可自大自满,因为那样只能使自己夜郎自大,盲目乐观。自信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轻人。自满的人学一当十,虚心的人学十当一。勤奋的人珍惜时间、自满的人虚度时间、懒惰的人浪费时间、辛苦的人怨恨时间。当人获得成功时,想到了责任,所以会不自满,会将成功作为新的起点。骄傲自满是浮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骄傲自满要不得。人生在世,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
人不应该自满,因为求知是无止境的,我们应该珍惜人生的每一秒钟去学习。如果自满,整个人生都将毁于一旦。就像《龟兔赛跑》里的兔子一样,它因为自满,所以输给了乌龟。最终,胜利与它失之交臂,留下人生遗憾。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像兔子一样自满的人。在我们的班级中,有一位叫于悦的同学,平常在班级学习不错,便自以为是地骄傲起来。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在讲昨天的家庭作业,老师以为第一大题填空都很简单,就没有讲。等老师讲完了所有的题,问同学们说:“你们都会了吗?”我们异口同声的答道:“都会了。”老师下去检查,我们有没有空题,却发现于悦空了一道填空题,便问道:“这道题你不会呀?”“我会呀,忘写了。”于悦神气地说。老师却平静地说:“那你现在填上。”过了一会会儿,于悦还没有填上,老师再次看见了说:“你不说你会吗,那就给我讲讲吧。”于悦停了一会,憋得脸红脖子粗,支支吾吾地说:“这道题用……”老师看她答不出来便说:“来,于悦,你看,这道题用5÷3=5/3,得的是……”还没等老师说完,她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说了声:“噢,老师我明白了。”其实她根本没明白,后来在一次月考中,她又错了这道题,可这道题数都没变,她却错了。老师怒火中烧,把她叫到办公室教训了一番。
从于悦的身上让我懂得人不应访自满,即使你学习再好也不是最好的,俗话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知识是无止境的。而现在的我们正处在求知的起点上,有什么好神气的呢?所以记住:自满不会落得好下场,最终自满者只会自食恶果。
人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自满,不要认为自己很不错,很厉害无人能敌,就像故事《乌龟赛跑》里的兔子一样,因为它的自满,才让笨拙的乌龟赢,在我们童年的记忆中,自满是学习的敌人,所以我们现在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学习,做到言行一致、不焦不躁、勇攀知识高峰,让人生熠熠生辉!
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题记
炎炎夏日,独自呆在家中,窗外知了声和着喧闹的人群声,使渐渐成长的我心烦气躁。懊恼童年远去的自己已不能顽皮,大人们已经用成人的规范来要求我了。唉,丢失了童年的我有什么值得庆幸的?
于是随手拿起床头的书翻过多遍的《城南旧事》,它竟像炎炎夏日中的凉茶,消去了热意,深深吸引了我。
“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这些人都随着我长大没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也一块儿失去了吗?”文末的“我”也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也正是因为爸爸的死,让“我”童年美梦顿破。在别人还需要照管的年龄“我”已经负起许多父亲的责任。“我”的童年随着我的成长“丢失”了,这是好还是不好呢?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们的童年,总是快快乐乐过每一天,不必担心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成天被爸妈捧在手里做“小公主”“小王子”,一切都只要顺着父母为我们铺好的路走下去。
其实我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缺乏独立,不敢一个人在家写作业、玩耍……全部都要有人陪伴,文中英子的独立勇敢让我立刻感到羞愧,但是怕黑,不敢一个人做任何事似乎已成了不可磨灭的困难,独立?独立!
曾独自走在黑乎乎的大街上,四周是那么安静,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将脖子缩进衣领里,就像一只蜗牛躲进自己的壳里才觉得安全一样。四面的路灯下树枝不断左右摇晃,就像是魔鬼的乱发飘呼着,隐约听见了轻且慢的脚步声,好像是害怕敲打在夜的寂静中。
我要战胜的只是一段黑夜中独自前行的路!在路上将童年的依赖丢却,赢得父母的信任和独立的尊严——这是好事。这样的事还会有很多。
我们在童年的梦幻中慢慢长大了,学会自己度过难关,羞于向人伸出求援的手,每一个进步靠自己的力量,以受人怜悯为耻,不受他人恩惠。褪去幼稚,得到锻炼的机会。“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过去了”——这是好事
请别再叫我小朋友,因为摇拽的小花终会有盛开的一天。《城南旧事》给我带来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得”与“失”的人生启迪。请别懊恼自己的成长,人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朝着正确的前方一步一步勇敢地走吧!
伯益有满招损之规,仲虺有志自满之戒。夫以禹汤之盛德,犹惧满盈之害。自信者稳沉,自满者轻浮,自傲者狂躁,自大者浅薄。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皆空,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虚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保持道者不会自满,能够去故更新。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自满是求知的拦路虎,自谦是智慧的引路人。
人要有自信,自信导致成功,但人不可盲目自满,自满导致失败。失败不是成功的最大敌人,自满才是,假如人不自满,成功倒应是成功最好的朋友。世界上越是自傲自满的人,越是没有什么实学。人最可悲的莫过於自大自满而不自知。盲目的自满,就是一种慢性毁灭。不要自卑,你不比别人笨;不要自满,别人不比你笨。知足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不自满是对人生的一种追求。自满意味着智慧的毁灭,自满是智慧的尽头。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自古人生忌自满,半智半愚半圣贤。
现实生活中凡是自满、自大的人,其实都是毫无根据地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自满、自大是人生事业成功的大敌,做人应从不自满开始。自满的人都不满,自大的'人都不大。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自信,但不可自大自满,因为那样只能使自己夜郎自大,盲目乐观。自信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轻人。自满的人学一当十,虚心的人学十当一。勤奋的人珍惜时间、自满的人虚度时间、懒惰的人浪费时间、辛苦的人怨恨时间。当人获得成功时,想到了责任,所以会不自满,会将成功作为新的起点。骄傲自满是浮躁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骄傲自满要不得。人生在世,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
早就听说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是如何的振聋发聩,充满着真知灼见,只是一直没有心思拜读。直到最近,在等考研成绩的百无聊赖之中,才硬着头皮啃起了这部竖排繁体的历史教科书。不过,钱先生的文笔显然比我们的那些苗正根红的史书要好读的多,再加之条分缕析的分析和多如浩海又恰到好处的史实,任何关心历史的人都会爱不试卷。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我们所做的是将一些冷冰冰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让你死记硬背,不许质疑书本,不许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钱穆先生想做的就是这一点。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就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倾向到现在依然如此,前段时间关于中医关于新儒学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例子。先生看来(其实我们也是这样看的,只是有时候不是这么做的)两种态度都失之偏颇,前者以西方现代政治理念为标准进行生搬硬套,自然看来事事不顺;后者则是抱残守缺,这种观点本来没什么市场,但现在有些却因着民粹主义而复活,说什么儒家文明是人类未来的出路这样不着边际的话。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在没分清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的情况下,要形成理性的共识无疑是缘木求鱼。
不能理性对待国史不能算是懂得历史的人,不懂历史就不是一个有知识的公民。要对本国的历史有一种敬畏之心,知道本民族繁衍生息之不易,同时又要明白中国落后之根源。作为一本教科书,《国史大纲》达到了目的,它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先生理性、进步的历史观,那它和现在的教科书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国史》反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阶梯式进步的历史观,这是最大的不同,因为文明的延续不能用某种标准斩断,让前后之间截然不同。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明,这样的观点来源于历史不断进步这一乐观主义的信念,以为社会是从低到高慢慢演化的。这种划分历史阶段的思维是经济基础决定论的产物,划分的依据是劳动工具的不同,举个例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开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我们书上的标准说法是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的分野为标志,之前为奴隶社会,之后为封建社会。但是,铁器的使用是一个过程,什么时候占主导地位这不好判断,占了主导之后是否引起了上层的.变化这个也不清楚。先生举了《盐铁论》中的一段话,说明到了西汉仍有一部分农民用石器进行耕作,而在南方有些地区,春秋时期就广泛使用了铁器农具。
随后,钱穆先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在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要风貌。
钱穆先生是主张改良的,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而真正的进步是在和平的环境中产生的,他用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对比证明这一点。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有不同的结论,但社会的持续进步不能单靠革命的带动,则是确定无疑的。托克维尔说,自由是大革命的合法子女,但靠着百年的努力才赶走了专制暴政这一革命的私生子,使得自由民主成为现代政治的首要原则。小布什有句名言,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将政治家关进了笼子,我现在是站在笼子里给你们说话。成熟政治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理性的共识,找到病根再抓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钱穆先生理性积极的态度是多么的可贵。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